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宏观背景的改变,朗读教学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事实上,自古语文教学就是以读为本,语文课读书是天经地义的事。蘇东坡曾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诵读是一种最简便、最实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传统语文教学必须继承的精华。正如徐世英先生所说:“朗读如同赋给作品生命,朗读是融贯、显现。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诵读的过程,是一个全面提高的过程,它要眼到、耳到、心到,能调动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文材料的感受体会就会准确、细腻、真切,容易进入角色,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因此,在现代语文素质教育课堂中要营造诵读空间,指导学生充满感情地去读,发挥想象力,投入自己的全部热情,用心读,用心品味,边读边品味,边品味边读,让诵读成为一种美妙的享受,和欣赏音乐的感觉相通,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感悟能力,也有助于交谈、发言、复述、演讲、论辩、主持、协商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加强诵读这一环节呢?
首先,要加强教师范读及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把握诵读的基本要求。教师范读是最现实、最直接的指导,并且具有启迪、激趣作用。应该在语音、姿态、情感、意境等各个方面给学生做出示范。在朗读技巧方面,教育学生养成朗读前先利用工具书扫除语言障碍,读准每一个音节的习惯,以使朗读语句流利、清晰。朗读时还要正确把握节奏,分清高低快慢,注意语气、语调,特别是自然恰当的句间停顿,可以使诵读像音乐般美妙、动听、迷人。另外,还要注意轻重有别,同样一句话,往往由于重读不同,就会改变整个句子的意思。所以,在朗读中,必须准确地读好重音。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朗读时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朗读时还要注意对文章细节的处理,要根据不同的情态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及感情作出不同的设计。
其次,诵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从朗读速度看,有速读、跳读、扫读、快读、浏览;从朗读节奏看,有急读、缓读;从朗读角色看,有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单读、分组读、师生合读、分角色读等;从朗读声音高低看,又有默读、轻声读、大声读等,各有其妙处所在。(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应服从于课文的具体特点和教学实际需要切忌搞形式主义。)这里以分角色朗读为例,这种朗读方式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挖掘材料,理解文意,还可以通过对话更好地显示学生的不同个性。譬如我教课文《公输》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们兴致很高,表演效果也非常出色,把墨子能言善辩及其语言逻辑性严密、论辩性强的特点都很细致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从而對墨子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朗读人物语言。如表演《孔乙己》出场一幕的语言:“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些动作及夸张的语言,把孔乙己的迂腐穷酸的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
第三,加大朗读训练量。除了教科书上的文章,还要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堂上应保证足够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读书。教一篇课文至少要让学生读四五遍,读得字音字序正确,停顿得当,抑扬顿挫、表情达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量到位了,再和学生一起品味语言,简析内容、结构、写法等,就容易多了。
第四,用诵读的方式来修改作文。一篇文章写好之后,先朗读一遍,上口者为佳,不上口者则加以修改。久而久之,学生通过反复地读,反复地改,作文便自然而然地流畅了,教师也不用为学生作文语句不通的毛病而愁眉苦脸了。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我对学生作文要求之一就是先把作文读几遍,一直读到你觉得很流畅了,再交上来。久而久之,很多学生的写作笔法和语言表达能力显得成熟多了。
第五,我还想提一提的是有些学生不喜欢诵读,对诵读没有兴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入手。教师可以提供最美的语言材料范读或请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有时也可以配以适当的轻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如,可以提供一些优美的古诗词,让其自己感受品位诗词的意境。或者也可以提供一些优美的时文,从思想、语言等多方面去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热爱上语言文字,当然也就会对诵读感兴趣了。
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这是一篇大文章。以上是我对语文朗读教学的一点浅陋之见。我衷心地希望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学生能真正吐纳珠玉之声,舒卷风云之气,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读书声。
(责任编辑 韦淑红)
诵读是一种最简便、最实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传统语文教学必须继承的精华。正如徐世英先生所说:“朗读如同赋给作品生命,朗读是融贯、显现。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诵读的过程,是一个全面提高的过程,它要眼到、耳到、心到,能调动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文材料的感受体会就会准确、细腻、真切,容易进入角色,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因此,在现代语文素质教育课堂中要营造诵读空间,指导学生充满感情地去读,发挥想象力,投入自己的全部热情,用心读,用心品味,边读边品味,边品味边读,让诵读成为一种美妙的享受,和欣赏音乐的感觉相通,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感悟能力,也有助于交谈、发言、复述、演讲、论辩、主持、协商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加强诵读这一环节呢?
首先,要加强教师范读及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把握诵读的基本要求。教师范读是最现实、最直接的指导,并且具有启迪、激趣作用。应该在语音、姿态、情感、意境等各个方面给学生做出示范。在朗读技巧方面,教育学生养成朗读前先利用工具书扫除语言障碍,读准每一个音节的习惯,以使朗读语句流利、清晰。朗读时还要正确把握节奏,分清高低快慢,注意语气、语调,特别是自然恰当的句间停顿,可以使诵读像音乐般美妙、动听、迷人。另外,还要注意轻重有别,同样一句话,往往由于重读不同,就会改变整个句子的意思。所以,在朗读中,必须准确地读好重音。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朗读时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朗读时还要注意对文章细节的处理,要根据不同的情态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及感情作出不同的设计。
其次,诵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从朗读速度看,有速读、跳读、扫读、快读、浏览;从朗读节奏看,有急读、缓读;从朗读角色看,有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单读、分组读、师生合读、分角色读等;从朗读声音高低看,又有默读、轻声读、大声读等,各有其妙处所在。(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应服从于课文的具体特点和教学实际需要切忌搞形式主义。)这里以分角色朗读为例,这种朗读方式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挖掘材料,理解文意,还可以通过对话更好地显示学生的不同个性。譬如我教课文《公输》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们兴致很高,表演效果也非常出色,把墨子能言善辩及其语言逻辑性严密、论辩性强的特点都很细致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从而對墨子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朗读人物语言。如表演《孔乙己》出场一幕的语言:“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些动作及夸张的语言,把孔乙己的迂腐穷酸的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
第三,加大朗读训练量。除了教科书上的文章,还要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堂上应保证足够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读书。教一篇课文至少要让学生读四五遍,读得字音字序正确,停顿得当,抑扬顿挫、表情达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量到位了,再和学生一起品味语言,简析内容、结构、写法等,就容易多了。
第四,用诵读的方式来修改作文。一篇文章写好之后,先朗读一遍,上口者为佳,不上口者则加以修改。久而久之,学生通过反复地读,反复地改,作文便自然而然地流畅了,教师也不用为学生作文语句不通的毛病而愁眉苦脸了。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我对学生作文要求之一就是先把作文读几遍,一直读到你觉得很流畅了,再交上来。久而久之,很多学生的写作笔法和语言表达能力显得成熟多了。
第五,我还想提一提的是有些学生不喜欢诵读,对诵读没有兴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入手。教师可以提供最美的语言材料范读或请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有时也可以配以适当的轻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如,可以提供一些优美的古诗词,让其自己感受品位诗词的意境。或者也可以提供一些优美的时文,从思想、语言等多方面去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热爱上语言文字,当然也就会对诵读感兴趣了。
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这是一篇大文章。以上是我对语文朗读教学的一点浅陋之见。我衷心地希望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学生能真正吐纳珠玉之声,舒卷风云之气,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读书声。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