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组诗)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il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天
  千万朵花瓣纷纷赶在太阳下签字
  让生命燃烧
  平原人雪
  如水的流势
  清瘦的冬天枝枝重如人的五指
  比开放的头脑聪颖智能冷静
  最贵重的乳名悄悄胜出
  大自然重捧一部
  《沁园春·雪》的亲笔手稿
  开始和作者们面对面
  倾心叙旧
  大理
  被长江源头步步堆高的洁白浪花
  洗涤远在边陲您星星般的名字与服饰
  风常常围坐在南国秋园沉甸甸的谷粒边唱歌
  让劳累了的夜的笑靥
  安枕一汪被静谧群峰搭建的臂膀与夕阳
  山岳丛林分享不尽造化神功
  自始至终从不依恋和提及送别与远行
  当第四纪冰川的纬度极速低到眉扉时
  水沿着高原的长势在画廊里走步
  雀之灵里的小河淌水声淙淙绽放
  弹三弦的阿鹏和收刈秋稻的金花姑娘回家来
  三道茶带走山乡韵律
  开始在中国制造的最美的一座小城
  让元青花瓷器溢漫心灵的迷香
  美——致Z
  摇曳的山水
  隔着浪花
  您曾经走进
  我的梦里
  无法放弃的美丽
  您一次一次
  让我回头
  小春家园
  诗歌回家了
  诗歌的大脑已厌倦母亲身边
  整天滚磨在城砖心坎上的大石碾
  诗歌掩卷1400年的沧桑后
  已从哲学的神龛回到风情万种的乡村
  乡村昨夜星辰在潮水岸吵吵闹闹
  在和山岗上的月交汇对峙
  沿5000年山乡记忆的心口的流淌
  在冬天接住古柏树枝桠的笔杆
  呼啦啦风骚开来
  年关的风信子转动春之圆舞曲
  乡村的脚步踯躅
  乡村拾起象形文字的斧骨
  用千年的时光沿心口打磨水井
  嵌在文明脑髓里的一片麦地
  炊烟还是那么缠绵与袅娜
  青鸟还是那么柔弱多姿地回首与眷顾
  呼儿嗨哟高原汉子们
  肩扛大都市几只笨拙的木碗
  挺伸炊烟下干栏式的脊柱
  开始为年关素心
  山草花在荞地绽放
  心中含水的石头一生开一次口
  一抹烟波透出淡淡的苦咸
  天地悠悠念悠悠悠悠常念
  孔子一路贤遍天下
  壮哉
  却不见天梯璧玉而看惯了悬亭
  最早的江河叫渊
  最早的渊叫涧
  最早的涧叫瀑布
  最早的瀑布叫云
  弱不经风的云啊云
  云本是一丝丝细小的清澈如镜的水泉
  江河流去了
  还有颗海洋心
  海洋流逝了
  还有段江河情
  血浓胜于水
  民忧国国亦忧民
  千年旅行途中喝不惯洋墨水的中国乡村
  石质性成长
  小春家园春拂晓
  国有忧民者
  民之福
  民有忧国者
  国之幸
  溪水声声亲亲轻轻
  我的故乡
  我亲爱的祖国
  金梭岛
  梦吹拂海浪歇息的地方
  一叶木舟在鱼背上缓缓入水
  舟的触须身披太阳用金线缝制的一件粗布铠甲
  为素洁的洱海尽孝守心
  鱼鹰和水鸭子一夜成了邻居
  风把浪花徐徐送到窗口
  一个微笑接一个微笑扑打在高原辽阔的视野
  谁说这不是陆地上修炼成长的东方维纳斯
  让江河湖海也湿润了双眼
  如果云之南在意千年后的阡陌
  家门前的这片石笋滩地
  明天难免需要淤泥让路
  一切的存在与可能
  皆形如初生的大脑
  像您一样习惯了
  在风雨中久久沉思
其他文献
“大理有名三塔寺”(民谣)。  呈等腰三角形鼎立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是唐王朝派工匠帮助设计修造的。造型酷肖西安小雁塔,而高43米的两座小塔建于宋徽宗时期,典雅隽秀。  它是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松阴塔影。隐现于雪痕月色之中,令人神思悄然。”谁能说徐霞客的吟叹,不是古今共有的感受?  但是,很少有人在大理的三座古碑之下沉思。其实,它是耸立于历史中的有着另一种意义的三座巨塔
期刊
1  老家如一幅随意涂抹在  故乡脸上的水墨画  看似淡淡的稍一回味  却是浓得化不开的情  忍不住想和老家交谈  打开老家的方言  准备好故乡的嗓门  在失控的情绪中呼喊着爹和妈  老家只是淡淡的一笑  没有回答  没有什么能代替老家  因为老家住着我的欢乐  住着我的灵魂  住着我的爹和妈  2  想念老家你会不经意  便推开了美的大门  和过家家时的新娘  在一段温柔中相遇  和青春在一首诗
期刊
