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品德的主阵地,是最基础、最博大、最富文化内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带领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神圣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对专业精诚的心,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道德品德 课堂教学
1.强化教给学生生活观念
我们常见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多是围绕考试进行的,学生整天埋头于机械、填鸭式的记、背、练之中,习作能力很差,教师每次布置作文后,学生都急于套、摹范文。我曾问一个学生:“已学作文几年了,怎么还没学到正确的习作方法呢?”学生的回答令我吃惊:“以前的老师就是让我们背作文,抄范文,考试能写出来就是高分。老师很厉害,上学期我们班语文就是年级统考第一呀!”望着学生自信的表白,我真是哭笑不得……新课标对语文的认识是工具性和人为性的统一,而语文的产生,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而产生的,因为人类要生存,生活内容、经验、方式、感受等都需要用语言来交流、记载和传承。因而,是生活需要人们学习语文。语文的内容就是生活的内容,是生活的另一种呈现形式——语言文字式的呈现,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学习、享受生活、交流记录、表达生活。
听课中,我发现一位教师在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很有特色,准备的很充分,没有让学生先读课文、理解字词,而是将课文上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读给学生,让学生在情景的欣赏中体会与想象。再出示有关《草原》的挂图,说明、启示,学生有了初浅的印象,再课文延伸,布置课外作业:查找有关草原的资料介绍、视频和音乐,说说自己的感受。第二课时,紧扣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在音乐与视频的感染与熏陶中体会草原的美景与可爱。然后进一步引申: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要善于用心发现,品味感受,于微风细雨中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美。
2.强化感染学生良好的审美理念
审美观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美术课,语文课更是培养审美观的广阔天地,如《九寨沟》《迷人的张家界》《桂林山水》《苏溪峪的“野”》等文章,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激昂的情绪,把祖国的美景风物绘声绘色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这类文章的教学,不仅要欣赏外在的遣词达意之美,更要用心体悟作者所欲表达的意趣与情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美的熏陶。再比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语段,再配插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意境中感染体会,读着读着,有的学生就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说:“老师,桂林真美啊,现在我就想去看。”这才是学生真正的感悟,心灵深处受到美的感染,真正领略了美的真谛。不难想象这节课肯定取得了最佳教学效果,长期坚持,美在学生心里,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
3.强化教给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观念
语文课是培养学生道德品德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对专业精诚的心,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这种心态下的教学,学生幼小心灵对语文学习崇高境界的向往和热爱,才能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通过对先烈、模范、亲情等文章教学,学生在感化中就会自觉摒弃自私庸俗、狭隘冷漠、自以为是的狂妄思想。在一篇《我们到底欠了孩子什么》的文章就明确提出:中国父母最欠缺的是把自己最好的道德品质没有感染遗传给孩子,而这,又恰恰命系我们民族的未来。教师的重大责任,就是在学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为他们补上这一课,使他们在学生时期就“营养均衡”。
在教学《荔枝》时,有位教师事先设置了生活中的系列小镜头:“妈妈买回苹果,奶奶吃了大的你还愿吃小的吗?吃时,你关问过妈妈了吗?你生病了爸妈带你去看医生,而他们生病了,你陪过他们吗?奶奶生病了做饭有点迟,你就发难,是你的过分还是她的责任不到位?”孩子们在争先恐后的回答后,不解的问:“我们是孩子,他们做事理所当然。”教师随即接续:“是吗?今天学过《荔枝》这篇课文,你对这些问题就会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这篇课文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崇孝礼仪教育最好的熏陶。最后,学生在补充教学《第一次拥抱母亲》的远程视频中,感慨共鸣,泣不成声。一个学生哽咽着说:“妈妈关心呵护我,我不知感恩,反而认为那是她应当做的,不遂意就随便发难和指责,这是我错了,我更应该尊敬、理解和体谅他们。”从学生发自内心的表白中,我明白了这节课已经触动了孩子们的灵魂,感受到了孩子们脱蛹化蝶般的成长。从学生的泪眼中,我看到学生们欠缺的东西正一点点回归心灵,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道德品德 课堂教学
