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在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基于对传统高职“先学基础理论,后学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步骤与学生修读动机偏差较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期望差距明显等的基本判断,在通过广泛调查和总结的基础上发现,“入学就上技能课”的逆向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提出并实践了“并行排课,技能优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意义。
一、实行“并行排课,技能优先”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思路
“先理论后技能”是众多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南洋学院在着手新教改前,也一直沿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办学水平,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但这种模式带来的瓶颈和局限性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课堂教学知识化倾向比较重,效益不高、吸引力不强;二是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不能适应当前高职教学的需要;三是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四是队伍建设不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面对这些问题,学院探索了新生“一入学就开始学技能”的教学新模式。
高职院校推行并行排课、技能优先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是由高职教育特色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高职院校生源特征等因素决定的,这对提升高职教育人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必须改革仅适应于知识传授的课程,大力推行适应于能力为重的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学院在对全院各专业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后,适时启动了并行排课的教学改革,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胜任工作岗位所需要技术技能的实践能力,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吻合。
基于“培养有高职业技能和专业理论基础并具工匠精神的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学院确立的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是:“并行排课,技能优先;专业集中,基础模块;现代学徒,逆向体系;顶岗实习,无缝对接。”按照“并行排课,技能优先”的思想修改试点专业教学课程标准,让新生入校第一学期就按现代学徒模式接受专业技能训练,实施“逆向体系”改革;基础课程如数学、语文、思政、体育等围绕学生专业技能教育,按照“专业集中,基础模块”的改革思想,进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并组织教学,英语专业实践全英环境的教学实验。加强实习环节的组织和指导,落实“顶岗实习,无缝对接”的最后教学环节,学院调整了2 1的顶岗教学模式,改成了2.5 0.5的顶岗教学模式。试点专业新生一入学就上技能课,且半年就拿出相关作品。比如,服装系学生学习不到半年时间就能做出衬衣。
(二)教学改革的实施步骤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基础课程教师队伍是前提条件,实验实训基地是必要基础。除此之外,改革的成功还有赖于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其中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改革内容。学院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采取了“两阶段、 七步骤” 的实施策略。
第一阶段主要是开展整体思路的设计,转变管理层和教师的职教观念, 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这一阶段分三步实施。
第二阶段主要是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现代学徒制教学体系,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阶段分四步实施。
第一步,全员发动。首先,分层面、分系部进行调研、讨论、座谈、发动,全院教职员工和学生统一了认识,激发了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经过调研和讨论,全院大部分的教师、干部认为改革必须进行。虽然在讨论中大家提出了不少困难,但绝大部分教工希望改革,也愿意改革。同时,经过对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的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示,对这种“入学就学技能”的教改模式很期待。学院确定了在4个系分选1个专业和1个班级改革试点。此外,学院在试点专业改革的同时,开展以项目促改革,首批确定了22个配套校级教改项目,包括了教学体系构建、模拟会计师事务所、全英环境模拟教学、课程设制、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化教学等内容。
第二步,课程设置。学院遴选出4个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试点,每个试点专业完全打破了原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整合了一套以技能优先为主线的逆向体系;数学、语文、思政、体育等基础课程围绕学生专业技能教育,按照“专业集中,基础模块”的改革思想,进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创新设计和教学,打破大学原有的文化基础课按照课本章节顺序每周连续授课的方式,分解成多个独立的小块,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需要单独教某一模块,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此次教改中最大的挑战。课程整体设制凸显“技能优先”的特点,采取专业技能课、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并行排课的方式,即让学生在学习技能操作中遇到问题时,发现需要学习理论课、基础课才能解决,激发其主动求学。比如,学生要学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就要先去接触汽车维修的各环节,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理论课会揭晓答案,也因此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对课程的具体安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实践和理论课时达到1∶1;(2)实训教学实行2班倒或3班倒;(3)部分课程由企业工程师承担;(4)技能训练与产品研制项目相结合;(5)实施“2.5 0.5”的教学实习安排;(6)部分专业理论课也安排在实训室进行,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学徒授课方式。
