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181-02
1 祖国医学认为颈痹系外感风寒湿邪,客于太阳经使静脉不通;
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使经脉闭阻;或因年老,体弱,劳损造成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所致,故在用针法辩证施治时,根据病因和临床症状不同,将颈椎病分为三型;即:痹阻型,瘀阻型,肝肾不足型。
1.1 痹阻型
主证:颈、肩、背放射痛,肢体酸麻胀重感,与气候变化有关,怕寒喜温。颈僵,活动受限,颈后有压痛或扪及条索物。舌胖、质暗、脉沉迟弦滑。
治则:祛风散寒,舒经活络。
取穴:主穴:天牖、天窗、天鼎、配穴、合谷、外关、落枕。
1.2 瘀阻型
主证:颈与患肢有针刺样或烧灼样痛,日轻夜重,痛而拒按,指端麻木或手肌萎缩。伴有头痛、失眠等症。舌质瘀暗,脉弦细涩。
治则:活血化淤,舒经通络。
取穴:主穴、天鼎、天窗、天牖。配穴、曲池、阳溪、后溪。
1.3 肝肾不足型
主症:颈项酸软、耳鸣、视物不清。
面热口干、失眠、腰酸膝软、手足麻木、抬举无力、不能坐久立。
舌瘦、质红洚。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则:滋水涵木,调和气血。
取穴:主穴:天鼎、天窗、天牖。
配穴:肾俞、肝俞、膈俞、足三里、太溪。
2 针法
2.1 定位
天鼎穴:正坐位或俯卧位、胸部垫枕、颈前屈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喉结旁,相当于甲状软骨水平;或颞骨乳突尖甲五横指,相当于C5横突水平。
天窗穴:正坐位或俯卧位,胸部垫枕,颈前屈,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乳突后与喉结平。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点处;或颞骨乳突下四横指,相当于C4横突水平.
天牖穴: 正坐或俯卧位,胸部垫枕,颈前屈,在颈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相当于C2横突水平。
2.2 刺法
主穴:(1)准确定位后,选28号2寸毫针用拇指按住横突后结节,针尖沿指甲面缘刺入,可安全进针。(2)逐层深入,摸索进针,毫针逐层达“天、人、地”三部刺至“地部骨所”,相当于颈椎横突后结节或颈椎小关节囊。(3)针刺达骨面后针要谨慎,行针时要参照骨性标志。(4)针尖探至颈椎横突后结节或颈椎小关节囊,逐渐探刺至颈神经根出口处,此时可产生强烈针感,天鼎穴处针感酸麻向肩部扩散。天窗穴处针感酸麻并向耳、耳后扩散。天牖穴处针感酸麻并向耳、头枕部扩散。
其余配穴行平补平泻法:上穴均留针20分钟,每隔日1次,或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
3 讨论
祖国医学早在两千年前创造并运用“天、人、地”三层行针法,如《灵枢.官针》曰:“所谓三针者则谷气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刺至骨所,以上下摩骨也。”用地部法针刺颈痹,可使颈部气血疏通,阴阳调和。
颈部天三穴,即天鼎、天窗、天牖穴,分属于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经穴,手三阳经脉从手走头,颈部乃手三阳经脉必经之要冲。颈部经脉受损,经气受阻,必将累及手三阳经脉循行区,出现一系列症状。天鼎、天窗、天牖穴地部相当于C5、C4、C2颈椎横突后结节,前缘为C5、C4、C2颈神经根穿出处。
针刺颈部天三穴地部直接刺激到颈神经根,可产生强烈的酸麻感。《灵枢》曰:“中气穴则针游于巷”,正是这种针感的准确描述。这种快速而强烈的震感使“气至病所”,迅速疏通颈部经气和手三阳经经气,使“气至则有效”,“气速至则速效”。使气血调和,疼痛止,阴阳平,功能复。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多将颈椎病分为四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还有混合型及其他型颈椎病。而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常见,约占颈椎病的60~70%。所谓颈椎病或颈肩病,大多数是指这一类型。
