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古典诗词教学,正是贯彻这一理念和实践这一学习方式的有效手段。那么,如何通过诗词教学让学生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这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古典诗歌语言凝练精辟,讲究押韵,平仄组合,节奏感强。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诵读是让学生一开始学习就能感受古典诗歌美的手段,最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白居易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学生找出押韵的字:西、低、泥、蹄、堤,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一种前后呼应的回环美,令学生耳目一新,体会到诗歌语言音韵的和谐美,这样就初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划分诗歌的节奏,而节奏是有章可循的,如上面所举诗歌便可按“二二三”式划分节奏。划分节奏后,诵读起来更显抑扬顿挫,既可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之美,更可进一步体会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美,进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在教学实践中,声情并茂的诗歌最初给学生施加影响的,是它的音乐美。因此,诵读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其主动性的有效手段。
二、鉴赏诗歌语言的凝练美,让学生背诵积累,丰厚其文化底蕴
诗歌语言凝练精辟,生动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能激发学生的联想。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许多诗句句式富有特点,形式优美,含义丰富,深得学生的喜爱,让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并背诵,能高效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个丰富的语料库。
诗歌中通常都有凝练精辟的字词,就是诗眼,这些字词使整首诗歌增色不少。而诗眼又常常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解读。引导学生去揣摩、体味这些字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如人们熟知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使诗境界全出。又如高考题中王驾的《情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诗中“纷纷”原为“飞来”,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蜂忙蝶乱的情景便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感受到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学生通过品味这些字词,对语言丰富的表现力便会有深刻的认识。这样的语言形式积累多了,学生的表达形式也会随之丰富起来。学生对这些语言形式反复琢磨,深入体会,还会使之内化为一定的语言表达模式,到表达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应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所以诵读积累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诵读积累又是一个涵咏的过程,它不但包括语言形式的形成,还有语言形式之外的,比如说思想、情感等。所以,更深一层地说,通过诵读积累,可以让学生受到思想的、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熏陶。让学生诵读积累,能激发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心领神套。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估量。这样,不仅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品格。能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驰骋想象,发展其创造性
诗歌讲求形象,表意含蓄,是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发展其创造性的有效载体。
诗歌是诗人内在的感情与客观的景物相互融合而成的产物,“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把感情寄寓于描写的景物中,即人们所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古典诗词的教学,就要引导学生结合诗词中的意象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品味诗词意境,发展其创造性。
例如高中新教材中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选择了“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意象,极力渲染一幅纯朴静美的图景。教学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清泉”“松”“莲”等象征高洁的意象,理解作者高洁的情怀,通过再现作者描写的“归浣女”“下渔舟”等生活图景,体会其中表达的追求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之情等等。学生要理解诗人的感情,就要品味意象,就要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自然美想到人格美,进而体会诗人理想中的社会美。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鉴赏诗歌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创造的意境中去欣赏景物美,品味情感美,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体会再创造的快乐。
诗歌多有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等写法,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等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对此进行鉴赏,都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如教学高中教材中王维的《观猎》,鼓励学生展开联想,驰骋想象,通过“劲风”“弓鸣”“枯草”“暮云”等意象。生动而又逼真地再现将军从发现猎物到奋力追击的情景,再造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确定的课程目标是,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诗歌教学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们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重新审视诗歌教学。发挥诗歌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抓住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古典诗歌语言凝练精辟,讲究押韵,平仄组合,节奏感强。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诵读是让学生一开始学习就能感受古典诗歌美的手段,最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白居易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学生找出押韵的字:西、低、泥、蹄、堤,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一种前后呼应的回环美,令学生耳目一新,体会到诗歌语言音韵的和谐美,这样就初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划分诗歌的节奏,而节奏是有章可循的,如上面所举诗歌便可按“二二三”式划分节奏。划分节奏后,诵读起来更显抑扬顿挫,既可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之美,更可进一步体会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美,进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在教学实践中,声情并茂的诗歌最初给学生施加影响的,是它的音乐美。因此,诵读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其主动性的有效手段。
二、鉴赏诗歌语言的凝练美,让学生背诵积累,丰厚其文化底蕴
诗歌语言凝练精辟,生动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能激发学生的联想。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许多诗句句式富有特点,形式优美,含义丰富,深得学生的喜爱,让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并背诵,能高效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个丰富的语料库。
诗歌中通常都有凝练精辟的字词,就是诗眼,这些字词使整首诗歌增色不少。而诗眼又常常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解读。引导学生去揣摩、体味这些字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如人们熟知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使诗境界全出。又如高考题中王驾的《情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诗中“纷纷”原为“飞来”,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蜂忙蝶乱的情景便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感受到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学生通过品味这些字词,对语言丰富的表现力便会有深刻的认识。这样的语言形式积累多了,学生的表达形式也会随之丰富起来。学生对这些语言形式反复琢磨,深入体会,还会使之内化为一定的语言表达模式,到表达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应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所以诵读积累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诵读积累又是一个涵咏的过程,它不但包括语言形式的形成,还有语言形式之外的,比如说思想、情感等。所以,更深一层地说,通过诵读积累,可以让学生受到思想的、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熏陶。让学生诵读积累,能激发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心领神套。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估量。这样,不仅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品格。能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驰骋想象,发展其创造性
诗歌讲求形象,表意含蓄,是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发展其创造性的有效载体。
诗歌是诗人内在的感情与客观的景物相互融合而成的产物,“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把感情寄寓于描写的景物中,即人们所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古典诗词的教学,就要引导学生结合诗词中的意象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品味诗词意境,发展其创造性。
例如高中新教材中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选择了“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意象,极力渲染一幅纯朴静美的图景。教学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清泉”“松”“莲”等象征高洁的意象,理解作者高洁的情怀,通过再现作者描写的“归浣女”“下渔舟”等生活图景,体会其中表达的追求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之情等等。学生要理解诗人的感情,就要品味意象,就要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自然美想到人格美,进而体会诗人理想中的社会美。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鉴赏诗歌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创造的意境中去欣赏景物美,品味情感美,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体会再创造的快乐。
诗歌多有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等写法,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等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对此进行鉴赏,都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如教学高中教材中王维的《观猎》,鼓励学生展开联想,驰骋想象,通过“劲风”“弓鸣”“枯草”“暮云”等意象。生动而又逼真地再现将军从发现猎物到奋力追击的情景,再造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确定的课程目标是,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诗歌教学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们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重新审视诗歌教学。发挥诗歌教学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