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象大红袍,它融合了武夷山的山水和人文,是在武夷山政府的主导下,在武夷山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最终成为了武夷山文化产业的领头羊。”林锋说,总结起来,印象大红袍应当是武夷山集体智慧的结晶。
对林锋而言,“印象大红袍”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以说“印象大红袍”就像她看着长大的孩子。“我是这个项目最早介入的成员之一。”林锋说,当时从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想做这个事情开始,到后来去北京找张艺谋,再到后来北京导演组来武夷山考察,武夷山文体局全程介入。自然,作为文体局内负责与北京方面进行文化方向对接的她,自然也是全程参与。“从项目选址开始,一直到公演,整个过程我是一直跟着走。”林锋说。
立项
林锋回忆,“印象大红袍”项目的起源,源自武夷山夜间旅游项目的缺失。当时来武夷山旅游,对游客而言,只能在白天游山玩水,而到了夜间则无事可做。
“因此,当时的市委市政府看到了这一点,想找一个项目弥补武夷山晚间文化旅游的空缺。”而当时,印象系列在国内正是风起云涌之时。结合武夷山的自然文化特点,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很快就意识到武夷山做山水实景演出还是比较合适的。
“山水实景演出的想法出来以后,武夷山内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林锋说,“有人认为在武夷山做这样的项目,为时尚早。因为当时我们是唯一一个县级城市来做这个事情的。要知道,前面的四个‘印象’都是市级城市甚至是省里来做的。”尽管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但武夷山市政府还是认定了从武夷山整体旅游发展的角度考虑,这个项目还是要做的。
后来,在武夷山市政府的努力下,“印象铁三角”导演组被请到了武夷山。“导演组过来看武夷山时,我记得当时樊跃导演兴奋地说了一句‘来迟了,来迟了’。导演们喜欢上武夷山,觉得武夷山很好,回去以后就和我们敲定了合作意向。”林锋说。
谈判
林锋说,合作意向达成以后,武夷山市政府开始和北京方签各种各样的协议,包括导演协议、总导演服务合同、总承包协议等。“我们在节目制作方面是以总承包的形式与北京方合作的,这种方式也是在当时的五个‘印象’中比较创新的一种模式。”
林锋回忆,当时他们同北京印象的商务谈判非常艰苦。“这种项目我们接触得非常少,没有经验,所以在费用、版权上的问题,在衍生产品等方面的问题,都要一点点谈。”
但无论怎样,双方的合作总算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定名
在经历了半年的创意之后,北京方的策划方案出来了。林锋也随同武夷山市的领导来到了北京,听取北京印象的策划报告。
“当时市里的主要领导,包括市委书记、市长、政协主席以及人大主任等,都齐聚北京,听了北京公司的大致创意,此后,整个项目定名为‘印象大红袍’,基本上事情就敲定下来了。”林锋说。当导演将整台晚会命名为“印象大红袍”,大家都非常认可。
“那一次我是第一次见到张艺谋。因为他选择的因素,要能够代表武夷山。所以想来想去,玉女峰、大王峰的代表性可能都欠缺,但大红袍绝对能代表武夷山。”
林锋说,前期他们主要协助导演组进行采风,并为他们提供大量的资料,最终“印象铁三角”还是选定了“印象大红袍”这个名字。
选址
在选址问题上,林锋陪同导演组考察了许多地方。
“之所以最终选择目前所在的位置,是因为此地最能体现武夷山的特点,它紧靠玉女峰和大王峰,呈现的景致正好是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内的武夷山水画。”
虽然当时那个地方有一些农庄和酒楼,而且还有一些土地在别人手里,但幸好那个地方当时还没有建大楼和大的建筑物,多是一些临时搭盖的房子。
当时的市领导说的一句话让林锋记忆犹新:这个地方为什么这么久没有做起来,可能就是等着导演们来,这块地好像是为印象大红袍特意留的。
演出方案
对于演出方案的最终敲定,林锋感触颇多。“当初导演组初步拟定的节目形式,和我们今天看到的,简直是完全不一样了。”
2009年1月,“印象大红袍”项目筹建组成立了。“筹建组成员,有环保局的人、文化局的人、度假区的人以及景区的人。作为成员之一,我主要是负责文化对接、艺术对接。”林锋说。项目组的负责人是崔春光主任,当时崔主任“催”她与导演组沟通,让导演组尽快拿出艺术方案。但是,这个方案一直拿不到。“因为导演他们也在不断地出一个方案,然后否定一个方案;出一个方案,再否定一个方案。”
林锋还记得当时樊跃导演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找七块大石头,摆成“七星北斗阵”作为观众席。但很快,这个方案就被否定了。“这样的方案上了我们的常委会,包括专家论证会,最后还是因为水利等各方面的问题又否定了。因此可以看出,方案一直在变化、一直在修订。”