颈椎病究其原因,是由于颈椎间盘向后侧突出,或因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增生肥大,或错动移位或肥厚水肿的后纵韧带及其中充血的毛细血管网组成的混合突出物,在椎间孔、侧隐窝等处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可为单侧也可谓双侧。
人体通过神经反射系统和体液调节系统的作用,产生病理过程的改变,一是被破坏的机体组织要修复;二是失调的生理机能要恢复,在此修复和恢复过程中,由于病灶有关组织的自然保护机制都处于警觉状态,而针刺可改变这种状态。
颈神经根由背侧支和腹侧支组成,前者支配感觉,后者支配运动,当刺激背侧支时可出现该神经根所属区胀痛;而压迫腹侧支时可引起该神经根所属肌肉痉挛性疼痛。用局麻封闭背侧支后,再刺激腹侧支,则不出现肌痛,这说明痛觉神经纤维是从肌肉向心走行,经背侧支传导神经细胞。当药物阻止背侧支,可使疼痛反射弧受限,痛觉消失。如果针刺颈神经根同样可达到减轻或治愈颈椎病的目的。其作用如下:
① 生物物理学方面变化:针刺是一种机械刺激,此种刺入病灶,根据生物电原理和压电学原理,在病灶区机械能将转变为热能,此热能将是小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运,加强了局部病变组织的营养供应。
另外机械对神经组织末梢的强刺激可使局部组织器官活动力强,血液淋巴循环加快。这就大大提高了局部新陈代谢能力,促使病变组织炎性物质吸收。
② 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针刺的刺激可使局部组织蛋白分解,末梢神经介质增加产生血管、神经的活性物质,降低致痛物质如缓激肽类和5-羟色胺在血清内的含量,因之导致组织功能的活跃,这样就能镇静,调整神经的功能,达到减轻症状或治愈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颈部天三穴地部针刺法,正是遵循这一原理,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1 祖国医学认为颈痹系外感风寒湿邪,客于太阳经使静脉不通;
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使经脉闭阻;或因年老,体弱,劳损造成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所致,故在用针法辩证施治时,根据病因和临床症状不同,将颈椎病分为三型;即:痹阻型,瘀阻型,肝肾不足型。
1.1 痹阻型
主证:颈、肩、背放射痛,肢体酸麻胀重感,与气候变化有关,怕寒喜温。颈僵,活动受限,颈后有压痛或扪及条索物。舌胖、质暗、脉沉迟弦滑。
治则:祛风散寒,舒经活络。
取穴:主穴:天牖、天窗、天鼎、配穴、合谷、外关、落枕。
1.2 瘀阻型
主证:颈与患肢有针刺样或烧灼样痛,日轻夜重,痛而拒按,指端麻木或手肌萎缩。伴有头痛、失眠等症。舌质瘀暗,脉弦细涩。
治则:活血化淤,舒经通络。
取穴:主穴、天鼎、天窗、天牖。配穴、曲池、阳溪、后溪。
1.3 肝肾不足型
主症:颈项酸软、耳鸣、视物不清。
面热口干、失眠、腰酸膝软、手足麻木、抬举无力、不能坐久立。
舌瘦、质红洚。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则:滋水涵木,调和气血。
取穴:主穴:天鼎、天窗、天牖。
配穴:肾俞、肝俞、膈俞、足三里、太溪。
2 针法
2.1 定位
天鼎穴:正坐位或俯卧位、胸部垫枕、颈前屈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喉结旁,相当于甲状软骨水平;或颞骨乳突尖甲五横指,相当于C5横突水平。
天窗穴:正坐位或俯卧位,胸部垫枕,颈前屈,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乳突后与喉结平。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点处;或颞骨乳突下四横指,相当于C4横突水平.
