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我们教师如何从小学生的心理兴趣出发,如何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心理特征打造出真正的有效课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基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有效数学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案例回放
片断一:开课时指着黑板上的课题:5的乘法口诀。问学生看到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老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节课,并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片断二:学生在编5的乘法口诀前出示了教材上的情景图,9面北京奥运五环旗,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全是与这节课教学内容无关的话。如生1:我看到了2008北京奥运这几个字。生2:我看到了旗帜……难道这是学生的理解出了问题吗?
二、现状分析
数学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要反映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片段一中,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么?片段二中的老师为了教口诀而让学生背口诀,她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没有站在学生的认知起点,只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她的教学中只重视了最后的数学结果,而其中的数学形成过程及当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及解决方法没有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到,这就是一种无效教学。
三、教学建议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当代经济、科技、信息各方面高速发展的时代,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学习新课程标准,从自身出发,多阅读,多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孩子的眼光观察数学,用孩子的思想理解数学,用孩子的思维解决数学问题。
(一)注重已有经验
小学生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只能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加工,理解,然后才能构建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设计并展开。因为影响学生理解知识点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曾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小鱼很想到陆地上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它去不了,于是就和小蝌蚪交上了朋友,让小蝌蚪长大变成小青娃后到外面看后再回来跟它讲。小青蛙第一次回来跟它说看到了小鸟,小鸟有一双脚,一对翅膀,可以在天上飞,于是小鱼心中马上想像出小鸟的样子,就是在自己鱼的身子上加了一对翅膀和一双腿。第二次小青蛙回来告诉了小鱼它看了奶牛,并描述了奶牛的样子,这时小鱼心中又呈现的是自己头上有一对角,有4条腿。第三次小青蛙回来说它看见了人,小鱼心里又把自己立起来,上面两只手,下面两条腿。不难发现,小鱼想像的这样东西都有是以自己为原形来加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小鱼想像不出这些事物的具体样子,只能根据小青蛙的描述加上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是自己来想像。这里的小鱼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根据老师的描述他们是不能把一个新的知识点给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我们老师只有在它们原有的认识基础之上设计教材,实施教学才能让他们理解。
(二)跳一跳,摘桃子
教师在设计教材时一定要了解自己班上的学情,自己班上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学生现有基础知识状态如何,只有老师充分考虑到了这些,才能在此基础上 “跳一跳,摘桃子”,只有了解了,再让学生跳,学生才跳得高,具体能跳多高,又取决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状态,兴奋程度,学生兴奋、活跃,就能跳高一些,如果想要学生每次都跳高一些,那又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都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设计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如此设计对学生有何发展?只有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才会在课堂上生彩,才是真正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
(三)鼓励就是强化
心理学认为,鼓励就是一种强化。这说明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给孩子鼓励教育,批评指责少一点,这样孩子才会快乐。曾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说教师对孩子在评价中如何描述,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朝着老师描述的方向生成。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想让自己的学生得到好的发展,健康的成长,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多鼓励他们。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孩子他很调皮,一次他妈妈开家长会,老师在班上点名批评了他,说他的成绩不及格!妈妈听了很伤心,因为全班这么多孩子,就只有他一个人被批评了,回到家孩子怯怯的问妈妈,妈妈却说,老师说你的潜力很大,如果再努力一点,期末时一定能及格的,孩子听后真的认真了,期末考试也及格了。初中的时候妈妈开家长会问老师,老师说她家孩子数学很差,妈妈回家对孩子说,老师说你数学还有上升空间,能考上一个不错的高中,结果孩子在中考时数学考了满分。高中妈妈参加家长会,老师说孩子成绩不错,不过离考上重点大学还有一段距离,回家妈妈告诉儿子老师说他一定能上重点大学,高考成绩下来儿子捧回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妈妈看后热泪盈眶,儿子这时说:“妈妈,当所有人都不相信我的时候,只有你相信了我”!是呀,我们为什么不相信孩子呢,为什么就不多给孩子一些机会呢,教师呀,你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期待,知道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吗,有时你的一两句话甚至会影响他的终身呀!
真正有效的数学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课堂,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要有老师为学生营造的安全心理的环境,让他们在与人不同意见时,有勇气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供反例,充满智力的勇气;在没有充分分的理由时,也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要有明智的克制;在有理由需要我们改变自己的想法,要有理智的诚实。苏格拉底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我们教师不要再给学生灌输所谓的知识了,而是要点燃他们心中对数学的爱,对数学思想的追求!
