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陈洪绶以人物画成就最高,传世作品中人物画最多,陈洪绶人物画发展有四个时期,晚年时期的人物造型简洁,用笔萧散疏简,具有高古淡雅的特点,作品《隐居十六观》便是此时重要代表作,这部册页是研究陈洪绶晚年思想和画风的重要资料。本文正是通过此图册来分析题识内容,来认识其隐居不得的矛盾心理,“十六观”的来源以及该作品的三个特点:笔墨简淡、笔触写意、用色淡雅,以便为今后的创作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册;特点
一、陈洪绶的人物画发展的四个时期及特点
陈洪绶(1599——1652),字章侯,号老莲,明亡后号老迟、悔迟,晚年为僧,又号悔僧等。擅长画人物,兼工山水、花鸟,题材广泛,17世纪最伟大的人物画家,清代张庚在《国朝画征录》称他“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他在绘画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在于广泛吸收、借鉴传统的优秀艺术,他提出了“如以唐之韵,运宋之板;以宋之理,行元之格,则大成矣”艺术见解。人物画取法唐宋,唐代的张萱、周昉和北宋李公麟都对他影响较大;五代的贯休的罗汉画法也有借鉴;还有像近人学习丁云鹏、徐渭、蓝瑛等人都对他有影响。
陈洪绶的人物画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615——1631年这时期的人物画初露头角,用笔刚柔相济,工细法备,稍显装饰性。1632——1639年是风格形成期,这时期他精力充沛,观察力强,人物画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用笔精到、场面宏大、设色妍丽。1640——1649年这一时期陈洪绶经历了亡国之变、画风有了明显的转变,人物画高古奇骇,极尽夸张,线条圆劲流畅。1650——1652年,晚年时期人物造型趋于简洁,用笔随意,高古淡雅。
二、《隐居十六观》图册
《隐居十六观》(1651年)是其离世前一年为好友沈颢所作,是陈洪绶晚年风格脱化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此作品是画家心中的隐士生活理想模式,但老莲虽有隐居的想法却未真正的隐居。
1.《隐居十六观》图册的内容
图册共二十页,前四页是作者的题跋,后十六页是引用了苏轼、杜甫、李白、陆游、白居易、陶渊明等诗文的典故创作的白描人物画,全画创意新颖,构图简洁,设色淡雅,近似白描。每页都有画家的署名,在最后一页还有自题:洪绶画赠石天先生,时辛卯中秋。
2.图册题识
《隐居十六观》的前四页是陈洪绶的题识,第一页分成三部分,先是题写图册名字“隐居十六观”。其次接着题写了图册中十六幅画的题目;访庄,酿桃,浇书,醒石,喷墨,味象,漱句,杖菊,浣砚,寒沽,问月,谱泉,囊幽,孤往,缥香,品梵。最后是作者的题记:枫溪洪绶标记。
第二、三、四页是作者的自题诗:
老莲无一可移情,越水吴山染不轻;来世不知何处去,佛天肯许再来生。
贫儿劣得买秋光,一片肝猪酌草堂;着意欲忘离乱事,重阳不见报重阳。
擘阮秋谿月,吾生自可为。难将一生事,料理水之湄。
山水缘,犹未断,朝暮定香桥畔。君去早来时,看得芙蓉一半。青盻青盻。乞与老莲作伴。
辛卯八月十五夜,烂醉西子湖,时吴香扶磨墨,卞云装吮管授余,乐为朗翁书赠。洪绶。
诗词题跋中处处显露出陈洪绶对隐逸生活的不舍与眷恋,国破家亡,身为遗民未能殉节使他耿耿余怀,难以释然,而在隐居的生活中使他找到了慰藉,但由于生计问题不得不使他结束隐居生活,在这些诗词中不难体现画家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老莲的隐居生活一半是出于自愿,而另一方面是时局艰难的无奈选择,最后因为生活贫困不能自足而放弃隐居,从而产生矛盾的心理和复杂的情绪。
3.“十六观”来源