天牖穴: 正坐或俯卧位,胸部垫枕,颈前屈,在颈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相当于C2横突水平。
2.2 刺法
主穴:(1)准确定位后,选28号2寸毫针用拇指按住横突后结节,针尖沿指甲面缘刺入,可安全进针。(2)逐层深入,摸索进针,毫针逐层达“天、人、地”三部刺至“地部骨所”,相当于颈椎横突后结节或颈椎小关节囊。(3)针刺达骨面后针要谨慎,行针时要参照骨性标志。(4)针尖探至颈椎横突后结节或颈椎小关节囊,逐渐探刺至颈神经根出口处,此时可产生强烈针感,天鼎穴处针感酸麻向肩部扩散。天窗穴处针感酸麻并向耳、耳后扩散。天牖穴处针感酸麻并向耳、头枕部扩散。
其余配穴行平补平泻法:上穴均留针20分钟,每隔日1次,或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
3 讨论
祖国医学早在两千年前创造并运用“天、人、地”三层行针法,如《灵枢.官针》曰:“所谓三针者则谷气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刺至骨所,以上下摩骨也。”用地部法针刺颈痹,可使颈部气血疏通,阴阳调和。
颈部天三穴,即天鼎、天窗、天牖穴,分属于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经穴,手三阳经脉从手走头,颈部乃手三阳经脉必经之要冲。颈部经脉受损,经气受阻,必将累及手三阳经脉循行区,出现一系列症状。天鼎、天窗、天牖穴地部相当于C5、C4、C2颈椎横突后结节,前缘为C5、C4、C2颈神经根穿出处。
针刺颈部天三穴地部直接刺激到颈神经根,可产生强烈的酸麻感。《灵枢》曰:“中气穴则针游于巷”,正是这种针感的准确描述。这种快速而强烈的震感使“气至病所”,迅速疏通颈部经气和手三阳经经气,使“气至则有效”,“气速至则速效”。使气血调和,疼痛止,阴阳平,功能复。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多将颈椎病分为四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还有混合型及其他型颈椎病。而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常见,约占颈椎病的60~70%。所谓颈椎病或颈肩病,大多数是指这一类型。
颈椎病究其原因,是由于颈椎间盘向后侧突出,或因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增生肥大,或错动移位或肥厚水肿的后纵韧带及其中充血的毛细血管网组成的混合突出物,在椎间孔、侧隐窝等处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可为单侧也可谓双侧。
人体通过神经反射系统和体液调节系统的作用,产生病理过程的改变,一是被破坏的机体组织要修复;二是失调的生理机能要恢复,在此修复和恢复过程中,由于病灶有关组织的自然保护机制都处于警觉状态,而针刺可改变这种状态。
颈神经根由背侧支和腹侧支组成,前者支配感觉,后者支配运动,当刺激背侧支时可出现该神经根所属区胀痛;而压迫腹侧支时可引起该神经根所属肌肉痉挛性疼痛。用局麻封闭背侧支后,再刺激腹侧支,则不出现肌痛,这说明痛觉神经纤维是从肌肉向心走行,经背侧支传导神经细胞。当药物阻止背侧支,可使疼痛反射弧受限,痛觉消失。如果针刺颈神经根同样可达到减轻或治愈颈椎病的目的。其作用如下:
① 生物物理学方面变化:针刺是一种机械刺激,此种刺入病灶,根据生物电原理和压电学原理,在病灶区机械能将转变为热能,此热能将是小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运,加强了局部病变组织的营养供应。
另外机械对神经组织末梢的强刺激可使局部组织器官活动力强,血液淋巴循环加快。这就大大提高了局部新陈代谢能力,促使病变组织炎性物质吸收。
② 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针刺的刺激可使局部组织蛋白分解,末梢神经介质增加产生血管、神经的活性物质,降低致痛物质如缓激肽类和5-羟色胺在血清内的含量,因之导致组织功能的活跃,这样就能镇静,调整神经的功能,达到减轻症状或治愈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颈部天三穴地部针刺法,正是遵循这一原理,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