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078-01
历史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就实质而言,历史教学过程是感受和理解历史的过程,即认识历史的过程。作为认识过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课堂是教师的,教师是导演,是设计师。教学全过程要有教师的意思体现,实现课程意图。不能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 ,“是不是” 、“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充斥课堂,不能把自主探究变为自学自流,没有教师的提示,没有要求,没有检查,没有反馈,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希图自然达成目标。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互相联结,交互作用,不能彼此脱离脱节。
课堂也是学生的,学生是认识主体的主要方面。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正确态度,要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否则,教师的外因和愿想于事无补。
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内容是交流与对话。社会历史的主角是人,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师生与历史人物必然要认识和“对话”。
案例一:秦始皇统一全国(教学片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与秦始皇的交流和对话。
师生似乎要问:秦王,你为什么要灭掉六国?你做皇帝后为什么要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秦始皇自然要“回答”:我想扩大疆域,结束分裂战乱局面,光复商周的大一统,建立一个强大的华夏族国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是为了发展经济,提升朝廷对地方的管理职能。我认为社会思潮的乱,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儒家宣扬“仁”政,难以平息统一后的各地叛乱,必须焚书坑儒。
秦始皇也可发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灭掉六国的吗?你们知道我灭掉其它国家后为什么要称帝?为什么要统一货币吗?你们为什么对我产生兴趣?
师生自然也要“回答”:你是用经济、武力作后盾,以远交近攻为手段灭掉六国的。你想建立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国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要称帝。你为了商贸便捷,活跃经济才统一货币的。因为你雄才伟略,功勋卓著,我们敬佩你,你的身上有很多未解之迷,因此,我们对你特别的感兴趣。
案例二:商鞅变法(教学片段)
导入:“商鞅变法”是一次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大大增强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实力,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军事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商鞅本人也是一个富有挑战精神,具有创新意识的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思想学派的支持者四处游说,以使本学派思想被统治者采纳。法家思想的信奉者商鞅也四处游说,被秦孝公重用,在秦国实施了改革。这节课我们一起穿越历史时空,去探究、体验那个精彩时刻。
师:公元前359年,秦孝公重用商鞅,酝酿变法。变法遇到的阻力很大,首先是秦国的贵族反对派。同学们分为两个组,一组扮演商鞅,二组扮演贵族反对派。两组就是否变法展开争论,再现这一历史场景。
商鞅派:秦国现在国困民贫就是因为多年未变革政事,如此下去,如何与其它诸侯国争霸?
反对派:变革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关系到众多子民利益得失,怎么能说改就改?
商鞅派:如今秦国形势严峻,南有楚,北有赵,东有齐、燕,还有韩和魏,秦国与之相比,极贫积弱,若不变法,只能坐以待毙。
反对派:你能确定变法一定会成功吗?
商鞅派:变法确实存在风险,但不变就没有出路。
反对派:据我所知,你主张变法该不会是想从中得利吧?
