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古就有谐音,以音取意的用法。“鱼”与“余”同音,以鱼为图案,鱼也有了剩余的意思。“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更增添了人们对鱼的喜爱。连年有余、金玉满堂年画经久不衰,鲤鱼跳龙门等故事家喻户晓。以鱼为题材的吉祥图案在陶瓷、绘画、织绣、金石、雕器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涉及鱼的吉祥图案内容丰富,而且所寓意的美好意境也非常明确。笔者收藏银饰多年,今自荐几件家藏的清代、民国时期民间鱼纹银饰以供鉴赏。
  
  吉庆有余银挂饰(图1)
  
  挂饰分主副两件,主件长38厘米,副件长28厘米,共重83克。挂饰采用模压、锤锻、浇铸、錾花、花丝、焊接等多种工艺精制而成。柳叶形福字纹卡子悬挂两件饰物,主件为三重,其上为双面錾工的打击乐器——磬,磬一面平錾牡丹花卉纹,一面平錾莲花花卉纹,磬中部坠一八卦纹小银铃,左右各垂吊一尾鲤鱼,每鱼各坠两个花草纹钟形银铃;副件挂一花篮,花篮用浇铸和錾花相结合的工艺制成,下坠三个素面圆铃铛。整件挂饰造型写实生动,尤其是两尾鲤鱼制作十分逼真,颇具匠心,从鱼头到鱼尾均按节、接插、焊连而成,来回可以摆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七个小铃发音设计独特,四个钟形银铃清脆悦耳,三个小圆铃铛厚重沉闷,挂饰摇动,总是发出悠扬顿挫的声音。
  中华传统吉祥图案,好多来源于神话传说。“吉庆有余”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贫苦的孤儿,名字叫“吉庆”。吉庆天生善良,好助人为乐。一天,吉庆在河滩上救了一条受伤的红色鲤鱼,并把它捧回家中,精心喂养。鲤鱼伤愈后,吉庆将它放生黄河,鲤鱼跳入黄河后,变为一龙,并口吐三个金元宝,答谢吉庆。原来吉庆救了一条鱼化龙。吉庆有了金元宝,从此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吉庆有鱼变富的故事传开后,人们都开始喂养红色鲤鱼,想通过养鱼变富。得不到鱼的,在纸上画条红色鲤鱼替代。慢慢地民间有了“吉庆有余”的年画。这件挂饰有玉磬、鲤鱼和花篮等纹样,“磬”与“庆”同音,“鱼”与“余”相谐,寓意吉庆有余,花篮取意花开富贵。从这件挂饰也反映了古人不仅祈盼物质上连年有余,而且在精神方面也追求荣华富贵。
  
  鼠咬天开,双鱼献瑞烧蓝银三事(图2)
  
  所谓“银三事”,就是在一条银链上,以环(饰物)相连挂着镊子、耳挖、牙剔等三个小物件的佩饰。具体名称视制作材料而定,以银制成者称“银三事”,以金制成者称“金三事”。还有“五事”、“七事”等。这件银三事长36.5厘米,重38.2克。事件用鱼子地纹方框围一个平錾篆书福字的印章形扣饰,以单支银链下坠双鱼出水主体饰件。扣饰与双鱼出水饰件之间悬挂一只小老鼠,老鼠通体绿釉,黑彩点睛,运用了烧蓝工艺。小老鼠乖巧可爱,顽皮天真。出水双鱼也用烧蓝工艺制作,水为蓝色,鱼体翠绿,蓝色点睛,鱼尾也为蓝色。感觉双鱼刚刚跃出水面,尾巴还带着水花。整体器物虽静尤动,趣味十足,呈现出一幅鼠咬天开、双鱼献福的精美画面。双鱼下垂挂耳挖、牙剔、镊子等实用饰件,它们经过锤打、錾刻、镂空、铆焊,造型工整,细腻讲究。镊子饰有寿桃纹,耳挖和牙剔系龙头伸出长长的龙舌精工制作而成。
  
