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前提,而学习方式的转变又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为前提,因而我们要把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的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等都有了较大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因此,素质教育得以逐步、整体地推进。但是,我们的教师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思维能力”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能力。
存在的问题:
1.观念更新不够,存在着新课程改革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现象。
2.课堂教学还是以讲授法为主,教师包办代替过多,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不够。比如在课堂上有讨论但没有交流和反馈教学信息,小组讨论后事先没有学生发言交流,教师就接着讲解;学生自学后没反馈信息和检查效果;教师在黑板上,根据问题一步一步地推演讲解,没有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仅仅学会了“照葫芦画瓢”。
3.教学过程没有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回答问题都很整齐,表面上看教学效果非常好,但实际上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地跟着“大合唱”回答问题,没有自己的思维,这使整个课堂教学都只是围绕着中上等学生在转。
这种现状,教学效率低,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不需要动脑筋,只要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到最后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长此以往,学生仅仅只是学会了“照葫芦画瓢”,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没有理解事物变化的内在联系,遇到新问题,就束手无策,他们的思维能力根本就无法得到培养和提高。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悟性好的学生,看看教材上的解题步骤就行了,对于教师的讲解就根本不感兴趣,致使学生“吃不饱”;对于悟性差的学生,进行多次练习也无法理解和掌握,这样的学生下课就忘记,于是丧失了对学习知识的激情。
二、转变学习方式的策略
“转变学习方式”,即要转变目前在一些课堂中存在的单一、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一)更新观念,大胆改革与创新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大家都已经达成共识,“满堂灌”是课堂效率低,教学质量差,既然这样,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既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更新教学观念;又要坚持科学、实事求是。“以学论教”,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学校领导组织全体教师扎扎实实地搞新课程改革,制定学校的《讲课制度》,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制订《评课标准》。
《评课标准》的制定注重以下3个方面:一是评效果(不单是教师教知识的效果,还包括学生学习的效果)。效果是衡量课讲得好不好的标准,效果好就是一堂好课。二是看标志。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标志是学生紧张地学习,学生参与程度高,参与面广,参与效果好。三是作分析。学生学得好要靠教师引导得好,所以要分析教师如何引导。转变教学观念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转变,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转变才是真正地转变,这样的转变才是最有效的。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要大力组织全体教师赛课、评课,一边学教育理论,一边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寻找规律、寻找突破口、寻找切入点。经过一年左右的不断探索,使教师们逐步找到规律,尝到甜头,从而在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注重“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
“三维目标”即新课程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改革,要实施学习目标的多元化。在文化课上既要有知识、能力的学习目标,又要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虽然知识和能力的学习目标是主要的,但也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
怎样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呢?我认为,不在于教师课堂上讲多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话,不在于贴什么“道德”标签,而不仅在于以学习知识为载体的德育,还在于教师用良好的形象和适当的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尊重、信任、关爱每个学生,要把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让“双差生”优先读书,优先板演,优先更正、讨论……教师满意的目光、微笑的点头或真诚的称赞都是情感,学生们见了也就有了情感。教师在课堂上一丝不苟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板书工整,讲话有力,声音洪亮,抑扬顿挫,以手势助说话,以教态助教学,必定能激发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燃起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刻苦学习。教师在努力实现着人生的价值,也必定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总之,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严格管理,整体推进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搞新课程改革,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前提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制定制度来作保障,需要管理加落实,不然教师们会显得难于习惯,难于坚持,难于整体推进。
首先是制定相关的制度。要根据实际和新课改要求,起草教学工作制度,经过全体教师讨论和修改后再定稿。制度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要便于领导检查、督促。
其次是狠抓制度的落实。执行和落实制度是一项很难的工作,制度的执行关键在于领导要带头,校长给班子成员作表率,班子成员给教师作表率,教师给学生作表率,层层带动,人人照章执行落实。 再次,落实制度的关键在于检查、考核。我们的做法是:按照制度,周周检查教案,重点检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并根据要求及时、准确地记录,到学期末,按考核结果奖优惩劣。这种严格的教学过程管理,有力地保证了转变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整体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
(二)重视教材研究,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思维能力,要求师生都要用好教材。
首先,教师要用好教材。教师虽然不再教书(教材)了,不再讲例题了,但仍要用好教材,钻研教材。首先根据教材制订出学习目标,引导好学生看书,筛选好教学用的思考题、检测题(一般选自课本)。比如,语文学科以课文后的练习题为主,政、史、地、生、数、理、化等学科常以思考题和检测题为主,当堂再作一些交流和反馈。
其次,学生要用好教材。课堂教学先从学生读书和思考开始(语文课读课文,数学课读例题),学生读后,再检测读的效果;学生丢开课本后再认真思考,然后进行一些自主思考的交流、讨论,教师最后归纳。
再次,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而且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例如,语文讲读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去阅读课外书籍,去学写课外作文。数学课上,指导学生运用刚学到的书本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外,学校还要适当开设课外阅读课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学习。这样,使学生不仅走出了教材,而且拓宽了知识,延伸了课堂,培养了思维。
(三)自主学习,科学引导
“自主学习”就是在自主监控下的学习,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
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学习方法。“先学”是“自主学习”,“后教”是“合作学习”,“当堂训练”仍是“自主学习”,全过程都是“探究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这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就能很好地处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
例如,课始“先学”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有了疑难问题而个人不能解决,这就使课中“后教”的“合作学习”有了必要性,也有了明确的内容和适当的形式。这样开头“自主学习”是后来“合作学习”的基础,必不可少,如果没有这种基础,一上课就“合作学习”只会流于形式,因此,“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就是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原则的课堂结构。这种课堂教学能够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机械地“照葫芦画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思维能力呢?
