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后期词人,诗人。本文以姜夔有关作诗的理论著作《姜白石诗说》为依据,以姜夔的十首七绝《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和两首词《暗香》,《书影》为例,分析姜夔诗词互为影响的特点。
【关键词】诗;词;互相影响;隽秀精巧;清空骚雅【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54-01
姜夔是南宋“格律派”词人中的第一大家,具以“襟韵高远,风神潇洒”为标准形成“清妙秀远”的词风,为其后“雅词”一派所同宗。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大诗人,与范成大,杨万里交游唱和,当时诗名差可企及尤,杨,范,陆,早年所作即为人所广泛传诵。在后世,姜夔诗名虽为词名所掩,但其在整个文学创作的实际中,诗实为与词互补互渗的一个重要部分。
关于姜夔的诗,杨万里在他的《进退格寄張功甫姜尧章》诗篇中曾称“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新拜南湖为上将,更推白石作先锋。”给予很高的评价。尤其《除夜白石湖归苕溪》十首绝句被杨万里称为“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
曾作《白石道人诗说》,其中一方面吸取了前人一些论诗的旨趣,一方面也融合了个人的创作心得,形成一家之论。他重视作诗的法度,称“守法度曰诗”,又说诗如兵家之阵,“出入变化,不可纪极,而法度不可乱”,他反对刻板守法,蹈袭模拟的做法,表示“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如乐之二十四调,各有韵声,乃是归宿处。”主张在讲法时又要注意求异出新,自成一格,所谓“求与古人合,不若求与古人异”。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如此还不是成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理想至高的境界应该是“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要做到这一点,在于不断地积累创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又要自悟,“即工在言中,妙在言外”,为此他还提出了“理高妙,意高妙,想高妙,自然高妙”等四种诗的高妙之说,在四种“高妙”中,以“自然高妙”为极致,“理高妙”与宋人重理当然同步,但“理”并非纯然道学家所言之理,而是“理趣”,白石以“碍而实通”来阐释“理高妙”,正是指诗歌意境蕴含的哲理性;“意高妙”是“出自意外”谓诗人构思立意,想落天外,出人意表,获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想高妙”是“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是从诗歌的丰富联想与审美境界着眼的,诗人的观察力特别敏锐,他们往往能通过生活表层现象而洞幽烛微,以诗的意境来表现本质精神,如一泓清澈的潭水,一眼而见其底蕴;所谓“自然高妙”,乃是“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摒落一切人工雕琢斧凿痕迹,精思之后,灵感之来,如天机淡泊,笔随意遣,浑然天成,清新自然,这是白石所标举的最高诗歌境界。
姜夔早年并非绝意功名,而是屡试不中,才终身不入仕途。这样造成一种贫寒自守的心态与逍遥淡泊,随遇而安的情趣。这种清寒处境中的心态写真情,投注于自然之中,也就造成了姜夔诗于精密刻画中透达清空风致的艺术特色,一般说来,姜夔的诗作大多数带着空灵幽冷的清香,含蓄蕴藉的滋味,极少泛泛而论,空头立题。《除夜自白石归苕溪》七绝十首,可谓杰出的代表作,其写景物细致入微,字句锤炼精巧,却又自然流利,富于悠远的意蕴,颇具晚唐诗韵。对于这十首绝句,杨万里极为称赏“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这类作品,其实不仅显示了精密的构思与婉秀的韵律,而且更可感受到淡泊的情怀与清空的境界,正如朱彝尊所说“惟清乃能丽密,真如白石者也”,而以精密的构思与清空的意境为标志,又正是姜夔词风的主要艺术特色之所在,如其小词:
点降唇 丁未冬,过吴淞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姜夔诗,词并之,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说“读其说诗诸则,有与长短句相同者”,夏承焘先生《论姜白石的词风》认为:“白石的诗风是从江西诗派走出来走向晚唐的,他的词正复相似,也是出入于江西和晚唐的,是要用江西诗派来匡救晚唐温(庭筠),韦(庄),北宋柳(永),周(邦彦)的词风的。” 姜夔有《诗说》一卷,讲究诗法,如讲究章法则云“作大篇,尤当布置,腰腹肥满”。讲句法“意格欲高,句法欲响”;“句意欲深,欲远,句调欲清,欲古,欲和”等。姜词实际上正是这种诗法的实践,他把江西诗派的理论,法度运用到词的创作中了。可以说,姜夔的诗,盖以晚唐的绵邈风神,来补校江西诗派末流的槎枒乾枯之失;他的词,则以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健笔,来改造晚唐以来的温,韦,柳,周靡曼软媚之词,两者都不失为对当时的诗风,词风的改革。