  喜看连年有余银五事(图3、图4)
  
  喜得连科,连年有余银五事,长31厘米,重56.8克。由鳝骨链连接,主题纹以花篮作框,双面平錾,一面为一抽象的花房,莲叶衬底,莲花、莲蓬及其他花卉纹满工錾刻,一只展翅翱翔的喜鹊,直冲云霄,姿态轻灵生动;另一面为飞回的喜鹊观看一大一小两尾胖胖的鲤鱼嬉戏在莲塘中。花篮下坠刀、剑、耳挖、镊子、牙剔。整器造型优美,构图饱满复杂,刻工笔触生动,构思绝妙,野趣盎然。正面有喜鹊和莲蓬,寓“喜得连科”之意。
  联想鲤鱼跳龙门的故事,事件也有“鲤鱼跳龙门,喜鹊来相助”之喻义。居住在孟津的鲤鱼听到江海之鱼均聚集禹门,登者化龙。老鲤鱼望子成龙,便请来喜鹊教子跳跃。经过喜鹊的言传身教,小鲤鱼终于跳过龙门。事件以花篮框作龙门,一面为喜鹊教练飞跃,一面为小鲤鱼跳跃龙门。五事件除镊子为石榴纹,喻多子外,其余刀、剑及牙剔和耳挖均为龙首纹,寓意鲤鱼跳龙门后点额化龙。
  
  连年有余,和合双喜发卡(图5)
  
  发卡高6厘米,弧宽8.5厘米,重16克。发卡运用锤锻、錾花、镂空等工艺制作。它整体弯曲,以适应发髻的曲线,系背部别针式,主要是固定脑后盘成的抓髻,一般为已婚女子佩戴。该发卡为新婚新娘出嫁时所佩戴,纹样围绕一个鱼子地纹“囍”字,镂刻莲(荷)花纹、鱼纹,外围锤有卷草纹。发卡纹样布局合理、自然,造型大气、端庄,画意洒脱、豪放。
  
  双鱼八宝银鎏金金耳环(图6)
  
  耳环整体造型为龙形,龙纹巨首细尾,身负八宝。从头至尾长6厘米,一副重3.5克。耳环鎏金厚重,制作时,首先运用剪、锤、锉等技术,脱出耳环的模型,即龙首、龙体和龙尾。再阳錾所需纹饰。錾花先从龙头开展,精心雕琢出龙首后,用套珠錾沿龙体对称錾出鱼子地纹饰,再用戗刀对称戗出一对横线,预留八宝纹位置后,开始阳錾八宝,最后錾刻龙尾与耳环脚并合。
  “八宝”亦称“八吉祥”,是藏传佛教象征吉祥的图案和符号。指双鱼、盘长、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这副耳环在30平方毫米的凸面上着力于龙的头部表情刻画。通过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将龙表现得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在宽3毫米,长26毫米的地方,将龙身驮负的八宝排列紧密有序,刻工精湛流畅,特别是双鱼镌刻工整,灵气十足。一副耳环设计巧妙,繁而不乱,包浆自然古朴,鎏金艳丽,金彩保存完好。东西虽小其气势却与恢弘大器一般无二,不失为一件精美之作,是银饰精品。
  
  鱼戏莲银鎏金步摇簪头(图7)
  
  《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这件步摇簪头高10.5厘米,宽4厘米,重8.8克。鱼戏莲,莲花镂空盛开,花丝镶边,莲花上下各焊接一朵小花,层次清晰,花下又坠五朵小花饰并五个钟形小铃,莲花蕊上戏一尾金鱼,金鱼整体节焊连接而成,上下可动,左右摇摆,特别是两根夸张的鱼须,以弹簧形制成,须尖各缀一颗白宝石,颤颤袅袅,与花下坠的小花和铃铛一起,动则摇摆有声。
  鱼戏莲,其显层内涵是连年有鱼,五谷丰登。而其深层内涵为夫妻感情和谐,相濡以沫。在我国古代,鱼象征男性,莲象征女性,“戏”字是夫妻嬉戏的意思。这件步摇簪头恰如其意,喻交合化育,生生不息。该步摇可能出自一位技艺娴熟的花丝工匠之手。整件饰品工艺所到之处全部用花丝镶边,镶焊花丝细如毛发,工艺超群,十分难得,可惜簪挺打制别用。
  
