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型人工湖综合开发策略研究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uw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研究城市空间、区域特征、目标定位等内容的基础上,从城市运营、综合交通、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等角度对衢州信安湖的综合开发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型人工湖;信安湖时代;开发策略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urban spac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bjectives etc based on the content, from the city integrated traffic, opera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urist development angles of quzhou AnHu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letter is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city type artificial lake; Letter AnHu times;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无序蔓延和城市病的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生态自然的生存环境,以缓解都市生活的身心双重压力。因此,在工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诸多城市对现有河道进行拦水筑坝、蓄水成湖,从而形成城市型人工湖。其在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城市景观品质、重塑城市整体形象等方面确实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如何协调与整合水体及周边资源,进而促进城、湖、景的深度融合,本文结合衢州信安湖综合开发概念规划(下文简称本案),对城市型人工湖的综合开发策略进行探索性研究。
  一、信安湖时代的历史契机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自古以来傍水而建,众多的河流水系的汇聚彰显了城市灵性。随着塔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由衢江、乌溪江北段、石梁溪局部、常山溪局部组成了水量充沛而稳定、风景优美而独特的城市型人工湖——信安湖。其从东、西、北三面环绕衢州城,长17.5公里,水域面积5.5平方公里。
  从城市形态来看,衢州的空间扩展轨迹可概况为老城时代(1985年前,单核)、南湖时代(1985到1994年,双核)、衢江时代(1995年至今,多组团),而信安湖的开发也给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案对信安湖沿岸进行系统性综合开发,促使城市逐步迈入下一个战略阶段——信安湖时代。本案规划面积为23.3平方公里。
  二、优缺点显著的区域特征
  1、完整的古城形态与缺憾的古城风貌
  老城内的现状古城轮廓清晰、形态完整,并保留了县西街“井”字形骨架的街巷格局。然而随着城市功能的转型,大部分用地功能被置换,历史肌理也遭受了一定的破坏,许多建筑遗产面临被蚕食的危险,古城真实的历史风貌正逐步消失。
  2、丰富的公共生活与缺失的公共空间
  信安湖沿岸作为衢州重要的公共空间带,本应承担居民丰富公共生活的诉求,然而现状滨水空间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和基础配套设施。居民的公共生活依然集聚于设施相对完善但空间已显局促的老城区内。
  3、良好的自然资源与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
  信安湖沿岸保留着不少原生态用地,主要为严家淤绿洲的湖心岛、机场东北部生态湿地、信安湖北岸的丘陵等,但缺乏有效的资源利用与整合。
  三、蓝色水客厅的未来展望
  本案通過构建“微笑信安湖”及“蓝色水客厅”的规划理念,提出三个目标:
  (1)建设生态自然度较高,环境优美的衢州城市生态公园;
  (2)建设以生态居住、商务办公、会议会展、休闲娱乐、餐饮购物、健身运动为一体的衢州城市公共生活核心区;
  (3)形成以文化观光体验、生态休闲娱乐、工业展示教育、康体疗养度假和农家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国家级城市内湖型生态旅游区。
  四、全方位构架的开发策略
  1、土地利用策略
  (1)有机混合策略
  ◆新区有机混合策略——在核心区域规划商务酒店、会议办公、居住、文化、休闲娱乐、商业购物等多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有机混合局部,以形成充满活力的24小时人气社区;在双衢大桥北部、馒头山周边、庙溪北等区域开发多样化住宅以最大程度适应市场需求;
  ◆老城有机混合策略——在保护的基础上在老城区内注入传统曲艺、宗教文化、现代商业休闲、特色商业购物、健身运动等多样化的业态,形成一个混合的、充满活力的老城商业中心区。
  (2)布局结构策略
  规划形成“一轴两极六区”的总体布局结构。
  ◆一轴——“微笑曲线”功能主轴。依托湖体,形成一条环绕衢州城的集功能、景观、交通等为一体的复合功能轴。
  ◆两极——城市旅游功能极和城市公共生活极。规划在老城与花园岗交汇处打造一个集商务会议、休闲旅游、文化娱乐、行政办公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生活极;结合衢州湿地旅游区的开发以及衢江北岸的农家乐等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在衢江与乌溪江两江交汇处构建一个以休闲旅游为主导功能的城市休闲旅游极。