“先学”时,学生运用旧知识看书获得新知识,是在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看书后完成检测练习题,是开始运用新知识,也是在进行思维;当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自己弄懂问题,自己纠正问题,接着当堂训练,灵活运用知识,最后解决问题,也是强化思维训练。这样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自主思维,都是在培养思维的意识和能力。总之,学生像考试那样紧张而有秩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不仅达到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而且增强了思维和自学的能力,培养了合作和刻苦的精神。
这时,学生紧张地自学,就要靠教师的科学引导。第一,在课前,教师要备好课,精心设计好教和学的方案(准备锦囊妙计)。第二,课堂上,教师们要像电视节目主持人那样,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激动人心的语句,一步一步地因势利导,指导学生看书、思考、讨论、练习、更正,当堂完成作业。第三,该讲的知识要讲好。通过“兵练兵”,学生会做了的题,可不讲;学生做错了的不会做的题,教师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而有序,讲得透彻,不是就题讲题,一题一题地讲,而是讲一类题,由个别到一般,再指导学生学会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一个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言而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坚持课程改革,转变教学行为,用好教材,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科学引导,让学生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又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
云南省楚雄市子午镇子午初级中学
一、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思维能力”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能力。
存在的问题:
1.观念更新不够,存在着新课程改革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现象。
2.课堂教学还是以讲授法为主,教师包办代替过多,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不够。比如在课堂上有讨论但没有交流和反馈教学信息,小组讨论后事先没有学生发言交流,教师就接着讲解;学生自学后没反馈信息和检查效果;教师在黑板上,根据问题一步一步地推演讲解,没有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仅仅学会了“照葫芦画瓢”。
3.教学过程没有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回答问题都很整齐,表面上看教学效果非常好,但实际上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地跟着“大合唱”回答问题,没有自己的思维,这使整个课堂教学都只是围绕着中上等学生在转。
这种现状,教学效率低,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不需要动脑筋,只要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到最后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长此以往,学生仅仅只是学会了“照葫芦画瓢”,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没有理解事物变化的内在联系,遇到新问题,就束手无策,他们的思维能力根本就无法得到培养和提高。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悟性好的学生,看看教材上的解题步骤就行了,对于教师的讲解就根本不感兴趣,致使学生“吃不饱”;对于悟性差的学生,进行多次练习也无法理解和掌握,这样的学生下课就忘记,于是丧失了对学习知识的激情。
二、转变学习方式的策略
“转变学习方式”,即要转变目前在一些课堂中存在的单一、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一)更新观念,大胆改革与创新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大家都已经达成共识,“满堂灌”是课堂效率低,教学质量差,既然这样,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既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更新教学观念;又要坚持科学、实事求是。“以学论教”,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学校领导组织全体教师扎扎实实地搞新课程改革,制定学校的《讲课制度》,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制订《评课标准》。
《评课标准》的制定注重以下3个方面:一是评效果(不单是教师教知识的效果,还包括学生学习的效果)。效果是衡量课讲得好不好的标准,效果好就是一堂好课。二是看标志。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标志是学生紧张地学习,学生参与程度高,参与面广,参与效果好。三是作分析。学生学得好要靠教师引导得好,所以要分析教师如何引导。转变教学观念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转变,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转变才是真正地转变,这样的转变才是最有效的。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要大力组织全体教师赛课、评课,一边学教育理论,一边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寻找规律、寻找突破口、寻找切入点。经过一年左右的不断探索,使教师们逐步找到规律,尝到甜头,从而在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注重“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
“三维目标”即新课程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改革,要实施学习目标的多元化。在文化课上既要有知识、能力的学习目标,又要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虽然知识和能力的学习目标是主要的,但也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