商鞅派:我们支持变法,为的是秦国富强,若有私心,愿肝脑涂地。
师:两组同学的扮演很是精彩,商鞅提出变法富国强兵的思想,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秦国实施了变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教学过程可以用情景剧再现历史。如教师扮演历史人物,学生扮演现实人物,或互换角色。师生共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热爱历史学科。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把课堂构建成一个认识历史、再现历史的平台。他们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成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主体地位体现在历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知识,深入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共同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认识实现的过程。教师要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由传统的知识讲授转向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在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交往和对话,意味着历史教學过程合作性意义的建构。既是一种教学认识过程,也是一种师生间平等的精神交流过程。对学生而言,主体性就是认识个性的凸现,创造性的解放。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
师生主体地位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历史知识的积累与历史思维、情感、价值观的统一。通过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对陌生的祖国历史和人类历史有一个感性的体验,通过教学不断积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使这种体验与感知从朦胧状态逐步过渡到建立在准确、科学的知识基础上的清晰阶段。教师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历史技能训练和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历史现象和作出较为正确解释历史的能力,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历史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学生世界观形成,人格健全与健康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作用。
历史结论与历史教学过程的统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等认识活动,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比较,历史结论难以真正被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师要改变历史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历史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历史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就实质而言,历史教学过程是感受和理解历史的过程,即认识历史的过程。作为认识过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课堂是教师的,教师是导演,是设计师。教学全过程要有教师的意思体现,实现课程意图。不能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 ,“是不是” 、“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充斥课堂,不能把自主探究变为自学自流,没有教师的提示,没有要求,没有检查,没有反馈,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希图自然达成目标。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互相联结,交互作用,不能彼此脱离脱节。
课堂也是学生的,学生是认识主体的主要方面。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正确态度,要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否则,教师的外因和愿想于事无补。
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内容是交流与对话。社会历史的主角是人,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师生与历史人物必然要认识和“对话”。
案例一:秦始皇统一全国(教学片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与秦始皇的交流和对话。
师生似乎要问:秦王,你为什么要灭掉六国?你做皇帝后为什么要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秦始皇自然要“回答”:我想扩大疆域,结束分裂战乱局面,光复商周的大一统,建立一个强大的华夏族国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是为了发展经济,提升朝廷对地方的管理职能。我认为社会思潮的乱,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儒家宣扬“仁”政,难以平息统一后的各地叛乱,必须焚书坑儒。
秦始皇也可发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灭掉六国的吗?你们知道我灭掉其它国家后为什么要称帝?为什么要统一货币吗?你们为什么对我产生兴趣?
师生自然也要“回答”:你是用经济、武力作后盾,以远交近攻为手段灭掉六国的。你想建立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国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要称帝。你为了商贸便捷,活跃经济才统一货币的。因为你雄才伟略,功勋卓著,我们敬佩你,你的身上有很多未解之迷,因此,我们对你特别的感兴趣。
案例二:商鞅变法(教学片段)
导入:“商鞅变法”是一次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大大增强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实力,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军事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商鞅本人也是一个富有挑战精神,具有创新意识的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思想学派的支持者四处游说,以使本学派思想被统治者采纳。法家思想的信奉者商鞅也四处游说,被秦孝公重用,在秦国实施了改革。这节课我们一起穿越历史时空,去探究、体验那个精彩时刻。
师:公元前359年,秦孝公重用商鞅,酝酿变法。变法遇到的阻力很大,首先是秦国的贵族反对派。同学们分为两个组,一组扮演商鞅,二组扮演贵族反对派。两组就是否变法展开争论,再现这一历史场景。
商鞅派:秦国现在国困民贫就是因为多年未变革政事,如此下去,如何与其它诸侯国争霸?
反对派:变革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关系到众多子民利益得失,怎么能说改就改?
商鞅派:如今秦国形势严峻,南有楚,北有赵,东有齐、燕,还有韩和魏,秦国与之相比,极贫积弱,若不变法,只能坐以待毙。
反对派:你能确定变法一定会成功吗?
商鞅派:变法确实存在风险,但不变就没有出路。
反对派:据我所知,你主张变法该不会是想从中得利吧?
商鞅派:我们支持变法,为的是秦国富强,若有私心,愿肝脑涂地。
师:两组同学的扮演很是精彩,商鞅提出变法富国强兵的思想,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秦国实施了变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教学过程可以用情景剧再现历史。如教师扮演历史人物,学生扮演现实人物,或互换角色。师生共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热爱历史学科。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把课堂构建成一个认识历史、再现历史的平台。他们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成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主体地位体现在历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知识,深入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共同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认识实现的过程。教师要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由传统的知识讲授转向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在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交往和对话,意味着历史教學过程合作性意义的建构。既是一种教学认识过程,也是一种师生间平等的精神交流过程。对学生而言,主体性就是认识个性的凸现,创造性的解放。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
师生主体地位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历史知识的积累与历史思维、情感、价值观的统一。通过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对陌生的祖国历史和人类历史有一个感性的体验,通过教学不断积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使这种体验与感知从朦胧状态逐步过渡到建立在准确、科学的知识基础上的清晰阶段。教师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历史技能训练和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历史现象和作出较为正确解释历史的能力,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历史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学生世界观形成,人格健全与健康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作用。
历史结论与历史教学过程的统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等认识活动,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比较,历史结论难以真正被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师要改变历史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历史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