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古诗词教学中,重点是树立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进入诗歌意境的心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词、句、整体诗、音律等方面去体验诗歌的美。
关键词诗词;审美;心境;整体;音乐美
中图分类号:A14,A,G254.23,O192,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201-01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学瑰宝中最灿烂的明珠,在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中就安排学习75篇古诗词。课标明确古诗词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可以这么说,古诗词的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寻找美、审美的过程。
一、营造审美的心境
每一首诗词,在创作的时候都有特定的环境与心境,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必须进入这种境界,才能进入审美活动,达到审美培养的目标。教师设计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或者课件。如:仿照央视“经典咏流传”的主持人的导语。
在教学《江南》这首诗时,设计导语:同学们,我带你们去美丽如画的地方,让我们大饱眼福。(配乐播放江南风景图:十里荷田、映日荷花花、碧绿莲叶、莲蓬、小船、采莲姑娘采)
师:看了这个如诗如画的地方,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我十分向往。
师:对,它的名字叫做江南。长江是我国第一大长河,长江以南的地方叫——江南。我与同学们乘一叶扁舟去江南吧。
二、启发体会关键词、句蕴含的美境
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它情景交融,意境交融。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从字面上解释,可能就平淡无奇。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体验,想象,理解词句深处蕴含的意境。
如: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要抓住关键词“和”,想象意境。
师:“和”是什么意思?
生:和谐、协调。
师:“两相和”是指谁与谁?
生:湖光与秋月。
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每首诗词,都有“诗眼”—最能体会诗人心情与感受的字、词。“春风又绿江南岸”,教师主要抓住“绿”字,就抓住了前两句诗的魂了。
三、引导学生整体体验意境美
诗歌是通过文字描写的世界,来源于生活,但每首诗都表现诗人的真是情感。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能支离破碎的一句一句的了解,要学生整体把握意境,学会与作者对话,能用现代人的体验,现代的思想与诗人对话,注入现代人的元素。
首先,通过朗读、想象,体验意境美。让学生闭上眼睛,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例如: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诠释诗意。
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如果月亮是人,洞庭湖也是一个人,又是一副什么样的美景?
生:洞庭湖清澈透明,他望着月亮,明月发出光芒,她望着洞庭湖,交相辉映,静静地。
师生展开联想,运用拟人手法,体会诗人用词的奇妙,体会“月”与“湖”之间的和谐之美。一副生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学生面前,在心底荡起他们对湖光山色的喜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其次,通过片断写作,在现“意境”。学生在阅读后,詩歌描写的生动画面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教师抓住时机,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把脑海中的画面写下来。一个小作文,又是学生体验的一次深化。
四、享受音乐美
如果追踪源头,我国古典诗词,起源于民歌。诗歌的特点富有音乐性。入选的75首诗词,都是符合儿童心理特征,朗朗上口的诗词。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音乐美。
首先,指导朗读感受音乐美是教学最主要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时,要注重诗词的抑扬顿挫,把握词的读音轻重,感觉古诗词押韵的音节。大多数诗句的句子末尾字或者间隔一句、多句的末尾都有在相同(相近)的音节。如:指导朗读白居易的《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首诗中“好”与“火”、“谙”与“南”音节相似近,朗诵时又恰当掌握了语调的轻重,长短。这种音律感和韵味十足诗歌,和谐流畅的韵律和节奏一定使学生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
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美的方式还有很多。借用许多学生在校外学习“国学”时的仿古式朗诵(小学生模仿能力比较强,对新事物比较好奇),让学生大胆尝试;借用央视“经典永流传”古典加流行歌曲曲调的方式把“诗”唱出来的方式。教师下载视频,指导学生观看。
总之,音乐与诗歌融合一体。学生能把握诗歌中的音乐美,在向往、追求美好理想的道路上会更有乐趣。
关键词诗词;审美;心境;整体;音乐美
中图分类号:A14,A,G254.23,O192,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201-01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学瑰宝中最灿烂的明珠,在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中就安排学习75篇古诗词。课标明确古诗词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可以这么说,古诗词的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寻找美、审美的过程。
一、营造审美的心境
每一首诗词,在创作的时候都有特定的环境与心境,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必须进入这种境界,才能进入审美活动,达到审美培养的目标。教师设计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或者课件。如:仿照央视“经典咏流传”的主持人的导语。
在教学《江南》这首诗时,设计导语:同学们,我带你们去美丽如画的地方,让我们大饱眼福。(配乐播放江南风景图:十里荷田、映日荷花花、碧绿莲叶、莲蓬、小船、采莲姑娘采)
师:看了这个如诗如画的地方,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我十分向往。
师:对,它的名字叫做江南。长江是我国第一大长河,长江以南的地方叫——江南。我与同学们乘一叶扁舟去江南吧。
二、启发体会关键词、句蕴含的美境
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它情景交融,意境交融。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从字面上解释,可能就平淡无奇。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体验,想象,理解词句深处蕴含的意境。
如: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要抓住关键词“和”,想象意境。
师:“和”是什么意思?
生:和谐、协调。
师:“两相和”是指谁与谁?
生:湖光与秋月。
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每首诗词,都有“诗眼”—最能体会诗人心情与感受的字、词。“春风又绿江南岸”,教师主要抓住“绿”字,就抓住了前两句诗的魂了。
三、引导学生整体体验意境美
诗歌是通过文字描写的世界,来源于生活,但每首诗都表现诗人的真是情感。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能支离破碎的一句一句的了解,要学生整体把握意境,学会与作者对话,能用现代人的体验,现代的思想与诗人对话,注入现代人的元素。
首先,通过朗读、想象,体验意境美。让学生闭上眼睛,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例如: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诠释诗意。
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如果月亮是人,洞庭湖也是一个人,又是一副什么样的美景?
生:洞庭湖清澈透明,他望着月亮,明月发出光芒,她望着洞庭湖,交相辉映,静静地。
师生展开联想,运用拟人手法,体会诗人用词的奇妙,体会“月”与“湖”之间的和谐之美。一副生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学生面前,在心底荡起他们对湖光山色的喜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其次,通过片断写作,在现“意境”。学生在阅读后,詩歌描写的生动画面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教师抓住时机,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把脑海中的画面写下来。一个小作文,又是学生体验的一次深化。
四、享受音乐美
如果追踪源头,我国古典诗词,起源于民歌。诗歌的特点富有音乐性。入选的75首诗词,都是符合儿童心理特征,朗朗上口的诗词。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音乐美。
首先,指导朗读感受音乐美是教学最主要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时,要注重诗词的抑扬顿挫,把握词的读音轻重,感觉古诗词押韵的音节。大多数诗句的句子末尾字或者间隔一句、多句的末尾都有在相同(相近)的音节。如:指导朗读白居易的《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首诗中“好”与“火”、“谙”与“南”音节相似近,朗诵时又恰当掌握了语调的轻重,长短。这种音律感和韵味十足诗歌,和谐流畅的韵律和节奏一定使学生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
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美的方式还有很多。借用许多学生在校外学习“国学”时的仿古式朗诵(小学生模仿能力比较强,对新事物比较好奇),让学生大胆尝试;借用央视“经典永流传”古典加流行歌曲曲调的方式把“诗”唱出来的方式。教师下载视频,指导学生观看。
总之,音乐与诗歌融合一体。学生能把握诗歌中的音乐美,在向往、追求美好理想的道路上会更有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