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由此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切实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注重总结反思了这方面的情况,找出一些原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现在主要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仔细审题,真正弄懂题意。
不能正确理解把握题意是错误的主要原因。较为普遍的情况有以下两种:一是小学生由于缺少社会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较低,客观情况也确实存在部分习题所取素材与生活不太贴近,使小学生对所描述的内容不能够清晰地理解。另外,小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限制,如“增加”与“增加到”等易混淆的词语不能够准确区分,造成对题意的错误判读,从而影响解题的正确率。教师在布置练习时,不可全盘照搬,要精心筛选习题,或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作适当的改编,对学生可能误解的词语要事先适当引导学生讨论,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准确理解题目中所包含的信息。二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能力相对较弱,耐心不足,部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存在求速的心理状态,审题时走马观花,粗心大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解题方法的训练,而应该是把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耐心和细心的品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努力。如果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重视对数量关系分析。
应用题教学把分析数量关系看作重中之重,而“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是说情节,题目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以致数量关系的分析被淡化,这是造成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我们应利用主题图的直观,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完整表述,有效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可适当增加纯文字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解决数学问题是不能够掌握和运用合适的解题策略引起的。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分析总结各种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熟知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能够结合问题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力提倡算法多样化,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倡导策略最优化。通过讨论交流,从多种方法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策略,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效果。
四、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學内容,设计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寻求解决方案。如在教学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带来长、正方体的物体或容器,以及小石块、土豆、苹果等不规则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动手试一试,能测量并计算出哪些物体的体积或容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能利用正方体的容器、水和直尺,想办法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吗?
教师除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之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的根本所在。如学校要举办“秋季运动会”了,学生对这个就在自己身边的题材很感兴趣,当教师提出运动会中有哪些数学问题时,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谈了自己想到的问题:(1)运动会几时开始,几时结束,一共经过多长时间?(2)共有哪些比赛项目?我们班有哪些同学参加?男生几人?女生几人?(3)每个比赛项目各奖几名?我们班能有几人获奖?……尽管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师事先考虑的并不完全一致,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展开讨论,共同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明确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小学教学的重要性后,我们在今后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会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不满足于一个问题只有一种解法, 而是不断地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求异的思维习惯,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一、引导学生仔细审题,真正弄懂题意。
不能正确理解把握题意是错误的主要原因。较为普遍的情况有以下两种:一是小学生由于缺少社会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较低,客观情况也确实存在部分习题所取素材与生活不太贴近,使小学生对所描述的内容不能够清晰地理解。另外,小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限制,如“增加”与“增加到”等易混淆的词语不能够准确区分,造成对题意的错误判读,从而影响解题的正确率。教师在布置练习时,不可全盘照搬,要精心筛选习题,或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作适当的改编,对学生可能误解的词语要事先适当引导学生讨论,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准确理解题目中所包含的信息。二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能力相对较弱,耐心不足,部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存在求速的心理状态,审题时走马观花,粗心大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解题方法的训练,而应该是把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耐心和细心的品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努力。如果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重视对数量关系分析。
应用题教学把分析数量关系看作重中之重,而“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是说情节,题目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以致数量关系的分析被淡化,这是造成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我们应利用主题图的直观,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完整表述,有效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可适当增加纯文字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解决数学问题是不能够掌握和运用合适的解题策略引起的。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分析总结各种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熟知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能够结合问题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力提倡算法多样化,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倡导策略最优化。通过讨论交流,从多种方法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策略,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效果。
四、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學内容,设计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寻求解决方案。如在教学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带来长、正方体的物体或容器,以及小石块、土豆、苹果等不规则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动手试一试,能测量并计算出哪些物体的体积或容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能利用正方体的容器、水和直尺,想办法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吗?
教师除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之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的根本所在。如学校要举办“秋季运动会”了,学生对这个就在自己身边的题材很感兴趣,当教师提出运动会中有哪些数学问题时,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谈了自己想到的问题:(1)运动会几时开始,几时结束,一共经过多长时间?(2)共有哪些比赛项目?我们班有哪些同学参加?男生几人?女生几人?(3)每个比赛项目各奖几名?我们班能有几人获奖?……尽管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师事先考虑的并不完全一致,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展开讨论,共同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明确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小学教学的重要性后,我们在今后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会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不满足于一个问题只有一种解法, 而是不断地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求异的思维习惯,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