  ◆五区——湖西区为生态居住及旅游休闲区,湖中区为文教及居住区,湖南区为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湖北区为生态休闲区,湖东区为生态居住区。
  2、综合交通策略
  (1)慢行交通
  构建方便快捷的可达性强的交通网络、多样化的生态交通方式、完整的环湖交通体系以及完整的环湖旅游公交专线。
  结合湖岸改造设计,在信安湖沿岸布置特色步行交通、休闲自行车道以实现人性化的慢行交通。
  (2)缝合交通
  通过区内的道路交通组织,强化信安湖两岸的交通联系,缝合湖体对城市造成的交通隔离。
  (3)水上交通
  在信安湖设置不同的蓝色航道,如快艇、摩托艇、游船、水上行走以及渔船等各种蓝色水上交通,同时沿岸设置多个码头。
  3、城市景观策略
  (1)“蓝色项链”景观策略
  沿信安湖湖岸规划众多景点,形成一条独特的包含十六主景的环形“蓝色项链”。
  (2)“城市门户”景观策略
  为了完善城市景观体系,自信安湖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规划四个城市门户景观节点,每个门户分别体现不同的文化内涵。
  (3)标志性景观策略
  规划在信安湖各区域都设置相应的标志性景观以完善信安湖沿岸的景观体系。
  (4)沿岸建筑风格策略
  信安湖沿岸建筑以现代中式建筑和现代建筑两种风格为主,在湖北区的农家乐和乌溪村生态农庄可以有田园风格建筑形态。
  
  4、保护利用策略
  (1)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水系保护策略:恢复旧城护城河水网,完善城市水网;拆除湖东面的路;严格控制污水的排放,完善排污体系,健全水质监测体系;建立12——60m的绿带走廊;减少硬质驳岸,加强水体自净能力。
  ◆绿化保护策略:建立沿河绿化廊道,保护和完善现有集中绿地,建立生态湿地公园,保留局部区域的桔林,建立健全绿化体系。
  (2)“人工环境”保护策略
  ◆城市肌理保护策略:将现有的特色的城市肌理运用到新区的规划中,将现有的人性化的街道尺度延续到规划区内的街道设计。
  ◆传统建筑保护策略:修缮规划区内的现有传统建筑;采用腾笼换鸟的策略为传统建筑注入新的功能,唤醒传统建筑的生命力;重建和复建消失了的历史建筑,延续城市的历史和记忆。
  ◆公共空间保护策略:完善现有公共开放空间的设施,新建更多的公共开发空间,网络化新建和现有的公共开放空间。
  (3)“人文传统”保护策略
  ◆特色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保护策略:维持、延续现有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完善各种功能设施和场所的营造,以诱发非必要性活动,加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保护和延续衢州的公共生活状态。
  ◆传统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延续保护策略:运用情景雕塑展现几代人的经典生活片段以延续历史记忆并教育后人;对现有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延伸,并运用到旅游和教育等产业中去,对外进行展示,对内教育;运用传统曲艺并构建演绎场所。
  5、旅游开发策略
  (1)湿地旅游开发策略
  ◆湿地科普游:开发建立湿地科研中心、湿地生态试验基地、湿地自然与人文历史博物馆、水生植物园、湿地观光农园、生存岛、高科技苗圃等,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创造生态农业示范地,使游客能够观赏到自然纯朴、欣欣向荣的现代农业景观。
  ◆湿地休闲游:通过建立观鸟林、烧烤区、林间野营区、湖心采莲、儿童游乐区,产权式度假客栈,营造一个自然、亲水、轻松、祥和的环境和氛围,并提供“吃、住、游、娱、购”全方位的休闲娱乐项目。
  (2)农业旅游开发策略
  建立主题休闲山庄和农庄、稻田耕作园、休闲渔业园、果实采摘园、农耕俱乐部、蔬菜耕作园、水公园等项目,使游客能亲身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感受农家、渔家的乡土风情。
  (3)人文旅游开发策略
  在现有基础上扩建孝文化公园,刻碑或者壁画描述历史故事展示二十四孝文化人物故事,供游人参观游览学习;宣扬三头一掌(鸭头、兔头、鱼头和鸭掌)的饮食文化,打造特色小吃一条街。
  (4)亲水旅游开发策略
  利用信安湖的独特性,打造丰富、独特、现代、梦幻的水主题旅游。设置大型表演广场、水上看台,通过主题演出开展夜游活动;在湿地生态区建立大型水上主题公园、水上拓展区、水下拓展基地,使游客能够体验到与众不同的游乐和健身方式。
  五、结语
  衢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特质和历史特色,对城市功能的重新解读与梳理,是城市文化的再次积淀与升华过程。本案对信安湖周边区域的现有资源进行了发掘与整合,提出多重保护与开发策略,不仅强调自然生态的物质环境保护和改善,而且保护延续了衢州现有的人文生態,营造和谐的生态城市,彰显城市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庭伟等.城市滨水区开发与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7(4)
  [2]叶岱夫.城市风景湖形状的空间效应与景观设计.中国园林,1999.05
  [3]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其他文献
摘要: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我国部分城市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市规划发展的新理念,提出了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指出了城市大气、水体、固体废物和城市声环境发展的远景目标,阐明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污染,整治规划  Abstract: urban infrastruct