“十六观”属于佛家典故,出自于净土宗的《观无量寿经》中的十六种观法,分别为:“日想观”、“水想观”、“宝地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像想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十六观是追求来生极乐世界的观想方式,陈洪绶只是借用十六观之名作《隐居十六观》图册,但画面内容却与佛经无关,只是借其典故以及寓意来描绘隐居生活如同极乐世界。王静灵在其《试论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册的形制》一文中称:“事实上“十六观”借用于其他领域的例子至迟可上溯到元代。顾瑛的《制曲十六观》,即取用其名,甚至仿其格式,唯原来在佛经中往生净土的概念,在此一变为制曲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其理想之境界。又明初文人冷谦也著有《琴声十六法》”。[ 卢辅圣主编. 朵云第68集·陈洪绶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148]图册中表现了隐士们无拘无束,精神满足的悠闲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他没有这种机会,画面其实反映了他隐而不得的心理状态。
三、《隐居十六观》图册的特点
陈洪绶晚年趋于淡泊,感怀生命飞逝,在人物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人物造型趋向简洁,用笔中更增添了萧散疏简的意味,人物画表现的更加高古淡雅。最鲜明的代表作便是《隐居十六观》图册,用笔随意,设色淡雅,人物奇崛古怪,线条潇洒,下面便从笔墨简洁、笔触随意、设色淡雅这三方面分析《隐居十六观》图册。
1.笔墨简洁
《隐居十六观》画册人物造型高古奇骇,头大身短,头和身的比例大约为一比四,用笔自然,线条圆润飘逸,这是因为他晚年心境平淡,已无求取功名,随之而来的便是笔墨的随心所欲,画面中的装饰美也大幅减少。每幅画都以极少的笔墨组织画面。“访庄”画一高士与盘坐在地上的高士交谈,二人旁边是缓缓的溪流,画中的溪流,几乎没有画河岸,只画了近处和远处的水流来表现。“醒石”画一高士靠卧石旁,画中的石床,只用了简单的墨线勾勒,并没有皴擦。“寒沽”中画两株枯树,一高士持杖提壶前往沽酒,高士虽向寒林走去,却无路暗示,远处也只画了一短截树枝。画中笔墨极简,多用线条表现人物特点,以尽可能的简略形象表现更多的画意。
2.笔触写意
陈洪绶以往的人物画中都以工笔为主,而在《隐居十六观》中运用了较多的写意笔触。在“酿桃”中,一高士坐在河边弯曲的老树干上,脚边有一酒尊,老树用墨点叶,树干的藤枝用细笔勾画,树木和坡石随意勾皴,画中老树用淡墨随意点散,更好的烘托出主题,表现了隐者随意自由的状态。“问月”中一高士坐坡石上,旁有酒翁,画中的枯树,用淡墨以大写意手法勾出树木,树叶以浓淡墨点随意点染,水分饱满,酣畅淋漓。这样随意的笔触正是陈洪绶晚期人物画高古淡雅特点的体现
3.用色淡雅
《隐居十六观》图册的色调淡雅。“酿桃”一画中的淡绿色的酒尊,浅红色的桃花,虽然染色但色调依旧淡雅。“孤往”中画一高士束发纨扇,正欲往前,图中纨扇染绿,其余都是墨色。整个画册的色调十分淡雅、高古,与隐居的主题和人物淡泊高远的胸怀相配。
四、结语
人物画自明末中期的唐寅、仇英后,明显呈现出衰微趋势,但陈洪绶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面貌不仅给清代人物画带来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近现代绘画。陳洪绶身处晚明社会动荡不安的环境,科举仕途不顺,经历了改朝换代,使他的思想从积极仕进到归隐求稳转变,但迫于生计问题又不得不让他放弃隐居生活,在作品《隐居十六观》图册中,我们便可了解到画家这种隐而不得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感情,《隐居十六观》图册运用近似于白描的手法,构图简洁,设色淡雅,一改前期艳丽和装饰感,线条潇洒,近乎写意,画法老辣,表现在笔墨简洁、笔触随意、设色淡雅这三个方面。通过对此图册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陈洪绶晚年的绘画风格,还可以认识到他晚年的思想,对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辅圣主编. 朵云第68集·陈洪绶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148
作者简介:
