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美术教学中相对薄弱的是色彩教学。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使学生的作品缺乏冲击力和感染力,很难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本文阐述的是以“美术基本核心素养”为主旨,对“初中色彩课程”进行新的实践,借助大师们的引领,通过玩转色彩、选择色彩、对比色彩、分割色彩等步骤,对“热抽象”、“冷抽象”、“野兽派”、“点彩画”中的色彩进行针对性赏析,让学生在鉴赏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让教学行之有效,让学生真正提高美术综合素质。
关键词:核心素养 色彩 情感体现 教学实践
色彩,作为绘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术语,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相对于其他模块,初中的色彩课程是较为薄弱的,问题也是较多的。
其一,初中学生对色彩有所了解,但真正应用色彩的内容很少,色彩仅仅作为作业辅助用具,或是作为欣赏课的主角在屏幕上显示而已。其二,彩铅、蜡笔、油画棒等携带方便、应用简单的颜料被广泛替用,而水粉这类却无人问津。其实,作为色彩的初学者,水粉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学水粉可以从色彩的调和搭配、着色技法等多方面进行学习,对学习色彩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三,色彩的相关知识既广又深,讲得过于专业,学生易失去兴趣,讲得过于单薄,学生又学不到东西,因此很多教师都选择避而不谈。
尹少淳教授提出的“美术基本核心素养”,其内容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认真解读这五项内容,不难发现其每项都和色彩教学相关,要进步一提高学生的美术基本素养,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色彩应用能力,就势必要改变当前的色彩教学现状。如何让学生在没有过多的专业技能支撑下,表现出色彩的魅力?让学生在有限的美术课堂中,既能学到一定的色彩知识,又能呈现出较好的美术作品?这自然成了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艺术教育家杨景芝在《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中指出:“人的色彩感觉大体分为直觉反应和思维反应两个阶段。直觉反应是指人看到色彩后的感觉,思维反应是人对色彩的判断和选择。”[1]直觉反应是大自然所给予学生最原始的感受,就是“固有色”。而思维反应则是学生通过色彩知识的积累,分辨主观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差异,将认知世界和感知世界相结合,主观地选择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如何能更好地让学生从“直觉反应”向“思维反应”发展呢?带着种种问题,走近艺术大师们,请大师们指点迷津:围绕“美术基本核心素养”,以水粉颜料为基础材料,做到每课各有侧重,每课均有突破,进行了以下创新实践。
一、玩转色彩,体验情感
刚开始上色彩,许多学生就联想到可与照片媲美的写实水粉画,惊叹之余却不敢动手。更有学生表示,从小到大最怕碰颜色。为了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对色彩的敏感度,首先让学生试着“玩”色彩。
尝试:在一张大纸上,随意用画笔涂抹各种颜色,或者用笔或其他方式进行着色。看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工具多,谁的色彩丰富,谁的效果奇妙。
没有图片的束缚,没有工具材料的限制,学生玩得很过瘾,各种方式层出不穷:有将颜料直接挤压在纸上形成长线条的;有用毛笔使劲甩形成各种点状的;有用嘴吹液体状的颜料形成不规则形状的;有用笔杆刮、擦颜料,用羽毛、废纸、钥匙、手指等进行碾压,形成各种肌理的(见图组1)。
等学生完成后,再让他们说一说是如何画的,绘画时有着怎么的心情,能不能从画面中有所体现。
《短暂的热情》说:一开始觉得很激动,就用了大块的红色,可后来一看不好看,又有点畏手畏脚,就用了蓝色,所以画面左右感觉不一样。
《暖冬》说:把红黄蓝三原色直接挤在纸上,然后用笔杆涂抹,发现色彩融合后很美,就像当时的心情一样,冬天里暖暖的。
《我的青春我做主》说:第一次画得这么畅快淋漓,用手指沾了各种颜色随意的点,最后还用笔直接甩颜料,感觉很开心,很愉悦,画面中纯色的点状就代表了激动的心情。
……