姜夔在《姜白石诗说》中说“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虽多亦奚为?”又说“意格高远,句法欲响,只求之于字句,亦未矣。故始于意格,成于句字。”“意”,是为诗的先决条件,然后才能顾及其他。在“精思”“立意”之时,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家的冷隽特色“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如乐之二十四调,各有韵声,乃是归宿处。模仿者虽似之,韵亦无矣。”白石词中的特殊的韵味,首先决定于他“特立清新之意,削靡曼之词”(张炎《词源》),有“裁云缝月之妙思”。白石与稼轩一样,具有深沉的爱国抗金,重整山河的思想,在保留传统婉约词深美宏约,要眇宜修这一特色的同时,融入了黍离之悲与家国兴亡之叹,体现出自己的幽韵冷香,以发挥《离骚》与《诗经》的传统。连贬抑白石的周济也说“《暗香》《疏影》二词,寄意题外,包蕴无穷,可与稼轩伯仲。”(《介存斋论词杂著》)
结语
姜夔一生未走上仕途,是个漂泊江湖的处士,但他又是个清苦高雅的高士,诗,词,书法,音乐四者俱精,依靠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自立于名公巨卿间。他的诗词可谓是“双子星”,在中国诗词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的《白石道人诗说》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说专著,对我国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姜白石诗说》 姜夔著 中华书局 1981
[2]《姜白石诗家笺注》 姜夔著 孙玄常注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6
[3]《姜夔词新释辑评》 姜夔著 刘乃昌 中国书店 2001
[4]《姜夔诗词选注》 姜夔著 刘乃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5]《宋诗散论》 张白山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9
[6]《江湖诗派研究》 张宏生著 中华书局 1995
[7]《宋诗流变》 木斋著 京华出版社 1999,10
[8]《南宋词史》 陶尔夫,刘敬忻著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2,12
【关键词】诗;词;互相影响;隽秀精巧;清空骚雅【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54-01
姜夔是南宋“格律派”词人中的第一大家,具以“襟韵高远,风神潇洒”为标准形成“清妙秀远”的词风,为其后“雅词”一派所同宗。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大诗人,与范成大,杨万里交游唱和,当时诗名差可企及尤,杨,范,陆,早年所作即为人所广泛传诵。在后世,姜夔诗名虽为词名所掩,但其在整个文学创作的实际中,诗实为与词互补互渗的一个重要部分。
关于姜夔的诗,杨万里在他的《进退格寄張功甫姜尧章》诗篇中曾称“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新拜南湖为上将,更推白石作先锋。”给予很高的评价。尤其《除夜白石湖归苕溪》十首绝句被杨万里称为“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
曾作《白石道人诗说》,其中一方面吸取了前人一些论诗的旨趣,一方面也融合了个人的创作心得,形成一家之论。他重视作诗的法度,称“守法度曰诗”,又说诗如兵家之阵,“出入变化,不可纪极,而法度不可乱”,他反对刻板守法,蹈袭模拟的做法,表示“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如乐之二十四调,各有韵声,乃是归宿处。”主张在讲法时又要注意求异出新,自成一格,所谓“求与古人合,不若求与古人异”。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如此还不是成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理想至高的境界应该是“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要做到这一点,在于不断地积累创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又要自悟,“即工在言中,妙在言外”,为此他还提出了“理高妙,意高妙,想高妙,自然高妙”等四种诗的高妙之说,在四种“高妙”中,以“自然高妙”为极致,“理高妙”与宋人重理当然同步,但“理”并非纯然道学家所言之理,而是“理趣”,白石以“碍而实通”来阐释“理高妙”,正是指诗歌意境蕴含的哲理性;“意高妙”是“出自意外”谓诗人构思立意,想落天外,出人意表,获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想高妙”是“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是从诗歌的丰富联想与审美境界着眼的,诗人的观察力特别敏锐,他们往往能通过生活表层现象而洞幽烛微,以诗的意境来表现本质精神,如一泓清澈的潭水,一眼而见其底蕴;所谓“自然高妙”,乃是“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摒落一切人工雕琢斧凿痕迹,精思之后,灵感之来,如天机淡泊,笔随意遣,浑然天成,清新自然,这是白石所标举的最高诗歌境界。
