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像头雄鹰展翅于中国东部。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齐鲁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是闻名的礼仪之邦。泰山从这里崛起,黄河从这里人海,孔子从这里诞生……这些宝贵的元素使齐鲁大地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闪烁着传统文化的神韵。
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是一个由岛屿组成的海上省份。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台湾坐拥阿里山
日月潭、各处温泉等迷人的自然风光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等著名的文化古迹。
如今,行走在山东,到处是宝岛台湾的痕迹。由于自然条件,产业发展的契合
山东和台湾在经贸交流上深情拥抱。
山东自2005年设立“山东省(济北)台湾工业园”以来,各类园区不断发展壮大,入园的台资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已初步形成台资企业的聚集效应。目前山东各类台湾园区已有38家,其中台湾工业园25家,台湾农业园8家
台湾商业区2家,台湾商贸物流区2家,台湾科技园1家。共引进台资项目541个,实际利用台资25.8亿美元。
山东和台湾的经贸文化交流也此起彼伏。今年5月20日,山东省副省长才利民率领山东省经济文化交流团赴台。这是山东省第一次以省政府名义组团到台湾举办鲁台经贸交流周,也是山东省历年来在台湾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期间共签订台商投资项目62个,总投资28.28亿美元,其中台资额25 68亿美元,采购团达成采购台湾商品意向金额15.69亿美元引起岛内各界强烈反响。今年3月22日至31日,中共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焉荣竹率领的济南市城市发展交流团赴台湾访问,在台北新竹台中南投、彰化、嘉义云林台南高雄花莲等地分别举办了系列推介说明活动,会见了众多政商界知名人士+签署了一批合作意向和协议,访问取得圆满成功。据不完全统计,交流团在台期间共签订合作协议12项,合同金额24750万美元,达成合作意向23项,金额达265700万美元。
总之,两岸正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结合山东经济发展特别是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要求和台湾产业外移的实际情况,把创新利用台资形式优化利用台资结构和提高利用台资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的台商前来投资兴业,促进台资企业的发展。
金砖银砖
自1985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山东以来,鲁台经贸交流合作持续深化,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截止2010年3月底,山东累计批准台资项目7878个,实际使用161亿美元,居大陆各省份前列。
近年来,台商向鲁中、鲁西地区的投资数量开始明显增多,特别是济南德州、济宁淄博等地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规模大,配套齐全的产业洼地,引进台资持续稳步增长。
从台商在山东投资的产业分布来看,第一产业占4.0%,第二产业占78.9%,第三产业占17.1%。台商在山东的早期投资主要为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后,开始逐渐向金属、非金属制造化工和机械等资金密集型产业扩展。近年来,台商投资开始较大规模地向电子光电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移。目前,山东利用台资的领域已经遍及到电子、信息、电力金属、建材、机械化工、纺织服装、生物制药食品加工,房地产、餐馆、旅游服务、商贸物流、研发设计。创投、金融保险、教育等30多个门类的数百个行业。截止到2009年底,总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合资项目中,农业科技新兴光电设备制造、商务服务业及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占较大比例。
从台商投资的规模和质量看,可以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明显提高。20世纪90年代,在山东的台资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在100万美元以下。进入21世纪以来,台商在山东的投资规模逐年扩大。2009年,在山东的台资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已高达665万美元。截止目前,山东总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台资项目715个,其中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22个,过亿美元的项目25个。台湾前100大企业集团已有20家在山东设立企业或办事处,研发中心。
台商投资山东由少到多
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传统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对山东的经济增长出口和就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优化升级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截止2009年底,台资占山东引进外资总额的17.3%,居第三位,已成为山东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批优质台资项目的引进,促进了山东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山东产业的规模和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随着投资的深入,台资企业也由单纯的产品制造基地向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重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体企业转变,并且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借风行船
在两岸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大陆作为台湾对外投资第一大地区的优势更加明显。据台湾经济部门统计,2002年至今,台湾核准对大陆投资已占到台湾对外投资额的三分之二强。同时,多年来大陆也一直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连原地。
特别是去年以来,两岸经贸合作持续升温。大陆企业赴台投资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两岸正式签署银行证券及期货,保险业等三项监管合作备忘录(MOU),今年1月生效后,两岸金融业可以互设机构相互投资,两岸金融领域合作的范围和程度将逐步扩大。
