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本文从培养创新思维入手,综合论述应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盘活数学课堂,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数学课堂;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数学教育的时代主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当前每位数学教师所关注的课题. 在数学教学中以教学内容、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进行恰当的分析、探索,发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发展思维过程中,又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盘活数学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 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人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生发疑问,引起探索、追究寻源的欲望. 对于小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倍加呵护,引导他们平时要认真观察事物,并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疑问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数学问题可以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认知矛盾”,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 疑问的方法很多,可以从各个方面不同视角生发疑点.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有的学生好奇地提出:三角形的面积S三角形 = ah ÷ 2,梯形的面积S梯 = (a + b)h ÷ 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去解答? 经过学生的尝试,多次的验证,说明学生的好奇想法是正确的,学生从侧面发出的提问,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的几何定理:“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用数学眼光、数学知识发现、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组织小组讨论,激活创新思维
小组讨论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它以互动性和互补性,促使师生、生生的各种思想、观点和见解相互撞击,相互启发,进而产生出更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见解. 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好形式、好方法. 分组讨论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探究中去,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更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 例如,在探究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遇到的困难是: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商才不变呢?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当学生觉得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就不变. 我就进一步引导探究的方向: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呢?这个相同的数可以是零吗?再让学生讨论、验证. 在教师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地探索,终于探究出商不变的性质.
小组讨论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互助作用,能够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进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鼓励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思维
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小学阶段,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他们对外部事物以图像把握为主.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使他们通过操作形成表象,直接感知和体验事物,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问:“谁能把这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另一种几何图形?”学生跃跃欲试,纷纷动手摆起来,趁热打铁,继续问:“你们会摆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怎么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呢?”此时,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 再问:“现在谁能很容易地求出梯形的面积呢?”经过讨论,很快得出由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接着,引导学生再想,还有别的方法吗?根据以前学过的割补方法,你能把这个梯形割补成其他图形后,再用割补后的图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受此启发,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终于找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多种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手、眼、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 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掌握知识规律,获得新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走进现实生活,拓宽创新思维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处处有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又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热爱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在数学教学中有不少内容都可模拟成现实生活场景,要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让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用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 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 学生记录的时候开始产生问题:“利率是什么呀?”“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呀?”然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 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自己的储蓄方式. 再如,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把难以理解的知识打一个合适的比喻,学生就会感到生动有趣、具体. 如在讲298 - 87 - 13的简便算法时,教师打一个比喻:一个小朋友晚上睡觉,要脱下两件上衣,他可以一件一件地脱,也可以两件合起来一次脱. 形象地比喻了298 - 87 - 13 = 298 - (87 + 13)的简便运算. 小学生自然地感悟到简算的方法,而且感到很有趣,从而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处处有数学.
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数学教育的时代主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当前每位数学教师所关注的课题. 在数学教学中以教学内容、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进行恰当的分析、探索,发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发展思维过程中,又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盘活数学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 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人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生发疑问,引起探索、追究寻源的欲望. 对于小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倍加呵护,引导他们平时要认真观察事物,并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疑问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数学问题可以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认知矛盾”,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 疑问的方法很多,可以从各个方面不同视角生发疑点.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有的学生好奇地提出:三角形的面积S三角形 = ah ÷ 2,梯形的面积S梯 = (a + b)h ÷ 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去解答? 经过学生的尝试,多次的验证,说明学生的好奇想法是正确的,学生从侧面发出的提问,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的几何定理:“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用数学眼光、数学知识发现、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组织小组讨论,激活创新思维
小组讨论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它以互动性和互补性,促使师生、生生的各种思想、观点和见解相互撞击,相互启发,进而产生出更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见解. 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好形式、好方法. 分组讨论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探究中去,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更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 例如,在探究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遇到的困难是: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商才不变呢?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当学生觉得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就不变. 我就进一步引导探究的方向: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呢?这个相同的数可以是零吗?再让学生讨论、验证. 在教师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地探索,终于探究出商不变的性质.
小组讨论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互助作用,能够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进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鼓励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思维
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小学阶段,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他们对外部事物以图像把握为主.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使他们通过操作形成表象,直接感知和体验事物,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问:“谁能把这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另一种几何图形?”学生跃跃欲试,纷纷动手摆起来,趁热打铁,继续问:“你们会摆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怎么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呢?”此时,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 再问:“现在谁能很容易地求出梯形的面积呢?”经过讨论,很快得出由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接着,引导学生再想,还有别的方法吗?根据以前学过的割补方法,你能把这个梯形割补成其他图形后,再用割补后的图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受此启发,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终于找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多种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手、眼、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 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掌握知识规律,获得新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走进现实生活,拓宽创新思维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处处有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又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热爱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在数学教学中有不少内容都可模拟成现实生活场景,要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让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用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 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 学生记录的时候开始产生问题:“利率是什么呀?”“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呀?”然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 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自己的储蓄方式. 再如,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把难以理解的知识打一个合适的比喻,学生就会感到生动有趣、具体. 如在讲298 - 87 - 13的简便算法时,教师打一个比喻:一个小朋友晚上睡觉,要脱下两件上衣,他可以一件一件地脱,也可以两件合起来一次脱. 形象地比喻了298 - 87 - 13 = 298 - (87 + 13)的简便运算. 小学生自然地感悟到简算的方法,而且感到很有趣,从而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处处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