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荒原》及艾略特诗歌的异化主题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o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艾略特一直强调诗歌“非个性化”,艾略特说:“诗歌不是感情的宣泄,而是对感情的摆脱,诗歌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对个性的摆脱。” 但他“ 自己的个性和经历却以火一样的文字烙印在他的作品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诗人才华横溢的伟大时代,也是现实生活令人心碎的时代。资本主义的恶性膨胀使其价值观蒙上了一层物欲主义的阴霾,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动荡建立起来的新秩序至少在艺术家眼里毫无诗意,象征主义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了对现实的反叛和抗议。
  关键字:艾略特;异化;象征主义;荒原
  一 荒原
  《荒原》(The Waste Land)产生于创作中期,是20世界西方文学的划时代的作品,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荒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旧的文明和传统价值的衰落表达出西方世界整整一代人的幻灭和绝望。诗的组织类似纪录电影,一个个意象 场面 对话叠加起,形成了整体,全诗采用了交响曲式结构,运用多声部的手法来表现复杂的意象.
  《荒原》既可以看作艾略特的代表作,又可以称为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在诗里,他运用寻找圣杯的传说,广征博引,描写西方现代社会人们的极度精神虚脱。诗一开头就点明现代人活着等于死去而又不愿死去的主题。他用上流社会生活和伦敦小市民在酒吧间的谈论对比,证明两者都没有丝毫的意义,人们只是在欲火中煎熬而已。接着艾略特用“淹死水中而后复生”的传说号召人民皈依天生,以求死而复活。
  作为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品,《荒原》在象征手法上的使用是极为丰富和出色的。诗人不是简单零碎地使用一些象征,而是有组织的使用一系列的象征意象,使其成为表情达意的主要工具。例如《荒原》第三章火诫中的一段:
  在那暮色苍茫的时刻,眼与背脊
  从桌边向上抬时,这血肉制成的引擎
  在等候
  像一辆出租汽车那样颤动而等候时
  ……
  一个长疙瘩的青年到了,她“厌倦又疲乏”,冷漠的听任他发泄。在那之后:
  她回头在镜子里照了一下,
  没大意识到她那已经走了的情人;
  她的头脑容许一个半成形的思想经过:
  ……
  这里作者对现代让人有欲无情的厌恶并不是通过声色俱厉地抨击直接表现出来,而是思想寓于形象之中,情感寓于场景之中。
  艾略特的《荒原》应当说具有揭露现实的巨大意义,虽然他所描绘的荒原未必仅指资本主义社会。在技巧上,他的诗作不拘一格,独树一帜,为英美现代派诗歌开辟了新路。
  二 异化对传统文化的挑战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文艺复兴一直牢牢统治着西方的理性精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的价值观遭到了人们的质疑, 西方几百年来构建的信仰大厦开始崩溃, 敏锐的知识精英们感受到一个高度工业化的文明正在朝着一个危险的方向发展, 异化正在迅速蔓延, 吞噬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人的异化, 是指在异己力量的作用下, 人丧失了自身本质, 丧失了主体性, 丧失了精神自由, 丧失了个性, 人变成了非人。 侯维瑞先生认为: “现代派文学中的异化, 一般来说只是指在高度物质世界里的人的孤独与被遗弃感, 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冷淡与隔阂以及人在社会上孤立无依, 失去归宿。” 袁可嘉则认为, 现代派作家虽思考方式各异, 但贯串其中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它在人类四种基本关系上的全面扭曲和严重异化: 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 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
  三 艾略特诗歌的异化主题
  20世纪的西方社会动荡不安、矛盾激化, 在这样一个比以往更加歇斯底里的时代中, 人与人的关系遭到极大的破坏, 人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扭曲, 人们的自尊与自信每况愈下, 而人的孤独感和异化感却与日俱增, 在这种危机四伏和荒诞不经的生活环境中, 人们不仅会备受精神痛苦的折磨,而且也难免患有病态社会中常见的各种弊病, 其思维与言行也显得不可思议。
  作为开创英美诗歌一代诗风的先驱人物, 艾略特敢于打破传统诗歌题材的限制, 将诗歌从歌颂乡村自然风光转到描述城市丑恶现实,艾略特是用原本应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语言揭露了现代人的异化。另外, 他将描写的对象聚焦于在物质生活上获得极大满足而精神空虚的西方现代都市人群体, 描写到谈情说爱的情人, 高贵的女士, 孤独的小老头, 冷漠无情的佣人等等不同阶层的城市居民的异化。
  这些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了, 原本应是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不复存在, 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越来越大,彼此相互隔绝、冷漠, 无法沟通。如在1909 年所作的《谈情说爱的一席话》中, 一个男子和一个女人在谈话, 可是双方都不能理解对方在说什么:
  我说: “ 看这个月亮, 我们那多情善感的朋友!
