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论书》读书笔记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yf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书》,作者苏轼,《论书》摘自《东坡集》。
  全文是北宋倡导尚意书风的苏轼所著。苏轼为人旷达正直,对诗书画都很擅长,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对于书法,他强调“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长于行书,他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黄庭坚在《山谷集》中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書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酬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董其昌也曾称赞“全用正锋,是坡公兰亭也”。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等。苏轼一生坎坷,因政权的不断转手,他的一生也在不停地经历着起伏。因此他的思想中既有文人的儒家思想,也浸透着佛教与道教的影响,他的书法理论主要体现了崇尚自然的老庄思想。
  晋卫烁《笔阵图》就有“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唐徐浩《论书》中也有“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人们常说的肥瘦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结构上才会相得益彰。张怀瓘在《书断》中说:以筋骨之形,以神情调色。孙过庭《书谱》也有“即骨即存矣,而道润加工”句,而苏轼《论书》中第一句:“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书法作品一定要有精神、气韵、骨力、肥瘦、浓淡,五样缺一都不成为书法。
  苏轼在这些前人关于书法筋骨血肉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书必有神、气、骨、肥瘦、浓淡”的观点。将前人书法中关于精、气、骨、肥瘦、浓淡这几个习惯加以概括以及形式化,使这五者称为书法评价的审美规则体系,一个完整的评价框架。
  清代书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有一段著名书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这是对几个朝代的书法艺术特征进行了高度准确的概括。宋人尚意即是说宋代书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法度。宋代书家不泥古法,提倡适意的艺术主张。而在“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句中,第一、二句实为对气韵的强调,第三句为对俗的厌恶。都是建立在人的品性与学识修养上的,而这也是北宋尚意书风的核心。书家的修养决定着境界的高与低。这与广义上的清代印人书家赵之谦提出的“印外求印”一个道理。
  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观点后,在进行文艺批评是,常常将作品与个人联系起来,以人论书思想即源于此。东汉蔡邕的《笔论》用“若坐若行”描绘人的生命动作的词来比喻书法作品。后王右军早《笔势论》中以多力丰筋的生命动态特征来比喻书法。南朝王僧虔分时在《笔意赞》中说“竖之秒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这方可绍与古人”。用人的心理和灵魂等精神方面比喻书法,东坡在《论书》中以“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概括说来,即“书如其人”,也即晋人所谓的“字如其人”。“书如其人”其实是在倡导学养人品,但在宋朝,“书如其人”是对书法创作的合乎目的性的期望。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强调了书法作品的高下与书家的学养密切相关。
  “意造本无法,无意于佳乃佳”唐人所崇尚的法度,在宋代的文人雅玩中渐渐消解,但并不是不需要法只是在强调意的之外,不为法度束缚。要出新意与法度之外,寄妙理与豪放之外,推崇颜鲁公的新意和柳公权“变颜自出”。
其他文献
【摘要】:《马桥词典》是作家韩少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采用了特殊的词典形式来构建小说,共115个词条,展现了生动形象的马桥传奇和各具特色的以本义、盐午、马鸣为代表的马桥人,思考了在大时代发展下独立的马桥历史和马桥极具特色的文化心理。本文致力于探讨《马桥词典》作为寻根文学的典型性,一些人物的经历,并结合题材结构语言着重展示马桥人在历史巨变中的乡土文化的变化与发展。  【关键词】:《马桥词典》;乡土文化
期刊
【摘要】:《奔月》是鲁迅于1926年12月30日在厦门创作的一篇小说,最初发表在1927年1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2卷第2期,后被编入《故事新编》。小说取材于“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上古神话故事,作品淡化了英雄和美女的浪漫爱情故事,描写的是庸常的生活场景。鲁迅延续了“五四”新文学创作平民化和世俗话的倾向,表现了启蒙先驱者在五四落潮之后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鲁迅;《奔月》; 影射
