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复习课是对某一阶段所学知识以再现、整理等方法串起来,并通过查漏补缺,提高技能,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型。上好复习课,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复习课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
复习课的功能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三点:(1)温故而知新、查漏补缺;(2)通过梳理,促成知识网络结构;(3)综合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上好复习课,体现出复习课的功能呢?笔者认为首先要研读教材、理解复习课的目标,其次进行知识的梳理、建构知识网络,最后在形式多样的练习应用中进行深化提升。
一、研读教材,明确目标
学数学教材中基本每个单元末都安排了“整理和复习”的内容,并在学期末编排了“总复习”的内容,复习课在整册数学教材中占了很大比例。那么如何读懂教材、明确目标呢?
1.字斟句酌,读透教材,读出复习的内容
研读复习课教材时,要认真分析它的编排结构,研究例题、习题,每一个插图及旁注。这样才能领会编者的意图,明确复习的目标。如六年级“平面图形周长面积的复习和整理”一课。只要能细心研读,就会发现每个平面图形都增加了“虚线部分”,而这些虚线部分正体现了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渗透了转化的思想、简拼的方法等。所以,本课复习可从两条主线进行,一是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回顾;二是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2.比较教材,明确结构,读出复习的过程
笔者通过研读1到6年级复习课的教材,发现单元“整理复习”的教材编排大部分都有情境和复习思路。部分总复习课的编排则通过几道简单的练习说明要复习的内容。如五年级下册的“因数倍数总复习”虽然编排很简单,但其中蕴含需要复习的知识点有很多。这时作为教师更应该认真回顾和研读该知识点的单元教材和练习,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梳理。
二、回忆梳理,建构网络
特级教师林良富老师在他著名的“珍珠理论”中讲道:“复习课好比是将一颗颗发光的珍珠串起来,使之成为一条美丽的项链。”如何让学生将知识点回忆起来并将它们顺利地串起来呢?
1.挖掘起点——先梳理,再练习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将已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沟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其结构化、系统化。再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此方法适合知识点不多且内容板块较清晰的复习课教学。大致可利用以下模式进行:
笔者曾教学“圆的复习整理”,课上先让学生用已经学的知识介绍圆,并板书提炼出圆心、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周长、面积等概念。进行周长和面积计算复习时,则先让学生说一说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然后用课件动态展示推导过程。通过“化曲为直”和“把圆转化成长方形”这两个转化思想进行复习。最后整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整堂课,教师通过“学生自主介绍”“媒体动态展示”“小组交流梳理”三个板块将圆的知识进行有序整理,使圆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寻找支点——边整理,边练习
这种方法是教師寻找能构架起知识网络的素材,巧妙地将多且零碎的知识点在边整理边练习的过程中自然串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教学中整理与练习交替进行,融会贯通。这种梳理方法一般可在知识点多、学生自主回忆整理有困难时使用。大致可通过以下模式进行:
“比和比例总复习”这堂课需要复习的知识点相当多,如果让学生自主整理,肯定是行不通的。通过实践,笔者寻找到了构架起知识网络的支点,并利用边理边练的方式分以下5步进行:(1)教师板书“3÷12”,问:看到这个算式你想到什么?学生:3:12、9:36、、0.25等。(2)3除以12为什么能写成比呢?(3)3÷12还能写成怎样的比?(4)那么多的比,哪个是最简整数比?(5)老师也想到了一个比3:12=0.6:(),它的前项是0.6,它的后项会是几呢?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在“什么是解比例,解比例要注意什么”的案例中,教师通过利用除法算式“3÷12”这个支点展开复习教学,借助这个支点既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又让学生感受到比和比例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三、精设练习,面向全体
复习课的练习设计重在通过综合性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在复习课中,要设计高质量的练习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水平,要注意以下两点:
1.分层练习——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复习课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如何使优生“吃饱”,又使差生“消化”,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笔者曾教学三年级上册“四边形单元复习课”,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四边形,掌握它们的特征,并理解周长的概念,能正确计算周长,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第一层次:基本练习,夯实基础
在点子图中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说一说它们的特征;计算长、正方形的周长。
(2)第二层次:解决问题,灵活应用
长方形花坛的长5米,宽3米,花坛的周长是多少?
手帕的边长2分米,用9分米绸带能围一圈吗?
(3)第三层次:拓展练习,有效提升
猜一猜,方格图中花坛所需要的围栏谁长谁短?(①号为长7格宽1格,②号长5格宽3格)
2.综合应用——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孤立的知识点难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所以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设计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用灵活的策略解决问题。
如在“万以内加减法”的复习课中,笔者设计了一组综合练习: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分别是:103元、374元、296元、185元、297元和207元,问:(1)王老师带了600元,买了( ),还剩( )元?(2)商场搞促销活动,满500减120,买哪两样商品可以参加满减活动?(3)王老师最后选择了买一条裤子和一双旱冰鞋,实际要付多少钱?通过三个问题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且沟通了知识间的横向、纵向联系。
通过扎实复习课的教学,能使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扎实复习课的教学,能使学生在回顾旧知、梳理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新的收获、新的体验、新的成长。
【参考文献】
[1]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
[2]陈永明主编.数学习题教学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3]吴正宪主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师大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
复习课的功能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三点:(1)温故而知新、查漏补缺;(2)通过梳理,促成知识网络结构;(3)综合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上好复习课,体现出复习课的功能呢?笔者认为首先要研读教材、理解复习课的目标,其次进行知识的梳理、建构知识网络,最后在形式多样的练习应用中进行深化提升。
一、研读教材,明确目标
学数学教材中基本每个单元末都安排了“整理和复习”的内容,并在学期末编排了“总复习”的内容,复习课在整册数学教材中占了很大比例。那么如何读懂教材、明确目标呢?
