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lefeng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一)顶层设计框架
  回过头来看国家近十年来的发展。国家顶层设计的基本框架包括哪些呢?我觉得至少包括:第一在发展的指导理念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布局问题,也就是回答“建设什么”。从十六大以来一直到十七大,我们党始终与时俱进。十六大提出三个文明一起抓。从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央提出四位一体的发展。到了十七大加入了生态文明,提出五位一体的发展。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新的认识和新的贡献。第三,是怎样建设的问题。由早期的“科教兴国”发展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突出了人才强国,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这就是党的认识的新进展。科技发展、教育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问题。根据这样一个总体思想,十五期间完成了科技规划,十一五期间完成了人才规划和教育规划。现代化的整体战略在顶层设计上已经完成。为服务于这种整体战略,在行动的策略上需要整合。这就是2010年6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提出的一句结论:“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事实上,发展方式的转变集中地体现了我国的基本战略,从这个意义上,它成为我国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最重要的行动平台。今天我们要站在这样一个高度去研究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战略。这是我们战略研究的一个基本侧重点。
  
  (二)教育发展新起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育改革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的历史起点集中表现为党的十七大的引领。我认为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发展新任务的概括体现为三个“第一”。首先,第一次提出建立人力资源强国,让教育的发展为民族振兴服务。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手段就是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第二,第一次提出教育公平。教育要服务民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第三,第一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国际,教育就是民生,教育就是今天,教育就是明天。”这是对当代教育的把握。
  
  (三)学习《纲要》的新视角
  我们今天的规划,应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改革创新来推进科学发展。从战略上来讲就是如何以教育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服务于国家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提高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总书记的报告中说,我们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事业来支撑我们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由大到强,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这表明了我们的发展已经到了以追求质量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阶段。第二个核心目标是追求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二、《纲要》引领职教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在上面这样一个总体思路安排下,面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纲要》进一步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内涵上走向深层
  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教大众化。更加关注普职协调发展,更加着意满足人民群众选择的多样化。温总理的报告讲了六部分。第三部分就是讲各类教育的协调问题。发展的本质在结构改革。我们明确提出在普及高中阶段过程中要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之路,坚持大体相当。到2020年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从现在24.2%提高到将来的40%,这就是我们国家的战略目标。国际经验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选择在中国目前情况下是适合的。我国在继续提高高中教育水平、提高高等教育水平时更多的是关注两个教育层次内部的不同教育类型,来满足国家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也满足老百姓自身发展的需要。
  2 提高教育质量
  从职业教育自身情况出发,与其他教育相比,高等教育的大扩招是上世纪90年代,职业教育大扩招是从2005年开始,基础教育已率先普及。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扩招比较快,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比较高。明显提高质量的一个重要困难是物质基础不牢。因此从职业教育自身出发,《纲要》实事求是地认为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夯实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教育部、人保部、财政部三个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能力的文件已经公布了。我们要夯实基础能力建设但不能仅仅停留于基础能力建设上,更要看到提升质量的本质要求。《纲要》中提升质量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传统的微观视角,就是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和素质。第二个宏观视角是完善优化教育体系,更加关注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体制的创新。我认为这次最重要的新的提法是体制改革这一章中的第一段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这在改革史上是没有提过的。这表明了当我国发展方式转变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第一个历史阶段其焦点是资源配置,而现在则转到质量上来,体制改革的聚焦开始发生变化,所以提出了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这是非常重要的阶段性转变。这次在提高质量上不是传统的提出教材改革、课程改革、评价改革,更重要的是以人的能力提高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
  3 建设现代职教体系
