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刊人变奏曲

来源 :新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_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跟随新中国前进的足迹迤逦走来的《新疆青年》杂志60岁了,在半个多世纪中出版的这份刊物,维汉文皇皇1000多期,洋洋数亿余言,陈列在一起堪为一部较为完整的新疆青年运动史料汇集。她早已成为新疆青年和读者的一本书友。即使在报刊品种多得令人目不暇接、互联网极其发达的今天,要了解和研究新疆青年所思所想所关注的,还需翻开《新疆青年》与《新晨》。因为,《新疆青年》自创刊后,一直忠实地肩负着记录新疆青年发展历程的重任。
  60年路漫漫,《新疆青年》与《新晨》办刊人的接力不可谓不频繁,但是总体上坚守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坚持面对市场的积极探索,始终贯穿于编者的办刊诉求之中,从未停歇和改变过。例如《新晨》的多次改版,“珠峰下的婚礼”、“新疆大学生手机节”等颇具影响力的活动。2013年2月,又研发了新疆青年杂志智能手机阅读客户端(维吾尔文版),目前,全疆已有20家维吾尔文刊物集结此客户端,在少数民族文字领域,新疆青年杂志社新媒体又趟出了一条新路。
  60年来,在政策倡导和新闻规律、市场导向之间博弈,寻找一条新疆青年特色的办刊创新与生存之路,在各种社会与时代、体制与变革的夹缝中,探索出一片崭新的领域,并尽我所能使其行之悠远,是编者们的良苦用心和办刊策略之所在。
  作为一本共青团机关刊物,从面世的第一天起,她就受到了新疆各族青年的欢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机关单位,随处可见她玲珑朴实的身影。
  杂志社创刊至今,走过了整整60年。60年间,我们始终坚持政治家办刊,与党同心,与青年同行,忠实记录时代精神,一个脚印连着一个脚印,一次飞翔接着一次飞翔。
  60年闪亮的思想、铿锵的字词、诚挚的情怀,使《新疆青年》杂志根深叶茂,一片葱笼馥郁。回望60年历程,是一首风雨兼程的壮歌,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是记录时代青年前行脚印的闪光轨迹。
  60年,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几番风雨,几番磨砺。一代代办刊人用毕生的心力焕发青春,迎接一个又一个春天。
  回望60年,我们充满感恩。
  新的时代,要求有新的传播理念和宣传方式。
  加快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实现由纸媒向在线跃升,以更加鲜活的话题,更加新颖的形式,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讲好新疆青年的故事,展示新疆精彩文化……我们必将开创新的时代。
  张华中:一名新疆青年的感言
  档案:张华中,原自治区团委副书记兼任新疆青年杂志社社长,现任中国驻爱丁堡副总领事。
  生活给予我们的每一次机会,都是我们对人生的一次全新体验。对于我来说,我与《新疆青年》杂志的一段缘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上世纪80年代是《新疆青年》杂志的黄金时代,那时候,还是一名中学生的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书店邮局购买各种杂志,其中就包括我们本地的《新疆青年》。在青春年少的我看来,那飘着油墨香的一篇篇文章,饱含着对生活的纯真情感和理性思辨,而那一本本杂志的背后是怎样的一班人在为之工作,我对此充满了好奇。没有想到,若干年后,我进入自治区团委工作,并有幸走进了新疆青年杂志社。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30岁出头的我,才是一名真正的新疆青年。我是如此地热爱她,把我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了她,奉献给了一本叫做《新疆青年》的杂志,奉献给了一个叫做新疆青年杂志社的群体。
  在市场经济潮的冲击下,当时的《新疆青年》面临着全新的办刊环境。我至今记得当年我们“过五关”的豪迈:严把政策关,精通业务关,勇闯市场关,经得住廉洁关,过得了群众观。无论是青春的热情,还是理性的思考,至今想来,这些东西仍然弥足珍贵。
  具有60年历史的《新疆青年》已经超越了一本杂志的单纯意义。热爱她,珍惜她,把她做得更好,让她随着时代的发展,永远走在青年的前面,是我们一代又一代新疆青年的责任。
  罗夫永:让我们更聚力,让我们再前行
  档案:罗夫永,原自治区团委副书记兼任新疆青年杂志社社长,现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
  岁月悠悠一甲子,一社风雨60年。值此新疆青年杂志社建社60周年之际,谨致以热烈祝贺!