传统的色彩情感练习是让学生根据设定的主题来画,而这次采用逆向而作,让学生先画再谈感受,反而让学生更加明白色彩的情感趋向,在绘画中无意识出现的点线面等美术语言,也让他们对“抽象画”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后,再来欣赏康定斯基、波洛克等作品时,学生就很自然的站在画家的角度,猜测画家作画时的方式,想象画家当时的心境,揣摩畫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对“热抽象”的理解也较为深层次了。
二、选择色彩,提高敏感度
康定斯基曾说过:“如果一个人不够敏感,色彩就只会给他留下暂时和浅显的印象。然而,对一个较敏感的心灵,色彩的效果就会更深刻,感染力更强。”[2]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的敏感度,在绘画时能更好的选择色彩,让学生进行色块选择练习。
首先对蒙德里安的《灰树》、《百老汇的音乐》与康定斯基的作品进行对比欣赏,引出“冷抽象”的概念。蒙德里安在立体主义的影响下,将形象简化,画面中各种直线和弧线相互交错,产生独特的律动感,色彩的选择是很主观的,《灰树》中选择蓝灰色,让人感受到冬天的萧条,而《百老汇的爵士乐》则选择红黄蓝三原色,快乐、明亮,生机勃勃且充满韵律感。
尝试:让学生选择“四季”中的某一个季节,用线条将画面进行分割,再选择合适的色彩来表达该季节的特点。
呈现的作业如同一篇篇和谐的乐章(见图组2),色彩与主题情感能相映成趣:蓝绿为主的冷色调中有几块紫红的小块面,象征着春暖花开;绿色调中的隐隐可见红黄块面,象征着繁荣茂盛;墨绿色的原野,添加红黄块面,象征着秋季丰收,大块的蓝色,象征着秋高气爽;蓝灰色调中添加红色小块面积,象征着冬季暖阳。
三、对比色彩,强化效果
马蒂斯说:“色彩从来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选择的问题……色彩的泛滥造成了色的无力。然而色彩只有经过精心安排,只有符合艺术家的强烈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3]马蒂斯作为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喜欢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以大胆、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 以马蒂斯的作品《红色的和谐》为切入点,让学生明白野兽派的基本特点:其一是忽视透视法,形体几乎为平面造型;其二是用色饱满、鲜艳,纯度高,对比强烈,如橙与蓝、黄与紫、红与黑,使画面获得强烈的色彩效果。
尝试:以“静物”为主题,选择合适的物象进行构图,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来表现畫面。
塞尚曾强调:“人们不需再现自然,而是代表着自然……线描和形象塑造的秘密就在于色调的对比和协调。”[4]无论画什么画,色彩的表现都不该是机械般地拷贝自然,而是主动地根据自己感受、体验,选择合适的色彩,进行协调的搭配,使色彩成为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发现,虽然有些色彩的应用还不是那么完美,有些色彩的搭配也不是那么和谐,但他们已初步学会了形体的处理和色彩的选择,并能有意识的运用色彩的对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见图组3)。
四、分割色彩,表现体感
费利克斯·费内翁曾这样形容西涅克的画:“他的色彩象海浪一样扩散着,分出层次,碰撞着,互相渗透着,形成一种与曲线美相结合的丰富效果。他用以表达这些欢乐和冲突的调色板是允许有纯色。”[5]的确西涅克的绘画,色彩鲜明和谐,他将没有调和过的颜料,直接用圆点画在画布上,这种将色彩分割成无数的色点排列而成的画,不能正确表现出物体的形状,但却充满了光影效果,使画面体积感极强。
以西涅克的《圣特罗佩松树》一画为例,从局部研究色彩的应用,如画中的树叶,光照的部分以红黄为主,阴影的部分以蓝绿为主,不同的色调对比强烈,冷暖感觉鲜明;再如背景,通过类似色的应用,将背景表现得极为和谐。
尝试1:先让学生在小纸片上进行色彩练习:如蓝色与黄色的点相结合变成了绿色,红色与黄色的点相结合变成了橙色……以此加深学生对色彩形成、色彩搭配的认识(见图组4)。
尝试2:再让学生以“树”为主题,参照相关的图片,创作一幅点彩画。
很快,一幅幅色彩艳丽的点彩画就完成了。虽然,学生的颜色还是过于单一,没有过多的考虑固有色、环境色和光源色三者间的关系,更没有过多色彩的对比,但还是能看出学生对整体额色调有所把握,局部中也能看到有色彩的对比和环境色的影响了,并能较好的体现明暗关系,表现出物象的体积感(见图组5)。
