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由于“基地”组织与世界各地恐怖组织的相互结合,国际恐怖势力已由过去阿富汗的“单中心”向世界各地的“多中心”发展,形成了一道新的“恐怖链条”;他们在打击美国的同时,也将矛头对准美国的盟友;在袭击方式上,以自杀式连环爆炸为主,由攻击硬目标转向攻击软目标,并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为其恐怖行动服务。
[关键词] 恐怖主义; 基地组织; 自杀性袭击; 大众传媒
[中图分类号] D73/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24-0025-02
2005年11月9日晚,约旦首都安曼3家酒店发生3起爆炸,造成至少56人遇难,300多人受伤。遇难者中包括赴约旦交流的中国国防大学学员代表团的3名学员,另有1名学员受伤。袭击次日,“基地”组织在伊拉克的分支机构在网站上宣称,他们对此次爆炸事件负责。约旦首都安曼的爆炸案再次引起世界各国对国际恐怖主义的关注。透过安曼爆炸案,人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呈现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一、以“基地”组织为基干的国际恐怖主义势力重新活跃,其活动范围更加广泛。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给予“基地”组织以重创,其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残余力量分别逃往其他中小国家,国际恐怖活动一时势微。但“基地”组织并未被彻底摧毁。在经过一段蛰伏期后,其力量进行了新的分化组合。尤其是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为“基地”组织提供了新的转圜机会,借助这一战争,以“基地”组织为基干的国际恐怖势力再度活跃。目前,“基地”组织成员分布在世界数十个国家,尽管力量相对分散,但美国等西方国家认为他们仍有发动大规模恐怖袭击的能力。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恐怖组织正在以“基地”组织为榜样,不断追求“基地”组织的品牌效应,从而使各地的恐怖组织本身日益“基地化”。近年来发生在土耳其、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和伊拉克等地的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虽然多为当地恐怖分子所为,但其背后却明显有“基地”组织的影子。
由于“基地”组织与世界各地恐怖组织的相互结合,国际恐怖势力已由过去阿富汗的“单中心”向世界各地的“多中心”发展,其活动范围更加广泛。中东(西亚北非)——高加索——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已成为国际恐怖活动的高发地区,形成了一道弧状的“恐怖链条”。
二、在恐怖袭击方面,由攻击“硬目标”转向攻击防范薄弱的“软目标”,致使更多的无辜平民遇害。9·11事件发生后,由于各国政府普遍增强了反恐力度,积极制定了针对恐怖主义袭击的安全战略,并在各个层面上加强了反恐合作,使得恐怖分子难以像以往那样对各国的政治领导人、外交官、军警人员、跨国公司经理等有国际名望的人物、国家要害部门和类似美国国际贸易中心那样的象征性目标实施成功的袭击。在这种情况下,恐怖分子便将袭击矛头转向防守薄弱的地方,如商店、地铁、公交车、酒店、旅游景点、港口、船只、海上石油设施,甚至学校和医院等,这就使更多无辜平民成为直接打击对象。在当代世界,形形色色的恐怖主义行为各异,然而,杀害平民百姓,则成为它们的共同特性。恐怖分子不仅针对成年人,而且将打击对象转向了未成年人,俄罗斯别斯兰中学人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三、在袭击方式上以“人体炸弹”和“汽车炸弹”等自杀性恐怖爆炸最为“流行”,并多以“连环”爆炸来增强恐怖效果。自杀性袭击方式是恐怖活动中最极端、对公众心理冲击最强烈的表现形式,由于其隐蔽性强、杀伤力大、令人难以防范,加之自杀式袭击者在攻击过程中死亡,不需要为其准备逃离路线,也不必担心其会落到警方手中,泄露组织的有关信息,因此,这一方式已越来越多地被国际恐怖组织所采用。另外,在实施爆炸时,恐怖分子又经常制造“连环”爆炸,以增强恐怖效果。此次约旦首都安曼的爆炸也是连环爆炸。