刘建荣(1991.1——),女,汉族,籍贯:河北省阜平县,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中国画,工笔人物。
关键词: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册;特点
一、陈洪绶的人物画发展的四个时期及特点
陈洪绶(1599——1652),字章侯,号老莲,明亡后号老迟、悔迟,晚年为僧,又号悔僧等。擅长画人物,兼工山水、花鸟,题材广泛,17世纪最伟大的人物画家,清代张庚在《国朝画征录》称他“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他在绘画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在于广泛吸收、借鉴传统的优秀艺术,他提出了“如以唐之韵,运宋之板;以宋之理,行元之格,则大成矣”艺术见解。人物画取法唐宋,唐代的张萱、周昉和北宋李公麟都对他影响较大;五代的贯休的罗汉画法也有借鉴;还有像近人学习丁云鹏、徐渭、蓝瑛等人都对他有影响。
陈洪绶的人物画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615——1631年这时期的人物画初露头角,用笔刚柔相济,工细法备,稍显装饰性。1632——1639年是风格形成期,这时期他精力充沛,观察力强,人物画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用笔精到、场面宏大、设色妍丽。1640——1649年这一时期陈洪绶经历了亡国之变、画风有了明显的转变,人物画高古奇骇,极尽夸张,线条圆劲流畅。1650——1652年,晚年时期人物造型趋于简洁,用笔随意,高古淡雅。
二、《隐居十六观》图册
《隐居十六观》(1651年)是其离世前一年为好友沈颢所作,是陈洪绶晚年风格脱化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此作品是画家心中的隐士生活理想模式,但老莲虽有隐居的想法却未真正的隐居。
1.《隐居十六观》图册的内容
图册共二十页,前四页是作者的题跋,后十六页是引用了苏轼、杜甫、李白、陆游、白居易、陶渊明等诗文的典故创作的白描人物画,全画创意新颖,构图简洁,设色淡雅,近似白描。每页都有画家的署名,在最后一页还有自题:洪绶画赠石天先生,时辛卯中秋。
2.图册题识
《隐居十六观》的前四页是陈洪绶的题识,第一页分成三部分,先是题写图册名字“隐居十六观”。其次接着题写了图册中十六幅画的题目;访庄,酿桃,浇书,醒石,喷墨,味象,漱句,杖菊,浣砚,寒沽,问月,谱泉,囊幽,孤往,缥香,品梵。最后是作者的题记:枫溪洪绶标记。
第二、三、四页是作者的自题诗:
老莲无一可移情,越水吴山染不轻;来世不知何处去,佛天肯许再来生。
贫儿劣得买秋光,一片肝猪酌草堂;着意欲忘离乱事,重阳不见报重阳。
擘阮秋谿月,吾生自可为。难将一生事,料理水之湄。
山水缘,犹未断,朝暮定香桥畔。君去早来时,看得芙蓉一半。青盻青盻。乞与老莲作伴。
辛卯八月十五夜,烂醉西子湖,时吴香扶磨墨,卞云装吮管授余,乐为朗翁书赠。洪绶。
诗词题跋中处处显露出陈洪绶对隐逸生活的不舍与眷恋,国破家亡,身为遗民未能殉节使他耿耿余怀,难以释然,而在隐居的生活中使他找到了慰藉,但由于生计问题不得不使他结束隐居生活,在这些诗词中不难体现画家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老莲的隐居生活一半是出于自愿,而另一方面是时局艰难的无奈选择,最后因为生活贫困不能自足而放弃隐居,从而产生矛盾的心理和复杂的情绪。
3.“十六观”来源
“十六观”属于佛家典故,出自于净土宗的《观无量寿经》中的十六种观法,分别为:“日想观”、“水想观”、“宝地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像想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十六观是追求来生极乐世界的观想方式,陈洪绶只是借用十六观之名作《隐居十六观》图册,但画面内容却与佛经无关,只是借其典故以及寓意来描绘隐居生活如同极乐世界。王静灵在其《试论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册的形制》一文中称:“事实上“十六观”借用于其他领域的例子至迟可上溯到元代。