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斯特这首交响诗中,把几种曲式上的基本原则相结合起来应用成为一种特殊的曲式结构,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认为这是发展性与派生性曲式结构原则相结合的一种曲式结构。
关键词:主导动机 变异 奏鸣曲式原则 派生曲式原则
中图分类号:J6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6-081-02
这是李斯特根据法国浪漫派诗人拉马丁的《诗的冥想》而创的一首个性化的单乐章标题性交响乐作品。
在这部作品前面有作者根据原诗改编的一首诗作为这首作品的标题。在诗中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向往,一方面又把生命看作用“死”唱出的第一个音符。
这是一部哲理性概括性很强的标题性交响诗,作者把几种曲式上的原则结合起来即:把奏鸣曲式的两个对比主题的呈示、展开、再现音乐形象的矛盾、冲突,调性布局原则和变奏曲的主导动机的蜕变和主题的变形原则,以及把回旋曲式的主题多次出现原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自由的混合曲式。
首先分析作品的奏鸣曲式原则:
乐曲的引子(第1-34小节)中,奏出交响诗的主导动机(例1)
这是一个开放性动机,似提出命题,又似有待萌发的种子。动机反复的模进、发展、且模进中有分解、结合、不稳定的减七和弦(例2)数次出现,暗示着乐曲的和声风格。
主部主题(第35-46小节)是由主导动机音调变化而来,并不断向前模进发展,大三度调性(C-bA)交替对比,显示出生命的活力,青春的火焰。
连接部(第47-69小节)仍是主导动机的再次使用(例3)
曲调似歌唱,色彩性调性的 交替对比(从主部的C到连接的f-bG,副部出现时到E)副部(第70-108小节)一个安静温柔的主题(例4)
虽然风格与主部不同,但其间仍然有隐藏着主部单调要素。副部主题在织体上有明显变化,一经出现就常觉心潮涌动,似爱情的朝阳冉冉升起。到第88小节处旋律开始加8度,高音区增加呼应性旋律,织体的三连音分解和弦加强密度,加强和弦音,七和弦的连接,音型的反复(第87-89小节),使音乐推向高潮。
高潮之后,为各后面弱起的展开部自然衔接,在班力度上保持了三小节(第87-89小节)后逐渐开始下降,副部主题的音型加以模进且逐步降低、拉宽,最后又出现一个完事的副部主题音型,然后再分解,放慢动作,使高潮缓解、结束。
大提琴奏出的主导动机的音调的出现时,乐曲进入展开部(第109-199小节)(例5)
主导音型在缺乏调性中心的减七和弦包围之中,不仅和声是减七和弦的颤音、低声部,也是减三度基础上的半音阶波动,接下去上声部减七和弦的模进,低音部变成半音阶的上行模进到下行模进,始终不出现调性中心,形成一种“风雨欲来”的局面。
发展到第131-135小节时,主导动机的模进加密进行,几乎每一小节都有两次出现的机会,加之高音区的断尾节奏,与和弦上行更加起着激发高潮的作用,第140小节处乐曲又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例6)
这是一个小二度昂扬的音调,它作半音化的级进,向上推动与主导动机交替发展,为第二次高潮的到来作准备。
到第149小节音乐进入高潮后,两次和弦八度跳跃之后,进入高音区,比较顺利有力的和弦,等值的强劲的节奏,低音部半音化的上行推动,都有助于表现坚定的信心的形象。高潮在高音区坚持了6小节后,开始有一个下降的过程,可力度却未下降且有所加强,第155小节开始在半音阶基础上构成级进,下行六和弦,后又反复上下波动式徘徊,由八度低音下降至强音,似冲向厄运的袭击。第160小节出现一个副部主题“变异”而来的号角式的音调。这是个开放性主题段,主题核心只有一个短句,在发展中不断变换调性色彩,进行重复和模进,以一个短小的音型化的连接进入再现(第182-199小节)。
乐曲直接进入下一个如歌的插部(第200-343小节),bB大调没有回归而直接进入A大调,造成一种对比的新鲜感。
在这段优美的田园风的主题中,长时值的和弦背景,单纯的自然三和弦的和声,舞蹈性的节奏……都展现出春天自然气息,在长时间发展后很自然进入副部主题的音调,接着田园风与副部主题结合在一起,交替发展、加强,描绘出对幸福爱情生活的回忆。
