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物理课程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实际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难以适应物理知识的逻辑性,导致物理知识基础不牢固,难以展开有深度的物理知识学习。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课程教学环节已经成为众多物理教师的共识。与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相比,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中物理教学能够凭借视听化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物理知识的理解难度。基于此,本文通过深入探究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策略,以期能够提高高中物理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教学融合;策略探究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9-233
在高中各科目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学生对物理课程进行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与传统的“口授+板书”的物理课程教学模式相比,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课程中能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是因为在传统的物理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理解物理知识的逻辑性,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物理知识时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往往挑那些自己喜欢的知识去学习,而面对那些自己不喜欢的物理知识时往往缺乏主动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物理知识的整体性认知,出现学习断层,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物理知识的信心。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要求下,高中物理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创建形式多样的物理知识学习环境,通过应用数字信息、DIS实验等综合性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高中生的物理学科综合素养。以“弹簧振子”相关知识的教学活动为例,由于弹簧振子相关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理解弹簧振子的周期、劲度系数等知识概念。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演示了DIS物理实验,通过数据实验的形式帮助学生观察弹簧振子的相关变化,掌握基本的实验原理与弹簧振子的运动规律。这样,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不用再和以往一样用更多的实践进行实验数据的整理,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速度,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主探究和实验交流,从而为学生养成自主探究能力提供了时间上的支持。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也能够对弹簧振子形成形象化的理解,从而有效提高了这节课的实验教学质量。
二、构建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理解效率
在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融合的过程中,物理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势必要进行变革,在原有的理论知识教学基础上,结合每节物理课程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主动搜集数字学习资源,并进行信息整理,及时与教师、同学进行分享与讨论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在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了物理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以高中物理中“电磁学”的相关知识教学活动为例,在开展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时,我利用计算机软件为学生绘制了电子思维导图,在内容上选择“电量平分原理”“电场强度”“电阻与定量”等知识概念为中心,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形成发散性物理思维,使学生在学习电磁知识的过程中明确不同概念知识之间的具体联系,增加学生关于电磁知识的储备量,此外,在课程教学完成之后我为学生播放了关于电磁知识的科学影片、教育短片,以视听化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加深电磁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深学生对于电磁知识的理解,推动学生物理知识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合理应用微课,实验与信息教学深度融合
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深度融合,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出调整,在物理课程的课前预习、课上教学和课后训练的过程中有效融入信息技术。微课作为教学信息化的产物有着便捷性和碎片化的特点,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课堂上作为情景导入,也可以帮助学生在课下查漏补缺,实现精准补给。教师在使用微课的时候,可以选择从网络资源庫中下载相应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学习需求自主录制微课。以“曲线运动”的教学活动为例,在指导学生开展本节课程的实验活动之前,我利用“微课”为学生播放“曲线运动”的现象,通过实验教学视频的形式,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对曲线运动的判定方法和基本条件等形成理解。视频的时常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视频内容上可以设计为“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平抛运动的实验研究”等,通过视频的讲解使学生理解曲线运动的合成以及分解的方法,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尊重学生学习需求,针对性制作课件
随着多媒体课件进课堂,有些教师已经熟练了其用法,能够很好的在课堂上发挥其作用;但是还有一部分教师对这个“外来客”心存抵触,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即便使用课件教学的时候,也是以网络下载为主,很少去主动制作。教师要明白,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需求与学习需求,因此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坚持个性化地制作课件。例如在讲解“匀变速运动”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马路上超车与刹车”的视屏插入到课件中,让学生对匀变速运动有一个直观地认识;随后教师可进行提问,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匀变速运动的例子,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最后当学生对质点、速度、加速度以及速率这些概念有了认知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去尝试推导相关的计算公式。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正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中的视频功能,为学生做了很好的情景导入。在直观的课堂体验中,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环境中,教师采用的“口授理论+板书笔记”的形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难以将理论化的物理知识变得形象化,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进行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难以进行深入地理解,理解不到位导致学习质量难以提升。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凭借视听化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知识,善于学习物理知识,从而为今后学习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小羽.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融合[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03)
