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黑龙桥是下关历史的见证。
“我很喜欢这样的注解。因为这座桥默默地伴着我们这代人成长,见证着下关这座老城从孤寂、单调到发展、繁华的全部历史。”谈起黑龙桥,今年64岁的杨大光女士就像谈起自己的亲人,温暖而亲切。
“对我来说。黑龙桥是童年时代无法忘怀的记忆!”杨女士告诉记者。她外祖父家在西洱河北的关迤小井巷。她小的时候。母亲每天都要领着她从西洱河南的关外经过黑龙桥去探望外祖父。
“记得当时的黑龙桥是一座五孔石拱桥,桥面不宽,用青石板铺成。大约五六人并排着可以通过。但车子不能通行。桥两头是集市,每到街天非常热闹。每次过桥,我和母亲都要放慢脚步,好好看看写在拱桥上的‘黑龙桥’三个大字,因为这三个大字是1875年重修黑龙桥时,时任关外小学校长的外祖父刘绍武亲笔题写的。而且外祖父还是重修后第一个踩桥人。这样的殊荣,当时只有道德文章高尚的人才能获得!”说起儿时记忆中的黑龙桥,杨大光一脸自豪。
杨女士说:“每次走过黑龙桥,我都非常自豪!当时心里就默默地想,长大后也要成为外祖父那样道德文章都高尚的人。正是这样的期许影响了我一辈子。”
1967年。杨大光从昆明农林学院农学专业毕业。踌躇满志的她原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干一番事业,却被分配到宾川农村锻炼。
她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的心情和整个社会环境都非常压抑。而此时的黑龙桥似乎读懂了人们的无奈,整座桥变得破旧不堪,桥面凹凸不平,原来桥两头热闹的集市也消失了。看着过往的人们,黑龙桥似乎也在为人们难过!”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关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79年,因不适应城市的发展,破旧的黑龙桥拆除重建。这时,杨大光已调回下关工作。
“黑龙桥重建可是件大事,当时我和同事、朋友、家人谈论最多的就是和黑龙桥重建有关的话题。因为在我们心目中,黑龙桥的重建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虽然拆除旧桥时损坏了外祖父的墨迹,有一阵子心里觉得很惋惜,但心里那种触到春天般的激情还是大于惋惜。”
一年以后,重建的黑龙桥建成使用。这座横跨西洱河、连接关迤关外的钢筋混凝土桥,长87米,宽10米,净跨40米,载重8吨,是当时下关最现代的桥。
“记得新黑龙桥竣工的那一天,大家高兴坏了,纷纷跑去看。那样的心情就像嗅到了春天的气息一样!”说起当时的情景,杨女士感慨万千。
从那以后,下关的城市建设驶上了快车道。之后的几年。杨大光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她的科技成果有3项获省部级奖。有4项获地厅级奖。
杨大光女士已退休好几年了。但她每天仍忙碌地工作,不遗余力地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余热。她主持和总篡的《大理烟草志》获得云南省第五届专志类优秀成果一等奖,她也多次获得“先进老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工作之余。她喜欢带着孙子到黑龙桥上走走看看。“如今西洱河上已经架起了4座桥,这些桥使下关城全方位紧密相连,人们往来自由无碍。但我独爱黑龙桥。因为黑龙桥本身是下关的一个地标,而且它是这座城市发展的一个起点。”“每次面对黑龙桥,我总有一种感觉,那置身激流的桥墩从河面上看去虽毫不起眼。但自它屹立于西洱河水中之时,就成了下关人心中的中流砥柱,在岁月的长河中考验着下关人的智慧!”杨大光满怀深情地说。
编辑手记:
有感情的建筑或者事物,才是一个城市最深刻的风景。在南诏大理国的许多传说之中,下关是一座充满了历史感和生活感的小城,本期集中推出关于下关老城极具代表性的事物。文章所呈现的记忆中的下关是温柔的,伴随着一丝若隐若现的历史沧桑感。寻找已经不复存在的大理师范、已经拆迁的大理师专红砖楼和大理客运中心,顺着正阳时代广场前的时尚街区、跨过西洱河上的黑龙桥,沿着龙尾街的石板路一直往上走就是龙尾关。注目着那些斑驳的城墙,感受它的体温,找寻下关曾经的身影,在虚荣浮躁中挣扎,笑容慢慢褪去,犹忆闲暇时光而痴迷于那些慢慢走远的事物,心中总是难舍这个小城给我们的记忆。