怎样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呢?我认为,不在于教师课堂上讲多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话,不在于贴什么“道德”标签,而不仅在于以学习知识为载体的德育,还在于教师用良好的形象和适当的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尊重、信任、关爱每个学生,要把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让“双差生”优先读书,优先板演,优先更正、讨论……教师满意的目光、微笑的点头或真诚的称赞都是情感,学生们见了也就有了情感。教师在课堂上一丝不苟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板书工整,讲话有力,声音洪亮,抑扬顿挫,以手势助说话,以教态助教学,必定能激发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燃起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刻苦学习。教师在努力实现着人生的价值,也必定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总之,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严格管理,整体推进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搞新课程改革,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前提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制定制度来作保障,需要管理加落实,不然教师们会显得难于习惯,难于坚持,难于整体推进。
首先是制定相关的制度。要根据实际和新课改要求,起草教学工作制度,经过全体教师讨论和修改后再定稿。制度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要便于领导检查、督促。
其次是狠抓制度的落实。执行和落实制度是一项很难的工作,制度的执行关键在于领导要带头,校长给班子成员作表率,班子成员给教师作表率,教师给学生作表率,层层带动,人人照章执行落实。 再次,落实制度的关键在于检查、考核。我们的做法是:按照制度,周周检查教案,重点检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并根据要求及时、准确地记录,到学期末,按考核结果奖优惩劣。这种严格的教学过程管理,有力地保证了转变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整体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
(二)重视教材研究,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思维能力,要求师生都要用好教材。
首先,教师要用好教材。教师虽然不再教书(教材)了,不再讲例题了,但仍要用好教材,钻研教材。首先根据教材制订出学习目标,引导好学生看书,筛选好教学用的思考题、检测题(一般选自课本)。比如,语文学科以课文后的练习题为主,政、史、地、生、数、理、化等学科常以思考题和检测题为主,当堂再作一些交流和反馈。
其次,学生要用好教材。课堂教学先从学生读书和思考开始(语文课读课文,数学课读例题),学生读后,再检测读的效果;学生丢开课本后再认真思考,然后进行一些自主思考的交流、讨论,教师最后归纳。
再次,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而且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例如,语文讲读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去阅读课外书籍,去学写课外作文。数学课上,指导学生运用刚学到的书本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外,学校还要适当开设课外阅读课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学习。这样,使学生不仅走出了教材,而且拓宽了知识,延伸了课堂,培养了思维。
(三)自主学习,科学引导
“自主学习”就是在自主监控下的学习,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
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学习方法。“先学”是“自主学习”,“后教”是“合作学习”,“当堂训练”仍是“自主学习”,全过程都是“探究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这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就能很好地处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
例如,课始“先学”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有了疑难问题而个人不能解决,这就使课中“后教”的“合作学习”有了必要性,也有了明确的内容和适当的形式。这样开头“自主学习”是后来“合作学习”的基础,必不可少,如果没有这种基础,一上课就“合作学习”只会流于形式,因此,“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就是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原则的课堂结构。这种课堂教学能够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机械地“照葫芦画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思维能力呢?
“先学”时,学生运用旧知识看书获得新知识,是在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看书后完成检测练习题,是开始运用新知识,也是在进行思维;当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自己弄懂问题,自己纠正问题,接着当堂训练,灵活运用知识,最后解决问题,也是强化思维训练。这样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自主思维,都是在培养思维的意识和能力。总之,学生像考试那样紧张而有秩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不仅达到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而且增强了思维和自学的能力,培养了合作和刻苦的精神。
这时,学生紧张地自学,就要靠教师的科学引导。第一,在课前,教师要备好课,精心设计好教和学的方案(准备锦囊妙计)。第二,课堂上,教师们要像电视节目主持人那样,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激动人心的语句,一步一步地因势利导,指导学生看书、思考、讨论、练习、更正,当堂完成作业。第三,该讲的知识要讲好。通过“兵练兵”,学生会做了的题,可不讲;学生做错了的不会做的题,教师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而有序,讲得透彻,不是就题讲题,一题一题地讲,而是讲一类题,由个别到一般,再指导学生学会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一个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言而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坚持课程改革,转变教学行为,用好教材,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科学引导,让学生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又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
云南省楚雄市子午镇子午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