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课堂生成强调师生、生生在互动中,心与心的交流,思与思的碰撞,情与情的感应。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两种失衡现象:一是教师过于重视预设而忽视生成,在课堂中完全忠实地实施预设方案,按部就班地完成预定任务,排斥学生有个性的思考,限制学生对预设目标的超越,学生的创造智慧泯灭其中。这种教学的特点是千篇一律、程式化,往往教师一张口,学生就知下一步,似乎永远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二是有的教师一味追求生成,没有预设,随意设问,“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生成”了许多离题万里、毫无必要的“麻烦”,导致教学的停顿、尴尬和失控,最终影响教学效果。事实上,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容易被课前细致的预设所束缚,变成机械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本文拟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课前预设、课堂生成、课后反思三个方面对如何有效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作一讨论。
一、课前精心预设,为生成导航
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前提,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课堂教学实际流程的可行性就越强。
1.透视教材
如果教师对知识外延与内涵的理解越深广、预设越丰富,生成教学的空间就越大,也越能涵盖或接近学生的“创新性发现”,教师也就越能听“懂”学生的每次发言,看“懂”学生的每个行为,从而为生成教学创造前提条件。
(1)拓展知识的“外延”
教材提供的范例或情景可能很经典,但不可否认,在生活中有更丰富的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同时,学习教材仅是教学的一种策略,这个策略可能很简洁,但不可否认,在学生思维深处有更多样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内容时,我利用“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张艺谋的获奖感言和他描述筹划奥运会开幕式的整个心路历程的感人话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围绕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探究。整个课堂充满激情,学生热烈讨论,成功实现了课堂的动态生成,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
(2)挖掘知识的“内涵”
追本溯源,探求核心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衍生,思考学生可能生成的问题和教材知识的前后因果关系与左右联系区别,预设联结的方法与途径。例如:在讲解《经济生活》“公司的经营”一课时,教材中讲到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对利润的追求。但根据现实社会情况,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追求利润是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但却不应该是惟一目的。公司的发展既有经济的层面,也有道德的层面和社会责任的问题。我把企业的诚信、诚信的价值提高到企业道德、企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高度进行分析,放大到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去把握,从而使本课教学有了更宽的视野和一定高度。
2.预测学情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已有知识水平等诸多方面,通过个案调查、座谈问答及出预习题等方式,客观、准确、深入地了解学生及其个体差异。“学情预测”还应包括对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了解,据此最大限度地开发教学资源。例如:《政治生活》中讲到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权,涉及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一些教师由于对学生缺乏了解,想当然地认为这是生活常识,算不上问题。恕不知,现在大部分学生的社会生活相对封闭,生活经验缺乏,根本不知道“一府两院”为何物。因此,教师需要增加对这部分内容的介绍和讲解。适度的教学起点和衔接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如果教学起点过低,那将降低课堂实效;如果起点过高,教学目标则可能无法实现。
3.预设问题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十分有讲究的,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通过课堂设问启发学生展开探究讨论,从中展示并凸显矛盾,使课堂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他们会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生成、明确需要生成什么:是认知的生成、情感的生成,还是思维能力的生成,并据此预设问题。例如:《政治生活》中讲到“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我在“探究与共享”环节重新整合设问解决“民主监督”的问题:是什么,主体——谁监督、对象——监督谁、内容——“三大类”;怎样做,方式——多渠道、行使——有序性;为什么,意义——重要性;最后得出“守望公共家园,共创和谐社会”的重要结论。这样的设问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二、课堂不拘预设,为生成护航
师生之间的思维方式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再周密详尽的教学预设都不可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思维过程,只能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因此,只有开放性的预设,又不拘泥于预设,才能实现教学的动态生成。
1.开放教学过程
开放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生成的重点。在一个由教师完全主宰的封闭的课堂教学结构里是无法产生非预期的教学生成的。课堂教学强调即时生成,其出发点是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尊重。要使预设好的教学结构转化为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应答各种不确定性的随机应变的结构,需要教师开放教学过程,根据学情对原教学预设及时做出调整。例如:我在教学《政治生活》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时,原定教学目标是“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但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政体与国体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与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关系、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搞不清楚,提出了这样那样令人费解的问题。于是,我就临时增加这些教学目标,结果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又完成了本课的预设目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尊重学生个性