2009年12月,两岸全面直接“三通”基本实现,简化了往返两地的手续,减少了往返两地的成本降低了两岸的贸易成本产品及原料运输,员工往返等经济链锁的运行开支,激活了两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往来,使投资贸易额持续增长,两岸市场进一步融合,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
山东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拥有3个空中直航点的省份同时还拥有8个海运直航点,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便捷的条件。目前,山东到台湾的航班每周达到11个,但仍远远不能满足鲁台两地人员的往来需要,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
山东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发展空间大后发优势明显,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稳定性强。尤其是,当前山东正按照中央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战略,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些都成为台湾商人越来越看好山东的重要因素,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台商前来投资考察。
台湾媒体称,山东可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台商投资聚集地”,在“台湾地区电子电机工业同业公会发布的”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中,山东威海、烟台、青岛、泰安、济南均为“台商推荐度”前100位 大陆城市(区),被列为“投资极力推荐城市”。
产业对接
从科技发展情况,工业化水平以及贸易模式来看,台湾已经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具有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优势,而山东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具有中等技术及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势。按照人均GDP标准来划分,山东与台湾处在不同的人均收入发展阶段。2009年,山东GDP总量为4949.5亿美元,人均5240美元。台湾GDP总量为3563.7美元,人均15509美元。这表明,山东与台湾正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基本情况差异很大。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条件下,这种差异成为鲁台经济合作的有利因素。
山东和台湾都具有十分丰富的经济资源,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方面具备较强的互补性。一是自然资源方面。山东自然资源丰富,黄金
自然硫、石膏、石油、金刚石煤炭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山东是重要的农产区,粮食产量居大陆第二位,小麦,棉花、花生烤烟、麻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前列,同时山东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山东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盛产稻米、蔗糖和茶以及热带水果花卉。
因此,双方在资源利用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二是人力资源方面。山东是人口大省,具有充沛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和技术工人,而且工资低廉,劳动力成本远低于台湾。同时,山东比较缺乏企业管理和研发人才。虽然台湾在熟练劳动力和高级技术人员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但是在企业管理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和良好的经验,有竞争优势。因此,鲁台在人力资源合作方面潜力不小。三是资本资源方面。台湾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大企业大财团,具有一定的资本盈余,具备对外投资的能力,山东在加速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
2009年,山东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3226.6亿元,19035.0亿元、11543.7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9.6:56.3:34.1,台湾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1950.86亿37544.99亿,86241.88亿新台币
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6:29.9:68.6。鲁台产业结构的差异,为双方在不同产业不同层面的合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一是先进制造业方面。台湾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制造业形成了以个人电脑及周围设备为核心的计算机产业,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半导体产业以及以TFT-LCD为核心的光电产业以及生物技术等优势产业。这些产业正与山东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鲁南临港产业带战略规划相符。二是现代服务业方面。服务业是台湾的第一大产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台湾服务业体系日趋成熟完善金融流通医疗保健、观光旅游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已经形成定的发展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但岛内市场相对狭小且日趋饱和,大陆成为台湾现代服务业重要的岛外投资目标市场,服务业已成为新一波台商大陆投资热潮的新亮点。三是农业方面。台湾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很低,但是台湾在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以及农业种植精细化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这些也是山东转变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另方面,山东在蔬菜种植等农业技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鲁台在农业合作方面仍具有较大的潜力。
台湾经济是典型的岛屿经济,内需市场比较小,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出口。山东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9300多万,内需市场较大。2009年,山东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63亿元。同时,山东还是环渤海经济区的桥头堡,山东市场对华北以及中西部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因此,山东与台湾在市场规模方面也具有相当的互补性。
