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主要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目标的。近些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力量。在这个大背景下,会计高职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学分制为人才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文章针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学分制高职教育会计人才课程培养
[作者简介]吕智娟(1962- ),女,广西玉林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理论与教学。(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1-0093-03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力量。在这一大背景下,会计高职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学分制为人才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开发针对性不强
课程开发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核心,是规划育人方案的教育活动。课程开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开发是指专业课程开发,即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它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职业资格证书、修业年限、就业岗位、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安排等。狭义的课程开发是指某门具体课程的开发,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它包括本门具体课程的进程安排。课程开发是产生一个完整课程方案的全过程,而课程方案则是学校确定教育教学内容和组织实施的具体操作计划,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的总和。会计专业是时效性很强的专业,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针对性不强,缺乏独特的、专用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开发没有依靠行业或企业来完成,从而制约了高职会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大纲被教材束缚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大纲编写文体规范大同小异,就我院来看,课程大纲主要包括:课程名称、总学时和学分数、选修课程、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的教学对象、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课程考核方式、课程教学原则及方法、课程对学生学习要求、必要说明等部分。这类教学大纲基本上都是以普通本科院校为参照,进行适当的增补删减改革而来,存在的弊端主要有:(1)课程内容的学术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选择上理论知识过多、抽象,脱离就业岗位实际需要和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课程内容组织上仍借鉴本科教育模式,以学科体系构建课程框架,不符合高职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没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组织课程内容。(2)课程目标的单一性。现有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定位上只关注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3)课程开发主体的独立性。无论是为了增强课程的实用性还是灵活性,课程开发都必须依靠行业或企业来完成。校企合作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支撑条件,但现有教学大纲基本上都是由校内教师开发,缺乏行业或企业组织的参与。(4)课程开发的系统性。现有教学大纲的编制基本都是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缺乏从专业课程计划出发的全局观,课程体系内部各门课程开发的系统性、协调性不强。(5)课程形式上的教条性。诸多教师的课程大纲走不出教材,没打破框架,被教材束缚。
(三)教学内容过于理论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专业知识够用,业务实践技能过硬,适应实际工作中的需要。就目前的会计教材来看,法规化、理论性强、内容偏多重复,缺少应用案例和仿真性,缺少会计职业判断、财政政策选择、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会计教学受会计教材的影响,在内容的组织上同样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结合案例讲解较少;或先讲会计理论,后集中进行会计实践教学;重专业知识,轻职业技能训练,人为地割裂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加之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课程独立开设,课程开设不能突出重点,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四)教学手段过于传统
目前仍有相当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采用以“粉笔+黑板”为主的教学方法,即采用教师写、学生记或者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进行会计教学。或者即使作成会计课件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内容不丰富、信息量不大,课件变成了板书的翻版。这种方式对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增强其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具有束缚作用。平时学校也强调教学方法改革,但侧重的只是方法,不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点与岗位技能有机结合,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训练式教学,跳不出传统课堂教学的藩篱。在评价上,全新的适应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仍然是一张试卷、一堂考试定乾坤,限制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习。由于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形式的多样化不够,实践操作的技能训练不够,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不相适应。
(五)实训场地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
会计实习历来都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但目前的会计实习处于一种举步维艰的状况。许多企业根本不愿意接受实习生,而如果把所有的学生分散到各企事业单位、各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则增加了它们的压力,特别是学校经费紧张,有些会计实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的校外实训基地虽然已经挂牌,但由于师资、经费、教学内容、时间等原因,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双师型”师资队伍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原有教师或是教学任务繁重,或是因为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少,真正转型还要有待时间;二是引进或外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士,由于待遇等原因,或是请不来,或是请来了一时也难以融入教学实践中来。虽然平时教学中也开展了一些实验实训活动,但这种实验实训在更大程度上是过去活动课的延续,理论比较破碎,能力培养也不连贯,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实验实训体系。
二、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学分制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应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紧密相关。教育者要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力求站在经济发展的最前沿,有摒弃、有创新地构建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高职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这类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由此看来,会计高职生除了要掌握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税收、金融、财经法规、管理、计算机和外语知识外,还应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具备接受新生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二)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定位要以市场为导向
