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以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68例纳入本研究,均接受盆底肌肉训练。连续治疗6周,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力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对比,我们发现治疗后患者盆底肌力明显提高,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满意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提高盆底肌力,今后可将其作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的有效方案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盆底肌肉训练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康复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22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63-01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多发生于育龄期和绝经期女性。妊娠和分娩对盆底肌肉的损伤是其主要致病因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可导致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性生活障碍等严重不良后果,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1]。我院探讨了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本文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68例纳入本研究,年龄24~38岁,平均年龄(29.64±3.74)岁;体重49~70kg,平均体重(67.46±2.68)kg;病程3~24个月,平均病程(6.34±1.65)个月;产次1~3次,平均产次(1.46±0.52)次。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症状,26例患者伴有子宫脱垂。其中尿失禁Ⅰ度28例、Ⅱ度35例、Ⅲ度5例;子宫脱垂Ⅰ度轻型8例、Ⅰ度重型14例、Ⅱ度轻型3例、Ⅱ度重型1例。盆底肌力0级8例、Ⅰ级21例、Ⅱ级38例、Ⅲ级1例。
1.2 评价标准。
1.2.1 尿失禁分度标准。
Ⅰ度:仅在咳嗽、大笑或喷嚏等腹压增加时偶有尿液溢出。
Ⅱ度:在日常活动时常有尿液溢出。
Ⅲ度:直立活动时有尿液溢出。
Ⅳ度:无论直立或卧床均有尿液溢出。
1.2.2 子宫脱垂分度标准。
Ⅰ度:轻型,宫颈外口未达处女膜缘,距离<4cm;重型:宫颈外口已达处女膜缘,阴道口可见子宫颈。
Ⅱ度:轻型,仅宫颈脱出阴道口,宫体仍在阴道内;重型:部分宫体脱出阴道口。
Ⅲ度:宫颈、宫体全部脱出阴道口。
1.2.3 盆底肌力检测标准。
0级:肌肉无收缩。
Ⅰ级:肌肉仅收缩1次,维持时间不到1s。
Ⅱ级:肌肉能收缩2次,维持时间2s。
Ⅲ级:肌肉完全收缩,无明显对抗阻力,维持时间3s,可重复3次。
Ⅳ级:肌肉完全收缩,有轻微对抗阻力,维持时间4s,可重复4次。
Ⅴ级:肌肉完全收缩,有持续对抗阻力,维持时间5s,可重复5次以上。
其中肌力<Ⅲ级者认为异常,Ⅲ级以上者认为正常[2]。
1.3 训练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阴道锤体训练等盆底肌肉综合训练。嘱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将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探头置于阴道内,指导患者进行提肛、收缩阴道等动作。如子宫脱垂已脱出阴道外,应将脱出物还纳于解剖位置[3]。将表面电极片分别贴在两侧髂前上棘和下腹部,结合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时间30min/次,2次/周,连续治疗6周[4]。
将阴道锤体置入阴道内,嘱患者夹持并保留。开始时从锤体重量最轻,逐渐延长保留时间。当患者锤体保留时间在10min以上,且在咳嗽或跑步等活动仍不脱出时可逐渐增加锤体重量。阴道锤体训练时间为20min/次,1次/d,连续治疗6周[5]。
1.4 数据处理。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 结果
与治疗前对比,我们发现治疗后患者盆底肌力明显提高,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力正常率比较[例数(%)]
注:与治疗前比较,*代表P<0.05。
3 讨论
盆底支撑组织主要由盆底肌肉、筋膜、韧带等结构组成,在维持盆底结构和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妊娠、分娩、产伤等可导致盆底肌肉发生去神经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盆底肌力减弱,其控尿功能减退而发生尿失禁、性生活障碍,甚至影响盆腔器官的位置,引起子宫脱垂等严重不良后果。
目前临床用于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方法较多,其中以盆底肌肉训练、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锤体训练等较常见。电刺激、生物反馈法通过在阴道内放置电极,刺激阴部神经传出纤维和传入纤维,增强肛提肌、尿道周围横纹肌等盆底肌肉的功能,提高尿道关闭压。通过促进盆底肌肉发生被动收缩,以锻炼盆底肌力,增强控尿能力,维持和恢复肌肉运动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并促进代偿机制的形成。阴道锤体训练通过自主性反复收缩盆底肌群,增强盆底肌张力和耐力,以增加阴道阻力,从而增加控尿能力[6]。
本研究中收治的68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在治疗前仅有1例盆底肌力达到Ⅲ級者,盆底肌力正常率仅为1.47%。经过为期6周的生物反馈、电刺激、阴道锤体训练等盆底肌肉综合训练后,所有患者盆底肌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其中盆底肌力达到Ⅲ级以上者62例,盆底肌力正常率高达91.18%,这一结果提示盆底肌肉训练可有效促进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在提高盆底肌力、促进损伤恢复等方面效果显著。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满意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提高盆底肌力,今后可将其作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的有效方案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米建锋,梁桂玲,劳东玲,等.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220例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9~21
[2]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
[3] 陈燕辉,杨卫萍,邓敏端.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J].广东医学,2012,33(6):757~759
[4] 蔡伟兰,温素琴,彭玉兰.盆底康复训炼联合护理干预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3):288~289
[5] 范雅萍,刘圣英,黄丽燕.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练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前瞻性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4):430~431
