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1年12月在广州举办的“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会”,在现代美术史上有重要意义。可惜所存文献不多,图像资料更是寥寥无几,事件的亲历者胡根天先生保存的“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会开幕全体职员摄影”就显得尤为珍贵。现参考胡根天先生等人的回忆和相关资料,对照片作一初步考释。
照片中共25人,前排坐藤椅,二三排站立,背景悬五色旗。照片左上角、右下角分别有胡根天钢笔字迹:“民国十年十二月”、“1921”。片中人物经知情者和亲友后人的指认,并参照其他照片,可辨姓名者有,前排左起:徐芷龄、刘博文、高剑父、陈炯明、谢英伯、梁銮、温幼菊。二排左一:胡根天、左二:陈丘山、左五:潘龢、左八:李凤廷、左九:赵浩公。后排左七:高奇峰。
资料显示,这次展览由时任粤军总司令兼广东省省长的陈炯明任会长,高剑父任副会长,谢英伯任法律顾问。审查员以省长名义聘请。国画审查员为高剑父、温其球、潘和、李凤廷、姚粟若、赵浩公、高奇峰等。西洋画审查员为胡根天、陈丘山、梁銮、雷毓湘、徐芷龄、刘博文等。工艺美术审查员为金乐仪等。与照片中人基本相符。展览会的出品内容有绘画、雕塑、刺绣、工艺美术四部分,绘画又分中国画、西洋画、图案等。尚未发现雕塑、刺绣的审查员名单。名单中尚有姚粟若、雷毓湘、金乐仪尚未与照片中人对上号,还有待查证。
主持展览的正、副会长和法律顾问三人均有参与辛亥革命的共同经历:
陈炯明(1878—1933),原名捷,字竞存。广东海丰人。早年就读于广东政法学堂。1909年当选广东省谘议局议员,同年加入同盟会。参加新军起义的联络工作,后赴香港参加“支那暗杀团”。1911年参与策划广州“三二九”起义。武昌起义后,与邓铿、许崇智等赴东江组织民军起义,先后光复惠州、广州。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逃往南洋。1916年回粤,1917年拥护孙中山南下护法,12月任援闽粤军总司令。1920年8月,奉命率粤军回师广东,驱逐桂军。10月任粤军总司令兼广东省省长。1921年5月广州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任军政府内务总长兼陆军总长。鼓吹联省自治,反对孙中山北伐,1922年6月16日发动叛乱,炮轰总统府。1925年彻底失败后蛰居香港至死。
高剑父(1879-1951),原名斋,号爵廷,后改名剑父,广东番禺人。先拜啸月琴馆居廉为师习画。后东渡日本学画,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加入“支那暗杀团”,参与策划广州“三二九”起义。广州光复当年,与谢英伯率领由香港学界、商界、新闻界和香港大酒店百余人的队伍回广州。在陈炯明任会长的“广东军团协会”中任干事。后与其弟奇峰在上海办《真相画报》。又在江西饶州办“中国瓷业公司”。二次革命失败后,襄助粤军回粤,1920年被陈炯明任命为广东工艺局局长,兼广东甲种工业学校校长,1921年6月因学生运动下台。后设春睡画院及南中美术院授徒。历任中山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广州市立艺专科学校校长等职。
谢英伯(1882—1939)学名华国。号抱香居士。广东梅县人,1907年加入同盟会,后参加新军起义。“三二九”起义筹划工作。在香港参与组织“支那暗杀团”。武昌起义后任同盟会粤支部部长、广东都督府高级顾问。上海、广州执业律师。
由上可知三人关系并非一般,以陈炯明的身份任会长只是名义上的,代表了展会的官方背景和权威性。副会长高剑父是美术界中人,无疑是展会实际的主导者。美术展览会而设法律顾问,可见组织架构是比较完备的。展会的运作模式和谢英伯的角色都很值得研究。
展会聘请的审查员,西画方面人选均有留学东、西洋的背景,都是近年才从国外回归,有意在广州谋求发展的西洋画家。
