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套四幅的书法作品,俗称“四幅屏”或“四条屏”(图1-图4)。稍加观察,即可发现这四幅作品中,各自的字体不同,所书的内容不同,纸张的质地颜色亦不同。但也有不少的相同之处,比如每幅作品的大小,都是纵174厘米,横47厘米;四幅所赠予或奉献的对象也相同,都是给“雨孙”。从各幅落款中,得知这四幅书法的作者,依次是曾国藩、李鸿章、刘铭传、丁汝昌,除一位湘军的创始人外,其他三人均为淮军首脑人物。
鉴赏这四幅书法,第一步是得弄清楚“雨孙”是何等人物,以及他与湘、淮两军系统有何密切关系。经查考多种文献,尤其通过对湘、淮军史的排比寻觅,终于得知这位“雨孙”,即丁日昌也。
丁日昌(1823-1882年),晚清丰顺(今广东丰顺县)人。字持静,号雨生,又作禹生、雨孙,贡生出身。初在家乡办团练,平定潮州农民起义。后出任吉安府庐陵(今江西吉安市)知县,因县城被太平军攻克,被免职。随之投奔湘军,为曾国藩幕僚。曾受曾国藩之命,赴粤办理厘务,督造军火。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调其至上海,专办军事工业,开办江南制造局。同治四年(1865年)升任苏松太道,兼江南制造局总办。成为协助曾国藩、李鸿章办洋务的主要人物。旋迁两淮盐运使。同治六年(1867年),被任命为江苏布政使,开办开平(今广东开平县)煤矿和轮船招商局。次年(1868年)再升迁为江苏巡抚,任职期间整顿吏治、改革军队、筹办洋务,政绩显著。光绪元年(1875年)调任海防前线任福建巡抚,他在任期间大办福州船政局,开办台湾煤矿,加强海防。光绪二年(1876年),遭权官弹劾有贪污行为,遂引咎辞职。因查无实证,光绪五年(1879年),再被朝廷起用,会办南洋海防,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重任,直至光绪八年(1882年)去世。
正由于丁日昌早年投湘军、后入淮军的历史,又是洋务企业的具体开办人和主持者,故与湘军首领曾国藩、淮军创办人李鸿章有着密切关系,曾国藩、李鸿章赠予丁日昌书法,也在情理之中。丁日昌的仕途快速升迁,与曾国藩、李鸿章的关爱提携亦有关系。
至于刘铭传、丁汝昌与丁日昌也有关系。刘铭传(1836-1896年),清末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青年时在家乡办团练。咸丰九年(1859年)率团勇助湘军作战。从同治元年(1862年)起,所部即编入淮军,其所率“铭”字营,一向为淮军主力之一,多年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和捻军,与丁日昌时有来往。光绪十年(1884年),奉命督办台湾军事,次年九月台湾设省,为台湾省第一任巡抚。虽丁日昌已不在世,但刘铭传学习他昔日在江苏巡抚任上整顿吏治、加强海防、开发煤矿、兴办新式学堂等治省经验,多有建树。
丁汝昌(1836-1895年),清末庐江(今安徽庐江县)人。原名先达,字禹廷,也作雨亭,号次章。早年隶长江水师,后从刘铭传,升参将。属“铭”字营官佐。在丁日昌出任福州巡抚的光绪元年(1875年),奉李鸿章之命,丁汝昌赴英国购置军舰,筹建水师,曾向丁日昌请教洋务。
四位之中,论资历,曾国藩最高,湘军创建得也最早。李鸿章咸丰二年(1852年)起投入湘军,直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才奉命扩编安徽团练为淮军,另立军旗。刘铭传是李鸿章的淮军将领,丁汝昌更是刘铭传的部下。故在各人给丁日昌书法的落款题签上均有所异。
曾国藩书幅上是“雨孙仁兄雅鉴。涤生曾国藩”(图1)。将曾是自己部属的丁日昌称之“仁兄”,是对其的尊重。李鸿章则是“雨孙仁兄大人德鉴。少荃李鸿章”(图2)。“仁兄”下多“大人”二字,“雅鉴”也变成“德鉴”。丁日昌虽然是淮军,属李鸿章下属,但最先他与李鸿章同在湘军供职,故李鸿章视其为同辈。“大人”,表示李鸿章的自谦。“德鉴”又是对丁日昌才干、品德的赞许。刘铭传是淮军将领,当然属李鸿章晚辈,李视丁日昌为同辈,那么刘铭传亦算丁日昌的晚辈了,所以款落“雨孙世讲大人尊鉴。省三刘铭传”(图3)。“尊鉴”之用,是古代晚辈对长辈人的常用语。丁汝昌曾是刘铭传的部下,四人中,资历辈份为最低,故题签上落下“雨孙世讲大人正蒙”(图4)。与刘铭传相同,称“雨孙”为“世讲大人”,但“尊鉴”变成了“正蒙”。所谓“世讲”,出自宋人吕本中《官箴》:“同僚之契,交承之分,有兄弟之义;至其子孙,亦世讲之。”李鸿章视丁日昌是湘军中的“同僚”,刘铭传、丁汝昌则自谦为“其子孙”了,故对丁日昌都用了“世讲大人”。“正蒙”一词,取之《易经》:“蒙以养正”。意思是请“世讲大人”对所书文字予以教正。