第三步,技能教师培养。为保证“技能优先”的教改质量,学院加强两支队伍建设:一支职业技能教师队伍,一支学生技能教导队。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策略,不断完善培养机制:一是开展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选拔一批优秀的职业技能教师,并按照技能水平分级管理,待遇与等级挂钩,每年滚动选拔,级别动态管理;二是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师实践技能水平;三是聘请企业有专长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或技能实训教师。同时,从全院各专业中择优选拔了100名左右技能尖子学生,组建了学生技能教导队,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统一服装、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的战队管理。这支队伍的目标是:(1)培养一支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精英队伍;(2)储备一支能够应对各种类型技能竞赛的专业团队;(3)学生充当实训老师的助手,辅导其他同学学习专业技能,让学生队员在边学习边教学的过程中达到双赢。 第四步,教学组织方式。一是推行“工匠导师制”。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同时担任试点班的任课教师,效果显著,如机电系一年级新生在教学过程中能自主开发出带声控钳工台照明系统、LED荧光灯电路和架构等产品。二是实习环节落实“顶岗实习,无缝对接”,在“顶岗实践”中学生参加实际生产。如服装设计试点班的22名学生,将全部进入服装企业顶岗实习,系里指派老师全程与学生一起吃、住、学、做,食宿费用由企业承担。三是改革考核模式。试点专业每门课程确立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从考核学生“学到了什么”,转变为考核学生“会做了什么”,如对汽车进行零件的更换、故障诊断和维修等。同时引入“企业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再由一纸试卷的答案决定,而是由社会企业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第五步,体系重构。学院遴选出4个专业进行试点,彻底打破原有的专业课程内容与结构,按技能优先的逻辑关系逆向构建课程体系。目前,试点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专业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已修改完成,学院在此基础上将在2016级新生中普遍推广。
第六步,全面实施。试点专业构建的技能优先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经过专家论证后已具备全面实施的可行性。通过论证的专业将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目前学院37个专业都在制定新的课程教学标准,将在2016级新生中全面实施“并行排课,技能优先”的教学模式,所有新生将按照新教改思路上课。
第七步,模式创新。在试点专业教学改革取得实际效果的基础上,将改革经验向全院所有专业推广,同时对与教学改革相配套的教学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制、后勤保障体系等进行全方位创新, 最终建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目前, 我院第一阶段的改革已经完成,经过这一轮改革,学院教师更新了职教观念,实践教学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了师生重视技能、讨论技能、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第二阶段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已完成了对全院所有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制定、论证和重构,即将推广实施。
二、应用型科研助力教改成为高技能人才“孵化器”
科学研究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实力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铺开,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以“接地气”的应用型科研作为教改的“孵化器”,把科研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带动学生技能水平提高。
学院成立了南洋产业研究院,并设立南洋产业研究院基金,主要目标是通过学院提供资金、人力的支持,教师带着学生搞科研,在实现产业转化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参加科研,积极撰写科研论文,走上省内、国内、国际学术讲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对资金使用有三方面要求:一是要求立项的所有项目必须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10~15人),且每个项目必须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课题进行中的开题和中期汇报都是由学生承担;二是学院将资助学生参加广州乃至全国举办的学术会议,鼓励学生到会上宣读论文,或资助少部分学生参加国内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在会上宣读英文论文;三是择优部分资助学生到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重点培养能力突出的学生,切实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扩大学院影响力。
目前,南洋产业研究院基金资助的首批18个项目已立项,主持项目的不仅有本校的专业教师,也有校外科研单位专家,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名牌大学的青年教师、博士和硕士,共吸纳了校内各专业近300名学生参与其中。如,学院引进了广州特种机电设备检测研究院王新华教授级高工等高级人才手把手教学生做项目,切实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院还创新性地发展学生科研项目公开汇报会,学生团队先后汇报了《四效柴油机尾气后处理技术》《六旋翼无人机》《基于Arduino控制的移动平台》《自动雨阳棚》以及《飞轮式停车机器人》等多个项目,不仅汇报思路清晰,项目内容具有前瞻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一做法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及兄弟院校的广泛关注。此外,学院还通过定期举办“博士讲坛”、“院长与你面对面”活动,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学院自 2015年启动教学改革以来,新教改推行的课程体系设置从逆向思维出发,教师的职教观念不断更新,学生“带着专业问题学理论”,既消除了学生在学习目标上的迷茫,也让学生在专业技能上快速成长,已经显现出喜人的局面:
一是实验实训条件大大改善,专业技能课程开设效果凸显。根据技能优先的教改思路,将“现代技术教育中心”更名为“实训室与设备管理处”,统筹对全院9个系的实验实训室环境、功能布局进行了更新、调整和优化,试点专业技能课程开设率达到100%,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有力训练。
例如:(1)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的核心技能课程——机器人实训深受学生欢迎,共56个学时(工业机器人实训和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各28学时),2015级新生第一学期就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让学生认识传感器、PLC、变频器、气动技术应用,而且学会ABB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和RobotStudio虚拟仿真软件应用等。
(2)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将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分解至各个学期之中,使学生从入学之初到毕业前夕都有非常明确的实训目标。