尊重学生个性是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保障。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差异,课前教师通过学情诊断已对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分层了解。课堂中,教师应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指导学生,促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例如:对于那些理解能力强、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可利用他们活跃课堂气氛,起到回答问题和教学生成的带头作用;对于那些理解能力弱、被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可提一些较容易的问题,通过其正确回答,以正反馈方式培养其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
3.捕捉课堂契机
善于捕捉课堂契机,是课堂中教学生成的关键。教学生成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强调的是机智灵活,借助的是教师的灵性。课堂上学生思维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无处不在。教师应独具慧眼——及时捕捉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知识的建构和创造的愉悦中;教师应独具慧心——随机调节预设教案,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案,面对的永远是未知的学生,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顺着教学实际发展方向去挖掘,这是每位教师都需面临的研究课题。
(1)随时生成,让灵动在实践中显现
随时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敏锐地抓住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和拓展延伸,推动教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生活的转换。例如:在学习《文化生活》中的“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时,我组织了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辩论。学生提到周杰伦的《青花瓷》的流行,并即席演唱了几句。我抓住机会,请学生们就《青花瓷》与经典文化的关系展开辩论,学生很自然地就说出了:“我们不能仅仅会哼唱周杰伦的《青花瓷》,也要了解青花瓷的历史”。
(2)随性生成,让应变在选择中创设
随性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在不同教学环境中有选择地应变。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这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空间。例如:教学《文化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我在学生较活跃的班上课时,创设的是通过课前参观“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蚌埠市禹会区冯嘴子村花鼓灯传习所谈感受;在学生较沉闷的班上课时,则通过提供多媒体展示“传统文化面面观”的视频资料来创设情境。
(3)随遇生成,让资源在自然中应用
随遇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牢牢扣住迎面而来的课程资源,作广度、深度开掘,不牵强附会,不强拉硬拽,让资源为教学服务。例如:我在讲《生活与哲学》中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时,恰巧一阵大风袭来,接连几声“啪、啪”的声音把几扇窗户重重地关上了,学生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到窗户上。面对这一情境,我便顺水推舟:“今天的天气十分闷热,吹来的南风正好为我们解凉散热,可它又影响我们的学习,让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它的身上。”这种借境说话一语双关,既利用了风的作用说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对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作了善意提醒,使学生将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学习上来,产生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三、课后反思预设,
生成再度启航
课堂是一个动态交互发展的过程,“预设”往往会出现多种结果,如果教师课后能进行反思,可为以后的“再预设”和“再生成”提供帮助。
1.反思成功之举——“预设”怎样“生成”
教师要及时把与学生联系最密切、学生最投入或最能体现自己教学意图的“成功点”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思:预设的目标是怎样得到有效落实的?如何恰当处理预设内容?哪个教学环节生成效率最高?在灵活调控课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2.反思败笔之处——“预设”为什么“未生成”
当教学出现失误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反思:预设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预设内容安排是否欠妥?预设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背离学生的身心特点?对这些问题要从多方面找原因,及时找出问题症结,采取相应对策。
3.反思教育机智——怎样促使“非预设”的“生成”
对预设之外的内容,教师若能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整合到教学中,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课后要对“非预设生成”进行反思,寻找隐含在背后的理论依据,获得规律性认识,以便今后面临意外时能够从容应对,取得良好效果。
4.反思预设差距——为了“生成”该怎样“预设”
