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大红袍:为“将文化产业带入旅游项目”吹响号角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ace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象大红袍”这一山水视觉盛宴,显然已经成为了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一张名片。公演两年以来,“印象大红袍”将震撼、惊喜带给了无数的游客。但“印象大红袍”到底给武夷山的旅游业带来了什么呢?许多人都会有各自独到的见解。福建省武夷山市旅游局副局长林飞也对本刊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看法。
  
  《问道·中国茶》:作为武夷山市旅游业的负责人之一,你如何看待公演两年来,“印象大红袍”给武夷山带来的变化?
  林飞:“印象大红袍”项目投入运营两年以来,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这个项目给武夷山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契机,这对加快武夷山旅游产品的转型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印象大红袍”从正式公演的那一刻开始,便深受游客的追捧,很多人慕名而来观看“印象大红袍”。可以说,“印象大红袍”旅游产品已经不仅是继武夷山山水、文化之后又一个能够吸引游客眼球的重要旅游项目,它更成为了当前武夷山旅游业的文化品牌。如果说武夷山的山水是武夷山旅游业得以兴旺的基础,那么“印象大红袍”就是武夷山山水脉络的灵魂之一。
  两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印象大红袍”即使经历了2010年6月19日那次惨痛的洪灾,它却丝毫没有受到灾难的影响,红火依旧。反而,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它。可以说,“印象大红袍”已经成为了拉动武夷山旅游业发展的巨大引擎和助推器。
  我们常说,武夷山的旅游产品需要创新、需要提升,那转型和提升的拐点在哪里呢?我觉得,这就需要很多类似于“印象大红袍”这一类的旅游产品。因此,加快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加快武夷山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当是摆在我们面前最为紧要的任务。
  《问道·中国茶》:“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项目出现在武夷山,你觉得是偶然还是必然?
  林飞:我觉得是必然中孕育着偶然的因素,偶然中又有必然的成分。武夷山有玉女峰和大王峰的传说,还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可以说,印象系列的第五个“孩子”选择在了武夷山,是两个品牌联合“亮剑”,也正是这种茶文化与武夷山山水之间的交相辉映,才使得“印象大红袍”落户武夷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我们前几天去山东,当地的一个领导告诉我们,他在“印象大红袍”开演的第三天就带了一班人前来学这台戏。但是后来他发现他们学不了,为什么?因为他那里没有秀美的山水自然因素,他那里没有武夷山得天独厚的“双遗”的品牌优势。这位领导觉得,他们如果“霸王硬上弓”非要上一个类似于“印象大红袍”项目的话,那就必败无疑。
  所以,“印象大红袍”之所以这么成功,不仅在于它有一个影响力广泛的导演张艺谋,更在于它的表演内容,在武夷山山水的衬托下,确实让观众看了感到震撼。而一个初到武夷山的游客,也在看完这场演出之后,能够对武夷山的茶文化有一个很直观的前期导入。
  所以说,“印象大红袍”的成功,是偶然和必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问道·中国茶》:“印象大红袍”已经成为了武夷山市的重要名片,你认为“印象大红袍”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武夷山的精神内涵?
  林飞:我觉得“印象大红袍”展示出的除了文化的精髓和理念,以及茶文化的符号,它还展示出了武夷山人的热情、好客、朴实和创业精神,这种精神不同于闽南人敢拼会赢的精神,这种精神代表的是那种有闯劲,不断挖掘一些新的事物,总是在发展中去摸索、去创新的精神。
  以前的武夷山人(原来的崇安人),更喜欢随遇而安。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经济发展,武夷山人的观念也随之而改变。现在的武夷山人有一种求知向上的欲望。从“印象大红袍”这台戏中,我们可以看到武夷山人在跟外面的世界不断地接轨,他们不断地吸收新鲜事物,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
  此外,通过“印象大红袍”,我们可以看到武夷山人的包容精神。武夷山人的茶文化思想和理念,体现的是文化的融合和包容。武夷山的茶文化,既有地方特质的一种文化在里面,但是又不排斥外来的优秀事物。武夷山的茶文化,有一种很强的吸收力和张力。这种张力,在“印象大红袍”的舞台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通过印象大红袍,我们可以看到武夷山人求知上进、包容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问道·中国茶》:2011年武夷山旅游局推出了茶文化之旅、红色文化之旅等十大文化旅游名片,并推出了14条文化旅游线路。你认为印象大红袍与其他旅游项目相比,有着怎样的独特性?
  林飞:“印象大红袍”与我们推出的其他旅游产品相比,它表现了文化特质强、直观性强、视觉冲击力强以及感染力强的特点。如果把它比作一道菜的话,那么它的美是从味觉、嗅觉、听觉、触觉、视觉等全方位、立体式地散发出来的。可以说“印象大红袍”让观众在短时间内感受到了武夷山的浓郁氛围。对于很多观看过“印象大红袍”的观众而言,他看过这场演出以后,便会产生很强烈地去了解武夷山的欲望。“印象大红袍”既浓缩了武夷山的美,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武夷山的美。这是我们任何一种旅游产品都无法实现的效果。
  《问道·中国茶》:武夷山旅游局向外界传递过这样的观点:将文化产业带入旅游项目。你能不能对这个观点做一个更加详细的解释?
