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服务业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灌南县服务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对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强。但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滞后,存在总量小、比重低,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不高、对经济拉动力不强等问题。本文剖析了影响服务业发展的诸多因素,提出从政策引导、规划先行、城市化进程、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大服务业投入和提高居民收入等方面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灌南经济增长进入高速上升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居民消费进入转型提升期。加快发展服务业,形成更加完备的服务业体系,更有效地吸纳城乡新增就业,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升和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发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灌南县服务业的现状及特征
改革开放以前,服务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吸纳从业人数大大增加,服务业总量迅速扩张,比重稳步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增强。
(一)服务业发展趋势快于整体经济,贡献不断增大
改革开放以来,灌南经济全面推进,服务业发展尤为突出。1978-2010年间灌南服务业可比价增长了79.2倍,而同期灌南整体经济只增长了25倍;期间服务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4.6%,高出整体经济4.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1978-2010年的32年间,三次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8.12%、49.06%和24.75%。从各时期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系数由“六五”时期的49.70%下降到“十一五”时期的18.12%;第二、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由“六五”时期的28.03%、22.27%分别上升到“十一五”时期的49.06%和32.82%,分别提升了21.03和10.55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第三产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
(二)服务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大,比重快速上升
灌南县是传统农业县,服务业基础薄弱,改革开放初期,服务业规模很小,1980年以前,服务业增加值不足1000万元,几近忽略不计;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服务业也以前所未有的势头高速增长,1990年突破1亿元,年均增加1000万元;“八五”以来,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带动下,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10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0.5亿元,30年增加了405倍。32年来灌南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大幅上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11.8%上升到2010年的28.9%,上升了17.1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
长期以来,灌南县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保持同步发展,总量规模稳步扩大,占服务业的比重相对保持平稳。2000年以后,随着新一轮经济的快速增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中的比重迅速攀升,2010年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为68.1%,较2000年提升了10.1个百分点。
(四)服务业吸纳就业作用显著,服务经济能力增强
2010年,全县第三产业就业人数9.95万人,较1991年(三产普查)增加了6.08万人,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27.8%,服务业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在就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对税收收入的贡献也在日益增加。2010年,全县实现服务业税收收入8.81亿元,占税收总收入的54.4%,是1991年服务业税收收入442万元的199倍,服务业成为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
二、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灌南县服务业在过去32年的发展历程中,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服务业发展滞后工业,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服务业发展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与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相比,明显处于劣势。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凭借总量大、增速快的优势,拉动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在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持续扩张,而服务业的年均增长速度慢于工业增长速度2.6个百分点。特别是2004年以来,随着工业经济迅猛发展,6年间二产占比提升了18.6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却下降了2.7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发展表现极不平衡。
二是服务业规模小、比重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不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服务业占比世界平均水平为60%,近年来我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0%左右,2010年服务业比重调整为28.9%,差距明显。从国内看,2010年我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全国、全省、全市分别低14.1、11.7和8.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难以有效显现。
三是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服务业内部结构还不合理。灌南县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差。目前全县服务业仍以消费型服务业为主,是一种被动性发展,对内服务特征明显。而生产性、文化娱乐性以及物流、科研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滞后,对外服务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不高。
四是服务业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目前全县服务业领域中还没有一批数量、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更缺乏在区域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产业,缺少对服务业的整体支撑作用。服务业产业化程度偏低,生产性服务业缺乏,服务业产业链较短,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技术水平和社会化组织程度均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当前服务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和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的客观规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第一、二产业较为发达的物质财富比较丰足的基础上,要在工业化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转化”。当一产比重下降到20%以下,并且二产的比重高于三产,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降低到10%左右,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三产比重逐步高于二产比重,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一产比重大,则产业结构水平低,三产业比重大,则产业结构水平高。2010年,灌南县三次产业比为20.84%:50.23%:28.93%,依据这一理论判断,现阶段灌南经济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工业经济的主导特征明显。
二是城镇化进程缓慢的制约。城镇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化的推进和集聚效应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说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城镇化率是正相关关系。灌南县城镇化建设起步较晚,2000年以前城镇化水平不足15%,截止2010年城镇化率也仅为39.2%,低于全国、全省、全市10.8、21.4和4.0个百分点。由于城市化水平低,缺乏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口规模,所以服务业发展进程滞后,城市集聚度不高,服务业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
三是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的影响。受历史和区域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灌南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始终处于全省靠后。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952元,分别低于省、市8992和50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199元,分别低于省、市2919和84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25:1;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达到8464元,而农民人均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仅为4668元,服务性消费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下。