为了下一次高潮作准备,突然停止了副部主题的素材,让田园风的音调单独反复、模进、分解,强化4小节后(第296-299小节)到第330小节时高潮又一次出现,这是全曲最完事的高潮,且它出现在再现之后,在结构上别具特色。
高潮后,由连接段转向壮丽的尾声中,尾声也是由主部主题音调变异面来,且回到C大调,节奏上进行曲化、织体变成一型,接着出现由展开部变化而来的主题旋律,(第364-367小节)经四次模进,再分解后进入尾声中第二个由副部主题变异而来的主题,接着尾声第一、第二主题再一次出现,力度加强,速度加快,成为不可阻挡的洪流,最后出现在主调上的主导动机的出现,带有结尾性质,圆满肯定地结束全曲。
派生曲式结构原则解析:
主导动机作为全曲的一颗种子,而后作多侧面、多色彩、多性格的呈示。
主导动机a(见例1)出现后一再模进发展、衍生来强化这一形象,主部主题A1是a的“变异”(例7)
A1与a的形象有所不同,A1肯定自信A2出现在副部主题中
可以看出A1的旋律是带有第2拍切分重音和强有力的下跳线条,A2是 流畅的长短节奏相结合的波浪式线条。在织体上A1是直线式,A2是曲线式。
A2在继续呈示中转换向E大调为A3的调性作提示,从第46-70小节是A2向A3转换的过渡部分。A3是a的第三次“变异”,(见谱例8)
A3与A1、A2有明显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表现在旋律上,也表现在织体上,更主要在发展动力上,A1的模进发展,但只是三度上、下的反复,A2呈示不带发展,只是大三度上移,而A3是内在的激情的,所以当A3呈现时就显示出不可遏止的发展势头。
在发展部中,出现新因素b ,a、b交替发展,在第161小节处又出现曲A3“变异”而来的A4 坚定有力的号角音调。
第五个主题A5是A2变异而来, A5本身还衍生出新的有活力的主题旋律,然后再分解 ,A6也是A3的变异,按着A5-A6两次出现,最后A1的再现,结束全曲。
所以,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乐曲带有奏鸣曲式的大框架,但是又超了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最突出的是正副主题以及其它主题之间的派生性,说他是主题与变奏的结构,又不单单是这样,所以,认为是“奏鸣曲式”是不准确的,认为是“变奏曲式”又不确切,说是“自由曲式“也不具体。那么从结构原则称为:发展原则与派生原则相结合的曲式”,似乎可以予以较准确的界定。
关键词:主导动机 变异 奏鸣曲式原则 派生曲式原则
中图分类号:J6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6-081-02
这是李斯特根据法国浪漫派诗人拉马丁的《诗的冥想》而创的一首个性化的单乐章标题性交响乐作品。
在这部作品前面有作者根据原诗改编的一首诗作为这首作品的标题。在诗中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向往,一方面又把生命看作用“死”唱出的第一个音符。
这是一部哲理性概括性很强的标题性交响诗,作者把几种曲式上的原则结合起来即:把奏鸣曲式的两个对比主题的呈示、展开、再现音乐形象的矛盾、冲突,调性布局原则和变奏曲的主导动机的蜕变和主题的变形原则,以及把回旋曲式的主题多次出现原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自由的混合曲式。
首先分析作品的奏鸣曲式原则:
乐曲的引子(第1-34小节)中,奏出交响诗的主导动机(例1)
这是一个开放性动机,似提出命题,又似有待萌发的种子。动机反复的模进、发展、且模进中有分解、结合、不稳定的减七和弦(例2)数次出现,暗示着乐曲的和声风格。
主部主题(第35-46小节)是由主导动机音调变化而来,并不断向前模进发展,大三度调性(C-bA)交替对比,显示出生命的活力,青春的火焰。
连接部(第47-69小节)仍是主导动机的再次使用(例3)
曲调似歌唱,色彩性调性的 交替对比(从主部的C到连接的f-bG,副部出现时到E)副部(第70-108小节)一个安静温柔的主题(例4)
虽然风格与主部不同,但其间仍然有隐藏着主部单调要素。副部主题在织体上有明显变化,一经出现就常觉心潮涌动,似爱情的朝阳冉冉升起。到第88小节处旋律开始加8度,高音区增加呼应性旋律,织体的三连音分解和弦加强密度,加强和弦音,七和弦的连接,音型的反复(第87-89小节),使音乐推向高潮。