实践证明,成功的教案不在课前,而在课后。一节课下来,教师及时反思得失,找到教学实际与“预设”之间的差距,并进行必要的归纳与取舍,考虑如果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如何做更有效,进而对原先的预设进行修改。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预设与生成的正确把握,是广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技艺和教学思想的提升过程。预设和生成都需要以思想打底子,用智慧撑门面。“只有有了认识的深度,才会有行为的高度。”在预设与生成面前,如果没有对思想与智慧的正确把握,就不可能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
【胡玉廷,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杨一鸣
一、课前精心预设,为生成导航
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前提,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课堂教学实际流程的可行性就越强。
1.透视教材
如果教师对知识外延与内涵的理解越深广、预设越丰富,生成教学的空间就越大,也越能涵盖或接近学生的“创新性发现”,教师也就越能听“懂”学生的每次发言,看“懂”学生的每个行为,从而为生成教学创造前提条件。
(1)拓展知识的“外延”
教材提供的范例或情景可能很经典,但不可否认,在生活中有更丰富的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同时,学习教材仅是教学的一种策略,这个策略可能很简洁,但不可否认,在学生思维深处有更多样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内容时,我利用“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张艺谋的获奖感言和他描述筹划奥运会开幕式的整个心路历程的感人话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围绕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探究。整个课堂充满激情,学生热烈讨论,成功实现了课堂的动态生成,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
(2)挖掘知识的“内涵”
追本溯源,探求核心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衍生,思考学生可能生成的问题和教材知识的前后因果关系与左右联系区别,预设联结的方法与途径。例如:在讲解《经济生活》“公司的经营”一课时,教材中讲到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对利润的追求。但根据现实社会情况,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追求利润是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但却不应该是惟一目的。公司的发展既有经济的层面,也有道德的层面和社会责任的问题。我把企业的诚信、诚信的价值提高到企业道德、企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高度进行分析,放大到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去把握,从而使本课教学有了更宽的视野和一定高度。
2.预测学情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已有知识水平等诸多方面,通过个案调查、座谈问答及出预习题等方式,客观、准确、深入地了解学生及其个体差异。“学情预测”还应包括对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了解,据此最大限度地开发教学资源。例如:《政治生活》中讲到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权,涉及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一些教师由于对学生缺乏了解,想当然地认为这是生活常识,算不上问题。恕不知,现在大部分学生的社会生活相对封闭,生活经验缺乏,根本不知道“一府两院”为何物。因此,教师需要增加对这部分内容的介绍和讲解。适度的教学起点和衔接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如果教学起点过低,那将降低课堂实效;如果起点过高,教学目标则可能无法实现。
3.预设问题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十分有讲究的,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通过课堂设问启发学生展开探究讨论,从中展示并凸显矛盾,使课堂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他们会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生成、明确需要生成什么:是认知的生成、情感的生成,还是思维能力的生成,并据此预设问题。例如:《政治生活》中讲到“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我在“探究与共享”环节重新整合设问解决“民主监督”的问题:是什么,主体——谁监督、对象——监督谁、内容——“三大类”;怎样做,方式——多渠道、行使——有序性;为什么,意义——重要性;最后得出“守望公共家园,共创和谐社会”的重要结论。这样的设问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二、课堂不拘预设,为生成护航
师生之间的思维方式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再周密详尽的教学预设都不可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思维过程,只能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因此,只有开放性的预设,又不拘泥于预设,才能实现教学的动态生成。
1.开放教学过程
开放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生成的重点。在一个由教师完全主宰的封闭的课堂教学结构里是无法产生非预期的教学生成的。课堂教学强调即时生成,其出发点是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尊重。要使预设好的教学结构转化为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应答各种不确定性的随机应变的结构,需要教师开放教学过程,根据学情对原教学预设及时做出调整。例如:我在教学《政治生活》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时,原定教学目标是“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但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政体与国体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与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关系、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搞不清楚,提出了这样那样令人费解的问题。于是,我就临时增加这些教学目标,结果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又完成了本课的预设目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尊重学生个性