  60年来,新疆青年杂志社始终遵循党的新闻出版方针,紧随共和国前进的步伐,见证了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开展,亲历了新疆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记录着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进程。
  现在,新疆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希望新疆青年杂志社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己任,围绕实现“中国梦”,唱响新疆青年的时代精神,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希望新疆青年杂志社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大力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好党对青年健康成长的关怀和要求,宣传好广大青年成长进步的主流和时代风貌,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甲子轮回,登高望远。新时代,新征程,让我们再前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刘元吉: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
  档案:刘元吉,原新疆青年杂志社副总编,现已退休。
  《新疆青年》杂志刚刚创办时,只有主编、副主编和编辑3个人,百业待兴,求贤若渴。
  上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多种思想交融碰撞,大批青年思想出现了迷惘现象。人生的道路怎么走?杂志社一边物色充实采编力量,一边想青年所想,急青年所急,给青年当知心朋友,适应青年求知、上进的愿望,要求稿件文无定法,排除我说你听,我打你挨的八股文章,要求形式上吸引青年,然后将入情入理的开导放到读者心里。在调研中发现有共性的问题,我们就组织名人或专家写文情并茂的《思想杂谈》;在“名人访谈录”中,有刘胡兰的入党介绍人;有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老领导;还有自学成才的著名人物范曾等。选题的原则是:文章不宜清一色地说教,宜杂而不乱,要有主心骨,每期刊物力争做到有两三篇吸引读者的文章,刊物就有生命力。   一个刊物反映的质量,就是一群办刊人的面貌。我最深的体会就是要组织培养一批得心应手的高素质人才。
  事实证明,新疆青年杂志社培养造就了一批名人名编名记,曾经有4人成为自治区厅局级报刊社的总编和副总编,撰写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专著,还有记者调任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的主任记者,多人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大奖。归根到底,想办一本有影响力的青年刊物,办刊人要站高看远,潜心钻研,让《新晨》、《新疆青年》杂志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
  艾拜都拉·易卜拉欣:总编要当杂家
  档案:艾拜都拉·易卜拉欣,原新疆青年杂志社总编,现已退休。
  1976年8月,我从新疆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新疆青年杂志社。当时《新疆青年》的影响不大,我骑着自行车去自治区团委,看到杂志社只有十来个人和两间房,办刊就靠一把剪刀,一瓶浆糊剪贴报刊文摘。作为一个有抱负的青年,我一时接受不了这个现实。
  在翻译了两篇较有深度的文稿后,当时领导找我谈话说,你大胆干,将来看你的!3年后,我被任命为维文编辑部副主任。4年后,又升任副总编,那一年,我29岁。
  上世纪80年代《新疆青年》一度辉煌,那是因为青年刊物总体水平偏低,起点差不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疆与内地拉开了差距。1995年起,我借鉴福建经验,在维文编辑部率先实行自办发行,由于重点发行区南疆线路单一,自办发行获得巨大成功,发行数成倍增长,最高达10万份。有发行才有市场,青年期刊的影响力大大增强。维文《新疆青年》曾连续两次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期刊,一次被评为全国“双效期刊”,我也两次荣获自治区优秀总编奖。
  办刊和经营之余,我酷爱写作。如今已有4部长篇、4部诗集和7部中短篇小说集出版,7篇作品入选中小学课本,我本人也入选维吾尔当代文学史代表人物。总编就要当杂家,体会作家、企业家和出版家的三味人生。
  于秀华:风雨同舟,再铸辉煌
  档案:于秀华,现任新疆青年杂志社社长。
  屈指数来,从1985年至今,我已在新疆青年杂志社工作了29年。29年,对于历史是弹指一挥间,对于一个人,那可能是一生创造的价值。
  29年来,从编辑到社长,我在杂志社差不多历经过所有的岗位。亲历杂志社的风雨艰辛,从辉煌到发不出工资,从杂志定位迷失,到重新确立主流媒体地位,从纸媒萎缩的困顿,到在新疆业界最早尝试新媒体,从两刊发展到今天的七刊……风雨兼程60年,新疆青年杂志社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就像一棵常青树,不管风吹雨打,环境多变,都能够傲霜挺立。我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历代办刊人对创新的不懈追求,对各民族青少年读者的深厚感情,对新疆这片热土的浓浓眷恋和对新疆青年杂志社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无限热爱。激情、奋斗、奉献、汗水还有眼泪,伴随着一代代新疆青年办刊人,奉献了青春和智慧,在不同的时期,共同为《新疆青年》、《新晨》的发展创立功绩,才为新疆青年杂志社的发展历程,竖起了无数座里程碑。正是这一代代新疆青年办刊人的艰辛努力,才产生了只属于新疆青年杂志社的精神和文化——创新,拼搏,奉献,永不言败。
  后事不忘前事之师,希望新一代的办刊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为杂志社创造一个更加灿烂的未来!
