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适用于学生对所有科目的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实践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很关键。就我的体验和理解,中学历史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该是指导者、学习者、参与者、促进者。
一、教师要充当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既无教学大纲,又无课本的开放性课程,学生的学习行为已远远地超出了课本,不是以前的那种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做文章的形式,而是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并经过社会实践不断地解决问题来实现学习目的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及教学行为都要有根本的转变,“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必然会被打破,此时的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参谋”“教练”“陪伴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如何指导学生呢?首先,应重视把握好指导的“度”。因为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如果指导“过度”,势必会偏离这个目的。如分析中国现代史中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就要客观地、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其历史教训,应切实指导学生把握好这个“度”。若学生不根据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分析,便会走入歧途。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进行“宏观调控”。可以集体指导,如举办诸如“如何搜集历史材料”“如何分析历史数据”“如何根据历史图片来揭示一定的历史现象”,也可以针对学生个别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例如,有关“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这一课题的探究,在探究中教师可给学生适当的引导:第一,洋务运动面临新形势,提出了怎样的近代化思想?
第二,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怎样的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第三,洋务运动怎样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四,洋务运动怎样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第五,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六,洋务运动怎样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
第七,洋务运动怎样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经过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和认真分析,以上所有问题逐一得到了圆满的答案。下面我就学生分析“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的答案做一介绍:洋务运动是一场没有成功的近代化运动,但在30多年的时间里,它仍然取得了一些成果。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各地先后创办了大约20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近代军用企业,40个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还修筑了共计477公里的铁路,架设了沟通全国主要省份的通讯线路数十条,基本上形成了全国的电讯网。
使中国破天荒地出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曙光。如果没有洋务运动,古老的中国要出现这样的曙光,不知还要推迟多少年。经過多次失败,洋务派逐渐摸索到了一些办厂经验,并在后来的经营中加以改进。这些经验教训,对稍后出现的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是大有稗益的。通过这一课题的探究,学生们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要善于学习和积累,做学者型教师
教师是学习者的角色体现在每门课程中,历史教学也不例外。有些人说历史是死东西,只要记住了历史事件、年代,就不用再浪费精力了,说这种话的人也许是真正不懂历史的人。时代在进步,研究在不断地创新变化,如果你把20年前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它们确有不同,那也就说明一个问题,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对一些历史问题会做出更合理、更充分的评价。同时,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知识点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这门课程,而且还会涉及地理、政治等各门学科。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教师的适当参与也是不可缺少的
作为学生来说,对某一个课题有了兴趣,喜欢钻研,这的确很好,但只有强烈的兴趣还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毕竟对课题的学习目标和过程的认识是有限的,他们还不能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和组织学习的全过程及具体的环节,因此教师的适当参与也是不可缺少的。
如何参与呢?要把握参与时机,当学生无法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时,或在学生偏离这一课题时,或在学生以应付的心态来面对这一个课题时,教师就应参与其中,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既不可提前参与左右学生的思想,也不可末尾参与让学生产生不良情绪。要以热情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分析、探究。例如,学生们对《连云港乡土历史研究》这一课题很有兴趣,我让他们分成组,从地理角度、历史角度、建筑、名人资源、乡土特产、交通、每年旅游的人数来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资料、调查分析,并根据具体情况参与了个别小组的活动,发现研究性学习确实“把施教的光芒辐射到了全体参与的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特的才能和志趣,塑造学生的个性有重要意义。
四、要尽到教师促进者的责任
为了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还必须是一个促进者。因为研究性学习和一般的科学研究有着本质的不同,科学研究的目标是:探索别人还没有涉入的未知领域的规律,而研究性学习是为了强化学生不断学习的愿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在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把“促进”变得有效,就必须开展如下分析:如何教会学生搜集历史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如何教会学生设计和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如何教会学生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要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搭配课题小组成员,根据学生小组的能力确定适合于他们的课题,要分析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难题,等等。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也在于创新。惟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观念的转变,开阔视野。活跃思路,勤于积累,树立大历史的开放教学观,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也才能使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育不断适应新世纪潮流与竞争的需要。
一、教师要充当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既无教学大纲,又无课本的开放性课程,学生的学习行为已远远地超出了课本,不是以前的那种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做文章的形式,而是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并经过社会实践不断地解决问题来实现学习目的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及教学行为都要有根本的转变,“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必然会被打破,此时的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参谋”“教练”“陪伴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如何指导学生呢?首先,应重视把握好指导的“度”。因为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如果指导“过度”,势必会偏离这个目的。如分析中国现代史中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就要客观地、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其历史教训,应切实指导学生把握好这个“度”。若学生不根据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分析,便会走入歧途。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进行“宏观调控”。可以集体指导,如举办诸如“如何搜集历史材料”“如何分析历史数据”“如何根据历史图片来揭示一定的历史现象”,也可以针对学生个别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例如,有关“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这一课题的探究,在探究中教师可给学生适当的引导:第一,洋务运动面临新形势,提出了怎样的近代化思想?
