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得病,学生也一样,因此作为老师不可避免的会收到学生的请假条,但看学生的请假条总让我很无语——五花八门——或写的不准或格式不对。时间久了,我才发现这样的错误并不是个别学生的现象,而是很普遍。有很多学生不会或不清楚规范的请假条怎么写。现随机摘抄一篇:
请假条
某某因头疼特向老师请假一上午,望老师批准。
熟悉应用文写作的人一看就知道存在的常识错误(主要是些格式上的)1、没有称谓,2、没请假日期,3、没请假人落名。这只是其中的个别现象,更有甚的谁请假都不知道,遇到同样情况的不仅仅是请假条的写作问题。今年五四青年节前,有学生要申请入团,但入团申请书不会写;班里有学生的物品丢失,写的寻物启事,如果是外班的同学捡到肯定找不到失主。针对这种情况,我将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就定名为“校园常用应用文体写作常识大调查”。同学在经历了“问卷设计”、“发放问卷”、“统计结果”、“自我反思”等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后得出的结果不仅学生自己震惊连我也始料未及。等内心的波澜平息,我不得不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有些些失落、遗憾:因为我真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少设计到这方面的内容,往往是做题碰到了就临时补充,很少集中去解决。那么,为什么我们高中会如此忽略应用文教学呢?
带着疑问我去翻了些资料才发现,在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对高中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其中并没有谈到应用文的写作,难怪高中的学生对应用文如此冷淡。在教学大纲中没有做特别要求,老师理所当然不会重视,教学中当然也会忽视。再深层一些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是高考这根指挥棒在起作用。教学大纲没明确规定,想必高考也鲜会涉及,于是教学中就……
恢复高考二十年来,应用文写作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虽占有一席之地但“地”小的可以忽略不计,尤其近几年。例如就写作篇幅言,一是大作文,如书信命过两次,一次是1985年,要求以澄溪中学学生会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信,反映我国的环境污染。第二次是1989年,就报考问题给好友写一封回信;二是小作文,这种形式,在全国卷、上海卷、“三南”卷中都曾出现,尤以上海卷为最。如1987年全国卷要求用190个字写“育民小学办起了游泳训练班”这则消息,1990年上海卷要求用250字左右,为某退休教师写欢送辞,1991年上海卷要求用23字内拟电报稿,1993年上海卷要求用200字内写出介绍“上海之夏”节目的播讲稿,1995年上海卷要求用150—200字篇幅,就学校最近举行的一次活动(运动会、艺术节或主题班会)写一则消息等。但这些题就如昙花一现般生命短暂。当然,应用文写作也有放在第Ⅱ卷试题测试之中着重考查语言运用的。有从修辞角度“根据表达方式、目的和交际场合、对象的差异,做到用语得体”的考查,有从布局谋篇、联缀成文等方面考查。如1992年全国卷第20题对一段广播稿文字用选择方式作语言修改,1993年全国卷要求对一个“学术讨论会”的报道语言进行删改,1993年全国卷第21题要求代校团委拟一个“通知”的正文,1994年全国卷第21题针对一则启事作标题修改,1995年全国卷第30题要求修改留言条,等等。纵观高考试卷对应用文的考察 ,要求学生完整的写一篇的少得可怜,而这些题对格式的要求少之又少,难怪学生不放心上。再观察一下我们的调查结果,学生在校园常用应用文写作中出错最多的错误还是在格式上,当我问学生你会写请假条吗?学生回答说“老师差不多就行,你能看懂就行”。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的心中总会忐忑,学习怎能差不多?
学以致用应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应用文是什么?顾名思义,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应用文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用”。为用而写,有用才写,这也是应用文与其他文章的最大区别。 应用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格式固定,书写规范(这正是学生的弱项)。如此看来应用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为何在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没有提及呢?
