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tcf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于今天的课堂。这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发展,呼唤千千万万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数学——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沿学科。
  我们的教育从古至今,不论大中小学,都太注重继承,太注重记忆,总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把知识记到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所以,我们大中小学课本的知识容量和难度远大于欧美。我们的学生学得很苦、很累,他们把功夫都下在强化重复性思维方面。我们的学生发展了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欧美的学生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但是在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我们远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今天,国家强大起来了,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唯独深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传统教育观念没有变。今天,考试的功能得以进一步发挥,重复、记忆负担比几十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教育怎能应付挑战。由此可见,重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一、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首先必须转变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具体学科教学中,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象地说,我们的学科教学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黄金”,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重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
  二、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就是用告诉的方法传授知识。可以说从古至今,我们的大多数课堂都是承袭这种教学方法,而且成为成千上万教师的教学习惯,而今天的时代,要求培养善于思考,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所谓的真理。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应该在积极的思辨中,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我们要培养和发展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发散性,要使他们不仅准确地把握人类已发现的知识本身,还要他们在课堂上,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体会人类发现这些规律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去自学、去研究、去争论、去自己推理归纳、去做探索性实验。
  教学有法又无定法。教学的方法有多种,教师在教学时,关于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很简单,能引起学生自己思考的,便是有效的办法。如苏格拉底的回答式、孔子所用的举一反三式、毛泽东主席革命初期训练干部所采取的讨论式、《学记》中所倡导的道而弗牵的自行发现式、西方近年来布鲁纳所强调的通过思考而学习的发现式、巴勒土的问题解决式等等,都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至于传授式,如若与其他方法联合运用,亦可产生启发思维的功能。
  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是学习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基地。那么,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教师具备创新的观念,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如果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离开了学生的摸摸、看看、量量、画画、拼拼、比比,以及操作实践,要想很好地建立表象认识是相当困难的。教学的关键就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
  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先让学生摸摸,看看自己手中的教具,接着,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人:“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想象一下,车轮做成方的,行驶会平稳吗?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通过量量、画画、比比,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求知识,最后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热情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学生在主动参与,在“动”起来、“活”起来的过程中,有了成功的体验,激起了更强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总之,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思维能力是核心,而课堂是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思维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遵循儿童的心理特性和认识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适时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由单一集中思维向多向发散思维转化,增强思维品质,发展智能。
  (责编 张宇)
其他文献
摘要:辅导员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辅导员队伍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从辅导员的职能、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辅导员 学生 模式 育人    一、辅导员岗位的解读  辅导员岗位最初起源于1953年清华大学设立的政治辅导员。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学生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局面,辅导员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  辅导员
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应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应转身变为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学习和探究活动之中,即是一名参与者。这也就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分析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拥有知识的水平,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宜的学习方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使学生拥有强烈的获取知识的欲望,自觉
在当今社会,英语已成为全球化的语言,是当代人必备的技能之一,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英语对学生将来的生活学习有重要影响,学好英语对初中生来说意义重大。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四大组成部分,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能否得到提高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的成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英语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长期以来,一些教师仍然重读写,轻听说,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中学历史新课程已经实施数年,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是新课,什么样的课是旧课?我们自己在教学中做得如何?这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思考。我们教师可以自查,看自己在教学中是否贯彻了“六种意识”,是否贯彻了新课程理念。  一、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目前,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那就是有些
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书面语言的训练,常常淡化了口语表达的培养。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种体会。  一、提供一个话题,让学生争议  在课堂上或在课余活动中,我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特别感兴趣,也能引起他们争议的话题,从而使学生在争议过程中说出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比如:你对目前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