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j74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不光重视学生对知识、概念、法则、定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能在一定深度层次的探求中启发思维,开发智慧,提升能力,形成素养。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应是知识的展示,我们的教学环节,不能成为众多结论的组合。有深度的课堂,应是在对各类信息的有机整合中,让学生兴味盎然地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在思考、尝试、总结中快乐建构。
  一、让概念性知识从“告诉”走向有意义的数学建构
  数学教材中有着众多陈述性的概念、原理、法则、公式,如果我们放手让学生去阅读、理解、运用,固然能节省不少时间,但这样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接受性学习,少了数学发现的那份乐趣,也不能长久、深刻地留在学生的脑海中。
  如“圆的认识”教学是在学生已经熟悉了直线图形面积基础上展开的。对于圆的魅力,古往今来,文人骚客有许多的咏叹,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等。我们也可以借助圆的魅力,演绎“圆的认识”的精彩:“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学生纷纷发言:钟面上有圆、轮胎上有圆、有些钮扣也是圆的……这时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平静的湖面,丢进一颗小石子学生们激动地喊起来:水纹、水纹、圆……此起彼伏的声音伴随学生的惊奇,课件相继出现了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月球上的环形山……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创造圆。有学生用实物画圆,有学生徒手画圆,有学生用圆规画圆,还有学生用线甩出一个圆。由此老师揭示画圆的秘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接着,老师提出问题:“圆内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引领学生展开自主探究,自主交流:“我刚才用对折法,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我用的画图法,我在圆内画出了无数条半径。”“我用的是推理法,圆上有无数个点,所以圆有无数条半径。”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正多边形演变成圆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知到“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领悟到:直和曲是相互转化的,渗透了转化、极限思想。
  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得到综合性的培养和发展
  课堂学习资源的预设,不能成为知识快餐的呈现,而应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自我发现、主动获得,真正丰富知识面,拓展视野,提高综合学习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类比、演绎、推理等数学思维方式,要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真实、扎实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如教学“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时,笔者认为数学知识不能停留于课堂之中,而必须延展到学生的生活实践应用之中,如此,才能彰显数学知识的生命活力。数学教学不是从知识到知识的教學,而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回到学生生活中去。如此,笔者组织开展了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楼前有一个国旗的旗杆,想办法测量它的高度。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学生在思考后各抒己见:“我觉得可以将旗杆暂时放倒,用卷尺测量。”“反对,旗杆可以放倒,是不是任何高大的建筑都可以放倒呢?”“我觉得可以采用照相机拍摄,将一个矮小的物体和旗杆放置在一起,从同一个方向对两个事物进行拍摄,然后根据两种物体在照片的位置关系,可以推算出旗杆的高度。”“何必这样麻烦呢,我们可以利用太阳照射物体的影子,将一根较短的棒和旗杆放置在一起,在同一时刻,测量他们的影子。然后运用影子的比例关系,可以推算出旗杆的高度。”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运用数学工具,展开了综合与实践活动。
  三、让学生在合作、反思、创新中深度行走快乐建构
  改变传统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式的被动思考方式,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分享,可以让学习充满趣味,充分感受人类的智慧,领悟数学的博大精深和迷人魅力,从而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
  如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笔者改变厘清规则、反复练习的做法,首先出示问题情境,通过示范引领,同例扩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师:在今年的学校体育运动会上,我校的两位学生在跳远运动中分别跳出了2.01米、1.84米的成绩,谁跳得远些呢?
  生1:2.01米是二米多,1.84米是一米多,2.01>1.84米。
  教师总结结论,比较小数的大小,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问题整数部分相同的两个小数,如1.84与1.95,哪一个大呢?
