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核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的活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选择适应他们的学习方式,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本文特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关键词:创新;灵魂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核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的活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选择适应他们的学习方式,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本文特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创建情境,促进创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学习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习。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如教学《七月的天山》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天山的录像,让学生欣赏天山梦幻般的景色。在一个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畅游天山的欲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就及时激发学生的情感,设计问题:你喜欢天山吗?想不想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天山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课堂上尽可能地表扬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办法,但我觉得能认真地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是一种更有效的办法。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想说就说,各抒已见,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交给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语文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突破口,要善于启发学生敢于寻疑、质疑,由“疑”引发思维。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与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操作实践、相互讨论中质疑、释疑,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惑——不惑——新惑”的动态发展过程。
学生的学习只有在明确了“我要学什么,我要了解什么”的基础上才会主动去探求,否则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的培养将成为空谈。“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新理念意在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死记硬背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三、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活动中往往没有注意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换、相互影响的作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往往流于形式。相对于全班教学、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常被用于低层次的学习任务,而真正需要集思广益,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的高层次学习,由于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责任到人,小组形同虚设。学生在课堂中貌合神离,只是“孤獨的个体”,没有真正达到互帮互助,互教互学的境界。合作探究要做好前期准备,形成学习小组,培养教学助手;扫除心理障碍,敢于畅所欲言;激发合作意识,营造学习气氛。
课堂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在学习过程中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学习差距,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方法进行自主评价、他人评价,以促使自己学习目标达成。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合作探究,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解决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使自己自始自终都处于一种成功、活跃的学习状态。
四、联系生活,促进创新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创新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要改造、提炼学生的生活经验。创新阅读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必要的中介手段,比如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及模拟实验、表演等。但是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锻炼其敏锐的语感。一句话,激活经验,以读求悟,读中见悟。如《落花生》一课,叙述的是作者一家尝自家种的花生,父亲借说花生教育子女的事情。如果在读懂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回溯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路,不但可以学到作者以事情发展的自然过程为顺序,以人物的对话为重点的表达方法,还可以从文中人物那里,学习将花生的自然属性(埋于地下)与人的品格(做有用的人)有机联系起来的这种以物喻人、托情于物的观察事物、感悟人生的方法和思想。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为我们打开了春天的大门,在充满探索、创新和建设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学生的头脑变得更会“辩”,双手变得更能“干”,眼睛变得更善“看”,嘴巴变得更爱“说”。让学生真正变成语文学习的主人,获得主动、健康、活泼的发展。只要我们能及时优化创新观念,一定能促进学生发展。
作者简介:
信景华,女,汉族,45岁,1997年参加工作,一直从教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工作中,敢于创新,默默奉献,不求回报。赢得了广大师生、学生家长、社会同仁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创新;灵魂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核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的活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选择适应他们的学习方式,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本文特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创建情境,促进创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学习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习。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如教学《七月的天山》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天山的录像,让学生欣赏天山梦幻般的景色。在一个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畅游天山的欲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就及时激发学生的情感,设计问题:你喜欢天山吗?想不想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天山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课堂上尽可能地表扬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办法,但我觉得能认真地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是一种更有效的办法。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想说就说,各抒已见,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交给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语文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突破口,要善于启发学生敢于寻疑、质疑,由“疑”引发思维。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与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操作实践、相互讨论中质疑、释疑,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惑——不惑——新惑”的动态发展过程。
学生的学习只有在明确了“我要学什么,我要了解什么”的基础上才会主动去探求,否则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的培养将成为空谈。“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新理念意在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死记硬背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三、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活动中往往没有注意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换、相互影响的作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往往流于形式。相对于全班教学、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常被用于低层次的学习任务,而真正需要集思广益,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的高层次学习,由于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责任到人,小组形同虚设。学生在课堂中貌合神离,只是“孤獨的个体”,没有真正达到互帮互助,互教互学的境界。合作探究要做好前期准备,形成学习小组,培养教学助手;扫除心理障碍,敢于畅所欲言;激发合作意识,营造学习气氛。
课堂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在学习过程中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学习差距,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方法进行自主评价、他人评价,以促使自己学习目标达成。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合作探究,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解决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使自己自始自终都处于一种成功、活跃的学习状态。
四、联系生活,促进创新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创新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要改造、提炼学生的生活经验。创新阅读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必要的中介手段,比如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及模拟实验、表演等。但是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锻炼其敏锐的语感。一句话,激活经验,以读求悟,读中见悟。如《落花生》一课,叙述的是作者一家尝自家种的花生,父亲借说花生教育子女的事情。如果在读懂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回溯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路,不但可以学到作者以事情发展的自然过程为顺序,以人物的对话为重点的表达方法,还可以从文中人物那里,学习将花生的自然属性(埋于地下)与人的品格(做有用的人)有机联系起来的这种以物喻人、托情于物的观察事物、感悟人生的方法和思想。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为我们打开了春天的大门,在充满探索、创新和建设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学生的头脑变得更会“辩”,双手变得更能“干”,眼睛变得更善“看”,嘴巴变得更爱“说”。让学生真正变成语文学习的主人,获得主动、健康、活泼的发展。只要我们能及时优化创新观念,一定能促进学生发展。
作者简介:
信景华,女,汉族,45岁,1997年参加工作,一直从教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工作中,敢于创新,默默奉献,不求回报。赢得了广大师生、学生家长、社会同仁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