  林飞:将文化产业带入旅游项目,我们的观点是这样的,一个地方的旅游业能不能够持续发展,或者说有没有生命力,文化是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文化就像发酵的酵母,它不断地散发着一种能量。这好比我们做馒头,馒头如果没有酵母的话,它不会膨胀。而我们的旅游也是这样,如果旅游没有文化,它就缺失了灵魂。那些可看的、可玩的、可观赏的山水景致,失去了文化因素,它就不能让游客感悟和回味,那么旅游的乐趣自然会大大减少。
  所以说,既然武夷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那我们就要不断地把武夷山现有的文化项目和文化素材整合、包装和挖掘出来,让文化为旅游服务,从而最终使我们的旅游有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总之,没有文化的东西,只是让你去看的东西,你触摸不到它的灵魂。所以,我们在下一步的旅游产品设计中,会重点打造一些文化性强的项目,从而使得武夷山的旅游能够更丰富、更有层次感。
  当然,对“印象大红袍”而言,它是武夷山将文化产业带入旅游项目的经典案例,它为武夷山更大规模地“将文化产业带入旅游项目”的展开,吹响了号角。
  
  林飞认为,“印象大红袍”已经成为了拉动武夷山旅游业发展的巨大引擎和助推器。
其他文献
唐·顾况    新茶已上焙,  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  呼儿劈寒木。
期刊
可以说,西湖龙井并不仅仅是一种茶,也是一种中国文化的载体,是文人理想和民族思想相结合的产物。一杯龙井茶,可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于一体,龙井茶香里,飘出的是世所罕见的龙井茶文化。    一直以来,人们所说的龙井茶,指的主要是西湖龙井,它因产于浙江省杭州西湖的龙井茶区而得名,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再具体说来,西湖的龙井茶区指的是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一带,历史上的西湖龙井曾分为“狮、龙
期刊
2011年已经过去,我们又将迎来新的一年(农历龙年)。又逢佳节,中国人普遍送礼,礼尚往来,那么新春送什么礼物既有面子又有理子呢?  茶,是天地间最好的礼物。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钟灵毓秀,绝世风光和适宜气候,造就绝世好茶!从古至今,武夷山的茶叶一直都是全世界最好茶叶的象征之一。如今,武夷茶以其独有的养生功能再度风靡全国,送武夷茶已经成为商务交往的必备礼品。  武夷岩茶文化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
期刊
没胃口不消化,迟迟进入不了工作状态,注意力不集中,同时伴有焦虑、心不在焉等症状。其实啊,这是典型的假日饮食综合症,每年春节过后,患上这些症状的人都不在少数。那么,你想知道如何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吗?    “活泼兔年已结束,奔腾龙气正出炉。四海欢腾辞旧岁,八方笑语展宏图。”寒来暑往间,转眼就到了过年的时候,有人按捺不住激动,已经做起了打油诗,来期待这普天同庆的时刻。要说这过年吧,的确是个好事,奔波了
期刊
“印象大红袍”是福建省武夷山市倾力打造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一直以来,武夷山的山水风光让人们流连忘返。近年来,武夷山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着力打造精品文化旅游项目,不断提升旅游形象。武夷山大红袍作为“茶中之王”,早在唐宋时期就盛名远播,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在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又代表中国乌龙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山借助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的高水平创意策划,把悠远厚重的茶文化内涵用艺术形
期刊
一件品相上佳的茶宠,其实需要品茶人长期甚至用一生的时间来滋养,它是年华和心意的见证。    说到“茶宠”,你首先会想到什么?珍贵的茶叶,还是沉迷茶道几乎忘我的茶人?曾几何时,我有过更离谱的解释,不但将“茶宠”误作“茶虫”,并且一本正经地告诉身边的伙伴说:“嗯,茶叶放久了,那当然是要长虫的。”这件事发生在我的小学阶段,现在想起来,实在很傻很天真。  上中学时,家中一度住了一个很体面的大叔。说他体面,
期刊
“印象大红袍,它融合了武夷山的山水和人文,是在武夷山政府的主导下,在武夷山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最终成为了武夷山文化产业的领头羊。”林锋说,总结起来,印象大红袍应当是武夷山集体智慧的结晶。    对林锋而言,“印象大红袍”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以说“印象大红袍”就像她看着长大的孩子。“我是这个项目最早介入的成员之一。”林锋说,当时从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想做这个事情开始,到后来去北京找张艺谋,再到后来北京导演
期刊
提起“印象大红袍”,很多人也许都会脱口而出:它改变了武夷山的旅游业,它改变了武夷山的茶产业。但实际上,“印象大红袍”不仅改变了武夷山,它更改变了它自己—尤其是作为整台戏单个“细胞”的印象演员。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们,倾听他们如何看待“印象大红袍”对自己带来的影响和改变。    周禹  年龄:28  岗位:男四班班长  在加入“印象大红袍”之前,我做过很多工作。但那时对任何一份工作,更多的是抱着做一
期刊
2012年3月29日,是福建省武夷山“印象大红袍”两周岁的日子。一大早,“印象大红袍”的技术人员就开始调试音响,布置舞台。演员们一边忙着化妆,一边利用化妆间隙的时间再次排练。显然,为了庆祝两周岁“生日”,印象人已经为自己筹备了盛大的“生日庆典”。然而,这场“庆典”的演出现场,却不在印象剧场,而在武夷山市喜乐园的礼堂。  喜乐园是由意大利归侨占喜乐女士创办的武夷山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喜乐园陆续收养过
期刊
现阶段,中国茶产业管理属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四川情况类似。这样带有部门色彩、政出多门怎么行呢?为了川茶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笔者建议:以四川省茶叶学会为核心,整合管理资源。    四川地杰人灵,又是茶文化发祥地,资源十分丰富。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强国的历史机遇面前,如何借鉴浙江、香港、云南、福建、湖南、贵州等地经验,扬长避短,积极发展川茶产业呢?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合理利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