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三穴地部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机理探讨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fei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181-02
  
  1 祖国医学认为颈痹系外感风寒湿邪,客于太阳经使静脉不通;
  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使经脉闭阻;或因年老,体弱,劳损造成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所致,故在用针法辩证施治时,根据病因和临床症状不同,将颈椎病分为三型;即:痹阻型,瘀阻型,肝肾不足型。
  1.1 痹阻型
  主证:颈、肩、背放射痛,肢体酸麻胀重感,与气候变化有关,怕寒喜温。颈僵,活动受限,颈后有压痛或扪及条索物。舌胖、质暗、脉沉迟弦滑。
  治则:祛风散寒,舒经活络。
  取穴:主穴:天牖、天窗、天鼎、配穴、合谷、外关、落枕。
  1.2 瘀阻型
  主证:颈与患肢有针刺样或烧灼样痛,日轻夜重,痛而拒按,指端麻木或手肌萎缩。伴有头痛、失眠等症。舌质瘀暗,脉弦细涩。
  治则:活血化淤,舒经通络。
  取穴:主穴、天鼎、天窗、天牖。配穴、曲池、阳溪、后溪。
  1.3 肝肾不足型
  主症:颈项酸软、耳鸣、视物不清。
  面热口干、失眠、腰酸膝软、手足麻木、抬举无力、不能坐久立。
  舌瘦、质红洚。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则:滋水涵木,调和气血。
  取穴:主穴:天鼎、天窗、天牖。
  配穴:肾俞、肝俞、膈俞、足三里、太溪。
  2 针法
  2.1 定位
  天鼎穴:正坐位或俯卧位、胸部垫枕、颈前屈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喉结旁,相当于甲状软骨水平;或颞骨乳突尖甲五横指,相当于C5横突水平。
  天窗穴:正坐位或俯卧位,胸部垫枕,颈前屈,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乳突后与喉结平。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点处;或颞骨乳突下四横指,相当于C4横突水平.
  天牖穴: 正坐或俯卧位,胸部垫枕,颈前屈,在颈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相当于C2横突水平。
  2.2 刺法
  主穴:(1)准确定位后,选28号2寸毫针用拇指按住横突后结节,针尖沿指甲面缘刺入,可安全进针。(2)逐层深入,摸索进针,毫针逐层达“天、人、地”三部刺至“地部骨所”,相当于颈椎横突后结节或颈椎小关节囊。(3)针刺达骨面后针要谨慎,行针时要参照骨性标志。(4)针尖探至颈椎横突后结节或颈椎小关节囊,逐渐探刺至颈神经根出口处,此时可产生强烈针感,天鼎穴处针感酸麻向肩部扩散。天窗穴处针感酸麻并向耳、耳后扩散。天牖穴处针感酸麻并向耳、头枕部扩散。
  其余配穴行平补平泻法:上穴均留针20分钟,每隔日1次,或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
  3 讨论
  祖国医学早在两千年前创造并运用“天、人、地”三层行针法,如《灵枢.官针》曰:“所谓三针者则谷气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刺至骨所,以上下摩骨也。”用地部法针刺颈痹,可使颈部气血疏通,阴阳调和。
  颈部天三穴,即天鼎、天窗、天牖穴,分属于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经穴,手三阳经脉从手走头,颈部乃手三阳经脉必经之要冲。颈部经脉受损,经气受阻,必将累及手三阳经脉循行区,出现一系列症状。天鼎、天窗、天牖穴地部相当于C5、C4、C2颈椎横突后结节,前缘为C5、C4、C2颈神经根穿出处。
  针刺颈部天三穴地部直接刺激到颈神经根,可产生强烈的酸麻感。《灵枢》曰:“中气穴则针游于巷”,正是这种针感的准确描述。这种快速而强烈的震感使“气至病所”,迅速疏通颈部经气和手三阳经经气,使“气至则有效”,“气速至则速效”。使气血调和,疼痛止,阴阳平,功能复。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多将颈椎病分为四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还有混合型及其他型颈椎病。而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常见,约占颈椎病的60~70%。所谓颈椎病或颈肩病,大多数是指这一类型。
  颈椎病究其原因,是由于颈椎间盘向后侧突出,或因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增生肥大,或错动移位或肥厚水肿的后纵韧带及其中充血的毛细血管网组成的混合突出物,在椎间孔、侧隐窝等处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可为单侧也可谓双侧。
  人体通过神经反射系统和体液调节系统的作用,产生病理过程的改变,一是被破坏的机体组织要修复;二是失调的生理机能要恢复,在此修复和恢复过程中,由于病灶有关组织的自然保护机制都处于警觉状态,而针刺可改变这种状态。
  颈神经根由背侧支和腹侧支组成,前者支配感觉,后者支配运动,当刺激背侧支时可出现该神经根所属区胀痛;而压迫腹侧支时可引起该神经根所属肌肉痉挛性疼痛。用局麻封闭背侧支后,再刺激腹侧支,则不出现肌痛,这说明痛觉神经纤维是从肌肉向心走行,经背侧支传导神经细胞。当药物阻止背侧支,可使疼痛反射弧受限,痛觉消失。如果针刺颈神经根同样可达到减轻或治愈颈椎病的目的。其作用如下:
  ① 生物物理学方面变化:针刺是一种机械刺激,此种刺入病灶,根据生物电原理和压电学原理,在病灶区机械能将转变为热能,此热能将是小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运,加强了局部病变组织的营养供应。
  另外机械对神经组织末梢的强刺激可使局部组织器官活动力强,血液淋巴循环加快。这就大大提高了局部新陈代谢能力,促使病变组织炎性物质吸收。
  ② 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针刺的刺激可使局部组织蛋白分解,末梢神经介质增加产生血管、神经的活性物质,降低致痛物质如缓激肽类和5-羟色胺在血清内的含量,因之导致组织功能的活跃,这样就能镇静,调整神经的功能,达到减轻症状或治愈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颈部天三穴地部针刺法,正是遵循这一原理,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其他文献