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是一个由岛屿组成的海上省份。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台湾坐拥阿里山
日月潭、各处温泉等迷人的自然风光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等著名的文化古迹。
如今,行走在山东,到处是宝岛台湾的痕迹。由于自然条件,产业发展的契合
山东和台湾在经贸交流上深情拥抱。
山东自2005年设立“山东省(济北)台湾工业园”以来,各类园区不断发展壮大,入园的台资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已初步形成台资企业的聚集效应。目前山东各类台湾园区已有38家,其中台湾工业园25家,台湾农业园8家
台湾商业区2家,台湾商贸物流区2家,台湾科技园1家。共引进台资项目541个,实际利用台资25.8亿美元。
山东和台湾的经贸文化交流也此起彼伏。今年5月20日,山东省副省长才利民率领山东省经济文化交流团赴台。这是山东省第一次以省政府名义组团到台湾举办鲁台经贸交流周,也是山东省历年来在台湾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期间共签订台商投资项目62个,总投资28.28亿美元,其中台资额25 68亿美元,采购团达成采购台湾商品意向金额15.69亿美元引起岛内各界强烈反响。今年3月22日至31日,中共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焉荣竹率领的济南市城市发展交流团赴台湾访问,在台北新竹台中南投、彰化、嘉义云林台南高雄花莲等地分别举办了系列推介说明活动,会见了众多政商界知名人士+签署了一批合作意向和协议,访问取得圆满成功。据不完全统计,交流团在台期间共签订合作协议12项,合同金额24750万美元,达成合作意向23项,金额达265700万美元。
总之,两岸正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结合山东经济发展特别是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要求和台湾产业外移的实际情况,把创新利用台资形式优化利用台资结构和提高利用台资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的台商前来投资兴业,促进台资企业的发展。
金砖银砖
自1985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山东以来,鲁台经贸交流合作持续深化,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截止2010年3月底,山东累计批准台资项目7878个,实际使用161亿美元,居大陆各省份前列。
近年来,台商向鲁中、鲁西地区的投资数量开始明显增多,特别是济南德州、济宁淄博等地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规模大,配套齐全的产业洼地,引进台资持续稳步增长。
从台商在山东投资的产业分布来看,第一产业占4.0%,第二产业占78.9%,第三产业占17.1%。台商在山东的早期投资主要为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后,开始逐渐向金属、非金属制造化工和机械等资金密集型产业扩展。近年来,台商投资开始较大规模地向电子光电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移。目前,山东利用台资的领域已经遍及到电子、信息、电力金属、建材、机械化工、纺织服装、生物制药食品加工,房地产、餐馆、旅游服务、商贸物流、研发设计。创投、金融保险、教育等30多个门类的数百个行业。截止到2009年底,总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合资项目中,农业科技新兴光电设备制造、商务服务业及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占较大比例。
从台商投资的规模和质量看,可以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明显提高。20世纪90年代,在山东的台资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在100万美元以下。进入21世纪以来,台商在山东的投资规模逐年扩大。2009年,在山东的台资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已高达665万美元。截止目前,山东总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台资项目715个,其中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22个,过亿美元的项目25个。台湾前100大企业集团已有20家在山东设立企业或办事处,研发中心。
台商投资山东由少到多
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传统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对山东的经济增长出口和就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优化升级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截止2009年底,台资占山东引进外资总额的17.3%,居第三位,已成为山东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批优质台资项目的引进,促进了山东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山东产业的规模和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随着投资的深入,台资企业也由单纯的产品制造基地向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重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体企业转变,并且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借风行船
在两岸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大陆作为台湾对外投资第一大地区的优势更加明显。据台湾经济部门统计,2002年至今,台湾核准对大陆投资已占到台湾对外投资额的三分之二强。同时,多年来大陆也一直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连原地。
特别是去年以来,两岸经贸合作持续升温。大陆企业赴台投资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两岸正式签署银行证券及期货,保险业等三项监管合作备忘录(MOU),今年1月生效后,两岸金融业可以互设机构相互投资,两岸金融领域合作的范围和程度将逐步扩大。
2009年12月,两岸全面直接“三通”基本实现,简化了往返两地的手续,减少了往返两地的成本降低了两岸的贸易成本产品及原料运输,员工往返等经济链锁的运行开支,激活了两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往来,使投资贸易额持续增长,两岸市场进一步融合,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