  生2:整数部分相同,小数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激发了自主探究的兴趣。进一步引发了学生对十分位相同、百分位相同、千分位相同等的探究。通过知识迁移,学生理解了小数比较的内在数学本质,自主建构,总结出比较方法。
  有广度的数学教学课堂,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有深度的数学教学课堂,充满魅力,发人深思,促进创新,提升实践能力。在这样的深度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整合教学资源,从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走向深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层次的发掘。
其他文献
摘 要:概念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教版数学教材并没有直接出现概念的文字描述,而是将概念渗透于探究情景中,意在让学生通过数学实践理解抽象的概念。教师如何紧扣概念特点,巧借形象感知助力学生理清概念属性呢?本文从借助实例,在形象感知中理解概念;深度剖析,在理性探究中理清概念;归纳比较,在综合运用中建构概念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關键字:概念教学 例子 深度剖析 归纳比较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
期刊
“自主发展”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点之一,而“自主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可见,如果要让学生获得较广泛的数学活动机会,真正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思想,那么培养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激发学习的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剂。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
期刊
近年来,随着网络和教育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也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不仅革新了教育理念,优化了教学资源,而且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流程,将原本“课堂讲解示范,课外消化吸收”的教学模式打破,实现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学生、教师共同将知识内化的局面,使课堂成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有效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积极吸收翻转课堂的有益元素,探索了翻转课堂模
期刊
“生本教育”正是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创新,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依靠学生,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参与学到知识,得到提高。  一、深入实践,转变教学观念  很多教师不知道什么是生本教育,不理解为什么要开展生本教育,更不明白怎样开展生本教育。首先要在校内学习生本教育的理论,了解生本的内涵,认识生本教育是现在社会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势在必行。动员大
期刊
摘 要:课堂因为师生互动才得以信息的交流和师生情感的沟通,互动课堂成为当今高效课堂的标志。然而,部分思品教师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他们为了互动而互动,只关注互动的外在形式,而忽视互动的本质。  关键词:互动课堂 全方位互动 思维互动 情意互动  李吉林说过:“课堂因为有了师生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课堂因为师生互动才得以信息的交流和师生情感的沟通,互动课堂成为当今高效课堂的标志。然而
期刊
摘 要:思想品德课程旨在有效引导、帮助、规范学生,以期形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从教材平面资源出发,融入时代新鮮因子,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在立体化资源感知、辨析氛围中,用他们喜爱的方式开展生动、开放的课堂活动。在系统感知、亲身体验、积极实践中,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恪守合格公民底线,坚守正确价值理念,拥有属于自己积极健康的人生。  关键词:平面资源 立体开发 课程整合  我们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推门听课”在中学既运用广泛,也广受争议,且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听课、评课俱为一体,不可偏废,评课作为听课的后续环节,却往往被忽视。本文从教学出发,结合工作实践中的体会,将推门听课的利弊一一剖析,并对如何解决问题做了有益探索。对如何评课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旨在去其弊,取其利,组织有效的教研活动,满足教师成长的需求,发挥其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突击式 预约式 尊重 多
期刊
阅读教学应从文本具体特点入手,引领学生在深入细读、全面辨析的过程中破译言语表达的密码,浸润在经典文学作品中,为言语能力的发展奠基。《船长》是雨果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船长哈尔威临危不乱,拯救全船游客和船员的故事。教学这种经典文学作品,除了借助视频和音乐素材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氛围外,还要强化课程意识,引领学生关注文体特征,关注言语形式,关注作者写法,感知语言的内在魅力。  一、对比辨析,感知小说
期刊
摘 要:本科生导师制是当前许多高校积极探究的一种教育制度,从培养新时期高素质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出发,通过调研数据分析,结合高校成功案例,简述了本科生导师制在学分制管理制度下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质疑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科生导师制体系,探讨了导师制的实施方案,为高校实施学分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关键字:学分制 通识教育 人才培养  学分制作为我国高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于182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诞生
期刊
语用理念要求,阅读教学的关注点不能局限在文本的内容层面,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文本语言的形式和作者的写作策略,揣摩作者如此描写的用心所在,体会文本表达的巧妙,为语用能力发展奠基。本文以《第一朵杏花》一课教学为例,提出要在厘清脉络中感知表达,在紧扣语言中理解表达,在想象景色中揣摩表达,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一朵杏花》以生动质朴的语言描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关注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事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