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也是至今仍活跃于法国文坛的著名作家。从1968年他发表了处女作《星形广场》开始,他的作品获得了多个文学大奖,他的才华受到了法国评论界和世界人民的一致认可。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致力于反映社会现实,探讨人与现实的关系。因此,他被认为是“新寓言”派的代表人物。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创作于1988年的小说《缓刑》,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情感丰沛,是一部自传性色彩浓厚的作品,同时也很好地诠释了作者的创作主题。《缓刑》采用了儿童视角,以一个10岁男孩的视角去观察生活,体会周围环境的变化。通过这样的儿童视角,直观地展现了二战时期法国被占领时期的真实世界,同时也能让我们看到童年生活对作者的深刻影响。
一、以儿童视角描写生活环境
《缓刑》这篇小说篇幅不长,全文不足4万字,但是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描绘“我”的生活环境。“这是一座二层楼的房子,正面的墙上爬满了常春藤。”作者从墙上的常春藤开始,描绘了窗户、梯形花园、坟墓、果树以及客厅中的情形。这就是“我”和弟弟生活的地方,一栋位于巴黎市郊、乡野风景环绕的别墅。我们的父母不在身边,只能把我们交给三个朋友照顾。除生活的别墅外,作者对周围环境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女修院、农场、城堡、邮局、学校、树林、教堂等等。这看起来是非常平静的小镇生活,但是却处处给人一种灰暗的感觉。城堡是倾颓的,草地是无人管理的,每一个人好像都有自己的秘密。童年时期的“我们”在草地上放风筝,在花园里玩耍,看起来是无忧无虑的,但是,在树林发现的德国士兵的钢盔、死难者纪念碑、镇长告诉报贩子的话,都让人感受到一种隐隐的危险。作者通过“我”的眼光,看似平淡无奇地叙述着周边的生活环境,但是却让我们感觉到:在二战德国占领法国期间,法国人,尤其是法国的犹太人,他们的生存环境非常险恶,随时有“意外”的发生。而作者以“缓刑”为题,看起来和文章内容没有关联,但是我们也可以这样解读:正因为“我”是个孩子,才能避免被警察盘问,才能不像大人那样焦虑不安,才得以“缓刑”。
二、以儿童视角描绘人物形象
《缓刑》中,“我”所接触到的人物有很多:父亲、阿妮、小埃莱娜、玛蒂尔德,等等。他们对我们都非常好,父亲带我们出去吃饭,给我们讲故事,阿妮、小埃莱娜和玛蒂尔德非常用心地照顾我们,但是他们也常常让我产生疑惑。以阿妮为例,作者是这样描述的:阿妮长得很清秀,“鼻子笔挺,面孔清秀娇嫩,双眼炯炯有神”,但是行为粗犷,可能与她男性化的穿着有关。阿妮每天都要出去,很晚才回家,还会带着很多朋友来家里。阿妮温柔又严肃,有时感觉很忧愁,还会流泪。“我”对阿妮的表现很疑惑,为什么会流泪呢?她的朋友是做什么的?我的疑问没人来解答,“我”周围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秘密。
在人物描写上,作者充分体现了儿童视角的特点。如对小埃莱娜的描写:她身材矮小,让我们觉得很亲近;她当过马戏演员和杂技演员,因此,在我们中间很有威望。这就体现了儿童的心理:渴望平等交流、对有技能的人非常崇拜等。再如,对阿妮的描写,体现出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关注与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对阿妮朋友的描写:有的开着美国汽车,有的骑着大摩托车并戴着有许多按钮的手表,则表现了儿童更注重于细节的观察以及对机械的热爱。
三、以儿童视角展现社会面貌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是作家思维创作的产物,如果没有作家思维的痕迹是不可能的。在《缓刑》中,作者虽然采用了儿童视角,以“我”的眼光对周围的环境、人物进行描述,体现了儿童的思维和行为特征,通过儿童的特殊感知,将一个没有加工过、原生态的社会面貌直接展现给读者。比如,作者这样写“我”的父亲:他曾经两次被捕。第一次被捕之后,父亲在警察不注意的时候逃跑了。但是在第二年他再一次被捕了,忽然有一天他被放出来了。为什么会抓捕父亲?为什么释放他?是谁释放了他?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不明白,去寻找答案也无果而终。再如,描写阿妮以及她的朋友时,警察来家中搜查,“我”才知道他们都被捕了,可为什么被捕?他们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他们是坏人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人去楼空?“我”不明白,作者没有回答,只能让读者自行想象。