衡量一个职业院校办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要看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适应市场需要,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近几年来,会计类专业招生异常火暴,人才市场就业压力巨大,会计类教育质量受到严峻挑战。所以,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应定位在培养适应2l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适合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高层次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上。随着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会计人才市场对人才的层次、素质和结构需求也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因此,会计高职教育目标的定位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目标要根据形式的变化而调整。传统的高职培养目标单纯定位于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强调单一专业技术应用。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强调复合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注重会计人员今后的自我生存、应变和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人才市场和会计职业资格。该目标定位已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岗位,而是扩展到整个职业生涯。因此,在新形势下,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将面临重新定位问题,那种“高职教育就是要以操作和实训为主”“高职教育不需要系统的理论,也不需要创新”等观点已经不适应当今高职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会计高职教育只有以市场为导向,关注市场需求,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目标,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加大力度进行课程开发和课程整合
课程开发是规划育人方案的教育活动,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核心。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是设定课程方向,即专业的设置,其要点在于分析行业企业、教育与市场、人才规格、学习者及学校教学的实际需求,以取得课程开发的客观基础,进而设计出相应的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毕业生“出入口”畅通的根本保证,因而也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职的会计专业教学,应充分结合会计职业岗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并以此确定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采取综合课程体系,打破学科界限,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会计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安排课程体系。以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坚持“教、学、做”三合一的基本原则。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彻底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教学方式,做到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工作紧密衔接,与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考试紧密衔接,从而达到工学结合。
课程整合是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其重要一环就是课程的整合与重组,因此,我们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进行分析,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重新审视原有课程体系问题,该整合的必须整合,该重组的必须重组。
(四)改进教学方式,推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用典型、具体的事例,把复杂的理论问题通俗、生动、形象地讲授给学生,使学生易于理解。同时还要通过案例向学生提示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最好的教学方式,能使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讨论与分析,可以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案例当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们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组织教师编写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案例教材。
(五)工学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工学结合是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劳动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工学结合在新的发展时期应有新的内涵。如果学生不经过工作实践这一环节的锻炼,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就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保证企业实践学时达到或超过《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要求的学时,并采取一切措施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通过主动服务的方式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要利用提供人力资源的优势,将企业引导到工学合作教育中来;要建立工学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确保工学合作教育健康发展。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结合本专业突出高职特点,在注重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尽量加大实践性课时比重,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如在会计模拟实训中,教学内容要丰富,把电算会计实训与手工会计实训结合起来。针对绝大部分企业已用电算化代替手工做账的现实,要求学生能够对电算化系统设计形成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并针对其提出系统功能需求,设计功能结构,从而培养其运用计算机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会计软件操作能力。
(六)以能力为本位的综合素质培养
在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方案时,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围绕所需能力,形成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高职的会计专业教学,应充分结合会计职业岗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并以此确定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采取综合课程体系,打破学科界限,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会计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安排课程体系。从教学内容改革入手,对会计专业的若干课程内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适当予以调整、简化,删除空洞的或与本专业不密切相关的内容,增添会计实践中应用性较强的内容。
(七)学历教育与会计资格教育相结合
目前,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职业资格考试热潮已经波及大学校园。某权威网站的调查显示,CPA、ACCA被列为最受大学生青睐的十大证书之一。这对高职教育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将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融入到会计学历教育中来,不仅不会淡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可以优化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与此同时,为给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创造条件,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等方面的制度;2004年国家又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统一考试;2005年国家又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取得进行改革,会计专业毕业生由毕业后两年内直接申领调整为通过加试部分科目取得。作为人才培养单位,如果能把会计资格教育融入到会计学历教育中来,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为学生参加相应的资格考试提供便利。这样可能会出现,学生毕业时就拥有一本或两本相应的资格证书,为就业提高了竞争力。因此,通过以上教学计划的实施,不仅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会计人才,而且能够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一种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兴国,周贵礼.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的研究[J].成宁学院学报,2008(4).
[2]陈小云,周淑芬,刘立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新余高专学报,2008(l0).
