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新课改后的教材,有些教师叫苦连天,甚至指斥新课改:不是“减负”而是“增负”。这么多的内容怎么能教得完?在教法上自然采用了“穿新鞋走老路”的办法。还是新教程,老教法。用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来对待新课改。无论你怎样改,我一样地教。因此,课堂效率低下的状况依然是个问题。经过两轮的实践,我对此有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抛砖引玉供同行批评指正。
一、转变观念,减轻负担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学习的革命,也是一场教学观念和方法的革命,所以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新课改”最明显、最直接的变化是课程设置的变化,是课本的变化。课本以模块形式重新编排了内容。容量的确有所增加,内容的增多正是体现“新课改”思想的一点。内容多了就给了教师选择的余地。但是我们可能因为长期形成的“教书”观念和习惯还没有改变,总想完成课本教学任务,总是急于赶进度,所以,感觉课本的内容多了,负担就重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观念没有及时转变,课堂上还是“教得多,学得少”,还是“讲得多,读得少”,还是“灌输式”教学。课堂效率依然和以前一样是低下的。这其实是不思进取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做了改革的阻碍者。作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新课改的推动者、参与者、实践者。这是时代赋予的一项重大使命,是不容我们推卸的重大责任。我们不能“渎职”!
新课程改革提倡综合性、研究性,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对课程进行整合。因此,教师要积极投身新课改的教研中去。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及时放弃旧的“教书”观,树立新的教研观。从“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方法”的传授。教师不是教课本的,而是用课本教。“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教学生读每一篇课文。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用方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那么很多课文不必我们去讲,学生自己都可以理解了。这时我们恐怕还会担心内容太少,学生“吃不够”吧?因为教师缺少教研的观念,所以教学目标不清,教学中只能面面俱到,全面撒网;学生学习目标不清,因此只能课课重要,全面备考。因为盲无目的,所以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累,教师也累!只有教师先转变观念,才能减轻教学的负担,也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才能有高效的课堂学习。
二、宏观把握教材体系,明确各部分的重點目标
新课改的落实首先要体现在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才能有收效。明确的课堂教学标的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本前提。那么,我们如何把教学目标落实进入每一堂课,让看起来广泛的目标做起来切实可行,让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呢?
传统教学中我们关注的是单篇课文,关注的是文本信息和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则要求教师以宏观的眼光看课程的设置。不仅仅看单篇课文,还要看单篇课文在单元,在模块以及整个课程中的地位。教师要明白同一篇作品在不同的模块中有着不同的位置与作用。随着模块要求的不同,教学的目标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不同的模块中有不同的目标定位。可以作为学生了解文言基本知识而存在,也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司马迁人物刻画的风格特点。然而,有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数学等学科的目标不同:数学等学科有明确的概念,定理,公式,一堂课中传授某个知识点,非常明白可行,而语文目标模糊。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看法。这种看法和传统语文教学注重单篇知识传授的观念及习惯有关。有些教师在“精备教材、深挖教材”思想的指导下,对一些经典的单篇课文挖出了很多可贵的思想角度或教学创新点。这些都是可贵的财富,值得保留。但任何一个教师都明白我们不可能用一篇课文或者一节课去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语文课,每一篇课文都有多个可学习的点。我们不应该习惯了深入分析,就每一篇都全面挖掘。如果每一课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侧重点,都毫无目标地深挖,当然会有教不完的感觉。忙于应付,喊苦喊累,指斥新课改是“增负”也就可想而知了。观念转变一下,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用一篇课文把所有涉及的知识全教给学生。因此,在深挖之前一定要先明白目标:该不该挖?为什么挖?然后再考虑:挖什么?如何挖?单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单篇教学的知识目标可能有多个,但在模块中其目标可能仅有一个。教师应以宏观的眼光看课文,看教学;以整合的理念处理单篇教学与单元、模块以及整个课程的关系。
语文新课标中规定了十项总目标,又分列了各阶段的目标。面对新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首先研究整套教材体系和每册课本的体系,要熟悉新课标中规定的各模块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能恰当地把模块中的教学目标分配到课本的每一单元中去,甚至每一节课中去。只有我们将每节课的目标明确了、细化了,才不至于每一课都面面俱到。才能在教学中面对大量的教学内容时能自主驾驭、恰当取舍;这样我们就不会觉得每一篇都有讲不完的内容,就不会面对教材感到茫然。有明确的目标,才有高效的课堂。课堂目标明确了,学生才会在目标的驱动下,发挥自主学习的潜力。课堂才会有可供评价的效率。
三、分析教学对象,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分析作为主体的教学对象,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就尤为重要。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着眼于教而落脚于学。教师应坚持做好课前调研,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出发设计教学。使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只有找准了教学的起点,使教学目标和内容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在目标的驱动下高效学习。要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兴趣和成就感。分层目标应遵循“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和“学困生做得了——中等生做得好——优生做得巧”的原则。只有这样,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才有可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如此,谁又能说不是高效课堂呢?