林锋强调,他们对于导演的艺术创意,抱着充分尊重的心态。对于导演的创意,筹建组会尽可能地给予支持。比如,对于导演组后来提出的旋转观众席的方案,筹建组特意跑到浙江大学空间结构系找专家来做论证。
招聘
“印象大红袍”最先诞生的部门,是艺术团。
“印象大红袍有限公司2009年1月份注册的,当时公司还没有几个人,主要工作还是由我们筹建组来做。”林锋说,“而公司的第一个部门—艺术团,在当年7月份首先诞生了。”
再好的节目,也需要演员通过表演加以展现。随着项目的推进,演员招聘工作在5月份开始,市里专门从教育局、文化局、茶业局等部门抽调人员到艺术团筹建组开展招聘工作,演员招聘工作就被提上了日程。林锋说,“印象大红袍”的首批演员的招聘工作,是由筹建组主持的。
“当时提起演员招聘,我们很苦恼。因为当时是计划招聘300人,而武夷山的人口有限,再加上武夷山的年轻人就业机会比较多,所以我们要招到一个合适的人,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林锋说,为招到人,当时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做各种形式的宣传广告,招聘工作开展到全省甚至外省的各大院校。“我们分了好几个招聘组,分组行动,到各个中专院校去跑。”而到别的地方去招生,一些晕车的人,基本上都是“一路吐去一路吐来”。
除了招聘演员困难以外,招聘灯光、音响等专业技术人才就更难了。“我们当时请了省里的灯光音响师来做评委,招到的人非常少,最后我们还是放宽了很多条件,才慢慢地招到人。”
集体智慧的结晶
林锋说自己去看过好多个印象,比如印象海南和印象西湖,但她觉得真正一炮而红的,只有“印象大红袍”。“看着‘印象大红袍’做得越来越好,一年一年都在良性循环,而且经营模式也越来越宽,我为自己曾经参加过这个项目的建设而骄傲。”
林锋认为,目前印象的管理团队很棒,他们既敬业,又有很好的企业治理理念。“我觉得公司的用人用得很好,目前的管理机制也很良性。‘印象大红袍’项目做成功以后,我们的导演们在做别的项目的时候,都会拿武夷山做一个标杆,告诉别的地方要向武夷山学习。”
林锋说,“印象大红袍”项目,其实是政府先把“孩子”培养起来,然后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又进行股份化,最终使得公司能够以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转。
“印象大红袍,它融合了武夷山的山水和人文,是在武夷山政府的主导下,在武夷山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最终成为了武夷山文化产业的领头羊。”林锋说:“总结起来,印象大红袍应当是武夷山集体智慧的结晶。”
“印象铁三角”在武夷山为“印象大红袍”演出场地选址。
林锋向我们展示招聘第一批演员时的工作笔记。
对林锋而言,“印象大红袍”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以说“印象大红袍”就像她看着长大的孩子。“我是这个项目最早介入的成员之一。”林锋说,当时从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想做这个事情开始,到后来去北京找张艺谋,再到后来北京导演组来武夷山考察,武夷山文体局全程介入。自然,作为文体局内负责与北京方面进行文化方向对接的她,自然也是全程参与。“从项目选址开始,一直到公演,整个过程我是一直跟着走。”林锋说。
立项
林锋回忆,“印象大红袍”项目的起源,源自武夷山夜间旅游项目的缺失。当时来武夷山旅游,对游客而言,只能在白天游山玩水,而到了夜间则无事可做。
“因此,当时的市委市政府看到了这一点,想找一个项目弥补武夷山晚间文化旅游的空缺。”而当时,印象系列在国内正是风起云涌之时。结合武夷山的自然文化特点,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很快就意识到武夷山做山水实景演出还是比较合适的。
“山水实景演出的想法出来以后,武夷山内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林锋说,“有人认为在武夷山做这样的项目,为时尚早。因为当时我们是唯一一个县级城市来做这个事情的。要知道,前面的四个‘印象’都是市级城市甚至是省里来做的。”尽管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但武夷山市政府还是认定了从武夷山整体旅游发展的角度考虑,这个项目还是要做的。
后来,在武夷山市政府的努力下,“印象铁三角”导演组被请到了武夷山。“导演组过来看武夷山时,我记得当时樊跃导演兴奋地说了一句‘来迟了,来迟了’。导演们喜欢上武夷山,觉得武夷山很好,回去以后就和我们敲定了合作意向。”林锋说。
谈判
林锋说,合作意向达成以后,武夷山市政府开始和北京方签各种各样的协议,包括导演协议、总导演服务合同、总承包协议等。“我们在节目制作方面是以总承包的形式与北京方合作的,这种方式也是在当时的五个‘印象’中比较创新的一种模式。”
林锋回忆,当时他们同北京印象的商务谈判非常艰苦。“这种项目我们接触得非常少,没有经验,所以在费用、版权上的问题,在衍生产品等方面的问题,都要一点点谈。”
但无论怎样,双方的合作总算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定名