[3]韩国薇.刍议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4]孔德军.当前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会计学习,2005(8).
[关键词]学分制高职教育会计人才课程培养
[作者简介]吕智娟(1962- ),女,广西玉林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理论与教学。(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1-0093-03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力量。在这一大背景下,会计高职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学分制为人才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开发针对性不强
课程开发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核心,是规划育人方案的教育活动。课程开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开发是指专业课程开发,即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它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职业资格证书、修业年限、就业岗位、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安排等。狭义的课程开发是指某门具体课程的开发,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它包括本门具体课程的进程安排。课程开发是产生一个完整课程方案的全过程,而课程方案则是学校确定教育教学内容和组织实施的具体操作计划,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的总和。会计专业是时效性很强的专业,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针对性不强,缺乏独特的、专用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开发没有依靠行业或企业来完成,从而制约了高职会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大纲被教材束缚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大纲编写文体规范大同小异,就我院来看,课程大纲主要包括:课程名称、总学时和学分数、选修课程、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的教学对象、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课程考核方式、课程教学原则及方法、课程对学生学习要求、必要说明等部分。这类教学大纲基本上都是以普通本科院校为参照,进行适当的增补删减改革而来,存在的弊端主要有:(1)课程内容的学术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选择上理论知识过多、抽象,脱离就业岗位实际需要和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课程内容组织上仍借鉴本科教育模式,以学科体系构建课程框架,不符合高职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没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组织课程内容。(2)课程目标的单一性。现有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定位上只关注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3)课程开发主体的独立性。无论是为了增强课程的实用性还是灵活性,课程开发都必须依靠行业或企业来完成。校企合作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支撑条件,但现有教学大纲基本上都是由校内教师开发,缺乏行业或企业组织的参与。(4)课程开发的系统性。现有教学大纲的编制基本都是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缺乏从专业课程计划出发的全局观,课程体系内部各门课程开发的系统性、协调性不强。(5)课程形式上的教条性。诸多教师的课程大纲走不出教材,没打破框架,被教材束缚。
(三)教学内容过于理论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专业知识够用,业务实践技能过硬,适应实际工作中的需要。就目前的会计教材来看,法规化、理论性强、内容偏多重复,缺少应用案例和仿真性,缺少会计职业判断、财政政策选择、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会计教学受会计教材的影响,在内容的组织上同样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结合案例讲解较少;或先讲会计理论,后集中进行会计实践教学;重专业知识,轻职业技能训练,人为地割裂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加之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课程独立开设,课程开设不能突出重点,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四)教学手段过于传统
目前仍有相当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采用以“粉笔+黑板”为主的教学方法,即采用教师写、学生记或者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进行会计教学。或者即使作成会计课件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内容不丰富、信息量不大,课件变成了板书的翻版。这种方式对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增强其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具有束缚作用。平时学校也强调教学方法改革,但侧重的只是方法,不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点与岗位技能有机结合,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训练式教学,跳不出传统课堂教学的藩篱。在评价上,全新的适应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仍然是一张试卷、一堂考试定乾坤,限制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习。由于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形式的多样化不够,实践操作的技能训练不够,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不相适应。
(五)实训场地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
会计实习历来都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但目前的会计实习处于一种举步维艰的状况。许多企业根本不愿意接受实习生,而如果把所有的学生分散到各企事业单位、各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则增加了它们的压力,特别是学校经费紧张,有些会计实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的校外实训基地虽然已经挂牌,但由于师资、经费、教学内容、时间等原因,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双师型”师资队伍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原有教师或是教学任务繁重,或是因为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少,真正转型还要有待时间;二是引进或外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士,由于待遇等原因,或是请不来,或是请来了一时也难以融入教学实践中来。虽然平时教学中也开展了一些实验实训活动,但这种实验实训在更大程度上是过去活动课的延续,理论比较破碎,能力培养也不连贯,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实验实训体系。
二、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学分制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应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紧密相关。教育者要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力求站在经济发展的最前沿,有摒弃、有创新地构建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高职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这类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由此看来,会计高职生除了要掌握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税收、金融、财经法规、管理、计算机和外语知识外,还应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具备接受新生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二)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定位要以市场为导向
