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佳,心理障碍比其他职业群体更为严重。通过对宁波大红鹰学院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职业倦怠在高校教师中普遍存在,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要比普通教师更为严重。文章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现状,并提出了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倦怠
[作者简介]方达(1982- ),男,宁波大红鹰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浙江 宁波 315175)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4-0052-02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但长期以来,教师承受着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倘若这些压力郁结在心中而不能及时排解,就很容易形成心理障碍,逐渐产生职业倦怠感。职业倦怠(burnout)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召开后,职业倦怠业已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流行起来。美国教师协会1983年的关于教师职业倦怠之研究中指出,高校教师作为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职业,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笔者通过对宁波大红鹰学院教师的调查发现,70.12%的教师感觉当老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56.26%的教师在工作中烦恼多于快乐;30.41%的教师在工作中经常有烦恼。教师无法应付工作中的变化,士气和情绪低落,自信心降低,身心倦怠,严重的甚至产生了离职的念头。除了经济利益的诱惑、本身的耐挫能力、吃苦能力差外,职业倦怠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一、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1.社会期望值过高。改革开放使得人们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也因此而承担了多重角色,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的残酷现实强化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这导致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此外,公众和一些媒体在批评教育某些不良现象时恣意夸大,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公众印象,使不少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疑虑多多。
2.工作的重复性。教师常年面对的往往是相同学科和教材,这很容易削弱教师的工作激情,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初出校门的年轻教师往往激情澎湃,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工作对他们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工资成为他们上班的唯一动力。
3.工作任务较重。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一专多能,除了完成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外,教师还要应付论文、教学创新、检查、考评、验收等工作。尤其是班主任,他们每天要将80%的时间用于备课、上课、研究教材教法、应付检查、考试。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教师还必须不断地学习、进修,这使得教师身心俱疲,从而导致教师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4.生活负担沉重。近年来,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总体来说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然存在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教师待遇不均衡;农村偏远山区和发达城市地区教师收入的差距大;低职称青年教师晋升困难,收入较低等问题。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令高校教师牢骚满腹,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产生职业倦怠。
5.心理负荷过重。教师聘任制虽然是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相关法规、政策不配套,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致使在操作时时有不公平的现象发生。有些高校以聘任制的名义独断专行,教师只能忍气吞声。末位淘汰制更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头顶,下岗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再加上教材的更新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观念的广泛传播,也使一些“经验型”教师和不善于学习的教师的不适应感剧增。
6.缺少人文关怀。教师缺乏经常的欣赏与支持性反馈,尽管很努力,却很少被欣赏。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健全,考评不公开;与校领导或同事缺乏沟通;学校对教师生活不够关心等,都容易使教师产生压抑感、无归宿感,导致倦怠的产生。
二、预防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美国教育协会(NEA)主席麦克古瑞(W.Mc.Guire)感叹:“一个重大的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学职业”,并预言“如果不能有效地纠正,那么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教师职业倦怠对其工作及发展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对于教师的这种现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据调查,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是不良的社会环境,它对教师个人需要的满足、动机的激发与目标的实现影响深远。因此,我们要营造有利于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惑,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让教师成为最受尊敬的职业。
2.创造愉悦的工作环境。要树立“学校为教师创造环境,教师为学校创造价值”的理念,创造“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工作环境,创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工作氛围,让教师带着愉悦的情绪和成功的心态走进课堂、走近学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让每一位教师找到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理解教师实际工作中的艰辛,使他们感受到一种被信任、被尊重、被理解的氛围。
3.进行有效的沟通。许多教师在工作中的懈怠现象往往是由于对学校办学理念不理解,有效的沟通是消除教师职业懈怠的好方法。学校领导要通过沟通,完善办学理念,丰富办学思想,化解教师的误会或偏见,形成良好的教学合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学校应多关心教师、尊重教师,了解教师的实际困难,主动征求教师的意见,集思广益;不应以势压人,不应以个人的好恶为评价尺度,更不应排斥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
4.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即是教师。学校领导必须充分地认识到,管理要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学校的主人翁,没有每一位教师的身体力行,任何先进的办学理念都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实行。对教师的管理一味地强调量化考核,以严格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字去约束、监督教师,这种非人性化的管理必然会导致教师工作主动性的丧失殆尽,对工作自然没有任何积极性,更不会有创造性可言,而是疲于应付。因此,学校的制度必须富有人性化的内涵,以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为前提,而不应该是对教师的束缚。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是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
5.建立激励性的评价体系。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波特尔和罗勒尔提出了“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或制裁→满足”的激励理论模式。由此可见,运用激励机制进行管理就是要求学校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或措施,抓住良好的教育管理契机来调动教师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理地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看待考评的结果,为教师建立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努力的方向,激发教师成功的欲望,增强他们的信心。这对预防教师职业倦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开展各类活动。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教师的社会交往环境有关。教师所处的环境相对封闭,很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这使他们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而且由于教学上的激烈竞争,使得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较为敏感,教师的心理压力长期不能得到缓解。如果能够适当地开展文体活动、谈心活动、读书学习等各种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必然能舒缓教师紧张的工作情绪,预防教师的职业倦怠。
总之,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预防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现象,就必须多管齐下,从社会、学校、领导、自身等多方面入手,但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有效地应对各种负面压力,而不仅仅是寄希望于外部条件的改变,这是教师走出倦怠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张积家,陈栩茜,陈俊.高校教师生活压力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2).
[2]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7(3).