顾瑛的《制曲十六观》,即取用其名,甚至仿其格式,唯原来在佛经中往生净土的概念,在此一变为制曲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其理想之境界。又明初文人冷谦也著有《琴声十六法》”。[ 卢辅圣主编. 朵云第68集·陈洪绶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148]图册中表现了隐士们无拘无束,精神满足的悠闲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他没有这种机会,画面其实反映了他隐而不得的心理状态。
三、《隐居十六观》图册的特点
陈洪绶晚年趋于淡泊,感怀生命飞逝,在人物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人物造型趋向简洁,用笔中更增添了萧散疏简的意味,人物画表现的更加高古淡雅。最鲜明的代表作便是《隐居十六观》图册,用笔随意,设色淡雅,人物奇崛古怪,线条潇洒,下面便从笔墨简洁、笔触随意、设色淡雅这三方面分析《隐居十六观》图册。
1.笔墨简洁
《隐居十六观》画册人物造型高古奇骇,头大身短,头和身的比例大约为一比四,用笔自然,线条圆润飘逸,这是因为他晚年心境平淡,已无求取功名,随之而来的便是笔墨的随心所欲,画面中的装饰美也大幅减少。每幅画都以极少的笔墨组织画面。“访庄”画一高士与盘坐在地上的高士交谈,二人旁边是缓缓的溪流,画中的溪流,几乎没有画河岸,只画了近处和远处的水流来表现。“醒石”画一高士靠卧石旁,画中的石床,只用了简单的墨线勾勒,并没有皴擦。“寒沽”中画两株枯树,一高士持杖提壶前往沽酒,高士虽向寒林走去,却无路暗示,远处也只画了一短截树枝。画中笔墨极简,多用线条表现人物特点,以尽可能的简略形象表现更多的画意。
2.笔触写意
陈洪绶以往的人物画中都以工笔为主,而在《隐居十六观》中运用了较多的写意笔触。在“酿桃”中,一高士坐在河边弯曲的老树干上,脚边有一酒尊,老树用墨点叶,树干的藤枝用细笔勾画,树木和坡石随意勾皴,画中老树用淡墨随意点散,更好的烘托出主题,表现了隐者随意自由的状态。“问月”中一高士坐坡石上,旁有酒翁,画中的枯树,用淡墨以大写意手法勾出树木,树叶以浓淡墨点随意点染,水分饱满,酣畅淋漓。这样随意的笔触正是陈洪绶晚期人物画高古淡雅特点的体现
3.用色淡雅
《隐居十六观》图册的色调淡雅。“酿桃”一画中的淡绿色的酒尊,浅红色的桃花,虽然染色但色调依旧淡雅。“孤往”中画一高士束发纨扇,正欲往前,图中纨扇染绿,其余都是墨色。整个画册的色调十分淡雅、高古,与隐居的主题和人物淡泊高远的胸怀相配。
四、结语
人物画自明末中期的唐寅、仇英后,明显呈现出衰微趋势,但陈洪绶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面貌不仅给清代人物画带来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近现代绘画。陳洪绶身处晚明社会动荡不安的环境,科举仕途不顺,经历了改朝换代,使他的思想从积极仕进到归隐求稳转变,但迫于生计问题又不得不让他放弃隐居生活,在作品《隐居十六观》图册中,我们便可了解到画家这种隐而不得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感情,《隐居十六观》图册运用近似于白描的手法,构图简洁,设色淡雅,一改前期艳丽和装饰感,线条潇洒,近乎写意,画法老辣,表现在笔墨简洁、笔触随意、设色淡雅这三个方面。通过对此图册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陈洪绶晚年的绘画风格,还可以认识到他晚年的思想,对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辅圣主编. 朵云第68集·陈洪绶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148
作者简介:
刘建荣(1991.1——),女,汉族,籍贯:河北省阜平县,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中国画,工笔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