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在当今时代,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和语文教育,这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其中的诸多要素、环节和问题,都需要放在社会文化系统的大视野下进行审视和解答。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社会、文化、教育的各个层面,人们已经在大力探索传统文化与教育“融”为一体的途径和方法。在语文教材中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可能是一种重要的途径。
但是,我们也需要有这样的忧虑:增大“比重”似乎能够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语文课本中体现不足的问题”,但“比重”作为一个“量”的指标,是否可以真正解决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融”为一体的“质”的问题?“比重”只是从单本教材中各文化分支所占的比例为依据,但如何甄别选择?如何继承传播?如何融会贯通?如何开拓创新?较之“比重”问题,这是一些更为根本、更为重大,也更具挑战性的时代课题。因此,笔者认为,在当代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面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是“甄别、传承、融合、创新” “四元一体”。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要有“甄别”。这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挖掘文化精华。第一,需要正确合理的判断标准。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要求、能够反映中国文化健康的精神方向、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民族文化认同功能、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稳定性并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第二,需要客观理性的选取态度。只有甄别传统文化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统文化有好有坏,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不可以放大传统文化的缺点,也不应一味鼓吹传统文化的优点。放大传统文化的缺点会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的“唯西论”思想,而一味鼓吹传统文化的优点会导致“唯我独尊”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甄别”是系连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桥梁,只有明确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做到正确的传承和进步的创新。
其次,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要有“传承”。这是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留存、发挥功能的基石。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只是文化遗产的保护,更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息息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所以应该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机统一起来,做到传承中有反思,传承中有目标,传承中有创新。
再次,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要有“融合”,这是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传统文化要达到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从立国、处世、为人三个维度阐释其内涵,科学设计教育内容,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具有民族情怀、时代精神、世界视野的现代国人。以现代的眼光去审视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既能够代表中国优秀文化精神,同时又有助于当代青少年精神成长的资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定是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面向整个世界、培养现代公民的教育,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体系。我们培养的公民应该具备政治认同,有国家意识,有文化自信,有公民人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也就是教育的重点所在。
最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要有“创新”。“创新”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作为当代中国人,既要有现实感,又要有历史感。面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文化的创新最重要的目的便是寻求中国文化的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这要求我们在创新过程中积极寻求兼容并包,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主体性、包容性、稳定性、开放性和连续性。通过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发挥自身文化的优势,会通中西文化,传统文化才能自我更新,“闭门造车”已经无法满足现当代社会的发展。而创新的目的是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因此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也应有所选择,创新不是为了全盘接受,而是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改革自身。因此创新过程中还应具有“中华民族文化本位观”,明确文化创新的主体性,而不是为创新抛弃一切,这样反而适得其反。
在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甄别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文化精髓,在世界新格局下积极寻求文化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更新,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重获新生,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推陈出新。
但是,我们也需要有这样的忧虑:增大“比重”似乎能够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语文课本中体现不足的问题”,但“比重”作为一个“量”的指标,是否可以真正解决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融”为一体的“质”的问题?“比重”只是从单本教材中各文化分支所占的比例为依据,但如何甄别选择?如何继承传播?如何融会贯通?如何开拓创新?较之“比重”问题,这是一些更为根本、更为重大,也更具挑战性的时代课题。因此,笔者认为,在当代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面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是“甄别、传承、融合、创新” “四元一体”。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要有“甄别”。这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挖掘文化精华。第一,需要正确合理的判断标准。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要求、能够反映中国文化健康的精神方向、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民族文化认同功能、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稳定性并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第二,需要客观理性的选取态度。只有甄别传统文化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统文化有好有坏,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不可以放大传统文化的缺点,也不应一味鼓吹传统文化的优点。放大传统文化的缺点会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的“唯西论”思想,而一味鼓吹传统文化的优点会导致“唯我独尊”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甄别”是系连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桥梁,只有明确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做到正确的传承和进步的创新。
其次,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要有“传承”。这是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留存、发挥功能的基石。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只是文化遗产的保护,更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息息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所以应该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机统一起来,做到传承中有反思,传承中有目标,传承中有创新。
再次,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要有“融合”,这是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传统文化要达到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从立国、处世、为人三个维度阐释其内涵,科学设计教育内容,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具有民族情怀、时代精神、世界视野的现代国人。以现代的眼光去审视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既能够代表中国优秀文化精神,同时又有助于当代青少年精神成长的资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定是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面向整个世界、培养现代公民的教育,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体系。我们培养的公民应该具备政治认同,有国家意识,有文化自信,有公民人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也就是教育的重点所在。
最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要有“创新”。“创新”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作为当代中国人,既要有现实感,又要有历史感。面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文化的创新最重要的目的便是寻求中国文化的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这要求我们在创新过程中积极寻求兼容并包,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主体性、包容性、稳定性、开放性和连续性。通过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发挥自身文化的优势,会通中西文化,传统文化才能自我更新,“闭门造车”已经无法满足现当代社会的发展。而创新的目的是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因此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也应有所选择,创新不是为了全盘接受,而是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改革自身。因此创新过程中还应具有“中华民族文化本位观”,明确文化创新的主体性,而不是为创新抛弃一切,这样反而适得其反。
在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甄别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文化精髓,在世界新格局下积极寻求文化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更新,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重获新生,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