  青春的激荡
  档案:艾祖鹏,原新疆青年杂志社副社长,现任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2000年盛夏的一个午后,我怀揣着激情与梦想走进了新疆青年杂志社,要以拳拳之心为杂志社再添光荣。然而,此时的新疆青年杂志社已不再是光环笼罩下的业界宠儿,由于市场冲击,新疆青年杂志社陷入了最低谷,人心涣散、士气低落、队伍不整、负债累累……这些就像一座座冰山包裹着我,让我认识到要么改变环境,要么就此淘汰。
  事业无止境,浓墨书华章。2003年隆冬和2005初夏我先后被任命为新疆青年杂志社广告部主任和副社长,在自治区团委副书记兼社长张华中、总编辑于秀华同志带领下,新疆青年杂志社触底反弹开始了绝地大反击,从统一思想到确定目标,从杂志定位到内容编辑,从杂志发行到多种经营,理想和追求,青春和汗水,使杂志社涅槃重生,化茧成蝶。
  在新疆青年杂志社从一般干部到担任社领导的七年里,是我人生最宝贵,最重要的青春年华,也是我人生中受益最多,收获最大的时光。我永远感恩,终生铭记。
  午夜梦回,深情绵邈。祝愿新疆青年杂志社枝繁叶茂,青春永葆。
  马培杉:愿杂志社明天更美好
  档案:马培杉,原新疆青年杂志社副社长,现已退休。
  时间过得好快,掐指一算,离开新疆青年杂志社竟然已有二十余年了。
  虽然我在杂志社待了十几年,可那段时间正逢杂志社最为辉煌的时代。也许是由于上世纪80年代新闻媒体较少的缘故,那时的《新疆青年》在新疆新闻界中,影响力是可以和《新疆日报》比肩的。一曲《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唱红了大江南北的本土歌手巴哈尔古丽,也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由新疆青年杂志社联同新疆日报社共同举办的“新疆首届新春新秀音乐会”上崭露头角,并从此逐渐走向全国的。也是在80年代初,《新疆青年》杂志因开办“边疆军营”栏目,使杂志在驻疆部队中影响很大,并深受广大官兵喜爱,为此,杂志社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全国拥军爱民、拥政爱民先进集体,并受到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新疆军区的表彰。也是在80年代初,全国青年报刊第四届年会由新疆青年杂志社承办。90年代初,由杂志社牵头组织时任中国青年报社的社长王石带着由30多人组成的全国青年报刊总编辑采访团赴南北疆采访,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也反映出当时新疆青年杂志社不仅在全疆,即便是在全国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我至今认为,杂志社那段辉煌的历史,也是我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时代。在《新疆青年》创刊60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新疆青年杂志社明天更美好。
  钱竹秋:风风雨雨责任当先
  档案:钱竹秋,原新疆青年杂志社办公室主任,现已退休。
  1964年,我进入新疆青年杂志社工作。在这里,我奋斗了大半辈子,留下了太多的回忆。
  那时,杂志社人少,一个人要身兼数职。我既做编辑,又干编务,有一段时间,美编被抽调下乡搞社教,编辑部让我来搞四封设计,我就去新华书店买回书籍边干边学,经我设计的四封得到读者的认可,让我高兴了许久。那时,约稿、校对、版面设计基本都由编辑自己完成,主编审定后就可以发往印刷厂制版了。我既要做好八个版面的编辑工作,还要联系印刷业务,做好通联工作。出版杂志,时间性强,必须按时出刊,所以加班加点是常态,那时也没有加班费之说,即使在节假日加班,大家也自觉自愿,都按时完成任务。每年春节前夕,我们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从来不会提前下班。我还记得有一个编辑,他爱人生孩子,他也没有请假提前离岗。回顾往昔,当时工作十分琐碎繁杂,但是我们很充实,因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我和新老办刊人都将青年工作当做自己毕生的事业来做。
  60年来,新疆青年杂志社在青年工作方面做出了很多成绩;展望未来,我希望我社在新一代办刊人手中越办越好,再铸辉煌。
其他文献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邀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这十名杰出青年中,有一个29岁的小伙子,他就是来自新疆博州精河县的农民李兰江。他与同龄人一样,满怀激情,但又与同龄人有些不同,他的抱负是许多同龄人所不具备的。  择业中的“弄潮儿”  1995年,李兰江从新疆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毕业后,他在乌鲁木齐一家农业发展公司工作,公司看重他的知识才学和为人见识,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孙广信从部队转业后,在1989年以3000元转业费起家创办了广汇工贸公司。现在已发展成为集“能源开发、汽车服务、房产置业”三大产业为一体的跨国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而孙广信也从2003年首次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榜单开始,连续11次上榜。孙广信用行动在商海书写着“西部神话”的财富故事。  1989年5月2日,位于扬子江路口的广汇工贸公司诞生了。“广汇”,用孙广信的话说就是“广泛汇
