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
【关键词】题目 素材 高中作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31
一、引言
听、说、读、写是高中生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写出写啥像啥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教学体会
1.体验生活,培养兴趣。现实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而观察是写作的门径。清人刘熙载说:“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高卓精审无以为要,才、学、识三长,识尤为要。”他所说的“识”当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感悟和认识。的确,只有热爱生活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掘材料并获得创作的灵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如人、事、物、某一个生活片段、某一次生活遭际,甚至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场景、个体内心某一时刻产生出的某种感受或内心体验,指导学生捕捉生活的真、善、美,认识生活的丑、恶、险,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内心产生强烈的表达愿望和创作冲动,从而对作文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但高中生的生活圈子毕竟有限,单纯观察周围事物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难以丰富内心的体验。教者在作文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络等既快捷又方便且更受学生喜爱的现代传媒手段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社会。如,笔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观看《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联播》、《走近科学》、《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引导学生学会辩证思考,了解生活。聚焦网络上的社会重大事件,引导学生利用QQ、微信等进行探讨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社会。今年发生的四川芦山4-20地震事件,就很值得学生关注。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就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持续关注芦山地震的救援情况。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学生不仅了解到地震后大家患难与共的感人场景及相互救助的美好事件,还了解到部分人在赈灾过程中趁火打劫、损人利己的不当行为。之后,笔者以“责任”为话题,让学生用芦山地震事件作素材进行创作,因为有了之前多角度、全方位、细致深入地观察,学生创作出了许多观点鲜明、认识深刻、情感浓郁的优秀文章。
每学期开始,我们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依照教材设置的单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先讲哪个单元,后讲哪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捧多少课时。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作文教学计划,没有思考这一学期如何进行作文训练。一般是学完几篇课文后,临时地比较随意地安捧一两次作文,有时还要埋怨学生不交作文,写得太差劲等等。当然这样训练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认为和阅读教学一样,作文训练也要有学期计划。下面是我对高一阶段作文训练的设想。高一阶段是初中向高中过渡阶段,既承接了初中的基础,又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初中作文写作习惯、写作目标还是低要求的,高中阶段是一个飞跃,要完成这样一个飞跃学生必先有充分的准备,要经历一个酝酿的阶段,高一阶段的作文写作就是這样一个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内我们要使学生养成作文习惯,这合乎循序渐进的规律,合乎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养成了好的作文习惯,便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2.高中三年应做好写作调研的系统性。关注作文教学的老师都知道,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留出了“写作教学”的空间,基本上有了一个体系,但其中写作指导却让人尴尬不已,因为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关于写作指导的内容太简单,往往不足千字,如果照本宣科,不需三分钟便可完事;内容太抽象、不实用,用于指导学生,根本起不了实际效果;其中“写作教学”只注重了写作方法技巧,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将人的接受、理解、运用、创造纳入一个有序的轨道中;在指导学生方法与技巧中,没有注重阶段性。因此,这种写作教学的指导体系还是一个很不科学的体系。基于这些考虑,我把作文指导体系分成了三个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阶段:第一阶段(高一年级)——作文习惯养成阶段;第二阶段(高二年级)——作文能力分步提高阶段;第三阶段(高三年级)——作文能力综合提高阶段。以上几点是我议论文写作序列训练初步的做法和探索。我一直认为写作训练应当有它的内在规律和系统性,我愿意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
3.参透练习内容。分块收集习作素材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却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群体粗线条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急或缓的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清晰地凸现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或有所侧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爱国主义;②远大理想;③传统美德;④奉献精神;⑤弘扬正气;⑥见义勇为;⑦艰苦奋斗;⑨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⑨望子成龙与家庭悲剧;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环保意识的增强;做人与处世;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并非一陈不变的,可在此基础上删削,增多,也可交融。
参考文献
[1]牛波;当前我国中学作文讲评的弊病及应对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7期
[2]李昌煜;浅谈作文讲评的几点做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12期
[3]黄晓云;“七步体验式”作文讲评[J];江西教育;2010年33期
[4]宋雅琴;作文讲评课低效原因及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09年23期