高潮之后,为各后面弱起的展开部自然衔接,在班力度上保持了三小节(第87-89小节)后逐渐开始下降,副部主题的音型加以模进且逐步降低、拉宽,最后又出现一个完事的副部主题音型,然后再分解,放慢动作,使高潮缓解、结束。
大提琴奏出的主导动机的音调的出现时,乐曲进入展开部(第109-199小节)(例5)
主导音型在缺乏调性中心的减七和弦包围之中,不仅和声是减七和弦的颤音、低声部,也是减三度基础上的半音阶波动,接下去上声部减七和弦的模进,低音部变成半音阶的上行模进到下行模进,始终不出现调性中心,形成一种“风雨欲来”的局面。
发展到第131-135小节时,主导动机的模进加密进行,几乎每一小节都有两次出现的机会,加之高音区的断尾节奏,与和弦上行更加起着激发高潮的作用,第140小节处乐曲又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例6)
这是一个小二度昂扬的音调,它作半音化的级进,向上推动与主导动机交替发展,为第二次高潮的到来作准备。
到第149小节音乐进入高潮后,两次和弦八度跳跃之后,进入高音区,比较顺利有力的和弦,等值的强劲的节奏,低音部半音化的上行推动,都有助于表现坚定的信心的形象。高潮在高音区坚持了6小节后,开始有一个下降的过程,可力度却未下降且有所加强,第155小节开始在半音阶基础上构成级进,下行六和弦,后又反复上下波动式徘徊,由八度低音下降至强音,似冲向厄运的袭击。第160小节出现一个副部主题“变异”而来的号角式的音调。这是个开放性主题段,主题核心只有一个短句,在发展中不断变换调性色彩,进行重复和模进,以一个短小的音型化的连接进入再现(第182-199小节)。
乐曲直接进入下一个如歌的插部(第200-343小节),bB大调没有回归而直接进入A大调,造成一种对比的新鲜感。
在这段优美的田园风的主题中,长时值的和弦背景,单纯的自然三和弦的和声,舞蹈性的节奏……都展现出春天自然气息,在长时间发展后很自然进入副部主题的音调,接着田园风与副部主题结合在一起,交替发展、加强,描绘出对幸福爱情生活的回忆。
为了下一次高潮作准备,突然停止了副部主题的素材,让田园风的音调单独反复、模进、分解,强化4小节后(第296-299小节)到第330小节时高潮又一次出现,这是全曲最完事的高潮,且它出现在再现之后,在结构上别具特色。
高潮后,由连接段转向壮丽的尾声中,尾声也是由主部主题音调变异面来,且回到C大调,节奏上进行曲化、织体变成一型,接着出现由展开部变化而来的主题旋律,(第364-367小节)经四次模进,再分解后进入尾声中第二个由副部主题变异而来的主题,接着尾声第一、第二主题再一次出现,力度加强,速度加快,成为不可阻挡的洪流,最后出现在主调上的主导动机的出现,带有结尾性质,圆满肯定地结束全曲。
派生曲式结构原则解析:
主导动机作为全曲的一颗种子,而后作多侧面、多色彩、多性格的呈示。
主导动机a(见例1)出现后一再模进发展、衍生来强化这一形象,主部主题A1是a的“变异”(例7)
A1与a的形象有所不同,A1肯定自信A2出现在副部主题中
可以看出A1的旋律是带有第2拍切分重音和强有力的下跳线条,A2是 流畅的长短节奏相结合的波浪式线条。在织体上A1是直线式,A2是曲线式。
A2在继续呈示中转换向E大调为A3的调性作提示,从第46-70小节是A2向A3转换的过渡部分。A3是a的第三次“变异”,(见谱例8)
A3与A1、A2有明显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表现在旋律上,也表现在织体上,更主要在发展动力上,A1的模进发展,但只是三度上、下的反复,A2呈示不带发展,只是大三度上移,而A3是内在的激情的,所以当A3呈现时就显示出不可遏止的发展势头。
在发展部中,出现新因素b ,a、b交替发展,在第161小节处又出现曲A3“变异”而来的A4 坚定有力的号角音调。
第五个主题A5是A2变异而来, A5本身还衍生出新的有活力的主题旋律,然后再分解 ,A6也是A3的变异,按着A5-A6两次出现,最后A1的再现,结束全曲。
所以,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乐曲带有奏鸣曲式的大框架,但是又超了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最突出的是正副主题以及其它主题之间的派生性,说他是主题与变奏的结构,又不单单是这样,所以,认为是“奏鸣曲式”是不准确的,认为是“变奏曲式”又不确切,说是“自由曲式“也不具体。那么从结构原则称为:发展原则与派生原则相结合的曲式”,似乎可以予以较准确的界定。