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产业化",在国外是一种新潮流。在国内是落实"三个代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滇的必然选择、也是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其成果已显现出对现代社会的作用和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可行性。
关键词: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实践背景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02)05-0142-04
一、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是面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文化力"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几成正比,这已成不争的事实,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说,"人类是从发展的底层开始迈进,通过经验知识的缓慢积累,才从蒙昧社会上升到文明社会的。"发达的希腊、罗马文化将欧洲由奴隶社会推进到封建社会;繁荣的先秦文化拉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序幕;如果没有"文艺复兴"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运动彻底摧毁了中世纪封建神教的思想枷锁,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欧洲的资本主义还将在黑暗的中世纪中徘徊,而蒸汽机的发明,进化论的诞生,乃至马克思主义的出现,莫不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可以说,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类所独有的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翼。尤其在社会变革的重要关头,文化莫不承担起破坚冰、树大旗、惊世人、传万世的历史重担,人类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离不开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文化的发展影响、推动着人类历史进程,关乎人类的进步与命运。300年前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后,一批又一批将文化整合升华为创造力的人才,正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力"在越来越多的人群中得到认可,"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就是文化力在现代社会中作用日益凸现的有形体现,于是,许多国内外学者提出了"21世纪的竞争往往取决于文化力竞争"的观点,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国际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过,知识的生产力已经成为生产力竞争和经济成就的关键①,日本学者日下公人在《新文化产业论》一文中也说:"21世纪的经济学将由文化与产业两部分构成","文化必将成为经济进步的新形象"。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创造一个新的文明》中指出:"当今世界上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知识的较量。只有在知识上领先的国家,最终才能在新文明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学者贾春峰在《文化力观》中也指出:"21世纪的经济赛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这些判断强烈地提示了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相关性乃至依赖性。由此可看出,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在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地达成了共识,文化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这里所讲的文化力的内涵,既包括科技、教育在内的智力因素,也包括理想、思维方式、观念、价值观在内的精神力量,还包括社会作用于现实生活的传统和民族的文化力量,对于整个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来说,对于云南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文化力还应包括民族文化。文化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强大的、持久的不能低估的内在驱动力。
恩格斯早就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助作用。"②恩格斯这一论断的科学性、预见性,已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所证实。现代经济,尤其是正在到来的知识经济,使"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时期。③正如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应该说,这是我们党对发展科技文化同发展社会经济以及增强综合国力相互关系的科学回应。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就是要在当代国际社会发展潮流的大趋势下,充分发挥云南民族文化力的驱动作用,着力营造和发掘民族文化的丰富宝藏,创造表现时代前进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云南民族文化,把这种先进文化的种子撒遍滇山云水,并使之在红土高原上开花结果,把云南建成一个经济发展、社会文明、文化繁荣、山川秀美的新云南。(二)"文化产业化"是当今国际发展的新潮流。与文化力成为社会进步的驱动力的认识相一致,面对21世纪的到来,许多国家都在制定自己的文化发展战略,以此占据新世纪的制高点,保持国际竞争的有利地位,在这种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中,"文化产业化"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潮流。
"文化产业"(Cultureindustry),这一概念是20世纪30年代本亚明在《技术复制的时代》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80年代从日本传入我国。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新兴产业,日本学者日下公人在《新文化产业论》一书中断言:"21世纪的经济学将由文化与产业两部分构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个全球性的产业大变革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文化产业在未来新的全球经济结构中将扮演起先导性的、支柱性的、持续性的作用,并在引导或改变传统经济产业的过程中显示出其巨大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考虑到文化在21世纪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影响,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致力于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报道,日本娱乐业的经营收入超过本国汽车工业产值。公认的文化产业大国美国已将文化产业列入知识、信息产业同一系列产业。近年来美国对这一系列产业的投资率占世界同类投资总量的40%以上,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约30%。目前,400家最富有的美国产业有72家是文化产业,美国的视听产品是仅次于航空航天的第二大出口产品,迪斯尼更是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国际品牌,每年收入400多亿美元,成为佛罗里达州的代名词。在法国,报业已成一个真正的工业领域,提供了13万个就业机会。欧盟委员会在2001年的一份报告中也说,文化不再是一个抽象或过时的东西,而越来越成为欧洲的一个重要经济极,欧盟各国在文化部门就业的人数超过300万人,每年创造的文化产品价值高达3600亿欧元。