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刚走过十二年,这个课程管理实践的时间跨度对于形成一整套完善成熟、行之有效的研训制度而言还是相对短暂的。县域教研、培训的低效、无效,是制约县域改革发展的难题之一。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立足县域教育发展,提高县域教研、培训的实效性,有效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已成为当前县域推进改革的关键。近年来,我县研训工作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研训管理——行政机构与研究机构整体联动
行政机构与研究机构整体联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行政与研训共同体的生成。由区域的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领导、教研部门业务领导组成,主要职责是为研训提供行政权力和财政的支持,落实专项研究、培训经费,督促研究、培训工作的按时完成。第二,研究与培训共同体的生成。由域外专家及域内专业人员组成,中国教师报辽宁采编站主任林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合作院系的部分师生是这个共同体的重要成员。第三,上下贯通的绿色沟通渠道的生成。由行政机构、研训机构、学校三方领导代表组成。通过定期座谈,适时走访,专门调研等各种方式,以发现学校内部出现的的典型问题、重要问题、紧急问题为目标,以问题不会积压变质为频度,以能解决问题为效度,保障渠道的畅通,确保各类教育信息的真实与及时。
二、研训过程——无障碍、全体列席制的实行
“无障碍”是对于研究机构里其他学科、其他部门、甚至是其他学校的教师,有观摩研训活动要求的,主训人必须允许。“全体”指主训人所在部门的领导及同事。例如,当初中英语学科有全县的教研活动时,虽然承担培训任务的只有英语研训员,但中学部的所有人员(包括部门领导)必须出席,而且全程列席。如果恰好小学部有几位老师相观摩或某学校有位物理老师也想学习一下,作为主训人的英语研训员必须应允,还要为之提供一定的方便。这样的制度可以有效打破学科壁垒,在最短时间内融合域内各学科的研训思想,使研训理念最快趋于统一。
三、研训内容——推荐制和推行制并行的尝试
研训资源可以分为域外资源和域内资源,最为有效的是根据实际需要编制的域本资料。对于不同的研训资源,会有不同的研训要求,也会实行不同的方式进行,或者推荐、或者推行。 2010年,课改启动之际,专家组向各中小学统一推荐《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一书,学校或教师自愿购买。一年间,通过各种方式购书近2000册,全县教师几乎人手一册;2011年,我县统一试行导学案,规定各校必须有使用导学案的学科、年级,但不必全部老师、全部学生都使用;2012年,统一向域内学校推荐了山东杜郎口、河南永威、昌乐二中、凤城六中四所课改典校,校级领导的考察由研训领导组统一安排,各校教师的考察由学校酌情安排。由于行政与研训共同体的存在,大大提高了“推荐意见”的级别,学校、教师对推荐的资源有很高的热情和重视,宽松的要求给学校和教师留下了充足的自主空间,也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可接受性。根据反馈的信息,虽然是推荐,但学校和教师完成的标准几乎是满额的。
2013年,通过长期的调研和走访发现,相当一部分老师教学理念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虽然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改变,但实质上还是在走老路。针对这种情况,研训部门经过四个月的筹备,编制了针对性极强的域本教研手册——《课改知识100问》,并在暑假前下发到教师手中。在下发手册的同时,也通知教师暑假结束后考试。8月24日,新学期第一天,全县一线教师的闭卷考试如期举行。通过这样的推行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教师课改理念的问题,教师的思想发生很大的转念,原有的对课改的低触情绪基本消散,积极尝试已蔚然成风。
四、研训形式——基于“研训搭台,教师唱戏”的推陈出新
(一)以赛代培,为优秀教师搭台展才能
2012年,我县举办了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大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内容有理论问答、即时评课、板书设计、实验操作、即时做课及反思。通过这种大赛,许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目前,他们已经成为域内不可或缺的研训新生力量。计划大赛每三年进行一次,每次学校必须选派不同教师参加。
(二)以展代训,为全体教师搭台促发展
2012年,我县启动“同课异构”活动。规定每个学科每个学期举办两次,每次由来自不同学校的三位老师上同一节课,之后做课教师反思,研训人员点评。同课异构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力争把每位老师“过一遍筛子”。目前参加同课异构的教师已经近百人。2014年的同课异构中,教师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充分证明了同课异构、以展代培的实效性。
(三)以考代评,为所有老师搭台示差距
2005年至今,全县规模的教师考试已达五次。其中两次是专业知识考试,两次是综合素质考试,一次是课改知识考试。每次考试都有排名,每次排名都有变化。通过这些考试,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专业知识得到了强化,同行之间找到了差距,也找到了前进的动力。把考试作为一种培训方式,其效能的精准度是任何形式的培训都难以达到的。
(四)以研代修,为个体完善搭台明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工作能够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实现专业成长的过程。近年来,我县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而迅速地提高,教师申报课题的质量和数量都远远高出了周边地区,。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辅相承的,这种质量和数量的优势本身就说明了近年来县域研训的成效。