这里展现的是儿童对于成人世界的疑问,没有经过道德加工和社会意识的评判,也是成人不容易注意的地方。作者通过这样的儿童视角,展示了成人世界的复杂和危险。虽然作者对文章中“我”的疑问都没有解答,但是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生活中,有时会发生事故”,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生活环境的残酷;“有的东西一不小心就会从你的生活中消失”,可见他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四、以儿童视角表现作品主题
《缓刑》中的人物都有不可言说的秘密,让我们感受到了侦探小说的色彩,但是逃离与追寻才是作品真正要表达的主题。在小说中,作者着重描绘了一个东西:鳄鱼皮香烟盒。这是小埃莱娜送给“我”的礼物,我一直珍藏。正是这个香烟盒,承载了很多人的秘密,也形成了一条时间跨度为30年的叙述主线。作者通过回忆、镶嵌等多种手法想我们展示了一些记忆的画面,但并没有真正给我们解惑。因为作者对这些人物充满了感情:“我”的父母不在身边,是父母的朋友来照顾我们,虽然他们身份不明,行事神秘,但是“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真诚照顾。虽然他们因为不法营生最终被捕入狱,但不妨碍作者对他们的真挚情感。
在作品中,“我”对成人世界充满疑问,许多为什么充斥在脑海,很想一探究竟,去追寻真正的答案,但是,记忆在千回百转之后逐渐地远离,时光在渐渐褪色,甚至到最后什么也没有剩下,无法追寻。但是,“我”真的忘了吗?还是作者想要逃离真相?在小说的最后,警察四处设岗的别墅内,“我”和弟弟在玩耍,等着有人来接我们,画面至此定格。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也不必揭穿,在这美好的童年岁月中,什么也没发生,什么也没失去,美好的一切仍将继续。
“莫迪亚诺的书就像一个迷人的露天作业。每本都有双层含义。”《缓刑》这部带有强烈个人痕迹的中篇小说也是如此,用谜一样的句子创作出了非常简单的故事,却指引着读者不断去探寻。莫迪亚诺以一个全新的儿童视角,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原生态的成人世界,反映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
(责编 张翼翔)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创作于1988年的小说《缓刑》,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情感丰沛,是一部自传性色彩浓厚的作品,同时也很好地诠释了作者的创作主题。《缓刑》采用了儿童视角,以一个10岁男孩的视角去观察生活,体会周围环境的变化。通过这样的儿童视角,直观地展现了二战时期法国被占领时期的真实世界,同时也能让我们看到童年生活对作者的深刻影响。
一、以儿童视角描写生活环境
《缓刑》这篇小说篇幅不长,全文不足4万字,但是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描绘“我”的生活环境。“这是一座二层楼的房子,正面的墙上爬满了常春藤。”作者从墙上的常春藤开始,描绘了窗户、梯形花园、坟墓、果树以及客厅中的情形。这就是“我”和弟弟生活的地方,一栋位于巴黎市郊、乡野风景环绕的别墅。我们的父母不在身边,只能把我们交给三个朋友照顾。除生活的别墅外,作者对周围环境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女修院、农场、城堡、邮局、学校、树林、教堂等等。这看起来是非常平静的小镇生活,但是却处处给人一种灰暗的感觉。城堡是倾颓的,草地是无人管理的,每一个人好像都有自己的秘密。童年时期的“我们”在草地上放风筝,在花园里玩耍,看起来是无忧无虑的,但是,在树林发现的德国士兵的钢盔、死难者纪念碑、镇长告诉报贩子的话,都让人感受到一种隐隐的危险。作者通过“我”的眼光,看似平淡无奇地叙述着周边的生活环境,但是却让我们感觉到:在二战德国占领法国期间,法国人,尤其是法国的犹太人,他们的生存环境非常险恶,随时有“意外”的发生。而作者以“缓刑”为题,看起来和文章内容没有关联,但是我们也可以这样解读:正因为“我”是个孩子,才能避免被警察盘问,才能不像大人那样焦虑不安,才得以“缓刑”。
二、以儿童视角描绘人物形象