四、课堂目标的有效性和语文的学科特点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必须注意把握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我们可以把体现语文工具性的“字、词、句、段”的落实定为课堂里的保底目标,即知识目标。人文性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影响主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善于探索,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以及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品质的定为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目标的设置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因材施教﹚,也可以根据所教内容安排。尤其是能力目标设置还可以有弹性。因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课堂过程的生成性等问题,有些目标不一定能在课堂顺利完成,可以设置其为弹性目标,可以顺延至课外探讨或形成作业,以便下节课再落实。有时,某一堂课可以不设置情感或能力或知识目标,我们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落实这一堂课的要求而不必在目标环节面面俱到 ,比如文言文,在一堂课内要落实知识能力等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在第一课时设置知识目标,落实字词音义,第二课时再设置能力目标,落实写法特点等。我在教《荷塘月色》一课时,只将体会动词的使用定为具体的知识目标,而将体会作者的情感,及意境的创造定为具有弹性的能力目标。这样就不会产生教学中,担心学生理解不到位而反复讲有关资料或介绍背景知识而导致的课堂容量大讲不完的问题。
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围绕课堂的教学目标去进行的,是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所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反之,就可能走入歧途。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我们的教学就容易迷失方向。简单明了地定准课堂目标,我们的教法才能更有效地实施,学生的学习目标才能更明确;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课堂才能更高效。
一、转变观念,减轻负担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学习的革命,也是一场教学观念和方法的革命,所以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新课改”最明显、最直接的变化是课程设置的变化,是课本的变化。课本以模块形式重新编排了内容。容量的确有所增加,内容的增多正是体现“新课改”思想的一点。内容多了就给了教师选择的余地。但是我们可能因为长期形成的“教书”观念和习惯还没有改变,总想完成课本教学任务,总是急于赶进度,所以,感觉课本的内容多了,负担就重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观念没有及时转变,课堂上还是“教得多,学得少”,还是“讲得多,读得少”,还是“灌输式”教学。课堂效率依然和以前一样是低下的。这其实是不思进取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做了改革的阻碍者。作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新课改的推动者、参与者、实践者。这是时代赋予的一项重大使命,是不容我们推卸的重大责任。我们不能“渎职”!
新课程改革提倡综合性、研究性,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对课程进行整合。因此,教师要积极投身新课改的教研中去。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及时放弃旧的“教书”观,树立新的教研观。从“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方法”的传授。教师不是教课本的,而是用课本教。“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教学生读每一篇课文。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用方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那么很多课文不必我们去讲,学生自己都可以理解了。这时我们恐怕还会担心内容太少,学生“吃不够”吧?因为教师缺少教研的观念,所以教学目标不清,教学中只能面面俱到,全面撒网;学生学习目标不清,因此只能课课重要,全面备考。因为盲无目的,所以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累,教师也累!只有教师先转变观念,才能减轻教学的负担,也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才能有高效的课堂学习。
二、宏观把握教材体系,明确各部分的重點目标
新课改的落实首先要体现在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才能有收效。明确的课堂教学标的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本前提。那么,我们如何把教学目标落实进入每一堂课,让看起来广泛的目标做起来切实可行,让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呢?