胡根天(1892—1985)原名毓桂。广东开平人。1915年9月入读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选科。1920年毕业回国。先后任职于福建闽南教育局和上海广肇公学、南京江苏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21年8月应广州市教育局局长许崇清之邀回到广州工作。许崇清(1888—1969)广州人。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同盟会会员。先后于日本第七高等学校、日本帝国大学修读文学、哲学、教育学。1920年毕业于东京帝大研究院,回国时在上海时见到了孙中山。回到广州后任广东全省教育委员会政务委员,与陈独秀共同主持工作。后任广州市教育局长。这次全省美术展览是由许崇清首先向省署提出举办的建议。1922年4月建立的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是由许崇清兼任首任校长,胡根天为第二任校长。
刚回到广州的胡根天,到大北直街二巷劳园拜访他的留日学长许崇清。商谈如何开展广州美术的事情。这次叙谈促成了两件事:一是建立一间新式的美术学校培育美术人才;二是成立一个美术社团联络画家,在社会上推广西洋画。他们决定以“赤社”为社团名称,意义取:光明、热烈、诚心、温爱和属于南方的象征。胡根天联络在广州西洋画家陈丘山、梁銮、雷毓湘、徐芷龄、容有璣、梅与天、徐守义等七八人,成立了广州第一个研究西洋美术的社团。10月1日“赤社第一回绘画展览会”在广州禺山市市立师范内举行,这天就作为“赤社”的成立日。两个月后举办的这次全省美术展览,西画审查员大多数是“赤社”成员。除胡根天外,其他人所存的资料甚少。
陈丘山(?-1937)广东西樵人,1915年9月与胡根天同时入读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选科。1916年2月被除籍。回国后与留美归国的梁銮在广州西关观音大巷(即现在之大同路)开办楚庭美术学校,并开第一回的展览会。梁銮擅长油画、陈擅长水彩,粗豪的笔触,简单的色彩给广州人展示了西洋画的面貌。画家黄君璧曾入读该校。陈、梁均是赤社成员,梁后来任教于市立美术学校。1937年,陈芦荻(诗人,1912—1995)曾撰《怀家叔丘山》一文(存目)。陈丘山的卒年与籍贯据此推知。
雷毓湘(1885—1923)广东四会人。1911年9月入读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选科,1913年5月因事退学,1914年1月再入该科二年级,1917年3月毕业,5月成为研究生。12月退学,赤社成员。
徐芷龄,留日归国女画家,赤社成员,其他情况不明。
刘博文,留美归国女画家,画风古老阴沉。曾办私立的博文美术学校。
中国画审查员都是聘请当时广州有名望的画家担任:
温其球(1862—1941)字幼菊,号菊叟、语石山人,广东顺德人。早年师事许菊泉初光习画(初光为宋光宝入室弟子)。中岁致力篆隶,印章多自刻。山水学石涛笔法,以画大景山水见称,曾乘舟游桂林山水,作长卷十余丈,气势不匮,韵味悠长。青绿山水有极工致极浓厚者。花卉有独到处。深得用粉用青法,重重染色之妙,一花一叶风神绝世。尝绘广九路沿途风景写生三十余丈。水墨运用尤见功力,笔法意境具有特色。流传作品较多,是一位多产画家。
潘龢(1873—1929)字致中,亦作至中。别署云滘乡人、抱残、至公。广 东南海西樵人。所居日画影楼、抱残室。工诗能文,精鉴别,早年就以山水画名于时。后以图画任教于广府中学等。培养国画人材甚多。其弟子传其学而能发扬光大者,有李研山、卢子枢、陶法等。经过这次全省美展之后,广东画家深感振兴美术正逢其时,潘龢与画友姚粟若、赵浩公、黄般若等十四人组织“癸亥合作画社”,“以研究国画、振兴美术为宗旨”。1926年改组成广东国画研究会,后来发展成为广东最大的美术社团,在香港、东莞设有分会,会员最多时达二百多人。潘龢到1929年逝世之前,一直是这个组织的主持人。
