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有一种片面的观念,认为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就是教学的最优化。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教学的最优化的决定因素不在于使用哪种教学媒体,而在于教师所持的教学观念。
一、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学生观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
观念是行为的指南,观念又总是通过行为来体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关键是能否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学生观,真正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作用,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
(一)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自己进行反复的、有意识的训练逐渐培养出来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始终围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接受式学习过程变成探究性学习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掌握基本概念和技能,增强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念,使教师真正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二)强化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社会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教育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潜能开发为核心,对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要用内外结合、开放的评价方式,促进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交叉和融合,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和整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改革目标。
二、发展空间想象力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明确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给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是否有意义、富有挑战性。怎样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进行新课时,教师出示直观教具──米尺,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表象,形成一米的长度,然后借助直观表象联想到2分米、3分米、5分米、9分米的具体长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分数、小数表示这些数据。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数形结合起来,渗透数与形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让学生从“数”中去认识“形”,从“形”中认识“数”。
三、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总是交替作用,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教师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情境,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利用不随意注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运用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达到形象思维再加工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两步应用题的时候,不是单纯就例题讲例题,而是通过例题教给学生抓住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应用题的方法。同时,又把例题中关键的已知条件变化两次,无论怎样变化,学生由原例题、线段图的启示,在头脑中将线段图加以联想、变化,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也使形象思维得到再加工。
四、发展个性,创新学习
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富于冒险心、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打破感觉定式,从不同角度感知问题;打破思维定势,保持灵活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进行习题设计时,通过直观的表格,使学生明确用分数和小数怎样表示,然后进一步联系图形思考哪几个小数合起来是1。回答这个问题不只有一种答案,学生在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之后会发现有多种思考方法,以此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优化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反馈教学信息,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因此,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科学地分配练习时间,促进练习的优化,提高练习效果。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思维特点等因素进行全面思考,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在引入新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的练习,要有利于给学生学习新知做铺垫,以促进知识和思维的正迁移。练习的形式要注意多样性,要充分利用口算、演练、笔算、操作等练习形式,达到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练习效果的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局限,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的实质,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责编侯艳星)
一、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学生观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
观念是行为的指南,观念又总是通过行为来体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关键是能否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学生观,真正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作用,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
(一)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自己进行反复的、有意识的训练逐渐培养出来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始终围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接受式学习过程变成探究性学习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掌握基本概念和技能,增强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念,使教师真正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二)强化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社会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教育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潜能开发为核心,对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要用内外结合、开放的评价方式,促进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交叉和融合,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和整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改革目标。
二、发展空间想象力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明确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给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是否有意义、富有挑战性。怎样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进行新课时,教师出示直观教具──米尺,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表象,形成一米的长度,然后借助直观表象联想到2分米、3分米、5分米、9分米的具体长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分数、小数表示这些数据。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数形结合起来,渗透数与形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让学生从“数”中去认识“形”,从“形”中认识“数”。
三、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总是交替作用,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教师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情境,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利用不随意注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运用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达到形象思维再加工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两步应用题的时候,不是单纯就例题讲例题,而是通过例题教给学生抓住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应用题的方法。同时,又把例题中关键的已知条件变化两次,无论怎样变化,学生由原例题、线段图的启示,在头脑中将线段图加以联想、变化,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也使形象思维得到再加工。
四、发展个性,创新学习
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富于冒险心、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打破感觉定式,从不同角度感知问题;打破思维定势,保持灵活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进行习题设计时,通过直观的表格,使学生明确用分数和小数怎样表示,然后进一步联系图形思考哪几个小数合起来是1。回答这个问题不只有一种答案,学生在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之后会发现有多种思考方法,以此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优化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反馈教学信息,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因此,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科学地分配练习时间,促进练习的优化,提高练习效果。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思维特点等因素进行全面思考,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在引入新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的练习,要有利于给学生学习新知做铺垫,以促进知识和思维的正迁移。练习的形式要注意多样性,要充分利用口算、演练、笔算、操作等练习形式,达到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练习效果的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局限,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的实质,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