  质量标准在更宏观层次上表现为结构优化。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培养规格上多大程度满足了人民群众自身发展的要求,这些问题不能仅仅从课程改革角度来看,还要从宏观视野上来看。无论是总书记报告的第一部分还是《纲要》序言的第一部分,都明确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教育体系,这是从全局意义上提出的,在职业教育领域提出相应的构建以现代终身教育理念指导的中职、高职协调发展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纲要》里面涉及专业结构问题、层次结构问题、类型结构问题等,归结为一句话,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有两个体系。第一个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第二个要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动态调节机制。这在现代视角上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两个非常重要的进步。第一个特征袁部长曾说过,职业教育是一个类的概念,不是一个层次概念。那么怎样形成类的概念呢?第一,《纲要》明确提出,要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上的衔接。第二,要完善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学的制度。这两条就把职业教育内部不同层次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职业教育的类特征。第二个特征是体现终身发展的理念。提出了建设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职教体系,学校教育与短期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近几年,许多省市职业学校年招生人数中有10%-25%不是应届毕业生。传统职业教育在内涵上发生了变化,正朝职业教育终身化前进。
  4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创新
  这是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体制建设。也是我们要长期为之奋斗的,但是这一次《纲要》新的重点是提出在政 府主导下实现,不是靠市场机制。如何来主导呢?政府要搞规划、要搞立法、要通过政策来统筹,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这些措施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新体制。具体内容主要有两条:
  (1)合作机制从政策调节转向更为制度化的法制规范
  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建立《校企合作法》,这是往前迈的一大步。校企合作机制已经从单一的政策调节机制转向政策调节和法制强制相结合的机制,建立更加稳固的制度发展。
  (2)合作内容从人、财、物的资源合作转向人才培养过程的融合性的深度合作
  怎样赋予企业更多的权利和责任,使育人更加优化,这是我们这次《纲要》深化的地方。
  5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一次规划了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及其配套的制度建设的综合性战略目标。这也是温总理第一次提出来的。在2008年的8月29日。温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会后总理发表了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谈到职业教育时,他说,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跟世界上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是有差别的。什么原因呢,总理自问自答,首先是社会认知问题,以为职业教育没有前途,因此要加强引导。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总理不仅点出了职业教育的世纪难题,也指出了破解难题的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这次《纲要》从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研究涉及职业教育领域的主体。主体有四个方面,第一地方政府,第二企业行业。第三校长老师。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人民群众。《纲要》在机制调整上从四个层面展开:第一,人事制度。指出培养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劳动者,中央重申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具体措施有: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劳动者实行国家奖励:加强舆论宣传,营造一个整个社会重视职业教育,行行出状元的氛围;对职业学校学生实行技能大赛制度。第二,就业政策。有两条:第一条,坚持灵活就业,保护就业空间。第二条提高就业质量,使学生很快适应岗位要求。第三升学制度。这一次明确提出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升学制度。要使我们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升学就业上获得跟其他教育同样的平等竞争机会。不能有歧视性制度,这个问题正通过制度的完善来解决。第四就学政策。考虑到职业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总理讲话中提到的85%学生是来自普通群众的家庭。应该在职业学校施行免除学费的政策,同时还要改善生活补助政策。这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支持。
  
  (二)把改革发展的任务设计成创新行动计划
  1 提出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的新任务
  (1)人才培养方法模式的改革有了新发展。职教司创新性地提出了“五个必须”。第一招生专业必须跟职业岗位对接,所以一定要调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第二,教学内容、教材必须跟岗位的具体任务对接。所以我们这次课程改革不是以学科知识为主而是以岗位任务为本位。第三,工作过程跟教学过程相对接。实际上就是要找学习过程中的真正生产环境。顶岗实习就是一个办法,可以在企业中顶岗,也可以在学校基地中顶岗。鲁部长提出工业文化、企业文化进课堂,在文化论的意义上提出来塑造一种隐性课程、环境课程。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过程对接就是一种文化的衔接与融合。第四,双证制。第五提出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终身教育对接。这是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以大量的调查研究为基础总结出的基本对接平台。事实上,从全国各地经验来看,第一课程改革上是以职业生涯为本位而不是以职业为本位:第二我们的体系不是知识体系、学科体系而是以岗位的工作内容为主线。第三,为了实现整合,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同时实行模块化可供选择的教学原则。第四在模式方法上,提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2)引进了人才培养创新制度变革的新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是个世纪问题。党中央领导多次在谈话报告中提到这一点。《纲要》没有回避这样一个时代性问题,而是提出了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一个是模式要改革,另一个就是管理制度。学校要营造让学生自由发展的氛围,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在优秀学生中实现转学、转专业、跳级等制度创新。培养一个孩子,兴趣、特长、社会需要三者相结合就能把一个人的创新潜力发挥出来,但因为社会的复杂原因这往往不能实现,我们要创造新的制度让学生的发展空间更大。总理在报告中说要提升学校自由选择发展的空间。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创新人才主要有两种:一是技术创新型人才,二是创业者。如果把这两种人才培养出来就是对民族重大的贡献。
  (3)扩大了学生自由的机会和选择空间,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现代的教育公平是要求相对均衡,主要是指资源配置,包括教师资源配置。真正本质意义上实现公平应该是让每一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上。为每一个孩子创造适合的教育,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理想。这既是公平问题,也是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制高点问题。
  2 厘清了统筹城乡、加快农村职教发展的新思路
  (1)加快面向农村职教发展的新境界。“面向”一方面是指县域领域内的职教本身:另一方面是指县域以外全社会的资源都要面向县域内的教育。这指出了城乡发展的统筹之路。这是新型城市化道路指导下的城乡统筹实现均衡的重要发展思路。
  (2)统筹内容的新发展。既强调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更进一步深入到管理制度、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诸方面的统筹,是更加完善的城乡统筹。