关键词:服务业;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灌南经济增长进入高速上升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居民消费进入转型提升期。加快发展服务业,形成更加完备的服务业体系,更有效地吸纳城乡新增就业,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升和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发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灌南县服务业的现状及特征
改革开放以前,服务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吸纳从业人数大大增加,服务业总量迅速扩张,比重稳步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增强。
(一)服务业发展趋势快于整体经济,贡献不断增大
改革开放以来,灌南经济全面推进,服务业发展尤为突出。1978-2010年间灌南服务业可比价增长了79.2倍,而同期灌南整体经济只增长了25倍;期间服务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4.6%,高出整体经济4.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1978-2010年的32年间,三次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8.12%、49.06%和24.75%。从各时期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系数由“六五”时期的49.70%下降到“十一五”时期的18.12%;第二、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由“六五”时期的28.03%、22.27%分别上升到“十一五”时期的49.06%和32.82%,分别提升了21.03和10.55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第三产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
(二)服务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大,比重快速上升
灌南县是传统农业县,服务业基础薄弱,改革开放初期,服务业规模很小,1980年以前,服务业增加值不足1000万元,几近忽略不计;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服务业也以前所未有的势头高速增长,1990年突破1亿元,年均增加1000万元;“八五”以来,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带动下,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10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0.5亿元,30年增加了405倍。32年来灌南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大幅上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11.8%上升到2010年的28.9%,上升了17.1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
长期以来,灌南县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保持同步发展,总量规模稳步扩大,占服务业的比重相对保持平稳。2000年以后,随着新一轮经济的快速增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中的比重迅速攀升,2010年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为68.1%,较2000年提升了10.1个百分点。
(四)服务业吸纳就业作用显著,服务经济能力增强
2010年,全县第三产业就业人数9.95万人,较1991年(三产普查)增加了6.08万人,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27.8%,服务业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在就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对税收收入的贡献也在日益增加。2010年,全县实现服务业税收收入8.81亿元,占税收总收入的54.4%,是1991年服务业税收收入442万元的199倍,服务业成为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
二、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灌南县服务业在过去32年的发展历程中,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服务业发展滞后工业,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服务业发展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与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相比,明显处于劣势。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凭借总量大、增速快的优势,拉动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在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持续扩张,而服务业的年均增长速度慢于工业增长速度2.6个百分点。特别是2004年以来,随着工业经济迅猛发展,6年间二产占比提升了18.6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却下降了2.7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发展表现极不平衡。
二是服务业规模小、比重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不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服务业占比世界平均水平为60%,近年来我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0%左右,2010年服务业比重调整为28.9%,差距明显。从国内看,2010年我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全国、全省、全市分别低14.1、11.7和8.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难以有效显现。
三是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服务业内部结构还不合理。灌南县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差。目前全县服务业仍以消费型服务业为主,是一种被动性发展,对内服务特征明显。而生产性、文化娱乐性以及物流、科研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滞后,对外服务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不高。
四是服务业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目前全县服务业领域中还没有一批数量、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更缺乏在区域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产业,缺少对服务业的整体支撑作用。服务业产业化程度偏低,生产性服务业缺乏,服务业产业链较短,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技术水平和社会化组织程度均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当前服务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和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的客观规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第一、二产业较为发达的物质财富比较丰足的基础上,要在工业化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转化”。当一产比重下降到20%以下,并且二产的比重高于三产,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降低到10%左右,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三产比重逐步高于二产比重,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一产比重大,则产业结构水平低,三产业比重大,则产业结构水平高。2010年,灌南县三次产业比为20.84%:50.23%:28.93%,依据这一理论判断,现阶段灌南经济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工业经济的主导特征明显。
二是城镇化进程缓慢的制约。城镇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化的推进和集聚效应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说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城镇化率是正相关关系。灌南县城镇化建设起步较晚,2000年以前城镇化水平不足15%,截止2010年城镇化率也仅为39.2%,低于全国、全省、全市10.8、21.4和4.0个百分点。由于城市化水平低,缺乏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口规模,所以服务业发展进程滞后,城市集聚度不高,服务业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
三是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的影响。受历史和区域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灌南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始终处于全省靠后。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952元,分别低于省、市8992和50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199元,分别低于省、市2919和84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25:1;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达到8464元,而农民人均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仅为4668元,服务性消费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