1.强化教给学生生活观念
我们常见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多是围绕考试进行的,学生整天埋头于机械、填鸭式的记、背、练之中,习作能力很差,教师每次布置作文后,学生都急于套、摹范文。我曾问一个学生:“已学作文几年了,怎么还没学到正确的习作方法呢?”学生的回答令我吃惊:“以前的老师就是让我们背作文,抄范文,考试能写出来就是高分。老师很厉害,上学期我们班语文就是年级统考第一呀!”望着学生自信的表白,我真是哭笑不得……新课标对语文的认识是工具性和人为性的统一,而语文的产生,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而产生的,因为人类要生存,生活内容、经验、方式、感受等都需要用语言来交流、记载和传承。因而,是生活需要人们学习语文。语文的内容就是生活的内容,是生活的另一种呈现形式——语言文字式的呈现,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学习、享受生活、交流记录、表达生活。
听课中,我发现一位教师在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很有特色,准备的很充分,没有让学生先读课文、理解字词,而是将课文上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读给学生,让学生在情景的欣赏中体会与想象。再出示有关《草原》的挂图,说明、启示,学生有了初浅的印象,再课文延伸,布置课外作业:查找有关草原的资料介绍、视频和音乐,说说自己的感受。第二课时,紧扣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在音乐与视频的感染与熏陶中体会草原的美景与可爱。然后进一步引申: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要善于用心发现,品味感受,于微风细雨中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美。
2.强化感染学生良好的审美理念
审美观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美术课,语文课更是培养审美观的广阔天地,如《九寨沟》《迷人的张家界》《桂林山水》《苏溪峪的“野”》等文章,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激昂的情绪,把祖国的美景风物绘声绘色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这类文章的教学,不仅要欣赏外在的遣词达意之美,更要用心体悟作者所欲表达的意趣与情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美的熏陶。再比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语段,再配插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意境中感染体会,读着读着,有的学生就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说:“老师,桂林真美啊,现在我就想去看。”这才是学生真正的感悟,心灵深处受到美的感染,真正领略了美的真谛。不难想象这节课肯定取得了最佳教学效果,长期坚持,美在学生心里,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
3.强化教给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观念
语文课是培养学生道德品德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对专业精诚的心,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这种心态下的教学,学生幼小心灵对语文学习崇高境界的向往和热爱,才能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通过对先烈、模范、亲情等文章教学,学生在感化中就会自觉摒弃自私庸俗、狭隘冷漠、自以为是的狂妄思想。在一篇《我们到底欠了孩子什么》的文章就明确提出:中国父母最欠缺的是把自己最好的道德品质没有感染遗传给孩子,而这,又恰恰命系我们民族的未来。教师的重大责任,就是在学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为他们补上这一课,使他们在学生时期就“营养均衡”。
在教学《荔枝》时,有位教师事先设置了生活中的系列小镜头:“妈妈买回苹果,奶奶吃了大的你还愿吃小的吗?吃时,你关问过妈妈了吗?你生病了爸妈带你去看医生,而他们生病了,你陪过他们吗?奶奶生病了做饭有点迟,你就发难,是你的过分还是她的责任不到位?”孩子们在争先恐后的回答后,不解的问:“我们是孩子,他们做事理所当然。”教师随即接续:“是吗?今天学过《荔枝》这篇课文,你对这些问题就会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这篇课文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崇孝礼仪教育最好的熏陶。最后,学生在补充教学《第一次拥抱母亲》的远程视频中,感慨共鸣,泣不成声。一个学生哽咽着说:“妈妈关心呵护我,我不知感恩,反而认为那是她应当做的,不遂意就随便发难和指责,这是我错了,我更应该尊敬、理解和体谅他们。”从学生发自内心的表白中,我明白了这节课已经触动了孩子们的灵魂,感受到了孩子们脱蛹化蝶般的成长。从学生的泪眼中,我看到学生们欠缺的东西正一点点回归心灵,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