潘龢在《今日广东之国画》一文谈到,“晚近吾粤画风丕变,群起而求国画之进步。力求于古法之中,而参以种种变化,不墨守一家一派之法以自窘,从事活的研究,不为死的研究,一洗从前故步自封之积习。是诚吾粤国画稍具思想之时期……”,潘龢有著述多种,如《抱残室写生杂记》、《中国画即写生画说》、《吾粤画人之我见》、《铜篆楼画诀》等。
姚粟若(1878—1939)原名礼修,字叔约、粟若,号百佛庵主。广东番禺人。幼承家学,七岁即耽画,既长能诗工书。曾留学日本东京政法大学。画善山水花卉,以山水见长。山水以元四家及“四王”为宗。花卉学南田。任这次全省美展的审查员时,遇其父的画作出品,避而不审,说吾不敢,审父何敢当也。人以是美之。性嗜酒,每饮必醉,排行第三,人戏称三猫,醉猫之谓也。醉笔为画淋漓苍秀,得者以为宝。此说大有笑谈成分,观其画工整秀逸并未见醉态。
其父姚筠(1840—1926),字嶰雪。又字俊卿。同治举人。饶平县学训导。学海堂学长。东塾弟子。工诗。山水仿吴镇、倪瓒。尤善画松。
赵浩公(1881—1948)原名浩、秀石,字土毅,浩公。号浩气、牛口、石佛,广东台山人,自幼学装裱于画肆。17岁从王根(约1868—1924)学画。南北派兼师,南宗石涛,北法马远,20岁后专作金碧界画。因职业关系,阅历渐广,对各家名迹均有临摹研究,故精鉴别。多有仿古之作,转售得利,有“多金画人”之称。其身材壮硕,个性刚直。与人论争有不适意,则巨拳抵案,或拂袖而推。著有《读雨庵画录》。曾任中山大学国画教授,在中大出版《花鸟画之研究》一书。
这次被聘为审查员,起初并不接受,据黄大德所编的《赵浩公年表》称,由于“不屑与‘新派’合作共事,愤然致函陈,高婉转辞谢,辞之不果。于是自美展之后,新旧二派壁垒更厚”。当时出版的《广东省第一回美展会场日刊》刊登了来往信函。
致陈炯明函称:“窃思审查一席,非有优良学识者,未克膺任。浩气愚昧,恐贻东郭吹竽之诮,有负钧座提倡是斯会之旨。用特肃函恭谢。”
致高剑父函则称:“浩气此次不就该席原因,当有不得已之苦衷在。务希代向省长座前,善为婉辞,……”
省长复函:“先生对于美感教育,素擅专长,正当借重品题,指导后进,所有此次美术展览会审查一席,务请勉任,幸勿固辞。”
李凤廷(1884—1967),字凤公,广东东莞人。从小随父肇榜(又名桂墀)学画,后到广州当国画教师。1911年他和郑文轩、王育群在广州卫边街(现在吉祥路)创办“竞美美术会”,设水彩画函授学校。王育群从日本学画归来,以西洋方法教授绘画在广州算是创始者。次年,李又创设广东铸像公司,自任总技师,开广州新法造像之先河。
李凤廷的绘画,花卉、山水、人物皆精而士女尤妙,并工指头画。对于历代诸家画法均有研究,尤嗜李龙眠,自刻小印“龙眠家法”。书法则学宋徽宗之瘦金书,甚得峭劲。早年始习治印,兼善金石玉器鉴赏,著有《玉雅》等。平时诲人不倦,冼玉清、梁孟博、黄发华、张丹皆其得意弟子。1932年任市立美术学校国画教授。
这次展览的国画审查员中只有高剑父、高奇峰有出洋学画的经历。
高奇峰(1889—1933)剑父弟。父母早丧。少时于玻璃店助绘花玻璃罩,17岁随兄剑父往日本学画。归国后在上海助兄创《真相画报》及审美书馆。后再往日本,习制版术,回国后,任广东甲种工业学校美术及制版科主任。1925年,任岭南大学讲师,并设美学馆授徒;1933年赴沪出席柏林中德美术展,肺炎病发而逝。
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会审查员的人选,大致能从某一方面反映出20年代初期,广东美术的基本格局。许崇清后来回顾这次展览时说:
“第一次省展虽然不能许为十分可观,他所负的使命却可说是相当地完成的。大概不论任何一种文化的进步。最重要的条件,一定要这种文化和当时社会发生关系,而尤其是要这种文化有适应当时前进的社会的性能才有效力。美术展览也应当把握着这样的意义。第一次省展在当时一方面唤起了衰颓的国画界认识自己的作品之社会的价值,于是才浙次踏上积极化和组织化的途径;一方面更指示出幼稚的洋画界认识前进的社会的艺术是怎样的动向,于是才渐次设立了正确而稳固的基础。”