(3)英语专业在校内创建了封闭式全英语训练营,推进全英语情景化教学模式,效果显著;在校外仿照欧洲小村庄的布局已完成 “温莎英语村”筹建的前期工作,拟将英语村打造成集学生实训基地、生态观光旅游与跨境电商基地“三位一体”的高端教学基地。
二是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教学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目前,思政、语文、数学、体育等均已实行专题化模块教学。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为例,思政部教师在对教材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对原先的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建构,把教材内容分为了8个大的专题模块。
专题模块化教学呈现五个特点:(1)每个大的模块中包括许多具体专题,子专题的设计既涵盖了教材的重点知识,也涉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2)统一的教材内容转变为生动的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多人集体备课,就专题内容和教学方式集思广益,讲透、讲活每一个专题;(4)聘请校外专家讲和校内老师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5)校外实践课与老师现场讲解相结合。
三是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在此次教学改革中,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学院实验实训室向教师和学生全天开放,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实训室都有老师在,不仅学生遇到问题随时都能找到教师帮助解决,而且教师自身在实训室随时可以练习,不断增强动手能力。
四是学生学习效果显著。全院160名学生接受了系统的技能优先教学改革试点,学生学习呈现三大特点:(1) 学生用项目和作品说话,积极性高,全勤率高,兴趣浓厚。(2)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效率大大提高,试点前,服装系每位学生一学期只做4件成品,试点后一个月能完成7件成品。(3)通过教改,使学生达到三个能力层次:理论基本应用、看懂并设计常规市场产品、产品设计创新和发展。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展望
当前,学院教学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全院逐步推开,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全面改观。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进一步增强班子的凝聚力,统一思想认识,对学院发展和学科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建立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彻底解决民办高校行政和党委“两张皮”现象,引导学院健康有序发展,为“并行排课,技能优先”的教学改革全面推行提供了切实的保障。同时,学院正式实施的“双百工程”,即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引进100名高层次技能人才和100家有实质性合作内容的校企合作企业,将为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
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并行排课,技能优先”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必要性。学院教学改革的时间还不长,并行排课的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等还处于试点阶段,改革的路还很长,将是学院教育改革的永恒课题。当然,只要能瞄准学生“职业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着力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院一定能够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实行“并行排课,技能优先”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思路
“先理论后技能”是众多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南洋学院在着手新教改前,也一直沿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办学水平,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但这种模式带来的瓶颈和局限性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课堂教学知识化倾向比较重,效益不高、吸引力不强;二是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不能适应当前高职教学的需要;三是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四是队伍建设不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面对这些问题,学院探索了新生“一入学就开始学技能”的教学新模式。
高职院校推行并行排课、技能优先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是由高职教育特色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高职院校生源特征等因素决定的,这对提升高职教育人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必须改革仅适应于知识传授的课程,大力推行适应于能力为重的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学院在对全院各专业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后,适时启动了并行排课的教学改革,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胜任工作岗位所需要技术技能的实践能力,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吻合。
基于“培养有高职业技能和专业理论基础并具工匠精神的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学院确立的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是:“并行排课,技能优先;专业集中,基础模块;现代学徒,逆向体系;顶岗实习,无缝对接。”按照“并行排课,技能优先”的思想修改试点专业教学课程标准,让新生入校第一学期就按现代学徒模式接受专业技能训练,实施“逆向体系”改革;基础课程如数学、语文、思政、体育等围绕学生专业技能教育,按照“专业集中,基础模块”的改革思想,进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并组织教学,英语专业实践全英环境的教学实验。加强实习环节的组织和指导,落实“顶岗实习,无缝对接”的最后教学环节,学院调整了2 1的顶岗教学模式,改成了2.5 0.5的顶岗教学模式。试点专业新生一入学就上技能课,且半年就拿出相关作品。比如,服装系学生学习不到半年时间就能做出衬衣。
(二)教学改革的实施步骤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基础课程教师队伍是前提条件,实验实训基地是必要基础。除此之外,改革的成功还有赖于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其中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改革内容。学院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采取了“两阶段、 七步骤” 的实施策略。