“我很喜欢这样的注解。因为这座桥默默地伴着我们这代人成长,见证着下关这座老城从孤寂、单调到发展、繁华的全部历史。”谈起黑龙桥,今年64岁的杨大光女士就像谈起自己的亲人,温暖而亲切。
“对我来说。黑龙桥是童年时代无法忘怀的记忆!”杨女士告诉记者。她外祖父家在西洱河北的关迤小井巷。她小的时候。母亲每天都要领着她从西洱河南的关外经过黑龙桥去探望外祖父。
“记得当时的黑龙桥是一座五孔石拱桥,桥面不宽,用青石板铺成。大约五六人并排着可以通过。但车子不能通行。桥两头是集市,每到街天非常热闹。每次过桥,我和母亲都要放慢脚步,好好看看写在拱桥上的‘黑龙桥’三个大字,因为这三个大字是1875年重修黑龙桥时,时任关外小学校长的外祖父刘绍武亲笔题写的。而且外祖父还是重修后第一个踩桥人。这样的殊荣,当时只有道德文章高尚的人才能获得!”说起儿时记忆中的黑龙桥,杨大光一脸自豪。
杨女士说:“每次走过黑龙桥,我都非常自豪!当时心里就默默地想,长大后也要成为外祖父那样道德文章都高尚的人。正是这样的期许影响了我一辈子。”
1967年。杨大光从昆明农林学院农学专业毕业。踌躇满志的她原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干一番事业,却被分配到宾川农村锻炼。
她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的心情和整个社会环境都非常压抑。而此时的黑龙桥似乎读懂了人们的无奈,整座桥变得破旧不堪,桥面凹凸不平,原来桥两头热闹的集市也消失了。看着过往的人们,黑龙桥似乎也在为人们难过!”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关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79年,因不适应城市的发展,破旧的黑龙桥拆除重建。这时,杨大光已调回下关工作。
“黑龙桥重建可是件大事,当时我和同事、朋友、家人谈论最多的就是和黑龙桥重建有关的话题。因为在我们心目中,黑龙桥的重建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虽然拆除旧桥时损坏了外祖父的墨迹,有一阵子心里觉得很惋惜,但心里那种触到春天般的激情还是大于惋惜。”
一年以后,重建的黑龙桥建成使用。这座横跨西洱河、连接关迤关外的钢筋混凝土桥,长87米,宽10米,净跨40米,载重8吨,是当时下关最现代的桥。
“记得新黑龙桥竣工的那一天,大家高兴坏了,纷纷跑去看。那样的心情就像嗅到了春天的气息一样!”说起当时的情景,杨女士感慨万千。
从那以后,下关的城市建设驶上了快车道。之后的几年。杨大光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她的科技成果有3项获省部级奖。有4项获地厅级奖。
杨大光女士已退休好几年了。但她每天仍忙碌地工作,不遗余力地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余热。她主持和总篡的《大理烟草志》获得云南省第五届专志类优秀成果一等奖,她也多次获得“先进老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工作之余。她喜欢带着孙子到黑龙桥上走走看看。“如今西洱河上已经架起了4座桥,这些桥使下关城全方位紧密相连,人们往来自由无碍。但我独爱黑龙桥。因为黑龙桥本身是下关的一个地标,而且它是这座城市发展的一个起点。”“每次面对黑龙桥,我总有一种感觉,那置身激流的桥墩从河面上看去虽毫不起眼。但自它屹立于西洱河水中之时,就成了下关人心中的中流砥柱,在岁月的长河中考验着下关人的智慧!”杨大光满怀深情地说。
编辑手记:
有感情的建筑或者事物,才是一个城市最深刻的风景。在南诏大理国的许多传说之中,下关是一座充满了历史感和生活感的小城,本期集中推出关于下关老城极具代表性的事物。文章所呈现的记忆中的下关是温柔的,伴随着一丝若隐若现的历史沧桑感。寻找已经不复存在的大理师范、已经拆迁的大理师专红砖楼和大理客运中心,顺着正阳时代广场前的时尚街区、跨过西洱河上的黑龙桥,沿着龙尾街的石板路一直往上走就是龙尾关。注目着那些斑驳的城墙,感受它的体温,找寻下关曾经的身影,在虚荣浮躁中挣扎,笑容慢慢褪去,犹忆闲暇时光而痴迷于那些慢慢走远的事物,心中总是难舍这个小城给我们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