在经历了半年的创意之后,北京方的策划方案出来了。林锋也随同武夷山市的领导来到了北京,听取北京印象的策划报告。
“当时市里的主要领导,包括市委书记、市长、政协主席以及人大主任等,都齐聚北京,听了北京公司的大致创意,此后,整个项目定名为‘印象大红袍’,基本上事情就敲定下来了。”林锋说。当导演将整台晚会命名为“印象大红袍”,大家都非常认可。
“那一次我是第一次见到张艺谋。因为他选择的因素,要能够代表武夷山。所以想来想去,玉女峰、大王峰的代表性可能都欠缺,但大红袍绝对能代表武夷山。”
林锋说,前期他们主要协助导演组进行采风,并为他们提供大量的资料,最终“印象铁三角”还是选定了“印象大红袍”这个名字。
选址
在选址问题上,林锋陪同导演组考察了许多地方。
“之所以最终选择目前所在的位置,是因为此地最能体现武夷山的特点,它紧靠玉女峰和大王峰,呈现的景致正好是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内的武夷山水画。”
虽然当时那个地方有一些农庄和酒楼,而且还有一些土地在别人手里,但幸好那个地方当时还没有建大楼和大的建筑物,多是一些临时搭盖的房子。
当时的市领导说的一句话让林锋记忆犹新:这个地方为什么这么久没有做起来,可能就是等着导演们来,这块地好像是为印象大红袍特意留的。
演出方案
对于演出方案的最终敲定,林锋感触颇多。“当初导演组初步拟定的节目形式,和我们今天看到的,简直是完全不一样了。”
2009年1月,“印象大红袍”项目筹建组成立了。“筹建组成员,有环保局的人、文化局的人、度假区的人以及景区的人。作为成员之一,我主要是负责文化对接、艺术对接。”林锋说。项目组的负责人是崔春光主任,当时崔主任“催”她与导演组沟通,让导演组尽快拿出艺术方案。但是,这个方案一直拿不到。“因为导演他们也在不断地出一个方案,然后否定一个方案;出一个方案,再否定一个方案。”
林锋还记得当时樊跃导演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找七块大石头,摆成“七星北斗阵”作为观众席。但很快,这个方案就被否定了。“这样的方案上了我们的常委会,包括专家论证会,最后还是因为水利等各方面的问题又否定了。因此可以看出,方案一直在变化、一直在修订。”
林锋强调,他们对于导演的艺术创意,抱着充分尊重的心态。对于导演的创意,筹建组会尽可能地给予支持。比如,对于导演组后来提出的旋转观众席的方案,筹建组特意跑到浙江大学空间结构系找专家来做论证。
招聘
“印象大红袍”最先诞生的部门,是艺术团。
“印象大红袍有限公司2009年1月份注册的,当时公司还没有几个人,主要工作还是由我们筹建组来做。”林锋说,“而公司的第一个部门—艺术团,在当年7月份首先诞生了。”
再好的节目,也需要演员通过表演加以展现。随着项目的推进,演员招聘工作在5月份开始,市里专门从教育局、文化局、茶业局等部门抽调人员到艺术团筹建组开展招聘工作,演员招聘工作就被提上了日程。林锋说,“印象大红袍”的首批演员的招聘工作,是由筹建组主持的。
“当时提起演员招聘,我们很苦恼。因为当时是计划招聘300人,而武夷山的人口有限,再加上武夷山的年轻人就业机会比较多,所以我们要招到一个合适的人,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林锋说,为招到人,当时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做各种形式的宣传广告,招聘工作开展到全省甚至外省的各大院校。“我们分了好几个招聘组,分组行动,到各个中专院校去跑。”而到别的地方去招生,一些晕车的人,基本上都是“一路吐去一路吐来”。
除了招聘演员困难以外,招聘灯光、音响等专业技术人才就更难了。“我们当时请了省里的灯光音响师来做评委,招到的人非常少,最后我们还是放宽了很多条件,才慢慢地招到人。”
集体智慧的结晶
林锋说自己去看过好多个印象,比如印象海南和印象西湖,但她觉得真正一炮而红的,只有“印象大红袍”。“看着‘印象大红袍’做得越来越好,一年一年都在良性循环,而且经营模式也越来越宽,我为自己曾经参加过这个项目的建设而骄傲。”
林锋认为,目前印象的管理团队很棒,他们既敬业,又有很好的企业治理理念。“我觉得公司的用人用得很好,目前的管理机制也很良性。‘印象大红袍’项目做成功以后,我们的导演们在做别的项目的时候,都会拿武夷山做一个标杆,告诉别的地方要向武夷山学习。”
林锋说,“印象大红袍”项目,其实是政府先把“孩子”培养起来,然后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又进行股份化,最终使得公司能够以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转。
“印象大红袍,它融合了武夷山的山水和人文,是在武夷山政府的主导下,在武夷山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最终成为了武夷山文化产业的领头羊。”林锋说:“总结起来,印象大红袍应当是武夷山集体智慧的结晶。”
“印象铁三角”在武夷山为“印象大红袍”演出场地选址。
林锋向我们展示招聘第一批演员时的工作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