在教育部《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框架和命题》会议上,华东师大杨向东教授提出:“核心素养是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看你学过什么,而是看你是否学到了在生活情境中运用的能力。”
美术可以说是一门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课程。色彩教学的重点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画出逼真的作品,也不是将色彩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而是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能否将这些学有所用。学生的作品或许并不完美,但是在这不完美中,也许有某个精彩的创意,有某笔奇异的线条,有某处动人的色彩……它们无法言喻,但会让观者感到它们的意义。它们是物化的媒介,是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外化。再说,在色彩课程的实践中,让学生放下包袱,在实践中体验色彩的情感,感受色彩的对比,体会色彩的节奏,建立对色彩的审美体系,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也是色彩课程新实践的理念。还有,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个世界也有很多自我的感受和想法,正确引导学生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画出自己对生活中色彩的独特感觉,这是对观察力、欣赏力、绘画力、创意力、表现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开拓学生的艺术潜能,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围绕“美术核心素养”,开展“初中美术色彩课程”的新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结合各种画派的赏析,让学生博采众长,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215.
[2、4]陆序彦.造型基础与材质构成表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21.23
[3]西湖当代美术馆.马蒂斯的色彩.[EB/OL].http://www.wtoutiao.com/p/22ci57z. html.
[5]魏婕.点画出生活的明亮色彩.[EB/OL].http://www.zxart.cn/Detail/230/69460.html.
(奉化市奉港中学 浙江宁波)
关键词:核心素养 色彩 情感体现 教学实践
色彩,作为绘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术语,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相对于其他模块,初中的色彩课程是较为薄弱的,问题也是较多的。
其一,初中学生对色彩有所了解,但真正应用色彩的内容很少,色彩仅仅作为作业辅助用具,或是作为欣赏课的主角在屏幕上显示而已。其二,彩铅、蜡笔、油画棒等携带方便、应用简单的颜料被广泛替用,而水粉这类却无人问津。其实,作为色彩的初学者,水粉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学水粉可以从色彩的调和搭配、着色技法等多方面进行学习,对学习色彩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三,色彩的相关知识既广又深,讲得过于专业,学生易失去兴趣,讲得过于单薄,学生又学不到东西,因此很多教师都选择避而不谈。
尹少淳教授提出的“美术基本核心素养”,其内容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认真解读这五项内容,不难发现其每项都和色彩教学相关,要进步一提高学生的美术基本素养,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色彩应用能力,就势必要改变当前的色彩教学现状。如何让学生在没有过多的专业技能支撑下,表现出色彩的魅力?让学生在有限的美术课堂中,既能学到一定的色彩知识,又能呈现出较好的美术作品?这自然成了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艺术教育家杨景芝在《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中指出:“人的色彩感觉大体分为直觉反应和思维反应两个阶段。直觉反应是指人看到色彩后的感觉,思维反应是人对色彩的判断和选择。”[1]直觉反应是大自然所给予学生最原始的感受,就是“固有色”。而思维反应则是学生通过色彩知识的积累,分辨主观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差异,将认知世界和感知世界相结合,主观地选择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如何能更好地让学生从“直觉反应”向“思维反应”发展呢?带着种种问题,走近艺术大师们,请大师们指点迷津:围绕“美术基本核心素养”,以水粉颜料为基础材料,做到每课各有侧重,每课均有突破,进行了以下创新实践。