1.字斟句酌,读透教材,读出复习的内容
研读复习课教材时,要认真分析它的编排结构,研究例题、习题,每一个插图及旁注。这样才能领会编者的意图,明确复习的目标。如六年级“平面图形周长面积的复习和整理”一课。只要能细心研读,就会发现每个平面图形都增加了“虚线部分”,而这些虚线部分正体现了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渗透了转化的思想、简拼的方法等。所以,本课复习可从两条主线进行,一是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回顾;二是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2.比较教材,明确结构,读出复习的过程
笔者通过研读1到6年级复习课的教材,发现单元“整理复习”的教材编排大部分都有情境和复习思路。部分总复习课的编排则通过几道简单的练习说明要复习的内容。如五年级下册的“因数倍数总复习”虽然编排很简单,但其中蕴含需要复习的知识点有很多。这时作为教师更应该认真回顾和研读该知识点的单元教材和练习,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梳理。
二、回忆梳理,建构网络
特级教师林良富老师在他著名的“珍珠理论”中讲道:“复习课好比是将一颗颗发光的珍珠串起来,使之成为一条美丽的项链。”如何让学生将知识点回忆起来并将它们顺利地串起来呢?
1.挖掘起点——先梳理,再练习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将已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沟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其结构化、系统化。再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此方法适合知识点不多且内容板块较清晰的复习课教学。大致可利用以下模式进行:
笔者曾教学“圆的复习整理”,课上先让学生用已经学的知识介绍圆,并板书提炼出圆心、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周长、面积等概念。进行周长和面积计算复习时,则先让学生说一说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然后用课件动态展示推导过程。通过“化曲为直”和“把圆转化成长方形”这两个转化思想进行复习。最后整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整堂课,教师通过“学生自主介绍”“媒体动态展示”“小组交流梳理”三个板块将圆的知识进行有序整理,使圆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寻找支点——边整理,边练习
这种方法是教師寻找能构架起知识网络的素材,巧妙地将多且零碎的知识点在边整理边练习的过程中自然串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教学中整理与练习交替进行,融会贯通。这种梳理方法一般可在知识点多、学生自主回忆整理有困难时使用。大致可通过以下模式进行:
“比和比例总复习”这堂课需要复习的知识点相当多,如果让学生自主整理,肯定是行不通的。通过实践,笔者寻找到了构架起知识网络的支点,并利用边理边练的方式分以下5步进行:(1)教师板书“3÷12”,问:看到这个算式你想到什么?学生:3:12、9:36、、0.25等。(2)3除以12为什么能写成比呢?(3)3÷12还能写成怎样的比?(4)那么多的比,哪个是最简整数比?(5)老师也想到了一个比3:12=0.6:(),它的前项是0.6,它的后项会是几呢?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在“什么是解比例,解比例要注意什么”的案例中,教师通过利用除法算式“3÷12”这个支点展开复习教学,借助这个支点既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又让学生感受到比和比例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三、精设练习,面向全体
复习课的练习设计重在通过综合性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在复习课中,要设计高质量的练习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水平,要注意以下两点:
1.分层练习——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复习课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如何使优生“吃饱”,又使差生“消化”,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笔者曾教学三年级上册“四边形单元复习课”,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四边形,掌握它们的特征,并理解周长的概念,能正确计算周长,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第一层次:基本练习,夯实基础
在点子图中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说一说它们的特征;计算长、正方形的周长。
(2)第二层次:解决问题,灵活应用
长方形花坛的长5米,宽3米,花坛的周长是多少?
手帕的边长2分米,用9分米绸带能围一圈吗?
(3)第三层次:拓展练习,有效提升
猜一猜,方格图中花坛所需要的围栏谁长谁短?(①号为长7格宽1格,②号长5格宽3格)
2.综合应用——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孤立的知识点难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所以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设计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用灵活的策略解决问题。
如在“万以内加减法”的复习课中,笔者设计了一组综合练习: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分别是:103元、374元、296元、185元、297元和207元,问:(1)王老师带了600元,买了( ),还剩( )元?(2)商场搞促销活动,满500减120,买哪两样商品可以参加满减活动?(3)王老师最后选择了买一条裤子和一双旱冰鞋,实际要付多少钱?通过三个问题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且沟通了知识间的横向、纵向联系。
通过扎实复习课的教学,能使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扎实复习课的教学,能使学生在回顾旧知、梳理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新的收获、新的体验、新的成长。
【参考文献】
[1]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
[2]陈永明主编.数学习题教学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3]吴正宪主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师大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