期刊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股权结构,调整企业内部股金比例。提高经营者和经营层的持股比重和责任意识,实行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入股,鼓励经营层、管理层、技术骨干持有大份股额,把其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改进员工持股计划,打破人人持股格局,大力培育内部股权交易市场,通过股权交易,使员工股向经营骨干聚集;改变目前职工持股会的持股方式,待条件成熟时取消职工持股会,真正体现出资人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园林景观设计构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中式园林景观设计构想及植物配置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配植;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attention to landscape design concep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
期刊
摘要:以广州地铁运营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不同扶梯速度设定满足客流疏散、客运安全的程度,结合轨道交通运营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扶梯速度模式。综合考虑对新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投入可调速自动扶梯,根据不同时段调节为不同的扶梯速度设定,与客流变化实现联动,平衡客运安全與客流疏散的需要;对于已有旧线的扶梯,可以结合各个区域车站客伤数据及客运安全的特点,选择部分试点车站,适当下调速度,但保留原有速度参
期刊
摘要:软土地基,如果不按照严格的施工要求进行操作,或者施工工艺失误,就会使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本文分析了房屋建筑工程软土地基施工技术,提出了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软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软土地基;施工技术  Abstract: the soft soil foundation, if not strict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stru
期刊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伴随着生态文明时代和城市社会的到来,我国正处于城市转型的快速城市化的加速阶段,低碳、生态、绿色将成为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而城市交通存在着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空气污染等诸多问题。城市轨道交通是公认的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方法。为此,我国开始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轨道交通投入运营,极大的方便了居民的出行,交通拥堵也
期刊
摘要:屋顶绿化论文不仅能为城市增添绿色,还能减少屋顶的建筑材料对环境的辐射热,又可以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本文主要探讨现代屋顶绿化与塑木的结合。  关键词:屋顶花园;塑木;生态屋顶  Abstract: the paper for city roof afforestation not only add green, still can reduce the roof of the building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庭院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植物造景在庭院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植物造景;庭院设计;应用;绿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attention to the garden landscape desig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
期刊
摘要:设计阶段造价编制属于整个公路项目建设的前期阶段, 其造价编制是后续工程投资控制的基础和依据, 因此公路工程项目首先应重视设计阶段造价的编制。本文分析了设计阶段公路工程造价编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预防措施。  关键词:设计阶段;公路工程;造价编制;问题;预防措施  Abstract: the design phase of the cos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期刊
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传统民居”是指那些乡村的、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它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  时代的变迁使得民居成为了一种文化载体,传承和记载着历史建筑文化,有  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随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