传统教学中我们关注的是单篇课文,关注的是文本信息和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则要求教师以宏观的眼光看课程的设置。不仅仅看单篇课文,还要看单篇课文在单元,在模块以及整个课程中的地位。教师要明白同一篇作品在不同的模块中有着不同的位置与作用。随着模块要求的不同,教学的目标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不同的模块中有不同的目标定位。可以作为学生了解文言基本知识而存在,也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司马迁人物刻画的风格特点。然而,有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数学等学科的目标不同:数学等学科有明确的概念,定理,公式,一堂课中传授某个知识点,非常明白可行,而语文目标模糊。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看法。这种看法和传统语文教学注重单篇知识传授的观念及习惯有关。有些教师在“精备教材、深挖教材”思想的指导下,对一些经典的单篇课文挖出了很多可贵的思想角度或教学创新点。这些都是可贵的财富,值得保留。但任何一个教师都明白我们不可能用一篇课文或者一节课去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语文课,每一篇课文都有多个可学习的点。我们不应该习惯了深入分析,就每一篇都全面挖掘。如果每一课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侧重点,都毫无目标地深挖,当然会有教不完的感觉。忙于应付,喊苦喊累,指斥新课改是“增负”也就可想而知了。观念转变一下,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用一篇课文把所有涉及的知识全教给学生。因此,在深挖之前一定要先明白目标:该不该挖?为什么挖?然后再考虑:挖什么?如何挖?单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单篇教学的知识目标可能有多个,但在模块中其目标可能仅有一个。教师应以宏观的眼光看课文,看教学;以整合的理念处理单篇教学与单元、模块以及整个课程的关系。
语文新课标中规定了十项总目标,又分列了各阶段的目标。面对新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首先研究整套教材体系和每册课本的体系,要熟悉新课标中规定的各模块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能恰当地把模块中的教学目标分配到课本的每一单元中去,甚至每一节课中去。只有我们将每节课的目标明确了、细化了,才不至于每一课都面面俱到。才能在教学中面对大量的教学内容时能自主驾驭、恰当取舍;这样我们就不会觉得每一篇都有讲不完的内容,就不会面对教材感到茫然。有明确的目标,才有高效的课堂。课堂目标明确了,学生才会在目标的驱动下,发挥自主学习的潜力。课堂才会有可供评价的效率。
三、分析教学对象,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分析作为主体的教学对象,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就尤为重要。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着眼于教而落脚于学。教师应坚持做好课前调研,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出发设计教学。使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只有找准了教学的起点,使教学目标和内容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在目标的驱动下高效学习。要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兴趣和成就感。分层目标应遵循“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和“学困生做得了——中等生做得好——优生做得巧”的原则。只有这样,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才有可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如此,谁又能说不是高效课堂呢?
四、课堂目标的有效性和语文的学科特点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必须注意把握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我们可以把体现语文工具性的“字、词、句、段”的落实定为课堂里的保底目标,即知识目标。人文性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影响主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善于探索,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以及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品质的定为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目标的设置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因材施教﹚,也可以根据所教内容安排。尤其是能力目标设置还可以有弹性。因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课堂过程的生成性等问题,有些目标不一定能在课堂顺利完成,可以设置其为弹性目标,可以顺延至课外探讨或形成作业,以便下节课再落实。有时,某一堂课可以不设置情感或能力或知识目标,我们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落实这一堂课的要求而不必在目标环节面面俱到 ,比如文言文,在一堂课内要落实知识能力等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在第一课时设置知识目标,落实字词音义,第二课时再设置能力目标,落实写法特点等。我在教《荷塘月色》一课时,只将体会动词的使用定为具体的知识目标,而将体会作者的情感,及意境的创造定为具有弹性的能力目标。这样就不会产生教学中,担心学生理解不到位而反复讲有关资料或介绍背景知识而导致的课堂容量大讲不完的问题。
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围绕课堂的教学目标去进行的,是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所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反之,就可能走入歧途。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我们的教学就容易迷失方向。简单明了地定准课堂目标,我们的教法才能更有效地实施,学生的学习目标才能更明确;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课堂才能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