目前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知识在经济中的比重正在迅速增加,整个社会正从商品生产型向知识信息服务型转变。据估计,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左右(而我国目前仅为0.3%),美国、西欧、日本的文化服务产业就业比重2000年分别达到82%、75%、73%。这一切都表明,随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的潮流,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在1998年"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上专门研究了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的问题,并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由此,"文化政策是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世纪的文化政策必须面向和更加适应新的飞速发展的需要。"这一切都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上已形成了一个"开发文化时代"的潮流,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其发展足以影响到世界产业结构排序程度,文化消费正成为世界性的消费热点。
反省人类历史,如果说19至20世纪是武力征服和战争的世纪,20世纪是经济竞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可能将会是文化竞赛的世纪,文化将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刻的意义上影响人类社会的前景与走向,21世纪文化将会对人类生活具有更加超越军事、政治、经济乃至民族、国家、地区的沟通和包容作用。在此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在中国也显示出了相当的发展潜力,成为涵养税源、促进就业、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支生力军。仅1998年,文化娱乐业的主营营业收入就达到180.87亿元,实现就业100.7万人。云南是一个民族文化大省,也是自然风光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民族众多,民族文化绚丽多姿,自然风景优美,这都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无穷资源。因此,以民族文化的挖掘、提炼、展示为主要内容,以山水风光文化资源为依托,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商贸产业融为一体,创出本省经济产业结构的特色,是大有可为的。因此,云南如何顺应国际国内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积极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努力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发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把民族文化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经济优势,重铸云南经济新支柱就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可谓顺应了国际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潮流。
二、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国内背景
云南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不仅有国际背景,还有深刻的国内背景。
(一)是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云南的具体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很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因此,历来重视文化建设。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十五大报告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经济、政治并列,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纲领的三大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000年初,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总书记又鲜明地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这一切都表明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指明了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是对当今国际国内文化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遵循了中央的基本要求,又充分发挥了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地方性的优势,突出自身特色。 (二)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是云南实施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滇战略的必然选择。
云南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制约全省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教育科技发展相对滞后,劳动者素质不高,社会管理水平较低,归根到底,还是人的文化素质问题。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必须始终把教育、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不仅是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提高人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保证云南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省各族人民素质、文化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有利于促进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保持边疆稳定。通过科教兴滇战略的实施,推进云南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独特神奇的民族文化环境,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文物,丰富深邃的民族文献古籍,绚丽夺目的民族文学艺术,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风情,这些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构成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基础。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就是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继承、保护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努力建立培育、发展壮大民族文化产业,培植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使云南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路子。