尊重学生个性是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保障。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差异,课前教师通过学情诊断已对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分层了解。课堂中,教师应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指导学生,促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例如:对于那些理解能力强、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可利用他们活跃课堂气氛,起到回答问题和教学生成的带头作用;对于那些理解能力弱、被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可提一些较容易的问题,通过其正确回答,以正反馈方式培养其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
3.捕捉课堂契机
善于捕捉课堂契机,是课堂中教学生成的关键。教学生成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强调的是机智灵活,借助的是教师的灵性。课堂上学生思维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无处不在。教师应独具慧眼——及时捕捉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知识的建构和创造的愉悦中;教师应独具慧心——随机调节预设教案,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案,面对的永远是未知的学生,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顺着教学实际发展方向去挖掘,这是每位教师都需面临的研究课题。
(1)随时生成,让灵动在实践中显现
随时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敏锐地抓住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和拓展延伸,推动教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生活的转换。例如:在学习《文化生活》中的“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时,我组织了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辩论。学生提到周杰伦的《青花瓷》的流行,并即席演唱了几句。我抓住机会,请学生们就《青花瓷》与经典文化的关系展开辩论,学生很自然地就说出了:“我们不能仅仅会哼唱周杰伦的《青花瓷》,也要了解青花瓷的历史”。
(2)随性生成,让应变在选择中创设
随性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在不同教学环境中有选择地应变。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这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空间。例如:教学《文化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我在学生较活跃的班上课时,创设的是通过课前参观“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蚌埠市禹会区冯嘴子村花鼓灯传习所谈感受;在学生较沉闷的班上课时,则通过提供多媒体展示“传统文化面面观”的视频资料来创设情境。
(3)随遇生成,让资源在自然中应用
随遇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牢牢扣住迎面而来的课程资源,作广度、深度开掘,不牵强附会,不强拉硬拽,让资源为教学服务。例如:我在讲《生活与哲学》中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时,恰巧一阵大风袭来,接连几声“啪、啪”的声音把几扇窗户重重地关上了,学生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到窗户上。面对这一情境,我便顺水推舟:“今天的天气十分闷热,吹来的南风正好为我们解凉散热,可它又影响我们的学习,让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它的身上。”这种借境说话一语双关,既利用了风的作用说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对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作了善意提醒,使学生将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学习上来,产生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三、课后反思预设,
生成再度启航
课堂是一个动态交互发展的过程,“预设”往往会出现多种结果,如果教师课后能进行反思,可为以后的“再预设”和“再生成”提供帮助。
1.反思成功之举——“预设”怎样“生成”
教师要及时把与学生联系最密切、学生最投入或最能体现自己教学意图的“成功点”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思:预设的目标是怎样得到有效落实的?如何恰当处理预设内容?哪个教学环节生成效率最高?在灵活调控课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2.反思败笔之处——“预设”为什么“未生成”
当教学出现失误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反思:预设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预设内容安排是否欠妥?预设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背离学生的身心特点?对这些问题要从多方面找原因,及时找出问题症结,采取相应对策。
3.反思教育机智——怎样促使“非预设”的“生成”
对预设之外的内容,教师若能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整合到教学中,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课后要对“非预设生成”进行反思,寻找隐含在背后的理论依据,获得规律性认识,以便今后面临意外时能够从容应对,取得良好效果。
4.反思预设差距——为了“生成”该怎样“预设”
实践证明,成功的教案不在课前,而在课后。一节课下来,教师及时反思得失,找到教学实际与“预设”之间的差距,并进行必要的归纳与取舍,考虑如果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如何做更有效,进而对原先的预设进行修改。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预设与生成的正确把握,是广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技艺和教学思想的提升过程。预设和生成都需要以思想打底子,用智慧撑门面。“只有有了认识的深度,才会有行为的高度。”在预设与生成面前,如果没有对思想与智慧的正确把握,就不可能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
【胡玉廷,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杨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