一、案例回放
片断一:开课时指着黑板上的课题:5的乘法口诀。问学生看到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老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节课,并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片断二:学生在编5的乘法口诀前出示了教材上的情景图,9面北京奥运五环旗,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全是与这节课教学内容无关的话。如生1:我看到了2008北京奥运这几个字。生2:我看到了旗帜……难道这是学生的理解出了问题吗?
二、现状分析
数学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要反映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片段一中,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么?片段二中的老师为了教口诀而让学生背口诀,她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没有站在学生的认知起点,只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她的教学中只重视了最后的数学结果,而其中的数学形成过程及当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及解决方法没有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到,这就是一种无效教学。
三、教学建议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当代经济、科技、信息各方面高速发展的时代,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学习新课程标准,从自身出发,多阅读,多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孩子的眼光观察数学,用孩子的思想理解数学,用孩子的思维解决数学问题。
(一)注重已有经验
小学生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只能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加工,理解,然后才能构建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设计并展开。因为影响学生理解知识点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曾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小鱼很想到陆地上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它去不了,于是就和小蝌蚪交上了朋友,让小蝌蚪长大变成小青娃后到外面看后再回来跟它讲。小青蛙第一次回来跟它说看到了小鸟,小鸟有一双脚,一对翅膀,可以在天上飞,于是小鱼心中马上想像出小鸟的样子,就是在自己鱼的身子上加了一对翅膀和一双腿。第二次小青蛙回来告诉了小鱼它看了奶牛,并描述了奶牛的样子,这时小鱼心中又呈现的是自己头上有一对角,有4条腿。第三次小青蛙回来说它看见了人,小鱼心里又把自己立起来,上面两只手,下面两条腿。不难发现,小鱼想像的这样东西都有是以自己为原形来加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小鱼想像不出这些事物的具体样子,只能根据小青蛙的描述加上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是自己来想像。这里的小鱼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根据老师的描述他们是不能把一个新的知识点给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我们老师只有在它们原有的认识基础之上设计教材,实施教学才能让他们理解。
(二)跳一跳,摘桃子
教师在设计教材时一定要了解自己班上的学情,自己班上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学生现有基础知识状态如何,只有老师充分考虑到了这些,才能在此基础上 “跳一跳,摘桃子”,只有了解了,再让学生跳,学生才跳得高,具体能跳多高,又取决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状态,兴奋程度,学生兴奋、活跃,就能跳高一些,如果想要学生每次都跳高一些,那又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都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设计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如此设计对学生有何发展?只有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才会在课堂上生彩,才是真正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
(三)鼓励就是强化
心理学认为,鼓励就是一种强化。这说明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给孩子鼓励教育,批评指责少一点,这样孩子才会快乐。曾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说教师对孩子在评价中如何描述,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朝着老师描述的方向生成。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想让自己的学生得到好的发展,健康的成长,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多鼓励他们。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孩子他很调皮,一次他妈妈开家长会,老师在班上点名批评了他,说他的成绩不及格!妈妈听了很伤心,因为全班这么多孩子,就只有他一个人被批评了,回到家孩子怯怯的问妈妈,妈妈却说,老师说你的潜力很大,如果再努力一点,期末时一定能及格的,孩子听后真的认真了,期末考试也及格了。初中的时候妈妈开家长会问老师,老师说她家孩子数学很差,妈妈回家对孩子说,老师说你数学还有上升空间,能考上一个不错的高中,结果孩子在中考时数学考了满分。高中妈妈参加家长会,老师说孩子成绩不错,不过离考上重点大学还有一段距离,回家妈妈告诉儿子老师说他一定能上重点大学,高考成绩下来儿子捧回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妈妈看后热泪盈眶,儿子这时说:“妈妈,当所有人都不相信我的时候,只有你相信了我”!是呀,我们为什么不相信孩子呢,为什么就不多给孩子一些机会呢,教师呀,你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期待,知道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吗,有时你的一两句话甚至会影响他的终身呀!
真正有效的数学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课堂,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要有老师为学生营造的安全心理的环境,让他们在与人不同意见时,有勇气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供反例,充满智力的勇气;在没有充分分的理由时,也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要有明智的克制;在有理由需要我们改变自己的想法,要有理智的诚实。苏格拉底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我们教师不要再给学生灌输所谓的知识了,而是要点燃他们心中对数学的爱,对数学思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