[摘要]肥胖的发病,脾失健运是首要因素。因膏脂的生成转化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故脾失健运是肥胖发病的重要病机。脾是影响津液正常代谢的关键,因而在健脾的基础上活血化痰,能有效地治疗肥胖。从脾论治肥胖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肥胖 脾失健运  中图分类号:R58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171-03     肥胖症,是一种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量,以体内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14.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173-01     2011年5月,我院产科剖宫产娩出一男婴,见脐带绕颈5周合并脐带真结,经过积极处理和精心护理,母婴均安康出院。现将病历报告如下:  1 病历报告  孕妇身体健康,29岁,因孕39+2周妊娠、G2P0、臀位入院。孕28周时产检,彩色多普勒检查提示:1.单活胎、臀位;2.脐带绕颈2周。39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终止死胎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山东省汶上县计划生育服务站要求终止死胎妊娠12~16周的女性60例,给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序贯用药,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23~72小时死胎排出100%;流血量不超过100ml者为86.7%;随访对象2月内转经者100%,且无一例出现流、引产术后并发症。结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孕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168-02     医用电子内窥镜,简称为电子胃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内镜、视频处理器和电视监视器。它无光导纤维导像束,导像系统由CCD和电缆代替,不像光导纤维容易折断,因而更加耐用。电子胃镜可获得高清晰度的图像,通过计算机可以进行各种图像处理,进行三维显像、测定粘膜血流、粘膜局部血色素含量及局部温度等。上消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6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169-02     皮下埋植避孕剂是一种缓慢释放孕激素的埋植剂,它通过抑制排卵,改变宫颈液的黏稠度,阻止精子穿透,干扰受精卵着床从而达到避孕的目的。其优点为避孕有效率高、长效、可逆。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月经异常、阴道不规则的少量出血、闭经、少数人可发生头痛、体重增加、痤疮等,极少数人手术部位有异物刺激反应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14.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159-02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20年来其发生率已增加4倍。由于快速敏感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放射免疫法连续测定的使用和阴道超声诊断,使异位妊娠的诊断率不断提高。以下是我院对100例异位妊娠采用了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
期刊
关键词:5-氟尿嘧啶 黑色素 黑色素沉着  中图分类号:R7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175-01     1 病例报告   1.1患者,女,66岁,以左乳癌术后于2010年8月28日入院进行化疗,用林格1000ml,5%葡萄糖250ml+盐酸吡柔比星60mg,生理盐水250ml+环磷酰胺0.8g,生理盐水250ml+5-氟尿嘧啶0.75g静点,静点2天后观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80例实施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程序及一般健康宣教,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每次导管维护时进行提问式的方式施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包括陪伴的家属)。结果 观察组患者导管堵塞、穿刺点感染、穿刺点渗血、导管的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提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173-02   患儿男,2岁,因“发热3天,手足部皮疹1天”于2010年6月15日入院。3天来患儿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8℃~40℃之间,当时无皮疹及抽痉,不伴咳喘,无呕吐、腹泻,在家自行予以巴米尔口服,热退而反复。近1天来,患儿出现手足部皮疹,无肢体抖动,遂来就诊,门诊拟“手足口病”收住院。有“手足口病”接触
期刊
【摘要】提高配置中心人员手卫生意识与手卫生执行效率,自觉养成规范洗手的习惯,消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手卫生 感染控制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175-02     手卫生(hand hygiene):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其中洗手是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者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