  金玉满堂银镀金点蓝嵌宝别针(图8)
  
  别针高3.2厘米,宽6.2厘米,重7.8克。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几乎运用了花丝技艺的掐丝、填丝、堆丝、编织、攒焊等全部工序。金鱼的两只眼睛和体尾接连处采用花丝石碗焊接而成,每个石碗内嵌一枚红色玛瑙,两只眼睛凸起,充分体现了金鱼特征。鱼嘴呈棕色,鱼额深蓝浅蓝相间,鱼背采用垒丝工艺,呈波浪形高高突起,鱼身采用两种花丝手法制作,近背处鱼鳞小而密集,鱼腹鱼鳞大而稀疏,两只鱼鳍呈白色,编织的鱼尾上又焊接素银丝作筋骨,纹饰肌理逼真。尤其是连接体尾的镶嵌玛瑙设计,使整个饰物比例得当,平衡大气,更显优美匀称。该饰物制作考究,花丝工艺齐全,色彩鲜明,也不失简洁幽雅,感觉清新怡人,富丽堂皇,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金鱼”又谐音“金玉”,寓意财富充盈,满堂富贵。另外,汉代皇宫有“玉堂殿”,后来人们遂以“玉堂”指翰林院。俗语有“有眼不识金镶玉”之说,金玉满堂也喻人才济济。
  
  鱼化龙银锁(图9)
  
  鱼化龙腰形对银锁,两个银锁大小一样,高2.5厘米,宽4厘米,共重9.5克。通过模压、锤锻、錾刻、焊接等手法制成,两件锁图案正反相同,均呈腰子形,扁圆体,轻薄精巧。整体画面为两条鱼刚刚跳出水面,离开莲池,化为龙的一瞬间。鱼化龙姿态威猛凌厉,昂首飞腾。“鱼化龙”和锁中央用大小不一的鱼子地满錾,“鱼化龙”身体的鱼子地表现龙纹活灵活现,而锁中央鱼子地锤工细微,象征水面,莲花出水。寓意连年有余。
  
  鱼化龙单片型长命锁(图10)
  
  长31厘米,重36.8克。项链用三根鱼鳝骨链连接而成,下坠银锁,银锁模压成型后,再从正面錾刻所需纹饰。锁中央满錾鱼子地,留白“百岁”两字,百岁上下饰如意云头纹,左右两条鱼化龙,连尾对首。锁下三孔,坠三个八卦纹钟形小铃。
  鱼化龙纹样一般为龙头鱼尾,寓意金榜题名,高升昌盛。这件银锁,鱼化龙首、尾与如意云头连成一体,整体感觉祥云缭绕,表现了两条鱼化龙跃上云头,跳过龙门。“云”与“运”谐音,如意、云纹又是吉祥纹,而这件挂锁上下两个如意云头纹相联,整体寓意金榜题名、吉祥如意,好运连连,长命百岁。
  
  
  
  
  
  责编 石晓
其他文献
编者按    内地中国钱币拍卖迭创新高,中国钱币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研究和投资,中国钱币市场已经兴起、成型,并逐渐健康发展……  中国钱币应得到传承,达到其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李伟先、罗伯昭、张叔驯、孙鼎、戴葆庭、马定祥等老一辈收藏大家的愿望,正在实现中。    2007年2月,笔者因编著《中国近代钱币收藏家》一书收集资料,去美国旧金山拜访了钱币收藏大家李伟先先生的孙子。其中谈到了1963年11月
期刊
一、传说中的“麻姑献寿”    麻姑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仙。《太平广记》卷60(出葛洪《神仙传》)“麻姑”条载,东汉桓帝时,仙人王远降于蔡经家,召麻姑至,年十八九,甚美,自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岂将复为陵陆乎?”蔡经见麻姑手指纤细似鸟爪,自念:“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麻姑大怒,施以法力,蔡立即瘫倒于地,双目流血。麻姑甚有神力,能掷米成珠,曾于
期刊
  