  也许(我承认, 也许有些离异)
  可能是普莱斯特·约翰的气球
  或者是高高挂着的一个破旧灯笼
  给可怜的赶路人在奔向苦难时照亮。”
  而她说: “ 你真能换题目。”
  这些人不再具有光彩照人的特点, 不再是具有一身豪气的英雄或迷人的窈窕淑女, 他们既丧失了符合人性的外观, 也丧失了自我的主体意识, 异化成丑恶的动物。如《情歌》中的普鲁弗洛克将自己想象成一只螃蟹,“ 慌张地爬过沉寂的海洋那样的地板”。
  艾略特用讥诮和冷峻的诗歌笔调描绘出西方现代都市人异化的精神状态。他先于一般人观察到无聊的城市生活给现代都市人带来的精神无聊, 敏锐地意识到西方的物质文明给人们造成的孤独感、隔膜感和失落感。这是他的诗歌, 特别是早期诗歌反复描写的主题。
  通过众多对比, 诗人的寓意逐渐显露: 传统人那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已不复存在, 已建立的欧洲文明受到瓦解, 传统观念已崩溃甚至沦丧。不得不“重估一切价值”的荒原人失去信仰寄托, 看不到前途和希望, 觉得生活失了意义。在这种精神状态下, 他们浑浑噩噩地生活, 在思想与观念的废墟中无以自持。另一方面是高度的工业化。艾略特认为国家越是高度工业化, 物质主义哲学就越容易盛行, 这种哲学也就越有害。在这样的国家中, 传统社会的亲密关系受到破坏, 人与人之间是背靠背的关系, 由书面契约来决定。人们关心的是“ 利润与损失”, “ 心里老惦记着小费, 还带着编造的生活预算”。
  艾略特, 一位孤独、苦闷、淡漠的诗人, 用其讥诮和冷峻的笔调描绘了西方现代都市人的异化, 揭露了西方的物质文明造成的孤独感、隔膜感和失落感。 “ 他为做一个诗人付出的代价太高, 遭受的苦难太多了。”
  参考文献:
  1.外国王文学作品选严铮,冉国选主编,河南大学出版,1989
  2.繁亭著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刘念兹,王化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西方作家理论研究,刁克利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暨演讲文库,堵军主编,中国物质出版社,2004
  5.文学作品赏析外国文学,刘立杰,易国定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一片金叶在轻风里翻飞着,像一只彩蝶在忽高忽低地舞蹈。金叶呀,你是在留恋曾经依附过的母体,还是在从容地铸就最后的辉煌? 你曾有郁郁葱葱的骄傲,也曾有层层叠叠的繁荣,你赋
老墙 老墙很古老。山村的黄泥把它建成,不漂亮,不华丽,甚至很土气。 老墙很破旧。乡野的风雨雕刻着它的皱纹。它已不再中用了,不能为人们遮风挡雨,但它始终没有倒下。静静
刚进入中学,初来乍到的我们还带着几分稚气与新鲜感.新老师走入课堂,看到一张张陌生而又富有朝气的面孔,常露出会心的微笑,可时常会闹出一些张冠李戴的笑话.有次,某某同学上
摘 要:体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体育课堂教学的民主自由氛围,保证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不竭的能源。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 民主氛围 动力系统 创新能力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不仅要从社会文化、教育体制、课程建设等方面来探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应关注体育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
【内容摘要】在数学课堂中怎样落实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关键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这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教学环节。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落实新的学习方式呢?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数学课堂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并重,在突
或许人生就该这么坎坷。周国平先生在《爱与孤独》里说过一句话:若把人生比作一逆旅,我们便会发现途中的耽搁实在是人生的寻常遭遇。 有太多的烦恼我们总是无奈地去迎接它,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40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 通过操作和实践使学生发现并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 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长方体、正方体
期刊
长城润滑油的VI系统是由两个“C”组合起来的,原来是“长城”的拼音缩写,象征民族品牌,新时代赋予她新的品牌内涵:一个代表品质(character),另一个代表客户(customer)。 Gre
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好习惯会使人们走向成功之路,而坏习惯会使人们通向失败之门。就教育而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事关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育方针的落实,也事关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要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并且在此过程中养成自身的良好素质,为学生做出表率,为学生走向成功铺路搭桥,奠定良好的人生根基。  一、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具有发展性,适合学生新时期发展的不同需要。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方面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即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那么,教师如何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从以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构建新型的音乐课教学模式  为学生搭建一座能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 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