以政府的名义和资源来举办美术展览,在当时确实是创举。这个展览对广东文化产生了积极和正面的影响。是美术界的一次总检阅,西洋画和折衷派的登场,刺激了传统的国画界,及后广东国画研究会的成立和新旧画派的论争等就是组织化和积极化的体现,实际上也初步确立了西洋画在广东美术多元化发展格局中的位置。
照片中共25人,前排坐藤椅,二三排站立,背景悬五色旗。照片左上角、右下角分别有胡根天钢笔字迹:“民国十年十二月”、“1921”。片中人物经知情者和亲友后人的指认,并参照其他照片,可辨姓名者有,前排左起:徐芷龄、刘博文、高剑父、陈炯明、谢英伯、梁銮、温幼菊。二排左一:胡根天、左二:陈丘山、左五:潘龢、左八:李凤廷、左九:赵浩公。后排左七:高奇峰。
资料显示,这次展览由时任粤军总司令兼广东省省长的陈炯明任会长,高剑父任副会长,谢英伯任法律顾问。审查员以省长名义聘请。国画审查员为高剑父、温其球、潘和、李凤廷、姚粟若、赵浩公、高奇峰等。西洋画审查员为胡根天、陈丘山、梁銮、雷毓湘、徐芷龄、刘博文等。工艺美术审查员为金乐仪等。与照片中人基本相符。展览会的出品内容有绘画、雕塑、刺绣、工艺美术四部分,绘画又分中国画、西洋画、图案等。尚未发现雕塑、刺绣的审查员名单。名单中尚有姚粟若、雷毓湘、金乐仪尚未与照片中人对上号,还有待查证。
主持展览的正、副会长和法律顾问三人均有参与辛亥革命的共同经历:
陈炯明(1878—1933),原名捷,字竞存。广东海丰人。早年就读于广东政法学堂。1909年当选广东省谘议局议员,同年加入同盟会。参加新军起义的联络工作,后赴香港参加“支那暗杀团”。1911年参与策划广州“三二九”起义。武昌起义后,与邓铿、许崇智等赴东江组织民军起义,先后光复惠州、广州。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逃往南洋。1916年回粤,1917年拥护孙中山南下护法,12月任援闽粤军总司令。1920年8月,奉命率粤军回师广东,驱逐桂军。10月任粤军总司令兼广东省省长。1921年5月广州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任军政府内务总长兼陆军总长。鼓吹联省自治,反对孙中山北伐,1922年6月16日发动叛乱,炮轰总统府。1925年彻底失败后蛰居香港至死。
高剑父(1879-1951),原名斋,号爵廷,后改名剑父,广东番禺人。先拜啸月琴馆居廉为师习画。后东渡日本学画,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加入“支那暗杀团”,参与策划广州“三二九”起义。广州光复当年,与谢英伯率领由香港学界、商界、新闻界和香港大酒店百余人的队伍回广州。在陈炯明任会长的“广东军团协会”中任干事。后与其弟奇峰在上海办《真相画报》。又在江西饶州办“中国瓷业公司”。二次革命失败后,襄助粤军回粤,1920年被陈炯明任命为广东工艺局局长,兼广东甲种工业学校校长,1921年6月因学生运动下台。后设春睡画院及南中美术院授徒。历任中山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广州市立艺专科学校校长等职。
谢英伯(1882—1939)学名华国。号抱香居士。广东梅县人,1907年加入同盟会,后参加新军起义。“三二九”起义筹划工作。在香港参与组织“支那暗杀团”。武昌起义后任同盟会粤支部部长、广东都督府高级顾问。上海、广州执业律师。
由上可知三人关系并非一般,以陈炯明的身份任会长只是名义上的,代表了展会的官方背景和权威性。副会长高剑父是美术界中人,无疑是展会实际的主导者。美术展览会而设法律顾问,可见组织架构是比较完备的。展会的运作模式和谢英伯的角色都很值得研究。
展会聘请的审查员,西画方面人选均有留学东、西洋的背景,都是近年才从国外回归,有意在广州谋求发展的西洋画家。