四、国际恐怖势力在袭击美国的同时,也将袭击矛头对准美国的盟友。以“基地”组织为首的国际恐怖势力多年来一直以美国为首要袭击目标,虽然阿富汗战争使“基地”组织遭受沉重打击,但其视美国为首要敌人的目标并未改变。在他们看来,只有打垮美国,才有可能将西方势力从中东乃至伊斯兰世界驱逐出去,从而实现其建立伊斯兰神权政治统治的最终目标。近年来,伊拉克已成为新的恐怖主义训练场,利用这一训练场,扎卡维等“基地”组织新生代领导人率领前阿富汗圣战者及其后代,对美国为首的占领军和伊拉克现政权展开了新一轮圣战。在伊拉克境内,他们既袭击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军队和伊拉克警察车队,也袭击清真寺、教堂以及慈善机构;既暗杀联合国高级代表和伊拉克政府高级官员,也处决宗教界人士、外国记者、普通打工者等。总之,为了打击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和削弱伊拉克政权,他们最大限度地追求恐怖效果,其中不惜以牺牲本国无辜平民为代价。美军士兵“虐囚”事件被曝光后,中东国家掀起反美浪潮,借助这一浪潮,伊拉克境内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也明显呈上升趋势。
源于“基地主义”的恐怖袭击不仅对准美国,而且对准追随美国的西欧国家。2004年3月11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发生了爆炸案,此次爆炸案导致西班牙政府的更迭,并使新政府完成了从伊拉克撤军。2005年7月7日,在西班牙马德里爆炸案发生一年多之后,英国伦敦又遭受两轮恐怖袭击,伤亡虽然不如马德里爆炸案惨重,但引发了世界范围的震荡,因为基地组织在英国本土发动恐怖袭击,多年来这还是第一次,这也是9·11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新动向。除了西班牙、英国等西欧国家外,被“基地主义”信奉者视为美国追随者的沙特阿拉伯、埃及、巴基斯坦、约旦等国也同样遭受恐怖主义的打击。在沙特阿拉伯,发生了多起爆炸、绑架案,其港口城市吉达美国领事馆甚至遭到武装攻击;在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的车队两度遭到袭击;在埃及,继塔巴市发生针对以色列游客的连环爆炸案后,沙姆沙伊赫又发生针对总统穆巴拉克和西方游客的连环爆炸案;而约旦一直被认为是中东地区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如今,这片中东的“安全绿洲”也蒙上恐怖阴影。
五、在实施恐怖行动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被用来作为扩大恐怖影响的有力武器。现代大众传媒的即时性同步报道和机械复制功能可以使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甚至在发生的同时就传达给全世界。另外,就媒体本身对社会的影响和能够左右舆论走向而言,它反过来又能影响事态的发展。这样传媒与新闻事件之间本身就形成了一种互动的关系,任何耸人听闻的恐怖活动必定引发媒体争先恐后的宣传报道,而这正好达到了恐怖分子原本的目的:使恐怖活动超出其本身所具有的破坏力和影响力。近年国际恐怖势力的“独创性”行动是通过网络和视频等现代传媒方式多次播放外国人质被斩首的画面,利用电视屏幕的再现功能将恐怖主义直接传达给观众。这种动态的画面式的恐怖主义,比平面媒体上的铅字形态的恐怖主义更能对观众产生视觉冲击力,更能增强其恐怖效果,从而对民众心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再有,恐怖组织还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显示自身的存在,或者进行讹诈、欺骗和威胁等,表现出明显的策略倾向。例如,2004年英国人质比格利从被绑架到被斩首的二十多天里,各国的电视节目几乎每天播出他的画面和恐怖分子不断提出的条件。在此期间,意大利、法国、菲律宾和印度等国的人质相继获释,而美国的人质却被斩首,比格利一度出现获释希望,但最后还是没能幸免。事后,有人分析说,恐怖分子迟早会杀害比格利,只是出于刺激公众舆论考虑,才让他在媒体当“演员”而多延续了一段时间的生命。
作为国际公害和人类社会的共同敌人,国际恐怖主义严重违反国际法原则,破坏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约旦首都安曼爆炸案发生后,联合国、伊斯兰会议组织、美、俄和中国等一致强烈谴责这起事件。胡锦涛总书记在强烈谴责这一恐怖袭击行径的同时,重申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愿同包括约旦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加强反恐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