(三)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是云南适应国内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作出的正确选择。1998年4月,文化部召开了"推动跨世纪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会议认为,产业化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呈交叉趋势,文化产业有可能发展成为我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国内许多省市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如促进影视合流,开发特色文化产品,文企联姻,电影发行放映的体制改革和软硬件改进,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并加大投入等,实现了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广东走出的"围绕文化办实业,办好实业促文化"的思路更是成为全国文化产业较为成功的典范。截止1998年底,全国文化部门有直属产业机构比1996年增长4%,经费总收入增长24.2%,上缴税金增长7.9%,文化产业特征日趋明显,北京、广州、长沙等地的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产生了一种文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又推动文化进步的互动效益。目前,我省的文化产业存在着产业立体意识不强、管理机制不活、结构不合理、层次不高、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据统计,1997年江苏省图书销售额达45亿元,是我省的3倍;同年全国报纸的广告收入达96亿元,我省的云南日报广告收入7000万元,不到全国的0.8%;我省的电视台、电台近年来创收增长较快,但总体仍处于全国中下水平。据此,有的同志提出,我省文化工作与先进省市的差距主要是文化产业的差距,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文化资源大省"同"文化产业小省"极不相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过程就是把民族文化资源大省向民族文化产业大省转化的过程,文化产业兴,则民族文化大省立,文化产业已成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突破口和关键,成了现实文化生产力的集中点,也是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载体。因此,构建云南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产业体系,促进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云南特有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路,也是适应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三、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省内背景
族文化大省建设战略目标的提出除了具有国际、国内背景外,还有云南省内背景。如果说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把我省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大省"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的话,那么,建国50年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省在民族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的丰硕成就则进一步坚定了"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这些成就体现在:建成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以民族戏剧、音乐、歌舞、服饰为主要代表的云南民族艺术开始走红市场并逐渐形成知名文化品牌,部分民族艺术品已到国外演出和展示,一些专业和业余的民族文艺表演团体和表演节目已经取得较好的市场效应;各民族地区都形成了民族民间文化节庆与经济贸易交流融为一体的活动;以地方民族风情为标志的民族特色旅游业日趋兴旺;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饮食产品和饮食文化、民族民间体育和游娱活动倍受欢迎、民族民间医药的开发利用取得新的成果;出版产业、报刊产业、影视音像产业、文化演展业等已初具规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体育、教育也已开始起步,发展势头较好;出现了一批效益较好、势头强劲的国有和民营的文化企业,涌现出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企业家;文化消费市场已初具规模,经营门类多样化,经营成分多元化,消费层次立体化的市场格局以及由城市辐射乡镇和农村的文化市场发展态势;文化系统已经具备一定的资金和资产优势,且有以文化景点为依托进行产业开发的发展模式,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和文化娱乐业综合指标处在全国中上水平,文化娱乐业已成为事实上的文化产业中的支柱型产业;特别是我省先后承办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和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自1993年以后连续几年成功举办一年一度的"昆交会",开展了‘97中国旅游年活动,争取并成功举办了‘99世界园艺博览会,以及每年的昆明国际旅游节这些活动提高了云南的国际国内知名度,树立了民族文化丰富多样和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省内不少地州也借助本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诸如每年举办的大理三月街、文山三七节、楚雄火把节、版纳德宏的泼水节、思茅临沧的茶叶节等都已收到明显成效;大理市更是走出了一条县域文化建设的路子,坚持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相互促进,"借文兴商"、"以商助文",发展文化产业取得显著成绩,并于1995年被评为云南省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市,后又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市;一向闭塞的迪庆州则借助民族文学著作和历史事件,围绕"香格里拉"和"驼峰航线"做文章,使其名声鹊起,摸索出一条以文化宣传促旅游开发的路子。这一切成就都广泛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云南文化产业建设的关注,为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对发展云南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吸引国内外文化产业界和其他产业界人士前来洽谈投资,进行项目合作,从而促进云南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培育云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步伐打下了雄厚的基础。与此同时,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的消费前景,则为提出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提供了预期的光明前景。文化产业的消费前景集中体现在旅游业方面,旅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仅次于食品、住房的第三大消费。据统计资料表明:1997年境外来滇游客80.5万人次,国内来滇游客约为2372万人次,境外来滇文化旅游消费额2.64亿美元,人均消费327.78美元;国内来滇文化旅游消费额119亿元,人均消费501.68元。如非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游客数量还将超过上述规模,而随着东南亚步出困境,云南的文化旅游业更会火爆,这一民族文化产业的预期消费前景都暗示云南省如能以旅游为龙头带动其他文化产业由"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经过省委省政府的统一规划部署和几年的努力,云南文化产业有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①
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势》,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7-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6页.