初中老师老师为我解决了疑惑,原来应用文写作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那我们高中老师是不是就可以长嘘一口气说“原来是学生初中没学好呀,怎能怪我们呢”!我想有责任心的老师都不会这么说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更需要温故知新。初中学的内容我们高中有必要对其进行复习、巩固、强化。更何况应用文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难点之一。并且初中课本中所选应用文体有些不能紧密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如唁电、唁函等,而领条、收据、通告、请柬等,都是相当普遍的应用文,教材却未曾涉入。因此到了高中不管是做题碰到还是日常运用学生都是难免马马虎虎、不明所以了。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应用文写作教学应该提到我们高中的日常教学中来,高一作为与初中教学衔接最紧密的阶段,不妨把应用文写作作为作文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与初中学习挂钩,一方面也可增强学生的实用文体写作能力。这次研究性学习调查结束后,我就准备在班里进行常用应用文体知识扫盲,希望能把这缺失的一角补上。
请假条
某某因头疼特向老师请假一上午,望老师批准。
熟悉应用文写作的人一看就知道存在的常识错误(主要是些格式上的)1、没有称谓,2、没请假日期,3、没请假人落名。这只是其中的个别现象,更有甚的谁请假都不知道,遇到同样情况的不仅仅是请假条的写作问题。今年五四青年节前,有学生要申请入团,但入团申请书不会写;班里有学生的物品丢失,写的寻物启事,如果是外班的同学捡到肯定找不到失主。针对这种情况,我将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就定名为“校园常用应用文体写作常识大调查”。同学在经历了“问卷设计”、“发放问卷”、“统计结果”、“自我反思”等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后得出的结果不仅学生自己震惊连我也始料未及。等内心的波澜平息,我不得不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有些些失落、遗憾:因为我真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少设计到这方面的内容,往往是做题碰到了就临时补充,很少集中去解决。那么,为什么我们高中会如此忽略应用文教学呢?
带着疑问我去翻了些资料才发现,在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对高中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其中并没有谈到应用文的写作,难怪高中的学生对应用文如此冷淡。在教学大纲中没有做特别要求,老师理所当然不会重视,教学中当然也会忽视。再深层一些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是高考这根指挥棒在起作用。教学大纲没明确规定,想必高考也鲜会涉及,于是教学中就……
恢复高考二十年来,应用文写作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虽占有一席之地但“地”小的可以忽略不计,尤其近几年。例如就写作篇幅言,一是大作文,如书信命过两次,一次是1985年,要求以澄溪中学学生会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信,反映我国的环境污染。第二次是1989年,就报考问题给好友写一封回信;二是小作文,这种形式,在全国卷、上海卷、“三南”卷中都曾出现,尤以上海卷为最。如1987年全国卷要求用190个字写“育民小学办起了游泳训练班”这则消息,1990年上海卷要求用250字左右,为某退休教师写欢送辞,1991年上海卷要求用23字内拟电报稿,1993年上海卷要求用200字内写出介绍“上海之夏”节目的播讲稿,1995年上海卷要求用150—200字篇幅,就学校最近举行的一次活动(运动会、艺术节或主题班会)写一则消息等。但这些题就如昙花一现般生命短暂。当然,应用文写作也有放在第Ⅱ卷试题测试之中着重考查语言运用的。有从修辞角度“根据表达方式、目的和交际场合、对象的差异,做到用语得体”的考查,有从布局谋篇、联缀成文等方面考查。如1992年全国卷第20题对一段广播稿文字用选择方式作语言修改,1993年全国卷要求对一个“学术讨论会”的报道语言进行删改,1993年全国卷第21题要求代校团委拟一个“通知”的正文,1994年全国卷第21题针对一则启事作标题修改,1995年全国卷第30题要求修改留言条,等等。纵观高考试卷对应用文的考察 ,要求学生完整的写一篇的少得可怜,而这些题对格式的要求少之又少,难怪学生不放心上。再观察一下我们的调查结果,学生在校园常用应用文写作中出错最多的错误还是在格式上,当我问学生你会写请假条吗?学生回答说“老师差不多就行,你能看懂就行”。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的心中总会忐忑,学习怎能差不多?
学以致用应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应用文是什么?顾名思义,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应用文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用”。为用而写,有用才写,这也是应用文与其他文章的最大区别。 应用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格式固定,书写规范(这正是学生的弱项)。如此看来应用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为何在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没有提及呢?
初中老师老师为我解决了疑惑,原来应用文写作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那我们高中老师是不是就可以长嘘一口气说“原来是学生初中没学好呀,怎能怪我们呢”!我想有责任心的老师都不会这么说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更需要温故知新。初中学的内容我们高中有必要对其进行复习、巩固、强化。更何况应用文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难点之一。并且初中课本中所选应用文体有些不能紧密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如唁电、唁函等,而领条、收据、通告、请柬等,都是相当普遍的应用文,教材却未曾涉入。因此到了高中不管是做题碰到还是日常运用学生都是难免马马虎虎、不明所以了。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应用文写作教学应该提到我们高中的日常教学中来,高一作为与初中教学衔接最紧密的阶段,不妨把应用文写作作为作文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与初中学习挂钩,一方面也可增强学生的实用文体写作能力。这次研究性学习调查结束后,我就准备在班里进行常用应用文体知识扫盲,希望能把这缺失的一角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