  (3)流动性发展的管理。从单向流动到双向流动。
  (4)全面关注服务农业、农民、农村的发展。
  3 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新举措
  怎样真正实现优先发展?要落实这样一个战略举措必须在办学调整、管理体制上来努力。这次《纲要》在以下四个方面非常明显:
  (1)政府的投入保障机制更为稳定和制度化。保障范围、保障水平制度化,非义务教育建立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修改保障标准。
  (2)企业合作参与的深层次化和实效化。
  (3)社会参与积极性激励机制有了新进展。进一步发展教育民办机制。
  (4)学校办学扩大了自主权,管理方式更民主。财政拨款把主动权留给校长、留给地方。完善校长办公会议制度。
  4 为全面落实《纲要》搭建了务实可行的工程项目和改革实验平台
  也即是说在制定规划的时候考虑到规划的落实。《纲要》的草稿原来叫做《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总理加上“改革”、“规划”,这些改动体现了让规划务实地落到实处,让人民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总理讲任何规划不可能面面俱到,中国这么大、发展不平衡,怎么办呢?既要体现国家的统一要求,又能满足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允许改革试点。所以这就要求增加规划的弹性。在国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有计划地实施改革,建立改革试验区。让各地创新性落实规划更有活力和生机。
其他文献
摘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各大院校纷纷推陈出新,将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以全新的课程思政理念开展教学工作。本文分析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和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途径,并针对会计专业课程展开一定的设想与创新。  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养成对学生的个体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学会运用,以便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个体“人生课堂”的开展过程,本文以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为基础,分析了“人生课堂”的开展策略,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数学 核心素养 人生课堂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新课程改革中指明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
灌南,古称“海西故国”,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地处黄海之滨,通江达海,是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的南大门,境内拥有可耻和伦敦的泰晤士河、上海的黄浦江媲美的苏北地区最大的天然入海潮汐河——“灌河”。在这片民风淳朴、文化源远的“红色”平原上,镶嵌着一颗璀璨的职教明珠——江苏省灌南县(职业)教育中心。多年来,学校秉承“技文双馨、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批的优秀人才
参与嘉宾:  马树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姜大源(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主 编、研究员)  吴雪萍(浙江大学职成教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周志刚(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郭 扬(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马成荣(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 所所长、研究员)  张 健(安徽省滁州
摘要: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寓教于乐的趣味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在愉快的英语课堂氛围中积极学习英语知识。同时,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以多元化的趣味教学活动实施教育引导,引领学生在英语课堂的多元活动中掌握知识,强化语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 趣味教学 合作 游戏 资源  大多数学生是在小学阶段开始接触英语学习的,他们并不是很适应新开设的英语学科,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
原则和协议之下,民办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托管公办黑龙江省甘南县职教中心的做法无可非议,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方向和要求。面对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应在以下三个方面深入思考和逐步探索。  首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发展动力源泉。办好一所学校,体制机制最重要、最关键,比单纯依靠政府优惠政策更持久、更长远。我们可以推动职教集团化办学
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指职业院校为维持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质量而主动采取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管理过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职业院校增强自身质量责任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基本特征与问题  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由目标系统、组织系统、对象系统、改进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其特征表现为目标系统的特色性、对象系统的全面性、组织系统的整合性、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頒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应该怎样结合区域、结合学校、结合专业的特点去推行,才能真正达到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值得我们不断探究。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课程改革中努力实践从基于知识获得的学科体系走向基于知识应用的行动体系,从基于做加法的局部求整体走向做积分的整体把握局部,从基于技能
【摘 要】中职办学质量的提升,往往着眼于校级层面的举措和方法。基层教育行政及研究部门可以县市级为单位,从立体化运作实训基地、常态化推进课堂督查、多元化实施评价改革、自主化开展实践活动四个方面,区域性整体提升中职办学质量。  【关键词】整体提升 县市级 中职  一、立体化运作实训基地,整体提升办学硬件质量  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保障办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条件;基地的规范化、科学化、立体化运作,是
9月,是属于教育的时间;9月,更是属于教师的日子。  职校班主任,诸多教师中特别的一类。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班主任在学校里“官职”最小责任最大,职校班主任的差事尤其任重道远: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将被直接输运到各行各业的生产和服务一线,他们的技能水平和个人素质直接影响着社会最基本层面的运转与建设;他们正值人生观和价值观、自我意识与对他人、社会认知观念初步形成的年龄阶段。需要精神上的关怀和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