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学角度分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是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创作于20世纪中期的诗歌,也通常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关键词:《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文体学;死亡;主题
  一、诗歌简介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是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创作于20世纪中期的诗歌,该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于死神将可爱的人们带离这个世界表达了愤怒,即“怒斥光明的消逝”。该诗作于诗人的父亲逝世前的病危期间,整首诗充斥着夜晚与白昼、黑暗与光明、温和与狂暴、死亡与生命的二元对立,因此语言的张力十分饱满.
  二、诗歌中的文体结构变异分析
  1.表层结构变异——词汇变异(Lexical deviation)
  词汇的变异有三种,一为词汇性质的混淆 ,二为词汇搭配有意违反常规,矛盾搭配,三为对现有词汇的回避以及对新词的创造。 诗歌的第一句中“gentle”一词格外突出,“gentle”本为形容词,而在诗句“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中,“gentle”被用作副词,很明显作者混淆了这一词的性质,但是却起到了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这个词不仅仅是“go”的修饰语,它作为形容词更能刻画出诗人父亲的病态,弱不禁风,和衰老的特征,因此在这句诗中,作者将词汇性质混淆反而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good night”在诗中被译为“良夜”,表面意思为“美好的夜晚”,而实际上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死神将可爱的人们带离这个世界的愤怒之情,即“怒斥光明的消逝”,既然作者对死神是憎恶的,作者认为死神是可怕的,那么文中的“good night”就绝不会是褒义,作者有意地违反了常规的词语搭配,运用了矛盾搭配的手法,造成了一种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能让读者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感情,意在告诉人们,此“良夜”并非彼“良夜”,不要轻易地向死神屈服。
  2.深层结构变异——语义变异(Semantic deviation)
  (1)悖论 (Paradox)
  悖论是指表面上不合常理,荒谬,却在某种意义上正确的修饰方法,在诗中的第17行,作者对自己的父亲呼唤“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就是一种明显的悖论。诅咒和祝福本来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动作,作者的父亲不可能在诅咒他的时候同时祝福他,但作者却希望他的父亲有力量去诅咒他,因为诅咒是需要愤怒的。
  (2)移情 (Transference)
  “移情”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人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包括暗喻,换喻等。换喻就是用不同的物体或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同一个事物。
  三、诗歌中的过分规则修饰法分析
  1.语音的过分规则(Phonological Overregularity)——韵律 (Rhyme)
  整首诗的韵律都非常规律,有两大主要韵律,/ait/ 和/ei/。两种韵律互相交换,使得整首诗更加有节奏感,同时也给整首诗带来了“音乐感”。另外,这两大韵律效仿了整首诗中两对关键词的发音,即“night”和“light”;“night”和“day”,在这两对关键词中,“night”与死亡对应,而“light”和“day”与生命对应,更加加深了诗歌的主题与死亡和生命的二元对立。
  2.词汇,语法的过分规则——重复(Repitation)
  不论词或词组的重复出现在什么位置上,重复的作用或效果大致相同:一是渲染气氛,加重语气,二是前后呼应,加强联系。诗中用到了很多次重复,最明显的是词语“rage”的即刻重复,在诗中一共出现了八次,由此加强了诗人要表现的主题:勇敢对抗死亡。在第二诗节,第五诗节这两个诗节中间,反复出现“wise men” “good men” “grave men”和“wild men”,通过这种重复展现了四种特色各异的人和他们生活中的不同经历,但却集中了同一种特质,就是不放弃生活的希望,与腐朽和死亡作不懈的斗争
  在整首诗中,关于死亡的意象也在一直重复出现,“that good night”“the dying of the light”“close of the day”“dark”“no lighting”“blind eyes”“wave”“close of the day”等等,尽管它们是不同的词,但是它们有着同样的含义——死亡。
  四、结语
  诗中的语音和文体变异让读者更加体会诗人的斗志,高频率的长元音、头韵、半谐音的巧妙地运用, 使诗中从头到尾充满了一种向上的奋发, 企图和不服命运的抗争的饱满的情绪,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要燃烧和咆哮的斗志。
  参考文献:
  [1] 廖云飞:《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的文体分析 [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4):36-38.