第二,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怎样的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第三,洋务运动怎样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四,洋务运动怎样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第五,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六,洋务运动怎样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
第七,洋务运动怎样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经过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和认真分析,以上所有问题逐一得到了圆满的答案。下面我就学生分析“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的答案做一介绍:洋务运动是一场没有成功的近代化运动,但在30多年的时间里,它仍然取得了一些成果。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各地先后创办了大约20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近代军用企业,40个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还修筑了共计477公里的铁路,架设了沟通全国主要省份的通讯线路数十条,基本上形成了全国的电讯网。
使中国破天荒地出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曙光。如果没有洋务运动,古老的中国要出现这样的曙光,不知还要推迟多少年。经過多次失败,洋务派逐渐摸索到了一些办厂经验,并在后来的经营中加以改进。这些经验教训,对稍后出现的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是大有稗益的。通过这一课题的探究,学生们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要善于学习和积累,做学者型教师
教师是学习者的角色体现在每门课程中,历史教学也不例外。有些人说历史是死东西,只要记住了历史事件、年代,就不用再浪费精力了,说这种话的人也许是真正不懂历史的人。时代在进步,研究在不断地创新变化,如果你把20年前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它们确有不同,那也就说明一个问题,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对一些历史问题会做出更合理、更充分的评价。同时,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知识点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这门课程,而且还会涉及地理、政治等各门学科。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教师的适当参与也是不可缺少的
作为学生来说,对某一个课题有了兴趣,喜欢钻研,这的确很好,但只有强烈的兴趣还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毕竟对课题的学习目标和过程的认识是有限的,他们还不能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和组织学习的全过程及具体的环节,因此教师的适当参与也是不可缺少的。
如何参与呢?要把握参与时机,当学生无法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时,或在学生偏离这一课题时,或在学生以应付的心态来面对这一个课题时,教师就应参与其中,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既不可提前参与左右学生的思想,也不可末尾参与让学生产生不良情绪。要以热情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分析、探究。例如,学生们对《连云港乡土历史研究》这一课题很有兴趣,我让他们分成组,从地理角度、历史角度、建筑、名人资源、乡土特产、交通、每年旅游的人数来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资料、调查分析,并根据具体情况参与了个别小组的活动,发现研究性学习确实“把施教的光芒辐射到了全体参与的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特的才能和志趣,塑造学生的个性有重要意义。
四、要尽到教师促进者的责任
为了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还必须是一个促进者。因为研究性学习和一般的科学研究有着本质的不同,科学研究的目标是:探索别人还没有涉入的未知领域的规律,而研究性学习是为了强化学生不断学习的愿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在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把“促进”变得有效,就必须开展如下分析:如何教会学生搜集历史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如何教会学生设计和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如何教会学生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要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搭配课题小组成员,根据学生小组的能力确定适合于他们的课题,要分析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难题,等等。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也在于创新。惟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观念的转变,开阔视野。活跃思路,勤于积累,树立大历史的开放教学观,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也才能使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育不断适应新世纪潮流与竞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