(本文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许冬梅
[关键词] 恐怖主义; 基地组织; 自杀性袭击; 大众传媒
[中图分类号] D73/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24-0025-02
2005年11月9日晚,约旦首都安曼3家酒店发生3起爆炸,造成至少56人遇难,300多人受伤。遇难者中包括赴约旦交流的中国国防大学学员代表团的3名学员,另有1名学员受伤。袭击次日,“基地”组织在伊拉克的分支机构在网站上宣称,他们对此次爆炸事件负责。约旦首都安曼的爆炸案再次引起世界各国对国际恐怖主义的关注。透过安曼爆炸案,人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呈现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一、以“基地”组织为基干的国际恐怖主义势力重新活跃,其活动范围更加广泛。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给予“基地”组织以重创,其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残余力量分别逃往其他中小国家,国际恐怖活动一时势微。但“基地”组织并未被彻底摧毁。在经过一段蛰伏期后,其力量进行了新的分化组合。尤其是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为“基地”组织提供了新的转圜机会,借助这一战争,以“基地”组织为基干的国际恐怖势力再度活跃。目前,“基地”组织成员分布在世界数十个国家,尽管力量相对分散,但美国等西方国家认为他们仍有发动大规模恐怖袭击的能力。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恐怖组织正在以“基地”组织为榜样,不断追求“基地”组织的品牌效应,从而使各地的恐怖组织本身日益“基地化”。近年来发生在土耳其、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和伊拉克等地的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虽然多为当地恐怖分子所为,但其背后却明显有“基地”组织的影子。
由于“基地”组织与世界各地恐怖组织的相互结合,国际恐怖势力已由过去阿富汗的“单中心”向世界各地的“多中心”发展,其活动范围更加广泛。中东(西亚北非)——高加索——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已成为国际恐怖活动的高发地区,形成了一道弧状的“恐怖链条”。
二、在恐怖袭击方面,由攻击“硬目标”转向攻击防范薄弱的“软目标”,致使更多的无辜平民遇害。9·11事件发生后,由于各国政府普遍增强了反恐力度,积极制定了针对恐怖主义袭击的安全战略,并在各个层面上加强了反恐合作,使得恐怖分子难以像以往那样对各国的政治领导人、外交官、军警人员、跨国公司经理等有国际名望的人物、国家要害部门和类似美国国际贸易中心那样的象征性目标实施成功的袭击。在这种情况下,恐怖分子便将袭击矛头转向防守薄弱的地方,如商店、地铁、公交车、酒店、旅游景点、港口、船只、海上石油设施,甚至学校和医院等,这就使更多无辜平民成为直接打击对象。在当代世界,形形色色的恐怖主义行为各异,然而,杀害平民百姓,则成为它们的共同特性。恐怖分子不仅针对成年人,而且将打击对象转向了未成年人,俄罗斯别斯兰中学人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三、在袭击方式上以“人体炸弹”和“汽车炸弹”等自杀性恐怖爆炸最为“流行”,并多以“连环”爆炸来增强恐怖效果。自杀性袭击方式是恐怖活动中最极端、对公众心理冲击最强烈的表现形式,由于其隐蔽性强、杀伤力大、令人难以防范,加之自杀式袭击者在攻击过程中死亡,不需要为其准备逃离路线,也不必担心其会落到警方手中,泄露组织的有关信息,因此,这一方式已越来越多地被国际恐怖组织所采用。另外,在实施爆炸时,恐怖分子又经常制造“连环”爆炸,以增强恐怖效果。此次约旦首都安曼的爆炸也是连环爆炸。