[6] 吴惠琰,胡孟彩.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对改善盆底肌力和疲劳度的作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1):118~119
关键词:盆底肌肉训练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康复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22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63-01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多发生于育龄期和绝经期女性。妊娠和分娩对盆底肌肉的损伤是其主要致病因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可导致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性生活障碍等严重不良后果,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1]。我院探讨了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本文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68例纳入本研究,年龄24~38岁,平均年龄(29.64±3.74)岁;体重49~70kg,平均体重(67.46±2.68)kg;病程3~24个月,平均病程(6.34±1.65)个月;产次1~3次,平均产次(1.46±0.52)次。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症状,26例患者伴有子宫脱垂。其中尿失禁Ⅰ度28例、Ⅱ度35例、Ⅲ度5例;子宫脱垂Ⅰ度轻型8例、Ⅰ度重型14例、Ⅱ度轻型3例、Ⅱ度重型1例。盆底肌力0级8例、Ⅰ级21例、Ⅱ级38例、Ⅲ级1例。
1.2 评价标准。
1.2.1 尿失禁分度标准。
Ⅰ度:仅在咳嗽、大笑或喷嚏等腹压增加时偶有尿液溢出。
Ⅱ度:在日常活动时常有尿液溢出。
Ⅲ度:直立活动时有尿液溢出。
Ⅳ度:无论直立或卧床均有尿液溢出。
1.2.2 子宫脱垂分度标准。
Ⅰ度:轻型,宫颈外口未达处女膜缘,距离<4cm;重型:宫颈外口已达处女膜缘,阴道口可见子宫颈。
Ⅱ度:轻型,仅宫颈脱出阴道口,宫体仍在阴道内;重型:部分宫体脱出阴道口。
Ⅲ度:宫颈、宫体全部脱出阴道口。
1.2.3 盆底肌力检测标准。
0级:肌肉无收缩。
Ⅰ级:肌肉仅收缩1次,维持时间不到1s。
Ⅱ级:肌肉能收缩2次,维持时间2s。
Ⅲ级:肌肉完全收缩,无明显对抗阻力,维持时间3s,可重复3次。
Ⅳ级:肌肉完全收缩,有轻微对抗阻力,维持时间4s,可重复4次。
Ⅴ级:肌肉完全收缩,有持续对抗阻力,维持时间5s,可重复5次以上。
其中肌力<Ⅲ级者认为异常,Ⅲ级以上者认为正常[2]。
1.3 训练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阴道锤体训练等盆底肌肉综合训练。嘱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将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探头置于阴道内,指导患者进行提肛、收缩阴道等动作。如子宫脱垂已脱出阴道外,应将脱出物还纳于解剖位置[3]。将表面电极片分别贴在两侧髂前上棘和下腹部,结合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时间30min/次,2次/周,连续治疗6周[4]。
将阴道锤体置入阴道内,嘱患者夹持并保留。开始时从锤体重量最轻,逐渐延长保留时间。当患者锤体保留时间在10min以上,且在咳嗽或跑步等活动仍不脱出时可逐渐增加锤体重量。阴道锤体训练时间为20min/次,1次/d,连续治疗6周[5]。
1.4 数据处理。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 结果
与治疗前对比,我们发现治疗后患者盆底肌力明显提高,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力正常率比较[例数(%)]
注:与治疗前比较,*代表P<0.05。
3 讨论
盆底支撑组织主要由盆底肌肉、筋膜、韧带等结构组成,在维持盆底结构和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妊娠、分娩、产伤等可导致盆底肌肉发生去神经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盆底肌力减弱,其控尿功能减退而发生尿失禁、性生活障碍,甚至影响盆腔器官的位置,引起子宫脱垂等严重不良后果。
目前临床用于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方法较多,其中以盆底肌肉训练、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锤体训练等较常见。电刺激、生物反馈法通过在阴道内放置电极,刺激阴部神经传出纤维和传入纤维,增强肛提肌、尿道周围横纹肌等盆底肌肉的功能,提高尿道关闭压。通过促进盆底肌肉发生被动收缩,以锻炼盆底肌力,增强控尿能力,维持和恢复肌肉运动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并促进代偿机制的形成。阴道锤体训练通过自主性反复收缩盆底肌群,增强盆底肌张力和耐力,以增加阴道阻力,从而增加控尿能力[6]。
本研究中收治的68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在治疗前仅有1例盆底肌力达到Ⅲ級者,盆底肌力正常率仅为1.47%。经过为期6周的生物反馈、电刺激、阴道锤体训练等盆底肌肉综合训练后,所有患者盆底肌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其中盆底肌力达到Ⅲ级以上者62例,盆底肌力正常率高达91.18%,这一结果提示盆底肌肉训练可有效促进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在提高盆底肌力、促进损伤恢复等方面效果显著。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满意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提高盆底肌力,今后可将其作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的有效方案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米建锋,梁桂玲,劳东玲,等.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220例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9~21
[2]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
[3] 陈燕辉,杨卫萍,邓敏端.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J].广东医学,2012,33(6):757~759
[4] 蔡伟兰,温素琴,彭玉兰.盆底康复训炼联合护理干预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3):288~289
[5] 范雅萍,刘圣英,黄丽燕.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练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前瞻性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4):430~431
[6] 吴惠琰,胡孟彩.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对改善盆底肌力和疲劳度的作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1):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