期刊
这是一套四幅的书法作品,俗称“四幅屏”或“四条屏”(图1-图4)。稍加观察,即可发现这四幅作品中,各自的字体不同,所书的内容不同,纸张的质地颜色亦不同。但也有不少的相同之处,比如每幅作品的大小,都是纵174厘米,横47厘米;四幅所赠予或奉献的对象也相同,都是给“雨孙”。从各幅落款中,得知这四幅书法的作者,依次是曾国藩、李鸿章、刘铭传、丁汝昌,除一位湘军的创始人外,其他三人均为淮军首脑人物。  鉴赏
期刊
古玉小件主要以玉坠、玉镯、腰扣、玉佩、戒指等饰品为主,其他器物上用于装饰的玉件也属小件。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古玉小件曾是古代君子人格化的代表,君子佩玉的风尚绵延至今。2000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会上的“白脂翠玉300年专场”成交了4540万港元,成交率高达99%。2006年古玉小件频频亮相于各大拍卖会,价格迅速升温。在国际市场上,珠宝、玉器小件价格一路上扬,全球交易额每年高达1500亿美元。近
期刊
“龙”是中华民族远古流传下来的一种图腾标志。在历代人们的社会意识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古人认为龙是最高祥瑞,龙是殷人卜问的对象之一,是殷人崇拜的百神之一。《说文》: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能兴云雨,利万物。注雨以济苍生。”《礼·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本草纲目》:龙“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鬼,耳似牛,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
期刊
一、龙泉窑青花瓷产生的背景    1.青花、五彩瓷的崛起和流行  明代景德镇青花的大量生产及红绿彩、五彩的流行,在市场上逐步取代了单色釉瓷独霸市场的局面,而且渐渐地形成了以景德镇白瓷彩绘品种为中心的市场。最重要的是,人们的审美取向发生了由单色釉向青花及五彩转化的倾向,这也使流行了千余年历史的龙泉青瓷、越窑青瓷及北方黑瓷、白瓷、刻划花瓷等单色釉品种逐步走向衰落,很多单色釉瓷窑或停烧,或转向烧制青花瓷
期刊
三、其他玉石    根据《珠宝玉石鉴定国家标准》的分类,天然玉石共有32个品种,除软玉、硬玉之外,其他的玉石还有以下几种。    玉髓(玛瑙)  玉髓俗称玛瑙。玛瑙一词源于佛经,原指一种羽色斑斓的鸟,玉髓因“色如玛瑙”而得名。玛瑙一般都有环纹带,如无环纹带,则称为玉髓,品质较玛瑙差很多。  玉髓的密度为2.60(+0.10,-0.05)g/cm3。硬度6.5~7。常见颜色有白、红、褐、蓝、绿等各种
期刊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最重要、最著名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发音浑厚深沉,余音悠远,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中国情韵。从文化的角度看,古琴与中国的历史、政治、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散发着“清、微、淡、远”的含蓄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就目前的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来看,古琴并无产生的确切年代,只知它在中华民族形成之时当即有之。传说华夏祖先伏羲、神农
期刊
笔者热爱中国钱币文化,每当看到出土的古钱币,千方百计购买,十多年来,收藏历代古钱币千余枚,在《收藏》、《收藏界》杂志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自己的收藏水平不断提高。    上月收藏一品“宣和元宝”大铁钱,铸造精良,品相完好,宽缘、广穿、长冠“宝”,篆书旋读,大字大样,富有神韵。此钱千不见一,笔者看了又看,爱不释手。  此钱径45毫米,广穿口12毫米,厚4毫米,重36克,为当拾“宣和元宝”大铁钱。此钱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