你用一根针,刺进我的诗中  你用一根针。刺进我的诗中  疼痛,从陈年的痼疾中  跃起。反击  愤懑,迷茫,败下阵来的文字  独自在山巅奔跑。撕扯  白云,大地和小草  是谁的呼唤穿过了如蛇的野径  若断若续。我必须,俯下身来  五体投地,疼痛的耳朵  才能听见,风中那一声声的叮咛  一朵花不知道她的寂寞  阳光叫她开。她就开了  弓起的花瓣,一使劲  便弹破了山谷,厚厚的  尘埃  她奔跑,跳跃,
期刊
人的一生,像走一条弯弯曲曲的路,隔不多远,便会有十字路口供你选择。方向选对了,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选错了,也未必就走不出去,迂回绕行,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菊儿的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  1  菊儿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从小生活在冀南平原上一个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的小村子里,村子里的地倒是不少,可大多是盐堿地,除了堿蓬,连草都长得稀稀拉拉的。村子里没有机井,靠天吃饭,也不知道是因为日子过得穷
期刊
土灶家族的成员。几乎都很难见到了。总是很怀念温暖的土灶。城里人家用的都是电饭煲、电磁炉、液化灶和天然气灶了,乡间山野人家,也基本都用电饭煲、电磁炉和沼气灶做饭菜了,就很怀念土灶。很怀念土灶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土灶、灶坑、灶头、锅洞、大锅、大锅铲、火扇、火钳、枝木火灰、葫芦瓢、木桶、木盆、大石缸,这些温暖的东西,像一个个老农民,像一个个乡亲一般躲到哪里去了,基本见不到了。  但是,我还牢牢记得那些每天
期刊
五叔没了之后,五婶依旧生活在滇西一个僻远得只有二三十户人家。名为核桃林的小山村。白天干活。拉扯3个孩子。晚上睡在一张早已被时光涂抹得乌黑如墨的大木床上。  核桃林村坐落在叫狗山腰部一块开阔而平缓的红土坡地上,四周除了森林就是林地。如今,五婶老了。孩子们却都纷纷展翅飞走——大女儿嫁到县城做了媳妇,二儿子工作在省城。小儿子在州府高就。  早些年,几个孩子都在城里成家立业有了出息。不但五婶心里宽慰和高兴
期刊
阳光,心中的阳光  时刻,我都极小心  我要紧紧相随,一步挨紧着一步  像一个涉足长路的行人。追随  在你灿烂的荣光里  我的臂膀上负着担子  那是满满的沉沉的光明;我就  在其间歌唱,歌唱这一片持续的  金黄。自每一个晨曦  可是啊。我的梦境也离不开她  我要在她的光芒里成长,需要  她博大宽容的胸怀,需要那生机  昂然的气息。每一刻  每一刻,新星皆在闪耀  在你光的抚照下绚丽多姿。它们  执
期刊
在云南,我的足迹总是在山路与田畴之间游荡。我知道,我仅仅是云南的大地上一个轻如草籽的游魂。当我的身影转瞬之间被一片郁郁葱葱的植物遮住,云南的乡村便把我揽到阴影里,用它们的湿气。告诉我。其实我的脚下有太多被时光掩盖住的往事。顺着泥土里纷繁的根须,努力地生长出来。于是,我在云南的行走,总会发现一些事物,让我在有生之年深爱着它们,并且为之沉迷。在永平。一片澜沧江边的热气腾腾的土地。它在群山之间掩藏着一个
期刊
记忆中,那是一个很冷很冷的冬季,当我第一次乘坐汽车翻过者摩山,随着盘山公路下到山脚,首先感到的是风的厉害,这也是我对于风城下关的最初印象。在下关工作以后,无论春夏秋冬,我都会在饭后或者休息之时到户外走走。我工作的单位离西洱河不远,于是,洱河便成了与我最近的风景。  到了西洱河边,还得先从风说起,下关风较为奇特,年均三十五天以上的大风,风力有时超过八级。本来海拔四千多米的苍山屏峙,挡住了西南吹来的季
期刊
一  栀子花在夏季开放,那个季节,塘河村的上空总是飘溢着淡淡的清香。  塘河村是苏北里下河地区水乡一个偏僻的小村,这里远离县城,沟渠交织,河荡相连。没有一条能开汽车的路,人们进出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了,只有紧靠东边的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塘河,在终日不停地流淌着,向人们诉说着它的风霜雨雪,还有偶尔从河上驶过的吨位不算大的运输船响起的汽笛声。才能给这片还不富有的土地注入一些生气,发布它存在的信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