第一阶段主要是开展整体思路的设计,转变管理层和教师的职教观念, 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这一阶段分三步实施。
第二阶段主要是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现代学徒制教学体系,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阶段分四步实施。
第一步,全员发动。首先,分层面、分系部进行调研、讨论、座谈、发动,全院教职员工和学生统一了认识,激发了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经过调研和讨论,全院大部分的教师、干部认为改革必须进行。虽然在讨论中大家提出了不少困难,但绝大部分教工希望改革,也愿意改革。同时,经过对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的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示,对这种“入学就学技能”的教改模式很期待。学院确定了在4个系分选1个专业和1个班级改革试点。此外,学院在试点专业改革的同时,开展以项目促改革,首批确定了22个配套校级教改项目,包括了教学体系构建、模拟会计师事务所、全英环境模拟教学、课程设制、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化教学等内容。
第二步,课程设置。学院遴选出4个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试点,每个试点专业完全打破了原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整合了一套以技能优先为主线的逆向体系;数学、语文、思政、体育等基础课程围绕学生专业技能教育,按照“专业集中,基础模块”的改革思想,进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创新设计和教学,打破大学原有的文化基础课按照课本章节顺序每周连续授课的方式,分解成多个独立的小块,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需要单独教某一模块,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此次教改中最大的挑战。课程整体设制凸显“技能优先”的特点,采取专业技能课、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并行排课的方式,即让学生在学习技能操作中遇到问题时,发现需要学习理论课、基础课才能解决,激发其主动求学。比如,学生要学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就要先去接触汽车维修的各环节,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理论课会揭晓答案,也因此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对课程的具体安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实践和理论课时达到1∶1;(2)实训教学实行2班倒或3班倒;(3)部分课程由企业工程师承担;(4)技能训练与产品研制项目相结合;(5)实施“2.5 0.5”的教学实习安排;(6)部分专业理论课也安排在实训室进行,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学徒授课方式。
第三步,技能教师培养。为保证“技能优先”的教改质量,学院加强两支队伍建设:一支职业技能教师队伍,一支学生技能教导队。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策略,不断完善培养机制:一是开展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选拔一批优秀的职业技能教师,并按照技能水平分级管理,待遇与等级挂钩,每年滚动选拔,级别动态管理;二是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师实践技能水平;三是聘请企业有专长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或技能实训教师。同时,从全院各专业中择优选拔了100名左右技能尖子学生,组建了学生技能教导队,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统一服装、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的战队管理。这支队伍的目标是:(1)培养一支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精英队伍;(2)储备一支能够应对各种类型技能竞赛的专业团队;(3)学生充当实训老师的助手,辅导其他同学学习专业技能,让学生队员在边学习边教学的过程中达到双赢。 第四步,教学组织方式。一是推行“工匠导师制”。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同时担任试点班的任课教师,效果显著,如机电系一年级新生在教学过程中能自主开发出带声控钳工台照明系统、LED荧光灯电路和架构等产品。二是实习环节落实“顶岗实习,无缝对接”,在“顶岗实践”中学生参加实际生产。如服装设计试点班的22名学生,将全部进入服装企业顶岗实习,系里指派老师全程与学生一起吃、住、学、做,食宿费用由企业承担。三是改革考核模式。试点专业每门课程确立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从考核学生“学到了什么”,转变为考核学生“会做了什么”,如对汽车进行零件的更换、故障诊断和维修等。同时引入“企业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再由一纸试卷的答案决定,而是由社会企业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第五步,体系重构。学院遴选出4个专业进行试点,彻底打破原有的专业课程内容与结构,按技能优先的逻辑关系逆向构建课程体系。目前,试点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专业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已修改完成,学院在此基础上将在2016级新生中普遍推广。
第六步,全面实施。试点专业构建的技能优先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经过专家论证后已具备全面实施的可行性。通过论证的专业将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目前学院37个专业都在制定新的课程教学标准,将在2016级新生中全面实施“并行排课,技能优先”的教学模式,所有新生将按照新教改思路上课。
第七步,模式创新。在试点专业教学改革取得实际效果的基础上,将改革经验向全院所有专业推广,同时对与教学改革相配套的教学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制、后勤保障体系等进行全方位创新, 最终建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目前, 我院第一阶段的改革已经完成,经过这一轮改革,学院教师更新了职教观念,实践教学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了师生重视技能、讨论技能、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第二阶段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已完成了对全院所有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制定、论证和重构,即将推广实施。
二、应用型科研助力教改成为高技能人才“孵化器”
科学研究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实力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铺开,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以“接地气”的应用型科研作为教改的“孵化器”,把科研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带动学生技能水平提高。