③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托夫勒未来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60页.
〔责任编辑:彭书贵〕
关键词: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实践背景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02)05-0142-04
一、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是面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文化力"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几成正比,这已成不争的事实,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说,"人类是从发展的底层开始迈进,通过经验知识的缓慢积累,才从蒙昧社会上升到文明社会的。"发达的希腊、罗马文化将欧洲由奴隶社会推进到封建社会;繁荣的先秦文化拉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序幕;如果没有"文艺复兴"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运动彻底摧毁了中世纪封建神教的思想枷锁,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欧洲的资本主义还将在黑暗的中世纪中徘徊,而蒸汽机的发明,进化论的诞生,乃至马克思主义的出现,莫不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可以说,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类所独有的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翼。尤其在社会变革的重要关头,文化莫不承担起破坚冰、树大旗、惊世人、传万世的历史重担,人类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离不开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文化的发展影响、推动着人类历史进程,关乎人类的进步与命运。300年前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后,一批又一批将文化整合升华为创造力的人才,正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力"在越来越多的人群中得到认可,"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就是文化力在现代社会中作用日益凸现的有形体现,于是,许多国内外学者提出了"21世纪的竞争往往取决于文化力竞争"的观点,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国际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过,知识的生产力已经成为生产力竞争和经济成就的关键①,日本学者日下公人在《新文化产业论》一文中也说:"21世纪的经济学将由文化与产业两部分构成","文化必将成为经济进步的新形象"。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创造一个新的文明》中指出:"当今世界上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知识的较量。只有在知识上领先的国家,最终才能在新文明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学者贾春峰在《文化力观》中也指出:"21世纪的经济赛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这些判断强烈地提示了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相关性乃至依赖性。由此可看出,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在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地达成了共识,文化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这里所讲的文化力的内涵,既包括科技、教育在内的智力因素,也包括理想、思维方式、观念、价值观在内的精神力量,还包括社会作用于现实生活的传统和民族的文化力量,对于整个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来说,对于云南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文化力还应包括民族文化。文化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强大的、持久的不能低估的内在驱动力。
恩格斯早就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助作用。"②恩格斯这一论断的科学性、预见性,已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所证实。现代经济,尤其是正在到来的知识经济,使"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时期。③正如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应该说,这是我们党对发展科技文化同发展社会经济以及增强综合国力相互关系的科学回应。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就是要在当代国际社会发展潮流的大趋势下,充分发挥云南民族文化力的驱动作用,着力营造和发掘民族文化的丰富宝藏,创造表现时代前进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云南民族文化,把这种先进文化的种子撒遍滇山云水,并使之在红土高原上开花结果,把云南建成一个经济发展、社会文明、文化繁荣、山川秀美的新云南。(二)"文化产业化"是当今国际发展的新潮流。与文化力成为社会进步的驱动力的认识相一致,面对21世纪的到来,许多国家都在制定自己的文化发展战略,以此占据新世纪的制高点,保持国际竞争的有利地位,在这种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中,"文化产业化"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潮流。
"文化产业"(Cultureindustry),这一概念是20世纪30年代本亚明在《技术复制的时代》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80年代从日本传入我国。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新兴产业,日本学者日下公人在《新文化产业论》一书中断言:"21世纪的经济学将由文化与产业两部分构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个全球性的产业大变革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文化产业在未来新的全球经济结构中将扮演起先导性的、支柱性的、持续性的作用,并在引导或改变传统经济产业的过程中显示出其巨大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考虑到文化在21世纪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影响,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致力于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报道,日本娱乐业的经营收入超过本国汽车工业产值。公认的文化产业大国美国已将文化产业列入知识、信息产业同一系列产业。近年来美国对这一系列产业的投资率占世界同类投资总量的40%以上,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约30%。目前,400家最富有的美国产业有72家是文化产业,美国的视听产品是仅次于航空航天的第二大出口产品,迪斯尼更是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国际品牌,每年收入400多亿美元,成为佛罗里达州的代名词。在法国,报业已成一个真正的工业领域,提供了13万个就业机会。欧盟委员会在2001年的一份报告中也说,文化不再是一个抽象或过时的东西,而越来越成为欧洲的一个重要经济极,欧盟各国在文化部门就业的人数超过300万人,每年创造的文化产品价值高达3600亿欧元。目前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知识在经济中的比重正在迅速增加,整个社会正从商品生产型向知识信息服务型转变。据估计,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左右(而我国目前仅为0.3%),美国、西欧、日本的文化服务产业就业比重2000年分别达到82%、75%、73%。这一切都表明,随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的潮流,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在1998年"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上专门研究了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的问题,并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由此,"文化政策是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世纪的文化政策必须面向和更加适应新的飞速发展的需要。"这一切都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上已形成了一个"开发文化时代"的潮流,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其发展足以影响到世界产业结构排序程度,文化消费正成为世界性的消费热点。
