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学生刚入学堂时德育教育就已经开展。近年来,我国一直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思想品德教育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除此之外,教育领导者还提倡教师将德育教育渗透各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日常课程学习中提升道德品质,做有强道德、高品质的学生。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思想性极强的学科,每篇文章中都有很浓郁的德育素材。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到底应该怎么去做,才会将德育极好地渗透进课堂教学中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教育是学生首要也是一直都要进行的教育。品德修养得到提升,学生才能拥有真、善、美的品质,在长久的学习后,将其内化成意识。初中语文教学主要为学生传授文学知识,此外,在进行文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德育教育贯穿其中,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道德修养。新课程改革以后,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有了一定的变化,一些爱国、励志、团结协作、追求真善美的文章被纳入其中。在开展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对文章的讲解,引导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1.知有所“德”
语文学习讲究“知人论世”,任何一篇文本的解读都离不开对文本写作背景、作者人生经历、相关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都是进行德育渗透的绝佳材料,教师若能抓住这些极易被忽视的“边角料”,便可育人于无形。如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一文时,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为人、政治主张以及对70年代中国的国家现状和国家面貌的解析,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并从中得到新的启发。
2.习有所“德”
《论语·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习”不仅指学习,还有“实践”一意。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所有的知识源于生活,也要还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一定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综合思维品质,还可以寓“德”于“趣”。如学习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社会实践活动:请学生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桥梁,并和中国石拱桥进行比较,并将结论以调查报告形式或PPT形式进行集中交流。学生们积极投入、团结协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战果”。这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世界各地著名的桥梁,更是了解了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3.品有所“德”
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历久而弥坚,是因为它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带领学生品读经典文章,开掘经典作品深广精妙的内涵,既是一次穿越时光的冥想,又是一场心灵的旅行。青少年品读经典,领悟其悠远深刻的精神内涵并以此灼照心灵,才能成长为思想上“不缺钙”的大写的人。朱自清的经典文章《背影》用质朴的语言传达了触及心灵的感动,品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亲子关系,去理解父母的行为方式并非不爱,只是“大爱无言”。如此,利用文本冲击学生们的内心,利用生活与语文的联通引导学生体悟亲情之美,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本身的情感内涵与外延,也更能以情感的力量去解决青春路上乃至未来人生路上的一些困扰。除了让成长之路更加顺畅,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学生们还可以欣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远大抱负,体会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自信,也可以遥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悠远,感受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傲人风骨……这些经典作品中所蕴含的立言立德、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和精神信条是每个孩子成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4.比有所“德”
跨越千年的文学长河里散落着无数精美的珍珠,它们在选材、立意、主旨、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有许多的相似或不同。教学中,通过对这类关联性篇目的比较阅读,不仅可以提升学们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还会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1)同类比较阅读。如鲁迅的《社戏》和魏学洢的《核舟记》主题相同,让学生们在赞叹民间艺术家技艺高超的同时,还学到了我国自古有之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更了解了中华民族珍贵而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又如通过对选材相似的《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的学习,学生不仅体会到我国建筑艺术的风格之独特、成就之高远。还激发了他们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创造精神的敬佩之情,从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2)异类比较阅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在选材和体裁上相同,但陆游笔下的梅花虽历经坎坷、傲然不屈,却是与众花对立的(“群芳妒”),且以“香如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孤寂落寞的“苦愁之梅”;毛泽东笔下的梅则是明媚开朗、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的花中豪杰。陆游借梅言志,悲忧中透出坚贞,委婉地表达个人在逆境中对高洁志行的崇高坚守。毛泽东笔下的梅却不仅是他个人人格志趣的外化,更是所有共产党人的化身,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于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决心以及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够获得更为理智、客观的审美,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慢慢地改变对世界的感悟、思考及表达方式,最终形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饱含人格关怀、浸润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能完美地诠释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真正实现语文的德育渗透。
5.读有所“德”
“诵读”是必要且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和积累知识,开阔文化视野,还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价值理念。语文教材中的篇目都是精挑细选的典范美文,无不凝聚着中华千年文化的精华。教师带领学生以“诵读”的方式感悟中华语言文字节律气韵之美好、赏味经典思想和民族智慧的光芒,就如同带领学生们徜徉在民族文化的沙滩上,沐浴在传统文明的微风中。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艺术始终离不开“情”字。语文教师要善于激活自己的感情,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还应该注重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引导和帮助学生捕捉到文本中细腻起伏的感情变化,使学生沉浸到文本的美好意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与经典文化产生思维共振。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价值的渗透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工作,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科特征和专业优势,将德育工作有机且有效地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让语文学科教学成为承载育人之苗的沃土,培养出既有较高的语文综合素养,又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文化意识和生命情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汪进东.淺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23):38-39.