学院成立了南洋产业研究院,并设立南洋产业研究院基金,主要目标是通过学院提供资金、人力的支持,教师带着学生搞科研,在实现产业转化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参加科研,积极撰写科研论文,走上省内、国内、国际学术讲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对资金使用有三方面要求:一是要求立项的所有项目必须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10~15人),且每个项目必须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课题进行中的开题和中期汇报都是由学生承担;二是学院将资助学生参加广州乃至全国举办的学术会议,鼓励学生到会上宣读论文,或资助少部分学生参加国内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在会上宣读英文论文;三是择优部分资助学生到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重点培养能力突出的学生,切实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扩大学院影响力。
目前,南洋产业研究院基金资助的首批18个项目已立项,主持项目的不仅有本校的专业教师,也有校外科研单位专家,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名牌大学的青年教师、博士和硕士,共吸纳了校内各专业近300名学生参与其中。如,学院引进了广州特种机电设备检测研究院王新华教授级高工等高级人才手把手教学生做项目,切实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院还创新性地发展学生科研项目公开汇报会,学生团队先后汇报了《四效柴油机尾气后处理技术》《六旋翼无人机》《基于Arduino控制的移动平台》《自动雨阳棚》以及《飞轮式停车机器人》等多个项目,不仅汇报思路清晰,项目内容具有前瞻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一做法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及兄弟院校的广泛关注。此外,学院还通过定期举办“博士讲坛”、“院长与你面对面”活动,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学院自 2015年启动教学改革以来,新教改推行的课程体系设置从逆向思维出发,教师的职教观念不断更新,学生“带着专业问题学理论”,既消除了学生在学习目标上的迷茫,也让学生在专业技能上快速成长,已经显现出喜人的局面:
一是实验实训条件大大改善,专业技能课程开设效果凸显。根据技能优先的教改思路,将“现代技术教育中心”更名为“实训室与设备管理处”,统筹对全院9个系的实验实训室环境、功能布局进行了更新、调整和优化,试点专业技能课程开设率达到100%,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有力训练。
例如:(1)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的核心技能课程——机器人实训深受学生欢迎,共56个学时(工业机器人实训和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各28学时),2015级新生第一学期就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让学生认识传感器、PLC、变频器、气动技术应用,而且学会ABB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和RobotStudio虚拟仿真软件应用等。
(2)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将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分解至各个学期之中,使学生从入学之初到毕业前夕都有非常明确的实训目标。
(3)英语专业在校内创建了封闭式全英语训练营,推进全英语情景化教学模式,效果显著;在校外仿照欧洲小村庄的布局已完成 “温莎英语村”筹建的前期工作,拟将英语村打造成集学生实训基地、生态观光旅游与跨境电商基地“三位一体”的高端教学基地。
二是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教学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目前,思政、语文、数学、体育等均已实行专题化模块教学。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为例,思政部教师在对教材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对原先的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建构,把教材内容分为了8个大的专题模块。
专题模块化教学呈现五个特点:(1)每个大的模块中包括许多具体专题,子专题的设计既涵盖了教材的重点知识,也涉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2)统一的教材内容转变为生动的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多人集体备课,就专题内容和教学方式集思广益,讲透、讲活每一个专题;(4)聘请校外专家讲和校内老师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5)校外实践课与老师现场讲解相结合。
三是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在此次教学改革中,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学院实验实训室向教师和学生全天开放,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实训室都有老师在,不仅学生遇到问题随时都能找到教师帮助解决,而且教师自身在实训室随时可以练习,不断增强动手能力。
四是学生学习效果显著。全院160名学生接受了系统的技能优先教学改革试点,学生学习呈现三大特点:(1) 学生用项目和作品说话,积极性高,全勤率高,兴趣浓厚。(2)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效率大大提高,试点前,服装系每位学生一学期只做4件成品,试点后一个月能完成7件成品。(3)通过教改,使学生达到三个能力层次:理论基本应用、看懂并设计常规市场产品、产品设计创新和发展。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展望
当前,学院教学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全院逐步推开,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全面改观。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进一步增强班子的凝聚力,统一思想认识,对学院发展和学科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建立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彻底解决民办高校行政和党委“两张皮”现象,引导学院健康有序发展,为“并行排课,技能优先”的教学改革全面推行提供了切实的保障。同时,学院正式实施的“双百工程”,即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引进100名高层次技能人才和100家有实质性合作内容的校企合作企业,将为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
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并行排课,技能优先”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必要性。学院教学改革的时间还不长,并行排课的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等还处于试点阶段,改革的路还很长,将是学院教育改革的永恒课题。当然,只要能瞄准学生“职业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着力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院一定能够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取得实质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