  通讯作者:王晓利。
其他文献
摘 要:对于科举,史学强调纵向时间演变,费孝通在研究科举时,更偏重从横向方面研究科举,更偏重从社会结构方面来解释科举在传统社会中的功能。这种研究方法的特征是特别重视对科举的结构分析,打破了科举的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通过理性归纳得出抽象历史真理。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传统史学的思维方式的革新。  关键词:费孝通;科举;研究  科举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科举指的是封建社会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秦朝
期刊
摘 要:路翎在继承鲁迅批判国民性主题的同时,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心理层面。他的作品在广大国民“精神奴役创伤”和“原始强力”相互交错的基础上通过心理现实主义视角的分析展现出了别具一格的美感。  关键词:心理现实主义;路翎小说;美感  一、人物复杂怪诞的心理之美  路翎的小说不独描绘出人物的物质贫困,更在意于对人物精神苦难的揭示。正是由于两者的相互冲突与碰撞,形成了路翎笔下人物复杂怪诞的心理路程。具体表
期刊
摘 要: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不仅需要有政治资源的支持,更要善于吸取传统政治资源。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将治理理论、治理模式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治理;国家治理;皇权不下乡  一、治理的涵义  《荀子·君道》:“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表述
期刊
摘 要:在我国,董永这个名字几乎家喻户晓,特别是他对父亲的“孝”,两千多年来广泛流传(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不管是统治者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把他当作榜样,并以次来教育子女。“董永侍(有的资料写做‘事’)父”的故事是二十四孝之一,很多文学作品就是基于这个故事改编的,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深远,本文来浅谈江汉棺上的《董永侍父图》。  关键词:浅说;合江汉棺;董永侍父图  最近几十年,随着考古发现越来越多,出土
期刊
摘 要:现代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的作品有着悲剧的主题思想,悲剧意识是张爱玲生活中最重大的情感体验,张爱玲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显赫的家世、不幸的婚姻和坎坷的经历,给她的一生蒙上了浓厚的传奇色彩。家庭变故铸就了她复杂的心理世界和孤僻的性格,感情受挫对人性、历史和现实的悲观又促成了她独特的悲剧创作观,因此她的作品有着悲剧的主题思想,多以悲剧爱情故事为题材,张爱玲善于运用
期刊
摘 要:哥特式建筑艺术诞生于十一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其独特的风格迅速流行于整个欧洲大陆,却单单在邻国意大利受到了“冷遇”。彼时的意大利,随处可见的是敦实厚重的罗马式建筑,而以尖形肋骨拱顶、彩色玻璃窗为特点的哥特式建筑犹如怪物般无法融入。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数量极少且形态各异,但始终没有摆脱罗马式建筑所打下的深深印记。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意大利的社会文化、传统风俗等意识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在传统司法审判中,综合运用“天理、国法、人情”的规则模式已成为司法实践的常态。《名公书判清明集》作为一部司法判词汇编,真实的记录了南宋“名公”援情裁判的高超审判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本文以其中的户婚门为考察中心,分析情理法在具体案件中的运用。  关键词:《名公书判清明集》 ;南宋;情理法  一、《名公书判清明集》概述  《名公书判清明集》(以下简称《清明集》)是我国宋朝一部关于
期刊
摘 要:作为有类似“遗民”情节两位词人,韦庄与李煜在其后期表达怀念家国之情的作品中,有着较为相似的风格。二位词人脱花间词派奢靡之气,以清丽之风独树一帜。所不同的是,二者虽都能直抒胸臆来表达主观情感,但李煜的情感较之韦庄有了更为直接、深切的表达。他们为词这一文体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韦庄;李煜;家国之思;许身精神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期刊
摘 要:吴冠中的作品《忆杭州》就是用油画颜料去表现杭州的拱桥,很有意境。绘画中的形式感越来越重要,甚至有时超越了内容,我从吴冠中作品中去研究形式感的奥秘以及应用到我的毕业创作中去。西方的油画作品也有它的形式感,但是由于民族性,它与东方的形式感不同,在研究西方表现方法时,要考虑它的民族性。  关键词:民族性;空间造型  论文的研究方向是研究吴冠中《荷花》《长江万里图》等作品的表现技法,及在我的创作中
期刊
摘 要:古希腊时期,法庭论辩成为修辞学主要的研究对象,而今法学者们也在法庭论辩中看到了言说修辞的力量。法庭语境是考察修辞论辩的绝佳途径,在这一语境中,论辩主体运用修辞三段论与例证法的论证方式,同时结合各种修辞技巧对案件事实进行重构,以达到最终说服受众者的语用效果。  关键词:法律修辞;法庭论辩;法庭语境;修辞论辩  在中国,修辞学这一舶来品,已引起逻辑学界一些学者的关注,但并没有在法庭论辩中得到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