反省人类历史,如果说19至20世纪是武力征服和战争的世纪,20世纪是经济竞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可能将会是文化竞赛的世纪,文化将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刻的意义上影响人类社会的前景与走向,21世纪文化将会对人类生活具有更加超越军事、政治、经济乃至民族、国家、地区的沟通和包容作用。在此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在中国也显示出了相当的发展潜力,成为涵养税源、促进就业、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支生力军。仅1998年,文化娱乐业的主营营业收入就达到180.87亿元,实现就业100.7万人。云南是一个民族文化大省,也是自然风光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民族众多,民族文化绚丽多姿,自然风景优美,这都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无穷资源。因此,以民族文化的挖掘、提炼、展示为主要内容,以山水风光文化资源为依托,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商贸产业融为一体,创出本省经济产业结构的特色,是大有可为的。因此,云南如何顺应国际国内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积极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努力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发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把民族文化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经济优势,重铸云南经济新支柱就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可谓顺应了国际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潮流。
二、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国内背景
云南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不仅有国际背景,还有深刻的国内背景。
(一)是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云南的具体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很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因此,历来重视文化建设。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十五大报告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经济、政治并列,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纲领的三大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000年初,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总书记又鲜明地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这一切都表明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指明了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是对当今国际国内文化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遵循了中央的基本要求,又充分发挥了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地方性的优势,突出自身特色。 (二)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是云南实施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滇战略的必然选择。
云南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制约全省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教育科技发展相对滞后,劳动者素质不高,社会管理水平较低,归根到底,还是人的文化素质问题。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必须始终把教育、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不仅是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提高人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保证云南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省各族人民素质、文化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有利于促进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保持边疆稳定。通过科教兴滇战略的实施,推进云南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独特神奇的民族文化环境,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文物,丰富深邃的民族文献古籍,绚丽夺目的民族文学艺术,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风情,这些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构成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基础。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就是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继承、保护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努力建立培育、发展壮大民族文化产业,培植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使云南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路子。