期刊
低调,不善言谈,这似乎是“米家人”一贯的作风与形象,面前的米恩军也沿袭了哥哥米恩华的做事方式,踏实沉稳,不苟言笑。  可是,当你面对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的“华凌国际商贸广场”、2.1万多平方米的“华凌贸易城”,面对7.6万多平方米“华凌国际汽车用品市场”以及目前紧锣密鼓开发建设的30多万平方米的“华凌陶瓷洁具城”时,你会惊叹于一个民营企业经过短短二十多年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这样规模的综合批发市场不
期刊
阿拉套山巍峨雄壮,青松苍翠。山南,温泉县猛进公社牧场,宛如绿色的海洋,波涛起伏。在这辽阔、富饶的草场上,到处传颂着哈萨克族牧民伊斯哈克和加勒肯拜克兄弟二人奋战饿狼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  奋战恶狼 保护羊群  阿拉套山脉横亘在祖国西北边境线上。1976年初春三月的天气,在山北还是冰铺雪盖,而山南这边却已春意盎然了。20日这天,猛进公社的冬草场上,阳光格外和煦。哈萨克族牧民、武装民兵依斯哈克一家显得特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还依然保守,还没有从旧有的认识中解放出来,接受新鲜事物还有疑虑。社会上有人对个体经营者存有偏见,很多人认为搞个体经营就是投机倒把,违法乱纪,不光彩。一些个体经营者对自己的身份也羞于启齿。然而,哈密市从事个体经营的女青年李月兰不仅顶住了压力,而且通过勤劳致富,增加了收入,成为一名自信坚强的新时代女性。  顶住压力创业  1979年,李月兰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
期刊
善良、帅气、朴实、真诚的姜炜  姜炜善良、帅气、朴实、真诚,虽然我没有亲眼见过他,但从他遗留的照片和人们的讲述中,我看到了一个善良、帅气、朴实,富有爱心的热血青年。  我听他的朋友说:他长的很帅!明亮真诚的眼睛、善良纯真的心地。爱弹吉他爱唱歌,虽然很多时候他比较深沉、内向,但朋友们都觉得他是值得信赖和深交的人。  我听卖冰棍的老太太说3年来,不管刮风下雨,每天帮助她收摊,“我来塔城市20年,没有碰
期刊
2010年12月,阿里木·哈里克以最高票数当选“中国往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  2011年1月25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委授予被新疆各界广为赞誉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哈里克“新疆青年五四奖章”。  自治区团委副书记、青联主席艾尼瓦尔·阿不都热合曼表示,八年间的时间里,阿里木用自己微薄但近乎全力的爱心将温暖传递给身边的人群,在寒冷的冬日感动着家乡的各族青年。自治区团委、青联、学联、少工委向全
期刊
荆州寒江勇救人  2012年11月13日,记者连线麦热达尼,电话那头,这个17岁的少年对于大家对他的关注有些难为情。“就是看到了就救了嘛!”麦热达尼这么说。  麦热达尼是湖北荆州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2012年11月10日恰逢周末,他与同学出去游玩,在荆州市长江边宝塔河段,看到有个女子落水,麦热达尼蹬掉了鞋子就跳进江里救人。“我一看,水马上要漫过她头顶了,水流太急,她被卷出了十几米
期刊
她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爱心和真情演绎了一段段兵地团结、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就像一枝顶风傲雪的梅花,就像一朵绽放的雪莲,在巴尔鲁克山下、在塔斯提河两岸被广泛传颂着,深受当地职工群众和广大牧民的尊敬和爱戴。她就是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医院副院长梅莲。只要提起梅莲这个名
期刊
自2009年2月阿尼帕获得“新疆首届十大母亲”荣誉称号以来,各种荣誉接踵而至,2010年2月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同年被评为“国家级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同年12月入选“中国好人榜”,阿尼帕妈妈作为《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中的一员,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中城北区时报广场的巨大电子屏幕墙上播放……对此,阿尼帕妈妈淡然处之。  “她是这个世界上最善良的母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