《缓刑》中,“我”所接触到的人物有很多:父亲、阿妮、小埃莱娜、玛蒂尔德,等等。他们对我们都非常好,父亲带我们出去吃饭,给我们讲故事,阿妮、小埃莱娜和玛蒂尔德非常用心地照顾我们,但是他们也常常让我产生疑惑。以阿妮为例,作者是这样描述的:阿妮长得很清秀,“鼻子笔挺,面孔清秀娇嫩,双眼炯炯有神”,但是行为粗犷,可能与她男性化的穿着有关。阿妮每天都要出去,很晚才回家,还会带着很多朋友来家里。阿妮温柔又严肃,有时感觉很忧愁,还会流泪。“我”对阿妮的表现很疑惑,为什么会流泪呢?她的朋友是做什么的?我的疑问没人来解答,“我”周围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秘密。
在人物描写上,作者充分体现了儿童视角的特点。如对小埃莱娜的描写:她身材矮小,让我们觉得很亲近;她当过马戏演员和杂技演员,因此,在我们中间很有威望。这就体现了儿童的心理:渴望平等交流、对有技能的人非常崇拜等。再如,对阿妮的描写,体现出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关注与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对阿妮朋友的描写:有的开着美国汽车,有的骑着大摩托车并戴着有许多按钮的手表,则表现了儿童更注重于细节的观察以及对机械的热爱。
三、以儿童视角展现社会面貌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是作家思维创作的产物,如果没有作家思维的痕迹是不可能的。在《缓刑》中,作者虽然采用了儿童视角,以“我”的眼光对周围的环境、人物进行描述,体现了儿童的思维和行为特征,通过儿童的特殊感知,将一个没有加工过、原生态的社会面貌直接展现给读者。比如,作者这样写“我”的父亲:他曾经两次被捕。第一次被捕之后,父亲在警察不注意的时候逃跑了。但是在第二年他再一次被捕了,忽然有一天他被放出来了。为什么会抓捕父亲?为什么释放他?是谁释放了他?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不明白,去寻找答案也无果而终。再如,描写阿妮以及她的朋友时,警察来家中搜查,“我”才知道他们都被捕了,可为什么被捕?他们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他们是坏人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人去楼空?“我”不明白,作者没有回答,只能让读者自行想象。
这里展现的是儿童对于成人世界的疑问,没有经过道德加工和社会意识的评判,也是成人不容易注意的地方。作者通过这样的儿童视角,展示了成人世界的复杂和危险。虽然作者对文章中“我”的疑问都没有解答,但是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生活中,有时会发生事故”,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生活环境的残酷;“有的东西一不小心就会从你的生活中消失”,可见他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四、以儿童视角表现作品主题
《缓刑》中的人物都有不可言说的秘密,让我们感受到了侦探小说的色彩,但是逃离与追寻才是作品真正要表达的主题。在小说中,作者着重描绘了一个东西:鳄鱼皮香烟盒。这是小埃莱娜送给“我”的礼物,我一直珍藏。正是这个香烟盒,承载了很多人的秘密,也形成了一条时间跨度为30年的叙述主线。作者通过回忆、镶嵌等多种手法想我们展示了一些记忆的画面,但并没有真正给我们解惑。因为作者对这些人物充满了感情:“我”的父母不在身边,是父母的朋友来照顾我们,虽然他们身份不明,行事神秘,但是“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真诚照顾。虽然他们因为不法营生最终被捕入狱,但不妨碍作者对他们的真挚情感。
在作品中,“我”对成人世界充满疑问,许多为什么充斥在脑海,很想一探究竟,去追寻真正的答案,但是,记忆在千回百转之后逐渐地远离,时光在渐渐褪色,甚至到最后什么也没有剩下,无法追寻。但是,“我”真的忘了吗?还是作者想要逃离真相?在小说的最后,警察四处设岗的别墅内,“我”和弟弟在玩耍,等着有人来接我们,画面至此定格。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也不必揭穿,在这美好的童年岁月中,什么也没发生,什么也没失去,美好的一切仍将继续。
“莫迪亚诺的书就像一个迷人的露天作业。每本都有双层含义。”《缓刑》这部带有强烈个人痕迹的中篇小说也是如此,用谜一样的句子创作出了非常简单的故事,却指引着读者不断去探寻。莫迪亚诺以一个全新的儿童视角,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原生态的成人世界,反映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