胡根天(1892—1985)原名毓桂。广东开平人。1915年9月入读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选科。1920年毕业回国。先后任职于福建闽南教育局和上海广肇公学、南京江苏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21年8月应广州市教育局局长许崇清之邀回到广州工作。许崇清(1888—1969)广州人。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同盟会会员。先后于日本第七高等学校、日本帝国大学修读文学、哲学、教育学。1920年毕业于东京帝大研究院,回国时在上海时见到了孙中山。回到广州后任广东全省教育委员会政务委员,与陈独秀共同主持工作。后任广州市教育局长。这次全省美术展览是由许崇清首先向省署提出举办的建议。1922年4月建立的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是由许崇清兼任首任校长,胡根天为第二任校长。
刚回到广州的胡根天,到大北直街二巷劳园拜访他的留日学长许崇清。商谈如何开展广州美术的事情。这次叙谈促成了两件事:一是建立一间新式的美术学校培育美术人才;二是成立一个美术社团联络画家,在社会上推广西洋画。他们决定以“赤社”为社团名称,意义取:光明、热烈、诚心、温爱和属于南方的象征。胡根天联络在广州西洋画家陈丘山、梁銮、雷毓湘、徐芷龄、容有璣、梅与天、徐守义等七八人,成立了广州第一个研究西洋美术的社团。10月1日“赤社第一回绘画展览会”在广州禺山市市立师范内举行,这天就作为“赤社”的成立日。两个月后举办的这次全省美术展览,西画审查员大多数是“赤社”成员。除胡根天外,其他人所存的资料甚少。
陈丘山(?-1937)广东西樵人,1915年9月与胡根天同时入读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选科。1916年2月被除籍。回国后与留美归国的梁銮在广州西关观音大巷(即现在之大同路)开办楚庭美术学校,并开第一回的展览会。梁銮擅长油画、陈擅长水彩,粗豪的笔触,简单的色彩给广州人展示了西洋画的面貌。画家黄君璧曾入读该校。陈、梁均是赤社成员,梁后来任教于市立美术学校。1937年,陈芦荻(诗人,1912—1995)曾撰《怀家叔丘山》一文(存目)。陈丘山的卒年与籍贯据此推知。
雷毓湘(1885—1923)广东四会人。1911年9月入读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选科,1913年5月因事退学,1914年1月再入该科二年级,1917年3月毕业,5月成为研究生。12月退学,赤社成员。
徐芷龄,留日归国女画家,赤社成员,其他情况不明。
刘博文,留美归国女画家,画风古老阴沉。曾办私立的博文美术学校。
中国画审查员都是聘请当时广州有名望的画家担任:
温其球(1862—1941)字幼菊,号菊叟、语石山人,广东顺德人。早年师事许菊泉初光习画(初光为宋光宝入室弟子)。中岁致力篆隶,印章多自刻。山水学石涛笔法,以画大景山水见称,曾乘舟游桂林山水,作长卷十余丈,气势不匮,韵味悠长。青绿山水有极工致极浓厚者。花卉有独到处。深得用粉用青法,重重染色之妙,一花一叶风神绝世。尝绘广九路沿途风景写生三十余丈。水墨运用尤见功力,笔法意境具有特色。流传作品较多,是一位多产画家。
潘龢(1873—1929)字致中,亦作至中。别署云滘乡人、抱残、至公。广 东南海西樵人。所居日画影楼、抱残室。工诗能文,精鉴别,早年就以山水画名于时。后以图画任教于广府中学等。培养国画人材甚多。其弟子传其学而能发扬光大者,有李研山、卢子枢、陶法等。经过这次全省美展之后,广东画家深感振兴美术正逢其时,潘龢与画友姚粟若、赵浩公、黄般若等十四人组织“癸亥合作画社”,“以研究国画、振兴美术为宗旨”。1926年改组成广东国画研究会,后来发展成为广东最大的美术社团,在香港、东莞设有分会,会员最多时达二百多人。潘龢到1929年逝世之前,一直是这个组织的主持人。
潘龢在《今日广东之国画》一文谈到,“晚近吾粤画风丕变,群起而求国画之进步。力求于古法之中,而参以种种变化,不墨守一家一派之法以自窘,从事活的研究,不为死的研究,一洗从前故步自封之积习。是诚吾粤国画稍具思想之时期……”,潘龢有著述多种,如《抱残室写生杂记》、《中国画即写生画说》、《吾粤画人之我见》、《铜篆楼画诀》等。