一、玩转色彩,体验情感
刚开始上色彩,许多学生就联想到可与照片媲美的写实水粉画,惊叹之余却不敢动手。更有学生表示,从小到大最怕碰颜色。为了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对色彩的敏感度,首先让学生试着“玩”色彩。
尝试:在一张大纸上,随意用画笔涂抹各种颜色,或者用笔或其他方式进行着色。看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工具多,谁的色彩丰富,谁的效果奇妙。
没有图片的束缚,没有工具材料的限制,学生玩得很过瘾,各种方式层出不穷:有将颜料直接挤压在纸上形成长线条的;有用毛笔使劲甩形成各种点状的;有用嘴吹液体状的颜料形成不规则形状的;有用笔杆刮、擦颜料,用羽毛、废纸、钥匙、手指等进行碾压,形成各种肌理的(见图组1)。
等学生完成后,再让他们说一说是如何画的,绘画时有着怎么的心情,能不能从画面中有所体现。
《短暂的热情》说:一开始觉得很激动,就用了大块的红色,可后来一看不好看,又有点畏手畏脚,就用了蓝色,所以画面左右感觉不一样。
《暖冬》说:把红黄蓝三原色直接挤在纸上,然后用笔杆涂抹,发现色彩融合后很美,就像当时的心情一样,冬天里暖暖的。
《我的青春我做主》说:第一次画得这么畅快淋漓,用手指沾了各种颜色随意的点,最后还用笔直接甩颜料,感觉很开心,很愉悦,画面中纯色的点状就代表了激动的心情。
……
传统的色彩情感练习是让学生根据设定的主题来画,而这次采用逆向而作,让学生先画再谈感受,反而让学生更加明白色彩的情感趋向,在绘画中无意识出现的点线面等美术语言,也让他们对“抽象画”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后,再来欣赏康定斯基、波洛克等作品时,学生就很自然的站在画家的角度,猜测画家作画时的方式,想象画家当时的心境,揣摩畫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对“热抽象”的理解也较为深层次了。
二、选择色彩,提高敏感度
康定斯基曾说过:“如果一个人不够敏感,色彩就只会给他留下暂时和浅显的印象。然而,对一个较敏感的心灵,色彩的效果就会更深刻,感染力更强。”[2]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的敏感度,在绘画时能更好的选择色彩,让学生进行色块选择练习。
首先对蒙德里安的《灰树》、《百老汇的音乐》与康定斯基的作品进行对比欣赏,引出“冷抽象”的概念。蒙德里安在立体主义的影响下,将形象简化,画面中各种直线和弧线相互交错,产生独特的律动感,色彩的选择是很主观的,《灰树》中选择蓝灰色,让人感受到冬天的萧条,而《百老汇的爵士乐》则选择红黄蓝三原色,快乐、明亮,生机勃勃且充满韵律感。
尝试:让学生选择“四季”中的某一个季节,用线条将画面进行分割,再选择合适的色彩来表达该季节的特点。
呈现的作业如同一篇篇和谐的乐章(见图组2),色彩与主题情感能相映成趣:蓝绿为主的冷色调中有几块紫红的小块面,象征着春暖花开;绿色调中的隐隐可见红黄块面,象征着繁荣茂盛;墨绿色的原野,添加红黄块面,象征着秋季丰收,大块的蓝色,象征着秋高气爽;蓝灰色调中添加红色小块面积,象征着冬季暖阳。
三、对比色彩,强化效果
马蒂斯说:“色彩从来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选择的问题……色彩的泛滥造成了色的无力。然而色彩只有经过精心安排,只有符合艺术家的强烈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3]马蒂斯作为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喜欢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以大胆、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 以马蒂斯的作品《红色的和谐》为切入点,让学生明白野兽派的基本特点:其一是忽视透视法,形体几乎为平面造型;其二是用色饱满、鲜艳,纯度高,对比强烈,如橙与蓝、黄与紫、红与黑,使画面获得强烈的色彩效果。
尝试:以“静物”为主题,选择合适的物象进行构图,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来表现畫面。