衡量一个职业院校办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要看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适应市场需要,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近几年来,会计类专业招生异常火暴,人才市场就业压力巨大,会计类教育质量受到严峻挑战。所以,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应定位在培养适应2l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适合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高层次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上。随着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会计人才市场对人才的层次、素质和结构需求也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因此,会计高职教育目标的定位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目标要根据形式的变化而调整。传统的高职培养目标单纯定位于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强调单一专业技术应用。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强调复合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注重会计人员今后的自我生存、应变和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人才市场和会计职业资格。该目标定位已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岗位,而是扩展到整个职业生涯。因此,在新形势下,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将面临重新定位问题,那种“高职教育就是要以操作和实训为主”“高职教育不需要系统的理论,也不需要创新”等观点已经不适应当今高职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会计高职教育只有以市场为导向,关注市场需求,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目标,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加大力度进行课程开发和课程整合
课程开发是规划育人方案的教育活动,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核心。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是设定课程方向,即专业的设置,其要点在于分析行业企业、教育与市场、人才规格、学习者及学校教学的实际需求,以取得课程开发的客观基础,进而设计出相应的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毕业生“出入口”畅通的根本保证,因而也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职的会计专业教学,应充分结合会计职业岗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并以此确定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采取综合课程体系,打破学科界限,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会计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安排课程体系。以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坚持“教、学、做”三合一的基本原则。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彻底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教学方式,做到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工作紧密衔接,与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考试紧密衔接,从而达到工学结合。
课程整合是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其重要一环就是课程的整合与重组,因此,我们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进行分析,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重新审视原有课程体系问题,该整合的必须整合,该重组的必须重组。
(四)改进教学方式,推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用典型、具体的事例,把复杂的理论问题通俗、生动、形象地讲授给学生,使学生易于理解。同时还要通过案例向学生提示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最好的教学方式,能使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讨论与分析,可以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案例当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们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组织教师编写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案例教材。
(五)工学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工学结合是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劳动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工学结合在新的发展时期应有新的内涵。如果学生不经过工作实践这一环节的锻炼,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就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保证企业实践学时达到或超过《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要求的学时,并采取一切措施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通过主动服务的方式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要利用提供人力资源的优势,将企业引导到工学合作教育中来;要建立工学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确保工学合作教育健康发展。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结合本专业突出高职特点,在注重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尽量加大实践性课时比重,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如在会计模拟实训中,教学内容要丰富,把电算会计实训与手工会计实训结合起来。针对绝大部分企业已用电算化代替手工做账的现实,要求学生能够对电算化系统设计形成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并针对其提出系统功能需求,设计功能结构,从而培养其运用计算机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会计软件操作能力。
(六)以能力为本位的综合素质培养
在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方案时,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围绕所需能力,形成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高职的会计专业教学,应充分结合会计职业岗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并以此确定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采取综合课程体系,打破学科界限,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会计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安排课程体系。从教学内容改革入手,对会计专业的若干课程内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适当予以调整、简化,删除空洞的或与本专业不密切相关的内容,增添会计实践中应用性较强的内容。
(七)学历教育与会计资格教育相结合
目前,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职业资格考试热潮已经波及大学校园。某权威网站的调查显示,CPA、ACCA被列为最受大学生青睐的十大证书之一。这对高职教育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将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融入到会计学历教育中来,不仅不会淡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可以优化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与此同时,为给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创造条件,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等方面的制度;2004年国家又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统一考试;2005年国家又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取得进行改革,会计专业毕业生由毕业后两年内直接申领调整为通过加试部分科目取得。作为人才培养单位,如果能把会计资格教育融入到会计学历教育中来,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为学生参加相应的资格考试提供便利。这样可能会出现,学生毕业时就拥有一本或两本相应的资格证书,为就业提高了竞争力。因此,通过以上教学计划的实施,不仅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会计人才,而且能够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一种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兴国,周贵礼.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的研究[J].成宁学院学报,2008(4).
[2]陈小云,周淑芬,刘立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新余高专学报,2008(l0).
[3]韩国薇.刍议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4]孔德军.当前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会计学习,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