[2]颜志礼.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开展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8):126-127.
[3]张琰,赵静.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寻[J].学周刊,2018(06):44-45.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思想性极强的学科,每篇文章中都有很浓郁的德育素材。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到底应该怎么去做,才会将德育极好地渗透进课堂教学中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教育是学生首要也是一直都要进行的教育。品德修养得到提升,学生才能拥有真、善、美的品质,在长久的学习后,将其内化成意识。初中语文教学主要为学生传授文学知识,此外,在进行文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德育教育贯穿其中,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道德修养。新课程改革以后,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有了一定的变化,一些爱国、励志、团结协作、追求真善美的文章被纳入其中。在开展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对文章的讲解,引导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1.知有所“德”
语文学习讲究“知人论世”,任何一篇文本的解读都离不开对文本写作背景、作者人生经历、相关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都是进行德育渗透的绝佳材料,教师若能抓住这些极易被忽视的“边角料”,便可育人于无形。如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一文时,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为人、政治主张以及对70年代中国的国家现状和国家面貌的解析,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并从中得到新的启发。
2.习有所“德”
《论语·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习”不仅指学习,还有“实践”一意。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所有的知识源于生活,也要还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一定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综合思维品质,还可以寓“德”于“趣”。如学习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社会实践活动:请学生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桥梁,并和中国石拱桥进行比较,并将结论以调查报告形式或PPT形式进行集中交流。学生们积极投入、团结协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战果”。这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世界各地著名的桥梁,更是了解了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3.品有所“德”
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历久而弥坚,是因为它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带领学生品读经典文章,开掘经典作品深广精妙的内涵,既是一次穿越时光的冥想,又是一场心灵的旅行。青少年品读经典,领悟其悠远深刻的精神内涵并以此灼照心灵,才能成长为思想上“不缺钙”的大写的人。朱自清的经典文章《背影》用质朴的语言传达了触及心灵的感动,品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亲子关系,去理解父母的行为方式并非不爱,只是“大爱无言”。如此,利用文本冲击学生们的内心,利用生活与语文的联通引导学生体悟亲情之美,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本身的情感内涵与外延,也更能以情感的力量去解决青春路上乃至未来人生路上的一些困扰。除了让成长之路更加顺畅,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学生们还可以欣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远大抱负,体会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自信,也可以遥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悠远,感受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傲人风骨……这些经典作品中所蕴含的立言立德、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和精神信条是每个孩子成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4.比有所“德”
跨越千年的文学长河里散落着无数精美的珍珠,它们在选材、立意、主旨、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有许多的相似或不同。教学中,通过对这类关联性篇目的比较阅读,不仅可以提升学们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还会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1)同类比较阅读。如鲁迅的《社戏》和魏学洢的《核舟记》主题相同,让学生们在赞叹民间艺术家技艺高超的同时,还学到了我国自古有之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更了解了中华民族珍贵而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又如通过对选材相似的《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的学习,学生不仅体会到我国建筑艺术的风格之独特、成就之高远。还激发了他们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创造精神的敬佩之情,从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2)异类比较阅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在选材和体裁上相同,但陆游笔下的梅花虽历经坎坷、傲然不屈,却是与众花对立的(“群芳妒”),且以“香如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孤寂落寞的“苦愁之梅”;毛泽东笔下的梅则是明媚开朗、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的花中豪杰。陆游借梅言志,悲忧中透出坚贞,委婉地表达个人在逆境中对高洁志行的崇高坚守。毛泽东笔下的梅却不仅是他个人人格志趣的外化,更是所有共产党人的化身,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于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决心以及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够获得更为理智、客观的审美,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慢慢地改变对世界的感悟、思考及表达方式,最终形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饱含人格关怀、浸润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能完美地诠释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真正实现语文的德育渗透。
5.读有所“德”
“诵读”是必要且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和积累知识,开阔文化视野,还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价值理念。语文教材中的篇目都是精挑细选的典范美文,无不凝聚着中华千年文化的精华。教师带领学生以“诵读”的方式感悟中华语言文字节律气韵之美好、赏味经典思想和民族智慧的光芒,就如同带领学生们徜徉在民族文化的沙滩上,沐浴在传统文明的微风中。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艺术始终离不开“情”字。语文教师要善于激活自己的感情,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还应该注重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引导和帮助学生捕捉到文本中细腻起伏的感情变化,使学生沉浸到文本的美好意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与经典文化产生思维共振。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价值的渗透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工作,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科特征和专业优势,将德育工作有机且有效地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让语文学科教学成为承载育人之苗的沃土,培养出既有较高的语文综合素养,又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文化意识和生命情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汪进东.淺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23):38-39.
[2]颜志礼.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开展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8):126-127.
[3]张琰,赵静.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寻[J].学周刊,2018(0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