四、国际恐怖势力在袭击美国的同时,也将袭击矛头对准美国的盟友。以“基地”组织为首的国际恐怖势力多年来一直以美国为首要袭击目标,虽然阿富汗战争使“基地”组织遭受沉重打击,但其视美国为首要敌人的目标并未改变。在他们看来,只有打垮美国,才有可能将西方势力从中东乃至伊斯兰世界驱逐出去,从而实现其建立伊斯兰神权政治统治的最终目标。近年来,伊拉克已成为新的恐怖主义训练场,利用这一训练场,扎卡维等“基地”组织新生代领导人率领前阿富汗圣战者及其后代,对美国为首的占领军和伊拉克现政权展开了新一轮圣战。在伊拉克境内,他们既袭击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军队和伊拉克警察车队,也袭击清真寺、教堂以及慈善机构;既暗杀联合国高级代表和伊拉克政府高级官员,也处决宗教界人士、外国记者、普通打工者等。总之,为了打击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和削弱伊拉克政权,他们最大限度地追求恐怖效果,其中不惜以牺牲本国无辜平民为代价。美军士兵“虐囚”事件被曝光后,中东国家掀起反美浪潮,借助这一浪潮,伊拉克境内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也明显呈上升趋势。
源于“基地主义”的恐怖袭击不仅对准美国,而且对准追随美国的西欧国家。2004年3月11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发生了爆炸案,此次爆炸案导致西班牙政府的更迭,并使新政府完成了从伊拉克撤军。2005年7月7日,在西班牙马德里爆炸案发生一年多之后,英国伦敦又遭受两轮恐怖袭击,伤亡虽然不如马德里爆炸案惨重,但引发了世界范围的震荡,因为基地组织在英国本土发动恐怖袭击,多年来这还是第一次,这也是9·11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新动向。除了西班牙、英国等西欧国家外,被“基地主义”信奉者视为美国追随者的沙特阿拉伯、埃及、巴基斯坦、约旦等国也同样遭受恐怖主义的打击。在沙特阿拉伯,发生了多起爆炸、绑架案,其港口城市吉达美国领事馆甚至遭到武装攻击;在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的车队两度遭到袭击;在埃及,继塔巴市发生针对以色列游客的连环爆炸案后,沙姆沙伊赫又发生针对总统穆巴拉克和西方游客的连环爆炸案;而约旦一直被认为是中东地区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如今,这片中东的“安全绿洲”也蒙上恐怖阴影。
五、在实施恐怖行动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被用来作为扩大恐怖影响的有力武器。现代大众传媒的即时性同步报道和机械复制功能可以使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甚至在发生的同时就传达给全世界。另外,就媒体本身对社会的影响和能够左右舆论走向而言,它反过来又能影响事态的发展。这样传媒与新闻事件之间本身就形成了一种互动的关系,任何耸人听闻的恐怖活动必定引发媒体争先恐后的宣传报道,而这正好达到了恐怖分子原本的目的:使恐怖活动超出其本身所具有的破坏力和影响力。近年国际恐怖势力的“独创性”行动是通过网络和视频等现代传媒方式多次播放外国人质被斩首的画面,利用电视屏幕的再现功能将恐怖主义直接传达给观众。这种动态的画面式的恐怖主义,比平面媒体上的铅字形态的恐怖主义更能对观众产生视觉冲击力,更能增强其恐怖效果,从而对民众心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再有,恐怖组织还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显示自身的存在,或者进行讹诈、欺骗和威胁等,表现出明显的策略倾向。例如,2004年英国人质比格利从被绑架到被斩首的二十多天里,各国的电视节目几乎每天播出他的画面和恐怖分子不断提出的条件。在此期间,意大利、法国、菲律宾和印度等国的人质相继获释,而美国的人质却被斩首,比格利一度出现获释希望,但最后还是没能幸免。事后,有人分析说,恐怖分子迟早会杀害比格利,只是出于刺激公众舆论考虑,才让他在媒体当“演员”而多延续了一段时间的生命。
作为国际公害和人类社会的共同敌人,国际恐怖主义严重违反国际法原则,破坏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约旦首都安曼爆炸案发生后,联合国、伊斯兰会议组织、美、俄和中国等一致强烈谴责这起事件。胡锦涛总书记在强烈谴责这一恐怖袭击行径的同时,重申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愿同包括约旦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加强反恐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
(本文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许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