山东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拥有3个空中直航点的省份同时还拥有8个海运直航点,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便捷的条件。目前,山东到台湾的航班每周达到11个,但仍远远不能满足鲁台两地人员的往来需要,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
山东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发展空间大后发优势明显,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稳定性强。尤其是,当前山东正按照中央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战略,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些都成为台湾商人越来越看好山东的重要因素,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台商前来投资考察。
台湾媒体称,山东可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台商投资聚集地”,在“台湾地区电子电机工业同业公会发布的”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中,山东威海、烟台、青岛、泰安、济南均为“台商推荐度”前100位 大陆城市(区),被列为“投资极力推荐城市”。
产业对接
从科技发展情况,工业化水平以及贸易模式来看,台湾已经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具有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优势,而山东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具有中等技术及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势。按照人均GDP标准来划分,山东与台湾处在不同的人均收入发展阶段。2009年,山东GDP总量为4949.5亿美元,人均5240美元。台湾GDP总量为3563.7美元,人均15509美元。这表明,山东与台湾正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基本情况差异很大。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条件下,这种差异成为鲁台经济合作的有利因素。
山东和台湾都具有十分丰富的经济资源,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方面具备较强的互补性。一是自然资源方面。山东自然资源丰富,黄金
自然硫、石膏、石油、金刚石煤炭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山东是重要的农产区,粮食产量居大陆第二位,小麦,棉花、花生烤烟、麻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前列,同时山东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山东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盛产稻米、蔗糖和茶以及热带水果花卉。
因此,双方在资源利用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二是人力资源方面。山东是人口大省,具有充沛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和技术工人,而且工资低廉,劳动力成本远低于台湾。同时,山东比较缺乏企业管理和研发人才。虽然台湾在熟练劳动力和高级技术人员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但是在企业管理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和良好的经验,有竞争优势。因此,鲁台在人力资源合作方面潜力不小。三是资本资源方面。台湾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大企业大财团,具有一定的资本盈余,具备对外投资的能力,山东在加速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
2009年,山东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3226.6亿元,19035.0亿元、11543.7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9.6:56.3:34.1,台湾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1950.86亿37544.99亿,86241.88亿新台币
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6:29.9:68.6。鲁台产业结构的差异,为双方在不同产业不同层面的合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一是先进制造业方面。台湾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制造业形成了以个人电脑及周围设备为核心的计算机产业,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半导体产业以及以TFT-LCD为核心的光电产业以及生物技术等优势产业。这些产业正与山东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鲁南临港产业带战略规划相符。二是现代服务业方面。服务业是台湾的第一大产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台湾服务业体系日趋成熟完善金融流通医疗保健、观光旅游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已经形成定的发展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但岛内市场相对狭小且日趋饱和,大陆成为台湾现代服务业重要的岛外投资目标市场,服务业已成为新一波台商大陆投资热潮的新亮点。三是农业方面。台湾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很低,但是台湾在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以及农业种植精细化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这些也是山东转变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另方面,山东在蔬菜种植等农业技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鲁台在农业合作方面仍具有较大的潜力。
台湾经济是典型的岛屿经济,内需市场比较小,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出口。山东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9300多万,内需市场较大。2009年,山东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63亿元。同时,山东还是环渤海经济区的桥头堡,山东市场对华北以及中西部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因此,山东与台湾在市场规模方面也具有相当的互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