期刊
在中国古代波诡云谲的政治局面中,少有文人能够游刃有余,他们通常逃不开怀才不遇、排挤打压、贬谪流放的困境。面对现实政治带来的困境,有的文人如司马迁,化悲愤为动力,“发愤著书”,扬名后世。但是像他这样,只是做到了缓释痛苦,没有达到最终的超脱,也没有寻求超脱的打算。还有的文人,如陶渊明,从老庄中领悟本真朴实的“自然”;如王维,从佛禅中体会物我冥和的“无我”智慧;如刘禹锡,饶有“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的
期刊
【摘要】:凯文·鲍尔斯的处女作《黄鸟》,讲述了主人公巴特尔的战争经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是读来却让人回味无穷。造成这种阅读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小说所使用了时间倒错的叙事策略。通过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的不和谐,凯文·鲍尔斯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在伊拉克战场到底发生了什么。  【关键词】:时间倒错,故事时间,叙事时间,叙事意义  与以往的战争小说不同的是,《黄鸟》的作家--凯文·鲍尔斯,曾
期刊
【摘要】:《最蓝的眼睛》向读者揭示传媒手段的这种强大的宣传力量宣扬白人文化的审美观以及价值观,与此同时扭曲黑人的心灵。托尼·莫里森向人们展示了“在这个人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害的世上如何完整地生存”。文化与种族一样,从本质上来说无优劣之分。不过当两种文化同在一个社会体制下时,会产生强势文化以及弱势文化。本文从文化价值和文化意识两方面,对白人文化下黑人心灵的变化以及心理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黑人心
期刊
送别诗、寄赠诗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笔下的重要体裁,唐代诗人杜甫也创作了许多送别亲友、思旧怀人的佳作。在怀念李白的诗作中杜甫写道:“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点明了李杜二人所在地点,对两地景物进行了点染式描写,将难以相会的失落、对友人的挂念交织其中,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情味。这一“两地分叙”的手法在杜甫的其他诗篇中也有体现,即在一联或两联诗中对两个地点分别进行描写,本文拟对这一手法做简要分析。  一、“两
期刊
【摘要】:在传统时代,严重缺乏图像、影像、录音等资料,小说将社会真实的一面,描写在小说中,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逼真,这是与文献资料所不同之处。本文以《红楼梦》中描述的戏曲文化史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史料或文物资料,运用文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哲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心理学等多重视角来观照小说《红楼梦》中的戏曲文化史料,从而弥补戏曲史的不足。  【关键词】:红楼梦;古典小说
期刊
【摘要】:在《红楼梦》中,从开始一直到结尾都贯穿的一个小人物,那边是刘姥姥。这个地道的农村老妇只有靠“几亩薄田过活”,前后共有3次进贾府,其中大段的主要描写有第六回、第三十九回、第四十回、第四十一回、第四十二回、第一百一十三回、第一百一十九回,而第一百二十回只是简略一写,但是对刘姥姥的整个人物形象给了一个圆满的刻画。刘姥姥的几次进入大观园,分别属于大观园的三个不同时期:发展期、极致期、衰败期。可以
期刊
【摘要】:在现实社会中,环境恶化、道德沦丧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了我们议论的热点。有毒食品虽不能像刀刃那样直接要人性命,但给人和社会带来的伤害和恐慌比刀刃兵器之伤人尤胜。古代的冷兵器虽然不能够像现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样,但同样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伤害。作品《十八般兵器》中蔬菜食品替代的兵刃表达了我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关注和看法。当然作品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另一种解读方式,冷兵器是会伤害人的,蔬菜代替兵器的利刃
期刊
【摘要】:通过使用格雷马斯的六个行动元分析《啼笑因缘》,按照故事发展的情节和人物的出场与变化,从而分析其内部的复杂关联,可以看出各个矛盾势力之间的冲突,整理并分类内容的深层结构,使得文章的层次更加清晰,人物的性格也更加鲜明起来。  【关键词】:行动元;《啼笑因缘》;深层结构  一.格雷马斯的行动元理论与《啼笑因缘》  格雷马斯是法国结构主义“后四子”的杰出代表人物,法国结构主义对于文学研究方法做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