【关键词】题目 素材 高中作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31
一、引言
听、说、读、写是高中生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写出写啥像啥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教学体会
1.体验生活,培养兴趣。现实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而观察是写作的门径。清人刘熙载说:“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高卓精审无以为要,才、学、识三长,识尤为要。”他所说的“识”当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感悟和认识。的确,只有热爱生活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掘材料并获得创作的灵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如人、事、物、某一个生活片段、某一次生活遭际,甚至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场景、个体内心某一时刻产生出的某种感受或内心体验,指导学生捕捉生活的真、善、美,认识生活的丑、恶、险,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内心产生强烈的表达愿望和创作冲动,从而对作文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但高中生的生活圈子毕竟有限,单纯观察周围事物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难以丰富内心的体验。教者在作文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络等既快捷又方便且更受学生喜爱的现代传媒手段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社会。如,笔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观看《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联播》、《走近科学》、《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引导学生学会辩证思考,了解生活。聚焦网络上的社会重大事件,引导学生利用QQ、微信等进行探讨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社会。今年发生的四川芦山4-20地震事件,就很值得学生关注。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就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持续关注芦山地震的救援情况。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学生不仅了解到地震后大家患难与共的感人场景及相互救助的美好事件,还了解到部分人在赈灾过程中趁火打劫、损人利己的不当行为。之后,笔者以“责任”为话题,让学生用芦山地震事件作素材进行创作,因为有了之前多角度、全方位、细致深入地观察,学生创作出了许多观点鲜明、认识深刻、情感浓郁的优秀文章。
每学期开始,我们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依照教材设置的单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先讲哪个单元,后讲哪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捧多少课时。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作文教学计划,没有思考这一学期如何进行作文训练。一般是学完几篇课文后,临时地比较随意地安捧一两次作文,有时还要埋怨学生不交作文,写得太差劲等等。当然这样训练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认为和阅读教学一样,作文训练也要有学期计划。下面是我对高一阶段作文训练的设想。高一阶段是初中向高中过渡阶段,既承接了初中的基础,又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初中作文写作习惯、写作目标还是低要求的,高中阶段是一个飞跃,要完成这样一个飞跃学生必先有充分的准备,要经历一个酝酿的阶段,高一阶段的作文写作就是這样一个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内我们要使学生养成作文习惯,这合乎循序渐进的规律,合乎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养成了好的作文习惯,便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2.高中三年应做好写作调研的系统性。关注作文教学的老师都知道,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留出了“写作教学”的空间,基本上有了一个体系,但其中写作指导却让人尴尬不已,因为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关于写作指导的内容太简单,往往不足千字,如果照本宣科,不需三分钟便可完事;内容太抽象、不实用,用于指导学生,根本起不了实际效果;其中“写作教学”只注重了写作方法技巧,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将人的接受、理解、运用、创造纳入一个有序的轨道中;在指导学生方法与技巧中,没有注重阶段性。因此,这种写作教学的指导体系还是一个很不科学的体系。基于这些考虑,我把作文指导体系分成了三个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阶段:第一阶段(高一年级)——作文习惯养成阶段;第二阶段(高二年级)——作文能力分步提高阶段;第三阶段(高三年级)——作文能力综合提高阶段。以上几点是我议论文写作序列训练初步的做法和探索。我一直认为写作训练应当有它的内在规律和系统性,我愿意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
3.参透练习内容。分块收集习作素材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却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群体粗线条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急或缓的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清晰地凸现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或有所侧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爱国主义;②远大理想;③传统美德;④奉献精神;⑤弘扬正气;⑥见义勇为;⑦艰苦奋斗;⑨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⑨望子成龙与家庭悲剧;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环保意识的增强;做人与处世;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并非一陈不变的,可在此基础上删削,增多,也可交融。
参考文献
[1]牛波;当前我国中学作文讲评的弊病及应对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7期
[2]李昌煜;浅谈作文讲评的几点做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12期
[3]黄晓云;“七步体验式”作文讲评[J];江西教育;2010年33期
[4]宋雅琴;作文讲评课低效原因及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09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