有关此四幅屏所书年份,可以从内容上窥出蛛丝马迹来。
曾国藩所书内容是“安静之吏,悃无华。日计不足,月计有余。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在家则滋味经籍,居官则笔力理治。公家之事,知无不为。世见躁竞得官者,便诵弗索何获?不知时运之来,不求亦至。”
文中的前四句,转引自《后汉书·章帝纪》,即元和二年(公元85年)章帝所下诏书。“悃无华”,是诚朴而无浮华。前四句是对老部下的评价。接下来的四句内容,则赋有深刻的哲理,“恕”是宽容,“通”则是到达。最后的几句是带有指导性的告诫语和劝慰话。
刘铭传所书是以五言诗出现:“人谋多推衍,今是昨已非。安然敦我素,岂与世相违?学术苟不足,措手直无归。审时兴事业,普利莫私肥。猷为能启发,逸趣恒遄飞。”
刘铭传所书,比起曾国藩,则来的浅显、直接。诗中“猷”,意为谋策,“逸”,则超越意,如《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云:“(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遄飞”,疾速飞扬,勃发之意,源自唐王勃《滕王阁序》:“遥襟俯畅,逸兴遄飞。”
李鸿章、丁汝昌所书内容,就不录了。仅从曾国藩、刘铭传所书内容中,稍加揣测,即可知晓四人所写“四幅屏”的大致时间。从曾文“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及“不知时运之来,不求亦至”话语中,可窥探出:此时的“雨孙”(丁日昌)正处于丢了官并急于平反重新再起的处境里,曾意在劝说其不到火候,得静待时机。刘铭传文中“审时兴事业,普利莫私肥”的告诫话中,亦让人揣摩出“雨孙”的丢官,牵涉到有人弹劾其“私肥”嫌疑。诚如前述,丁日昌于光绪二年(1876年)“遭权官弹劾有贪污行为,遂引咎辞职,因查无实证,光绪五年(1879年)再被朝廷起用”,而且官职比原来更大。正应了曾国藩“不知时运之来,不求而至”和刘铭传“猷为能启发,逸趣恒遄飞”的箴言。
从上述追索与考证,得知曾国藩等四人所作的这四条屏,作于丁日昌“引咎辞职”的无官岁月里,具体地说是在光绪三年至五年(1877-1879年)之间。
由于此四条屏的作者,是清末两大军事集团代表人物,更是左右清末军事、外交、统治、经济的秉权人物,加之所书内容具有醒人育官功能,故倍受拍卖场内诸多收藏家的注目。
(责编:唐陌楚)
鉴赏这四幅书法,第一步是得弄清楚“雨孙”是何等人物,以及他与湘、淮两军系统有何密切关系。经查考多种文献,尤其通过对湘、淮军史的排比寻觅,终于得知这位“雨孙”,即丁日昌也。
丁日昌(1823-1882年),晚清丰顺(今广东丰顺县)人。字持静,号雨生,又作禹生、雨孙,贡生出身。初在家乡办团练,平定潮州农民起义。后出任吉安府庐陵(今江西吉安市)知县,因县城被太平军攻克,被免职。随之投奔湘军,为曾国藩幕僚。曾受曾国藩之命,赴粤办理厘务,督造军火。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调其至上海,专办军事工业,开办江南制造局。同治四年(1865年)升任苏松太道,兼江南制造局总办。成为协助曾国藩、李鸿章办洋务的主要人物。旋迁两淮盐运使。同治六年(1867年),被任命为江苏布政使,开办开平(今广东开平县)煤矿和轮船招商局。次年(1868年)再升迁为江苏巡抚,任职期间整顿吏治、改革军队、筹办洋务,政绩显著。光绪元年(1875年)调任海防前线任福建巡抚,他在任期间大办福州船政局,开办台湾煤矿,加强海防。光绪二年(1876年),遭权官弹劾有贪污行为,遂引咎辞职。因查无实证,光绪五年(1879年),再被朝廷起用,会办南洋海防,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重任,直至光绪八年(1882年)去世。
正由于丁日昌早年投湘军、后入淮军的历史,又是洋务企业的具体开办人和主持者,故与湘军首领曾国藩、淮军创办人李鸿章有着密切关系,曾国藩、李鸿章赠予丁日昌书法,也在情理之中。丁日昌的仕途快速升迁,与曾国藩、李鸿章的关爱提携亦有关系。
至于刘铭传、丁汝昌与丁日昌也有关系。刘铭传(1836-1896年),清末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青年时在家乡办团练。咸丰九年(1859年)率团勇助湘军作战。从同治元年(1862年)起,所部即编入淮军,其所率“铭”字营,一向为淮军主力之一,多年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和捻军,与丁日昌时有来往。光绪十年(1884年),奉命督办台湾军事,次年九月台湾设省,为台湾省第一任巡抚。虽丁日昌已不在世,但刘铭传学习他昔日在江苏巡抚任上整顿吏治、加强海防、开发煤矿、兴办新式学堂等治省经验,多有建树。