(三)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是云南适应国内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作出的正确选择。1998年4月,文化部召开了"推动跨世纪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会议认为,产业化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呈交叉趋势,文化产业有可能发展成为我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国内许多省市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如促进影视合流,开发特色文化产品,文企联姻,电影发行放映的体制改革和软硬件改进,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并加大投入等,实现了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广东走出的"围绕文化办实业,办好实业促文化"的思路更是成为全国文化产业较为成功的典范。截止1998年底,全国文化部门有直属产业机构比1996年增长4%,经费总收入增长24.2%,上缴税金增长7.9%,文化产业特征日趋明显,北京、广州、长沙等地的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产生了一种文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又推动文化进步的互动效益。目前,我省的文化产业存在着产业立体意识不强、管理机制不活、结构不合理、层次不高、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据统计,1997年江苏省图书销售额达45亿元,是我省的3倍;同年全国报纸的广告收入达96亿元,我省的云南日报广告收入7000万元,不到全国的0.8%;我省的电视台、电台近年来创收增长较快,但总体仍处于全国中下水平。据此,有的同志提出,我省文化工作与先进省市的差距主要是文化产业的差距,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文化资源大省"同"文化产业小省"极不相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过程就是把民族文化资源大省向民族文化产业大省转化的过程,文化产业兴,则民族文化大省立,文化产业已成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突破口和关键,成了现实文化生产力的集中点,也是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载体。因此,构建云南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产业体系,促进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云南特有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路,也是适应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三、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省内背景
族文化大省建设战略目标的提出除了具有国际、国内背景外,还有云南省内背景。如果说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把我省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大省"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的话,那么,建国50年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省在民族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的丰硕成就则进一步坚定了"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这些成就体现在:建成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以民族戏剧、音乐、歌舞、服饰为主要代表的云南民族艺术开始走红市场并逐渐形成知名文化品牌,部分民族艺术品已到国外演出和展示,一些专业和业余的民族文艺表演团体和表演节目已经取得较好的市场效应;各民族地区都形成了民族民间文化节庆与经济贸易交流融为一体的活动;以地方民族风情为标志的民族特色旅游业日趋兴旺;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饮食产品和饮食文化、民族民间体育和游娱活动倍受欢迎、民族民间医药的开发利用取得新的成果;出版产业、报刊产业、影视音像产业、文化演展业等已初具规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体育、教育也已开始起步,发展势头较好;出现了一批效益较好、势头强劲的国有和民营的文化企业,涌现出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企业家;文化消费市场已初具规模,经营门类多样化,经营成分多元化,消费层次立体化的市场格局以及由城市辐射乡镇和农村的文化市场发展态势;文化系统已经具备一定的资金和资产优势,且有以文化景点为依托进行产业开发的发展模式,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和文化娱乐业综合指标处在全国中上水平,文化娱乐业已成为事实上的文化产业中的支柱型产业;特别是我省先后承办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和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自1993年以后连续几年成功举办一年一度的"昆交会",开展了‘97中国旅游年活动,争取并成功举办了‘99世界园艺博览会,以及每年的昆明国际旅游节这些活动提高了云南的国际国内知名度,树立了民族文化丰富多样和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省内不少地州也借助本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诸如每年举办的大理三月街、文山三七节、楚雄火把节、版纳德宏的泼水节、思茅临沧的茶叶节等都已收到明显成效;大理市更是走出了一条县域文化建设的路子,坚持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相互促进,"借文兴商"、"以商助文",发展文化产业取得显著成绩,并于1995年被评为云南省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市,后又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市;一向闭塞的迪庆州则借助民族文学著作和历史事件,围绕"香格里拉"和"驼峰航线"做文章,使其名声鹊起,摸索出一条以文化宣传促旅游开发的路子。这一切成就都广泛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云南文化产业建设的关注,为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对发展云南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吸引国内外文化产业界和其他产业界人士前来洽谈投资,进行项目合作,从而促进云南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培育云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步伐打下了雄厚的基础。与此同时,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的消费前景,则为提出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提供了预期的光明前景。文化产业的消费前景集中体现在旅游业方面,旅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仅次于食品、住房的第三大消费。据统计资料表明:1997年境外来滇游客80.5万人次,国内来滇游客约为2372万人次,境外来滇文化旅游消费额2.64亿美元,人均消费327.78美元;国内来滇文化旅游消费额119亿元,人均消费501.68元。如非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游客数量还将超过上述规模,而随着东南亚步出困境,云南的文化旅游业更会火爆,这一民族文化产业的预期消费前景都暗示云南省如能以旅游为龙头带动其他文化产业由"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经过省委省政府的统一规划部署和几年的努力,云南文化产业有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①
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势》,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7-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6页.
③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托夫勒未来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60页.
〔责任编辑:彭书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