一、研训管理——行政机构与研究机构整体联动
行政机构与研究机构整体联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行政与研训共同体的生成。由区域的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领导、教研部门业务领导组成,主要职责是为研训提供行政权力和财政的支持,落实专项研究、培训经费,督促研究、培训工作的按时完成。第二,研究与培训共同体的生成。由域外专家及域内专业人员组成,中国教师报辽宁采编站主任林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合作院系的部分师生是这个共同体的重要成员。第三,上下贯通的绿色沟通渠道的生成。由行政机构、研训机构、学校三方领导代表组成。通过定期座谈,适时走访,专门调研等各种方式,以发现学校内部出现的的典型问题、重要问题、紧急问题为目标,以问题不会积压变质为频度,以能解决问题为效度,保障渠道的畅通,确保各类教育信息的真实与及时。
二、研训过程——无障碍、全体列席制的实行
“无障碍”是对于研究机构里其他学科、其他部门、甚至是其他学校的教师,有观摩研训活动要求的,主训人必须允许。“全体”指主训人所在部门的领导及同事。例如,当初中英语学科有全县的教研活动时,虽然承担培训任务的只有英语研训员,但中学部的所有人员(包括部门领导)必须出席,而且全程列席。如果恰好小学部有几位老师相观摩或某学校有位物理老师也想学习一下,作为主训人的英语研训员必须应允,还要为之提供一定的方便。这样的制度可以有效打破学科壁垒,在最短时间内融合域内各学科的研训思想,使研训理念最快趋于统一。
三、研训内容——推荐制和推行制并行的尝试
研训资源可以分为域外资源和域内资源,最为有效的是根据实际需要编制的域本资料。对于不同的研训资源,会有不同的研训要求,也会实行不同的方式进行,或者推荐、或者推行。 2010年,课改启动之际,专家组向各中小学统一推荐《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一书,学校或教师自愿购买。一年间,通过各种方式购书近2000册,全县教师几乎人手一册;2011年,我县统一试行导学案,规定各校必须有使用导学案的学科、年级,但不必全部老师、全部学生都使用;2012年,统一向域内学校推荐了山东杜郎口、河南永威、昌乐二中、凤城六中四所课改典校,校级领导的考察由研训领导组统一安排,各校教师的考察由学校酌情安排。由于行政与研训共同体的存在,大大提高了“推荐意见”的级别,学校、教师对推荐的资源有很高的热情和重视,宽松的要求给学校和教师留下了充足的自主空间,也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可接受性。根据反馈的信息,虽然是推荐,但学校和教师完成的标准几乎是满额的。
2013年,通过长期的调研和走访发现,相当一部分老师教学理念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虽然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改变,但实质上还是在走老路。针对这种情况,研训部门经过四个月的筹备,编制了针对性极强的域本教研手册——《课改知识100问》,并在暑假前下发到教师手中。在下发手册的同时,也通知教师暑假结束后考试。8月24日,新学期第一天,全县一线教师的闭卷考试如期举行。通过这样的推行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教师课改理念的问题,教师的思想发生很大的转念,原有的对课改的低触情绪基本消散,积极尝试已蔚然成风。
四、研训形式——基于“研训搭台,教师唱戏”的推陈出新
(一)以赛代培,为优秀教师搭台展才能
2012年,我县举办了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大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内容有理论问答、即时评课、板书设计、实验操作、即时做课及反思。通过这种大赛,许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目前,他们已经成为域内不可或缺的研训新生力量。计划大赛每三年进行一次,每次学校必须选派不同教师参加。
(二)以展代训,为全体教师搭台促发展
2012年,我县启动“同课异构”活动。规定每个学科每个学期举办两次,每次由来自不同学校的三位老师上同一节课,之后做课教师反思,研训人员点评。同课异构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力争把每位老师“过一遍筛子”。目前参加同课异构的教师已经近百人。2014年的同课异构中,教师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充分证明了同课异构、以展代培的实效性。
(三)以考代评,为所有老师搭台示差距
2005年至今,全县规模的教师考试已达五次。其中两次是专业知识考试,两次是综合素质考试,一次是课改知识考试。每次考试都有排名,每次排名都有变化。通过这些考试,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专业知识得到了强化,同行之间找到了差距,也找到了前进的动力。把考试作为一种培训方式,其效能的精准度是任何形式的培训都难以达到的。
(四)以研代修,为个体完善搭台明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工作能够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实现专业成长的过程。近年来,我县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而迅速地提高,教师申报课题的质量和数量都远远高出了周边地区,。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辅相承的,这种质量和数量的优势本身就说明了近年来县域研训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