[2]陈谦.简述信息技术下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创新[J].信息记录材料.2018(03)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教学融合;策略探究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9-233
在高中各科目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学生对物理课程进行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与传统的“口授+板书”的物理课程教学模式相比,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课程中能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是因为在传统的物理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理解物理知识的逻辑性,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物理知识时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往往挑那些自己喜欢的知识去学习,而面对那些自己不喜欢的物理知识时往往缺乏主动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物理知识的整体性认知,出现学习断层,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物理知识的信心。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要求下,高中物理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创建形式多样的物理知识学习环境,通过应用数字信息、DIS实验等综合性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高中生的物理学科综合素养。以“弹簧振子”相关知识的教学活动为例,由于弹簧振子相关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理解弹簧振子的周期、劲度系数等知识概念。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演示了DIS物理实验,通过数据实验的形式帮助学生观察弹簧振子的相关变化,掌握基本的实验原理与弹簧振子的运动规律。这样,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不用再和以往一样用更多的实践进行实验数据的整理,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速度,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主探究和实验交流,从而为学生养成自主探究能力提供了时间上的支持。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也能够对弹簧振子形成形象化的理解,从而有效提高了这节课的实验教学质量。
二、构建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理解效率
在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融合的过程中,物理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势必要进行变革,在原有的理论知识教学基础上,结合每节物理课程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主动搜集数字学习资源,并进行信息整理,及时与教师、同学进行分享与讨论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在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了物理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以高中物理中“电磁学”的相关知识教学活动为例,在开展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时,我利用计算机软件为学生绘制了电子思维导图,在内容上选择“电量平分原理”“电场强度”“电阻与定量”等知识概念为中心,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形成发散性物理思维,使学生在学习电磁知识的过程中明确不同概念知识之间的具体联系,增加学生关于电磁知识的储备量,此外,在课程教学完成之后我为学生播放了关于电磁知识的科学影片、教育短片,以视听化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加深电磁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深学生对于电磁知识的理解,推动学生物理知识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合理应用微课,实验与信息教学深度融合
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深度融合,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出调整,在物理课程的课前预习、课上教学和课后训练的过程中有效融入信息技术。微课作为教学信息化的产物有着便捷性和碎片化的特点,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课堂上作为情景导入,也可以帮助学生在课下查漏补缺,实现精准补给。教师在使用微课的时候,可以选择从网络资源庫中下载相应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学习需求自主录制微课。以“曲线运动”的教学活动为例,在指导学生开展本节课程的实验活动之前,我利用“微课”为学生播放“曲线运动”的现象,通过实验教学视频的形式,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对曲线运动的判定方法和基本条件等形成理解。视频的时常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视频内容上可以设计为“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平抛运动的实验研究”等,通过视频的讲解使学生理解曲线运动的合成以及分解的方法,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尊重学生学习需求,针对性制作课件
随着多媒体课件进课堂,有些教师已经熟练了其用法,能够很好的在课堂上发挥其作用;但是还有一部分教师对这个“外来客”心存抵触,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即便使用课件教学的时候,也是以网络下载为主,很少去主动制作。教师要明白,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需求与学习需求,因此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坚持个性化地制作课件。例如在讲解“匀变速运动”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马路上超车与刹车”的视屏插入到课件中,让学生对匀变速运动有一个直观地认识;随后教师可进行提问,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匀变速运动的例子,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最后当学生对质点、速度、加速度以及速率这些概念有了认知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去尝试推导相关的计算公式。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正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中的视频功能,为学生做了很好的情景导入。在直观的课堂体验中,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环境中,教师采用的“口授理论+板书笔记”的形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难以将理论化的物理知识变得形象化,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进行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难以进行深入地理解,理解不到位导致学习质量难以提升。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凭借视听化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知识,善于学习物理知识,从而为今后学习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小羽.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融合[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03)
[2]陈谦.简述信息技术下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创新[J].信息记录材料.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