姚粟若(1878—1939)原名礼修,字叔约、粟若,号百佛庵主。广东番禺人。幼承家学,七岁即耽画,既长能诗工书。曾留学日本东京政法大学。画善山水花卉,以山水见长。山水以元四家及“四王”为宗。花卉学南田。任这次全省美展的审查员时,遇其父的画作出品,避而不审,说吾不敢,审父何敢当也。人以是美之。性嗜酒,每饮必醉,排行第三,人戏称三猫,醉猫之谓也。醉笔为画淋漓苍秀,得者以为宝。此说大有笑谈成分,观其画工整秀逸并未见醉态。
其父姚筠(1840—1926),字嶰雪。又字俊卿。同治举人。饶平县学训导。学海堂学长。东塾弟子。工诗。山水仿吴镇、倪瓒。尤善画松。
赵浩公(1881—1948)原名浩、秀石,字土毅,浩公。号浩气、牛口、石佛,广东台山人,自幼学装裱于画肆。17岁从王根(约1868—1924)学画。南北派兼师,南宗石涛,北法马远,20岁后专作金碧界画。因职业关系,阅历渐广,对各家名迹均有临摹研究,故精鉴别。多有仿古之作,转售得利,有“多金画人”之称。其身材壮硕,个性刚直。与人论争有不适意,则巨拳抵案,或拂袖而推。著有《读雨庵画录》。曾任中山大学国画教授,在中大出版《花鸟画之研究》一书。
这次被聘为审查员,起初并不接受,据黄大德所编的《赵浩公年表》称,由于“不屑与‘新派’合作共事,愤然致函陈,高婉转辞谢,辞之不果。于是自美展之后,新旧二派壁垒更厚”。当时出版的《广东省第一回美展会场日刊》刊登了来往信函。
致陈炯明函称:“窃思审查一席,非有优良学识者,未克膺任。浩气愚昧,恐贻东郭吹竽之诮,有负钧座提倡是斯会之旨。用特肃函恭谢。”
致高剑父函则称:“浩气此次不就该席原因,当有不得已之苦衷在。务希代向省长座前,善为婉辞,……”
省长复函:“先生对于美感教育,素擅专长,正当借重品题,指导后进,所有此次美术展览会审查一席,务请勉任,幸勿固辞。”
李凤廷(1884—1967),字凤公,广东东莞人。从小随父肇榜(又名桂墀)学画,后到广州当国画教师。1911年他和郑文轩、王育群在广州卫边街(现在吉祥路)创办“竞美美术会”,设水彩画函授学校。王育群从日本学画归来,以西洋方法教授绘画在广州算是创始者。次年,李又创设广东铸像公司,自任总技师,开广州新法造像之先河。
李凤廷的绘画,花卉、山水、人物皆精而士女尤妙,并工指头画。对于历代诸家画法均有研究,尤嗜李龙眠,自刻小印“龙眠家法”。书法则学宋徽宗之瘦金书,甚得峭劲。早年始习治印,兼善金石玉器鉴赏,著有《玉雅》等。平时诲人不倦,冼玉清、梁孟博、黄发华、张丹皆其得意弟子。1932年任市立美术学校国画教授。
这次展览的国画审查员中只有高剑父、高奇峰有出洋学画的经历。
高奇峰(1889—1933)剑父弟。父母早丧。少时于玻璃店助绘花玻璃罩,17岁随兄剑父往日本学画。归国后在上海助兄创《真相画报》及审美书馆。后再往日本,习制版术,回国后,任广东甲种工业学校美术及制版科主任。1925年,任岭南大学讲师,并设美学馆授徒;1933年赴沪出席柏林中德美术展,肺炎病发而逝。
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会审查员的人选,大致能从某一方面反映出20年代初期,广东美术的基本格局。许崇清后来回顾这次展览时说:
“第一次省展虽然不能许为十分可观,他所负的使命却可说是相当地完成的。大概不论任何一种文化的进步。最重要的条件,一定要这种文化和当时社会发生关系,而尤其是要这种文化有适应当时前进的社会的性能才有效力。美术展览也应当把握着这样的意义。第一次省展在当时一方面唤起了衰颓的国画界认识自己的作品之社会的价值,于是才浙次踏上积极化和组织化的途径;一方面更指示出幼稚的洋画界认识前进的社会的艺术是怎样的动向,于是才渐次设立了正确而稳固的基础。”
以政府的名义和资源来举办美术展览,在当时确实是创举。这个展览对广东文化产生了积极和正面的影响。是美术界的一次总检阅,西洋画和折衷派的登场,刺激了传统的国画界,及后广东国画研究会的成立和新旧画派的论争等就是组织化和积极化的体现,实际上也初步确立了西洋画在广东美术多元化发展格局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