[3]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
[4]徐富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
[5]Anthony Gary Dworkin.Teacher burnout in the public schools[M].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7.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倦怠
[作者简介]方达(1982- ),男,宁波大红鹰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浙江 宁波 315175)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4-0052-02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但长期以来,教师承受着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倘若这些压力郁结在心中而不能及时排解,就很容易形成心理障碍,逐渐产生职业倦怠感。职业倦怠(burnout)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召开后,职业倦怠业已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流行起来。美国教师协会1983年的关于教师职业倦怠之研究中指出,高校教师作为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职业,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笔者通过对宁波大红鹰学院教师的调查发现,70.12%的教师感觉当老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56.26%的教师在工作中烦恼多于快乐;30.41%的教师在工作中经常有烦恼。教师无法应付工作中的变化,士气和情绪低落,自信心降低,身心倦怠,严重的甚至产生了离职的念头。除了经济利益的诱惑、本身的耐挫能力、吃苦能力差外,职业倦怠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一、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1.社会期望值过高。改革开放使得人们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也因此而承担了多重角色,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的残酷现实强化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这导致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此外,公众和一些媒体在批评教育某些不良现象时恣意夸大,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公众印象,使不少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疑虑多多。
2.工作的重复性。教师常年面对的往往是相同学科和教材,这很容易削弱教师的工作激情,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初出校门的年轻教师往往激情澎湃,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工作对他们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工资成为他们上班的唯一动力。
3.工作任务较重。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一专多能,除了完成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外,教师还要应付论文、教学创新、检查、考评、验收等工作。尤其是班主任,他们每天要将80%的时间用于备课、上课、研究教材教法、应付检查、考试。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教师还必须不断地学习、进修,这使得教师身心俱疲,从而导致教师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4.生活负担沉重。近年来,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总体来说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然存在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教师待遇不均衡;农村偏远山区和发达城市地区教师收入的差距大;低职称青年教师晋升困难,收入较低等问题。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令高校教师牢骚满腹,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产生职业倦怠。
5.心理负荷过重。教师聘任制虽然是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相关法规、政策不配套,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致使在操作时时有不公平的现象发生。有些高校以聘任制的名义独断专行,教师只能忍气吞声。末位淘汰制更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头顶,下岗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再加上教材的更新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观念的广泛传播,也使一些“经验型”教师和不善于学习的教师的不适应感剧增。
6.缺少人文关怀。教师缺乏经常的欣赏与支持性反馈,尽管很努力,却很少被欣赏。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健全,考评不公开;与校领导或同事缺乏沟通;学校对教师生活不够关心等,都容易使教师产生压抑感、无归宿感,导致倦怠的产生。
二、预防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美国教育协会(NEA)主席麦克古瑞(W.Mc.Guire)感叹:“一个重大的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学职业”,并预言“如果不能有效地纠正,那么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教师职业倦怠对其工作及发展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对于教师的这种现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据调查,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是不良的社会环境,它对教师个人需要的满足、动机的激发与目标的实现影响深远。因此,我们要营造有利于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惑,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让教师成为最受尊敬的职业。
2.创造愉悦的工作环境。要树立“学校为教师创造环境,教师为学校创造价值”的理念,创造“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工作环境,创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工作氛围,让教师带着愉悦的情绪和成功的心态走进课堂、走近学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让每一位教师找到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理解教师实际工作中的艰辛,使他们感受到一种被信任、被尊重、被理解的氛围。
3.进行有效的沟通。许多教师在工作中的懈怠现象往往是由于对学校办学理念不理解,有效的沟通是消除教师职业懈怠的好方法。学校领导要通过沟通,完善办学理念,丰富办学思想,化解教师的误会或偏见,形成良好的教学合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学校应多关心教师、尊重教师,了解教师的实际困难,主动征求教师的意见,集思广益;不应以势压人,不应以个人的好恶为评价尺度,更不应排斥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
4.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即是教师。学校领导必须充分地认识到,管理要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学校的主人翁,没有每一位教师的身体力行,任何先进的办学理念都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实行。对教师的管理一味地强调量化考核,以严格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字去约束、监督教师,这种非人性化的管理必然会导致教师工作主动性的丧失殆尽,对工作自然没有任何积极性,更不会有创造性可言,而是疲于应付。因此,学校的制度必须富有人性化的内涵,以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为前提,而不应该是对教师的束缚。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是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
5.建立激励性的评价体系。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波特尔和罗勒尔提出了“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或制裁→满足”的激励理论模式。由此可见,运用激励机制进行管理就是要求学校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或措施,抓住良好的教育管理契机来调动教师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理地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看待考评的结果,为教师建立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努力的方向,激发教师成功的欲望,增强他们的信心。这对预防教师职业倦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开展各类活动。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教师的社会交往环境有关。教师所处的环境相对封闭,很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这使他们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而且由于教学上的激烈竞争,使得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较为敏感,教师的心理压力长期不能得到缓解。如果能够适当地开展文体活动、谈心活动、读书学习等各种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必然能舒缓教师紧张的工作情绪,预防教师的职业倦怠。
总之,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预防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现象,就必须多管齐下,从社会、学校、领导、自身等多方面入手,但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有效地应对各种负面压力,而不仅仅是寄希望于外部条件的改变,这是教师走出倦怠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张积家,陈栩茜,陈俊.高校教师生活压力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2).
[2]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7(3).
[3]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
[4]徐富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
[5]Anthony Gary Dworkin.Teacher burnout in the public schools[M].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