姜夔早年并非绝意功名,而是屡试不中,才终身不入仕途。这样造成一种贫寒自守的心态与逍遥淡泊,随遇而安的情趣。这种清寒处境中的心态写真情,投注于自然之中,也就造成了姜夔诗于精密刻画中透达清空风致的艺术特色,一般说来,姜夔的诗作大多数带着空灵幽冷的清香,含蓄蕴藉的滋味,极少泛泛而论,空头立题。《除夜自白石归苕溪》七绝十首,可谓杰出的代表作,其写景物细致入微,字句锤炼精巧,却又自然流利,富于悠远的意蕴,颇具晚唐诗韵。对于这十首绝句,杨万里极为称赏“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这类作品,其实不仅显示了精密的构思与婉秀的韵律,而且更可感受到淡泊的情怀与清空的境界,正如朱彝尊所说“惟清乃能丽密,真如白石者也”,而以精密的构思与清空的意境为标志,又正是姜夔词风的主要艺术特色之所在,如其小词:
点降唇 丁未冬,过吴淞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姜夔诗,词并之,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说“读其说诗诸则,有与长短句相同者”,夏承焘先生《论姜白石的词风》认为:“白石的诗风是从江西诗派走出来走向晚唐的,他的词正复相似,也是出入于江西和晚唐的,是要用江西诗派来匡救晚唐温(庭筠),韦(庄),北宋柳(永),周(邦彦)的词风的。” 姜夔有《诗说》一卷,讲究诗法,如讲究章法则云“作大篇,尤当布置,腰腹肥满”。讲句法“意格欲高,句法欲响”;“句意欲深,欲远,句调欲清,欲古,欲和”等。姜词实际上正是这种诗法的实践,他把江西诗派的理论,法度运用到词的创作中了。可以说,姜夔的诗,盖以晚唐的绵邈风神,来补校江西诗派末流的槎枒乾枯之失;他的词,则以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健笔,来改造晚唐以来的温,韦,柳,周靡曼软媚之词,两者都不失为对当时的诗风,词风的改革。
姜夔在《姜白石诗说》中说“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虽多亦奚为?”又说“意格高远,句法欲响,只求之于字句,亦未矣。故始于意格,成于句字。”“意”,是为诗的先决条件,然后才能顾及其他。在“精思”“立意”之时,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家的冷隽特色“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如乐之二十四调,各有韵声,乃是归宿处。模仿者虽似之,韵亦无矣。”白石词中的特殊的韵味,首先决定于他“特立清新之意,削靡曼之词”(张炎《词源》),有“裁云缝月之妙思”。白石与稼轩一样,具有深沉的爱国抗金,重整山河的思想,在保留传统婉约词深美宏约,要眇宜修这一特色的同时,融入了黍离之悲与家国兴亡之叹,体现出自己的幽韵冷香,以发挥《离骚》与《诗经》的传统。连贬抑白石的周济也说“《暗香》《疏影》二词,寄意题外,包蕴无穷,可与稼轩伯仲。”(《介存斋论词杂著》)
结语
姜夔一生未走上仕途,是个漂泊江湖的处士,但他又是个清苦高雅的高士,诗,词,书法,音乐四者俱精,依靠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自立于名公巨卿间。他的诗词可谓是“双子星”,在中国诗词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的《白石道人诗说》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说专著,对我国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姜白石诗说》 姜夔著 中华书局 1981
[2]《姜白石诗家笺注》 姜夔著 孙玄常注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6
[3]《姜夔词新释辑评》 姜夔著 刘乃昌 中国书店 2001
[4]《姜夔诗词选注》 姜夔著 刘乃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5]《宋诗散论》 张白山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9
[6]《江湖诗派研究》 张宏生著 中华书局 1995
[7]《宋诗流变》 木斋著 京华出版社 1999,10
[8]《南宋词史》 陶尔夫,刘敬忻著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