丁汝昌(1836-1895年),清末庐江(今安徽庐江县)人。原名先达,字禹廷,也作雨亭,号次章。早年隶长江水师,后从刘铭传,升参将。属“铭”字营官佐。在丁日昌出任福州巡抚的光绪元年(1875年),奉李鸿章之命,丁汝昌赴英国购置军舰,筹建水师,曾向丁日昌请教洋务。
四位之中,论资历,曾国藩最高,湘军创建得也最早。李鸿章咸丰二年(1852年)起投入湘军,直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才奉命扩编安徽团练为淮军,另立军旗。刘铭传是李鸿章的淮军将领,丁汝昌更是刘铭传的部下。故在各人给丁日昌书法的落款题签上均有所异。
曾国藩书幅上是“雨孙仁兄雅鉴。涤生曾国藩”(图1)。将曾是自己部属的丁日昌称之“仁兄”,是对其的尊重。李鸿章则是“雨孙仁兄大人德鉴。少荃李鸿章”(图2)。“仁兄”下多“大人”二字,“雅鉴”也变成“德鉴”。丁日昌虽然是淮军,属李鸿章下属,但最先他与李鸿章同在湘军供职,故李鸿章视其为同辈。“大人”,表示李鸿章的自谦。“德鉴”又是对丁日昌才干、品德的赞许。刘铭传是淮军将领,当然属李鸿章晚辈,李视丁日昌为同辈,那么刘铭传亦算丁日昌的晚辈了,所以款落“雨孙世讲大人尊鉴。省三刘铭传”(图3)。“尊鉴”之用,是古代晚辈对长辈人的常用语。丁汝昌曾是刘铭传的部下,四人中,资历辈份为最低,故题签上落下“雨孙世讲大人正蒙”(图4)。与刘铭传相同,称“雨孙”为“世讲大人”,但“尊鉴”变成了“正蒙”。所谓“世讲”,出自宋人吕本中《官箴》:“同僚之契,交承之分,有兄弟之义;至其子孙,亦世讲之。”李鸿章视丁日昌是湘军中的“同僚”,刘铭传、丁汝昌则自谦为“其子孙”了,故对丁日昌都用了“世讲大人”。“正蒙”一词,取之《易经》:“蒙以养正”。意思是请“世讲大人”对所书文字予以教正。
有关此四幅屏所书年份,可以从内容上窥出蛛丝马迹来。
曾国藩所书内容是“安静之吏,悃无华。日计不足,月计有余。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在家则滋味经籍,居官则笔力理治。公家之事,知无不为。世见躁竞得官者,便诵弗索何获?不知时运之来,不求亦至。”
文中的前四句,转引自《后汉书·章帝纪》,即元和二年(公元85年)章帝所下诏书。“悃无华”,是诚朴而无浮华。前四句是对老部下的评价。接下来的四句内容,则赋有深刻的哲理,“恕”是宽容,“通”则是到达。最后的几句是带有指导性的告诫语和劝慰话。
刘铭传所书是以五言诗出现:“人谋多推衍,今是昨已非。安然敦我素,岂与世相违?学术苟不足,措手直无归。审时兴事业,普利莫私肥。猷为能启发,逸趣恒遄飞。”
刘铭传所书,比起曾国藩,则来的浅显、直接。诗中“猷”,意为谋策,“逸”,则超越意,如《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云:“(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遄飞”,疾速飞扬,勃发之意,源自唐王勃《滕王阁序》:“遥襟俯畅,逸兴遄飞。”
李鸿章、丁汝昌所书内容,就不录了。仅从曾国藩、刘铭传所书内容中,稍加揣测,即可知晓四人所写“四幅屏”的大致时间。从曾文“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及“不知时运之来,不求亦至”话语中,可窥探出:此时的“雨孙”(丁日昌)正处于丢了官并急于平反重新再起的处境里,曾意在劝说其不到火候,得静待时机。刘铭传文中“审时兴事业,普利莫私肥”的告诫话中,亦让人揣摩出“雨孙”的丢官,牵涉到有人弹劾其“私肥”嫌疑。诚如前述,丁日昌于光绪二年(1876年)“遭权官弹劾有贪污行为,遂引咎辞职,因查无实证,光绪五年(1879年)再被朝廷起用”,而且官职比原来更大。正应了曾国藩“不知时运之来,不求而至”和刘铭传“猷为能启发,逸趣恒遄飞”的箴言。
从上述追索与考证,得知曾国藩等四人所作的这四条屏,作于丁日昌“引咎辞职”的无官岁月里,具体地说是在光绪三年至五年(1877-1879年)之间。
由于此四条屏的作者,是清末两大军事集团代表人物,更是左右清末军事、外交、统治、经济的秉权人物,加之所书内容具有醒人育官功能,故倍受拍卖场内诸多收藏家的注目。
(责编: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