塞尚曾强调:“人们不需再现自然,而是代表着自然……线描和形象塑造的秘密就在于色调的对比和协调。”[4]无论画什么画,色彩的表现都不该是机械般地拷贝自然,而是主动地根据自己感受、体验,选择合适的色彩,进行协调的搭配,使色彩成为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发现,虽然有些色彩的应用还不是那么完美,有些色彩的搭配也不是那么和谐,但他们已初步学会了形体的处理和色彩的选择,并能有意识的运用色彩的对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见图组3)。
四、分割色彩,表现体感
费利克斯·费内翁曾这样形容西涅克的画:“他的色彩象海浪一样扩散着,分出层次,碰撞着,互相渗透着,形成一种与曲线美相结合的丰富效果。他用以表达这些欢乐和冲突的调色板是允许有纯色。”[5]的确西涅克的绘画,色彩鲜明和谐,他将没有调和过的颜料,直接用圆点画在画布上,这种将色彩分割成无数的色点排列而成的画,不能正确表现出物体的形状,但却充满了光影效果,使画面体积感极强。
以西涅克的《圣特罗佩松树》一画为例,从局部研究色彩的应用,如画中的树叶,光照的部分以红黄为主,阴影的部分以蓝绿为主,不同的色调对比强烈,冷暖感觉鲜明;再如背景,通过类似色的应用,将背景表现得极为和谐。
尝试1:先让学生在小纸片上进行色彩练习:如蓝色与黄色的点相结合变成了绿色,红色与黄色的点相结合变成了橙色……以此加深学生对色彩形成、色彩搭配的认识(见图组4)。
尝试2:再让学生以“树”为主题,参照相关的图片,创作一幅点彩画。
很快,一幅幅色彩艳丽的点彩画就完成了。虽然,学生的颜色还是过于单一,没有过多的考虑固有色、环境色和光源色三者间的关系,更没有过多色彩的对比,但还是能看出学生对整体额色调有所把握,局部中也能看到有色彩的对比和环境色的影响了,并能较好的体现明暗关系,表现出物象的体积感(见图组5)。
在教育部《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框架和命题》会议上,华东师大杨向东教授提出:“核心素养是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看你学过什么,而是看你是否学到了在生活情境中运用的能力。”
美术可以说是一门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课程。色彩教学的重点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画出逼真的作品,也不是将色彩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而是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能否将这些学有所用。学生的作品或许并不完美,但是在这不完美中,也许有某个精彩的创意,有某笔奇异的线条,有某处动人的色彩……它们无法言喻,但会让观者感到它们的意义。它们是物化的媒介,是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外化。再说,在色彩课程的实践中,让学生放下包袱,在实践中体验色彩的情感,感受色彩的对比,体会色彩的节奏,建立对色彩的审美体系,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也是色彩课程新实践的理念。还有,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个世界也有很多自我的感受和想法,正确引导学生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画出自己对生活中色彩的独特感觉,这是对观察力、欣赏力、绘画力、创意力、表现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开拓学生的艺术潜能,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围绕“美术核心素养”,开展“初中美术色彩课程”的新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结合各种画派的赏析,让学生博采众长,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215.
[2、4]陆序彦.造型基础与材质构成表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21.23
[3]西湖当代美术馆.马蒂斯的色彩.[EB/OL].http://www.wtoutiao.com/p/22ci57z. html.
[5]魏婕.点画出生活的明亮色彩.[EB/OL].http://www.zxart.cn/Detail/230/69460.html.
(奉化市奉港中学 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